疫情正月十五日可以出门吗
那就要看疫情的发展变化,和我们全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效果啦
北京30日疫情为什么不正月十五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也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故称作“玉兔”。
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中秋“赏月”种种 追月 香港人过了八月十五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的夜晚再过一次,俗称“追月”。
十六的晚上,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来到海滩,听涛赏月,吟诗弈棋,品酒谈笑。
此时,蓝天碧海与月光烛光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行月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广西侗族各村寨的群众踏着月光来到山村开阔地,笙管齐鸣,载歌载舞。
远听声乐震天,近观舞姿婆娑,恰似一个大舞台飘在如水的月色里。
望月 中秋之夜,月亮即将升起时,朝鲜族人民争先爬上事先用木杆和松枝搭成的“望月”架。
俗谓先看到月亮者可获好运。
尔后,人们敲起长鼓铜锣,吹起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走月 流行于苏州一带。
中秋之夜,妇女们相约出游,访亲会友,赏月观花,此来彼往,络绎不绝,直至夜深方散。
圆月 陕西长安一带民间在中秋节这天,家家做团圆馍,中间放芝麻和糖等作料,放在锅里烙熟,全家人一同食之,谓之“圆月”。
寻月 藏族同胞度中秋有水中“寻月”习俗。
是日夜晚,青年儿童沿着河流,寻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直至夜深,方归家吃团圆月饼。
祭月 锡伯族于中秋夜,在庭院中设一供桌,上面摆上切开的西瓜及其他果品,然后全家人向月亮叩拜,请月神下凡,品尝人间的瓜果。
鄂伦春族也有类似习俗,祈求月神保佑,万事如意。
乞月 中秋夜半之后,广东东莞未婚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在月光下燃烧香烛,向月下老人祭拜。
传说,此刻是月老为凡间男女牵线做媒之时,月老可为虔诚的小伙子觅上一个美貌多情的伴侣。
照月 浙东民间有“照月”得子风俗。
传说,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月圆当空时,独自坐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可以祈求月神赐福,受孕得子。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但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红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之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稻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
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
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节吃毛芋 五华县转水镇有一个奇特的传统。
每年中秋节晚上,乡亲们每家每户都要蒸一锅带皮的芋头,在赏月时,全家人先吃芋头后吃月饼,并在剥芋皮时说“剥鬼皮”。
据说这样一能“避邪”,二是为了纪念人民起义。
传说元朝末期,统治者对汉人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因害怕广大劳动人民起来造反,在每十户劳动人民中就驻一个朝廷的爪牙。
这些凶恶的家伙专门监视民众的生活起居,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残害百姓。
他们还规定每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谁要用刀都要从爪牙手里借出。
为了反抗这些坏事做绝的爪牙,推翻统治阶级,有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联络大众的办法,他扮成卖芋头的商人,在熟芋头皮下藏着字条送到每家每户,要求人民在中秋之夜赏月时统一行动,把这些爪牙全部杀掉。
最后,全国各地的人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行动,每逢中秋节晚上就摆着熟芋头和细茶、老酒、月饼等,一边赏月一边谈论着家事国事,并讲述那久远而传奇的故事。
中秋佳联撷萃 中秋赏月,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佳联奇对。
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以叠词的方式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使中秋月色与巫山秀色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古代有一才子,仰望中秋月,吟上联曰: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但他苦思冥想,对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那年的除夕之夜,才触动灵感,吟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联结构严谨,浅显明快。
某年中秋,苏东坡与家人赏月至夜半,出一上联要三个儿子对:半夜二更半。
其第三个儿子应对曰:中秋八月中。
对得工整贴切,出奇制胜。
杭州市有一座浙江贡院,院门口有一副对联描写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生动准确,意境优美。
清代郑板桥在扬州瘦西湖小金山岛的“月观”上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
有副拆字联:日月同明天不黑,山丘共岳地非低。
还有三副回文联: 月锁云中云锁月;人归夜半夜归人。
月弦上挂上弦月;星斗北移北斗星。
月上楼头楼上月;名题榜首榜题名。
正月十五前劈柴有没有不好的说法
可以说,感谢各位朋友,现在定了时间是4月12号准备结婚了。
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过来。
正月十五天津大悲禅院可不可以进去
今年过年期间天津的大悲院不对外开放,疫情还在发展,所以15肯定也是开放不了的。
每年正月十五都耍龙灯,今年特殊,能耍龙灯吗
答: 先说3个重要的节期:逾越节、七七节、住棚节、 这3个节每年要三次去朝见上帝。
其他节期在 利未记中主要记载在第23章。
利23:1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23:2你晓谕以色列人说,耶和华的节期,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节期。
利23:3六日要作工,第七日是圣安息日,当有圣会,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
这是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
利23:4耶和华的节期,就是你们到了日期要宣告为圣会的,乃是这些。
利23:5正月十四日,黄昏的时候,是耶和华的逾越节。
利23:6这月十五日是向耶和华守的无酵节,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
利23:7第一日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
利23:8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七日。
第七日是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
利23:9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23:10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我赐给你们的地,收割庄稼的时候,要将初熟的庄稼一捆带给祭司。
利23:11他要把这一捆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使你们得蒙悦纳。
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这捆摇一摇。
利23:12摇这捆的日子,你们要把一岁没有残疾的公绵羊羔献给耶和华为燔祭。
利23:13同献的素祭,就是调油的细面伊法十分之二,作为馨香的火祭,献给耶和华。
同献的奠祭,要酒一欣四分之一。
利23:14无论是饼,是烘的子粒,是新穗子,你们都不可吃,直等到把你们献给上帝的供物带来的那一天才可以吃。
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利23:15你们要从安息日的次日,献禾捆为摇祭的那日算起,要满了七个安息日。
利23:16到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又要将新素祭献给耶和华。
利23:17要从你们的住处取出细面伊法十分之二,加酵,烤成两个摇祭的饼,当作初熟之物献给耶和华。
利23:18又要将一岁,没有残疾的羊羔七只,公牛犊一只,公绵羊两只,和饼一同奉上。
这些与同献的素祭和奠祭要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就是作馨香的火祭献给耶和华。
利23:19你们要献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两只一岁的公绵羊羔为平安祭。
利23:20祭司要把这些和初熟麦子作的饼一同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这是献与耶和华为圣物归给祭司的。
利23:21当这日,你们要宣告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
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利23:22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利23:23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23:24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吹角作纪念,当有圣会。
利23:25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利23:26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利23:27七月初十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并要刻苦己心,也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利23:28当这日,什么工都不可作,因为是赎罪日,要在耶和华你们的上帝面前赎罪。
利23:29当这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从民中剪除。
利23:30凡这日作什么工的,我必将他从民中除灭。
利23:31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
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利23:32你们要守这日为圣安息日,并要刻苦己心。
从这月初九日晚上到次日晚上,要守为安息日。
利23:33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23:34你晓谕以色列人说,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节,要在耶和华面前守这节七日。
利23:35第一日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
利23:36七日内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第八日当守圣会,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这是严肃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
利23:37这是耶和华的节期,就是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节期,要将火祭,燔祭,素祭,祭物,并奠祭,各归各日,献给耶和华。
利23:38这是在耶和华的安息日以外,又在你们的供物和所许的愿,并甘心献给耶和华的以外。
利23:39你们收藏了地的出产,就从七月十五日起,要守耶和华的节七日。
第一日为圣安息,第八日也为圣安息。
利23:40第一日要拿美好树上的果子和棕树上的枝子,与茂密树的枝条并河旁的柳枝,在耶和华你们的上帝面前欢乐七日。
利23:41每年七月间,要向耶和华守这节七日。
这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利23:42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里, 利23:43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利23:44于是,摩西将耶和华的节期传给以色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