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你好,这个我们做过的。
句子如上
思念家乡的诗句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唐)-《黄鹤楼》•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 (唐)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李煜 (唐) - 《清平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 (唐) - 《春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白居易 (唐)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孟郊 (唐) - 《游子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 (唐) - 《次北固山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 (唐) - 《杂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 (唐) - 《渡荆门送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 (唐) -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佚名 (汉) - 《悲歌》
阅读快车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答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
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 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
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
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
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像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
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3)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________________(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___________________(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
理解“不可思议” (4)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
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
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 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关于“怀念死去战友”的诗句有哪些?
●离家日趋远,衣带渐趋缓。
汉·乐府古辞《古歌》 离家愈远,乡情愈深,人也日渐消瘦了。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三国·魏·曹操《却东门西门行》 冉冉:渐进状态。
老:老年。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三国·魏·曹操《却东门西门行》 狐狸死时把头朝向出生的土丘,而人怎能忘掉自己的故乡。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三国·魏·曹丕《杂诗二首》 郁郁:十分忧郁。
绵绵:连续不断。
一俯一仰,水月生情,乡思萦回,不能自己,以景托情,恰到好处。
●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
三国·魏·曹植《磐石篇》 长太息:长久地大声叹息。
思想:思虑和想念。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北朝·北周·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 涸鲋:在干竭的车辙中的鲋鱼,比喻身处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久客每思乡。
北朝·北周·庾信《送刘中书葬诗》 久客:长时间客居异乡。
●回首望乡落泪,不知何处天边。
北朝·北周·庾信《怨歌行》 回望故乡,不禁泪下,它远在天边,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北朝·北周·瘐信《燕射歌辞》 实:果实。
流:水。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鬒(zhěn枕):黑发。
深情思乡,归去无日,怎能不愁白了头发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朝·齐·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指长江。
未央:未尽。
以日夜不停的大江流水作比,表现出客居异乡的人不尽的悲愁。
以江流比心情,气魄壮大。
●叹息东流水,何如故乡陌
南朝·陈·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 瞻云:向高空仰望天空的云。
鸟道:谓高而险,只有飞鸟能通过的山路。
●临流自多美,况此还故乡。
南朝·梁·刘孝绰《太子濮落日望水诗》 落照中山水已多奇幻,人还故乡,更觉美不胜收。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思:指乡思。
归心虽在春花开放前萌发,但真正返回却要后于将要北去的大雁。
见出思归心切而又不能早归的惆怅之情。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唐·崔融《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陌:田间的小路。
酣酣:浓盛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 君:你。
绮窗:指用白绫糊裱的窗。
著花未:花开了没有。
故乡久别,可忆者多,而独问窗前的梅花,其清逸闲适之情可以想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太阳下山了,暮烟沉沉,江波无际,站在黄鹤楼上面对苍茫的景色,看不见故乡在何处,而望着烟雾迷蒙的江波,更使人增添了乡愁。
●青山明月梦中看。
唐·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 故乡那翠绿欲滴的青山和那清澈如水的明月,只能在睡梦里才能看到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李白《客中作》 只要主人能使客人畅饮尽醉,他就不知道作客的他乡是什么地方。
美酒玉杯,流连忘返,身在客中,醉不思乡,显示作者豪放的个性。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唐·刘长卿《代边将有怀》 秋草:秋天的肥草。
征人:出征打仗的人。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李白《太原早秋》 想要回归家乡的念头每日都萦绕在心中,就象汾水那样悠长不绝。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唐·李白《久别离》 几春:此指几年。
玉窗:形容华美的窗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抒写久客在外,老年回乡时的世事沧桑,自伤老大的感慨。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 守岁:除夕夜家人围坐不睡,送旧岁,迎新岁。
●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
唐·孟浩然《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旧》 留滞:停留不去。
客情:客居异乡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客居异乡的人一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故山南望何处
春水连天独归。
唐·刘长卿《送陆沣还吴中》 故山:故乡的山。
独归:独自归去。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意谓: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一定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明朝又是一年,我又添如霜的白发。
从对面着笔,思深忆答,宛曲尽情。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唐·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今夕一时聚会,而心情却系念着万里之遥的故乡。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唐·杜甫《大麦行》 安得:如何得以。
托身:托付身子给。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杜甫《绝句》 今年春天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但是,我返乡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唐·杜甫《孤雁》 影:此指孤雁的身影。
失:迷失。
孤雁与雁群在万里云天中失散,形单影只。
喻作者孤独地流落异乡。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唐·岑参《碛中作》 走马西来:驰马进入边际的西北高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园。
双袖龙钟:泪水淋漓,沾湿衣袖。
凭:请。
传语:捎口信。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唐人.岑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任由泪水流下来,添加到江水里,让它流向家园。
●乡路渺天外,归期如梦中。
唐·岑参《安西馆中思长安》 家乡的路遥远得就象在青天之外,归去的日期有如梦中那样虚幻难定。
●万里归心对月明。
唐·卢纶《晚次鄂州》 独自对着明月,思归的心飞往万里之外的故乡。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唐·韦应物《闻雁》 悠哉:形容思念之极。
遥远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
我归乡的强烈愿望,此时更不可抑制。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唐·灵澈《送婆罗门生》 乡心尽:思念故乡的感情达到了极限。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的人因触秋风而生乡思,把隔水的青山也看做好像是自己的故乡。
“似”字妙绝。
似而不似,情何以堪
借题画把自己的感情也融进去,何其真切。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到了一年将尽的除夕,可是我在万里栖迟尚未归故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唐·张九龄《西江夜行》 悠悠:远而长貌。
切切:忧思貌,亦表情意恳挚。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唐·张九龄《折杨柳》 一支杨柳何足贵重,但它触发了我怜爱故国春天的感情。
●新丰两行泪,故国一封书。
唐·李端《江上逢司空曙》 新丰:汉高祖定都长安,因太公思归故里丰,乃在秦骊邑仿丰地街巷筑城号新丰以娱太公。
后用以喻故里。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
唐·元淳《寄洛中诸姐妹》 经年别:离别了很多的年头。
关河:关山河川。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唐·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疲倦劳累的马思恋着原先的喂养,被系住的禽鸟思念着从前的栖住之处。
●愁人独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穿。
唐·孟郊《闻夜啼》 书:信。
写独宿异乡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哀伤。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唐·孟郊《归信吟》 泪水和着墨写成书信,把它寄给远方的亲人。
●何时得家信,每日算归程。
唐·王建《边上送故人》 什么时候才收到家信,只好每天盘算着回家的日子。
●归心谁为传。
唐·冷朝阳《晚次渭上》 归心:思归之心。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通过寄家书的细节,表达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平生志气今何在
把得家书泪似珠。
唐·令狐楚《塞下曲》 平生:有生以来。
何在:在哪里。
●故乡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唐·白居易《客上守岁在柳家庄》 作者深切思念家人,想度家人现在也思念自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白居易《望驿台》 表达分居两地的亲人互相思念的深挚感情。
●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唐·白居易《郡中》 日月迟:此指山城周遭环山,日出月升都比较晚。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山吴水万里余。
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望断:盼望迫切而引颈遥望尽处。
楚山吴水:泛称大地山川。
●时岁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唐·白居易《庾楼新岁》 时光岁月销蚀了旅人的容貌,风情景物触动了思乡的愁怀。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唐·柳宗元《南涧中题》 去:离去。
怀人:怀念故乡的人。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凭寄:凭借寄托。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怀恋故乡之心正切,又见雁过南楼,而不传书,更难以为情。
●星汉秋方会,关河梦几还。
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 星汉:即银河。
关河:关山河川。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
唐·李商隐《摇落》 摇落:比喻沦落。
羁:在外作客的人。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乡音不同,声声刺耳;莺声相似,更增离愁。
●莫恨还乡千里远,眼中从此故乡春。
唐·司空图《题裴晋公华岳庙题名》 莫要怨恨故乡的路途有千里的遥远,因为心眼里从此可以看到故乡真正的春天。
●发从残岁白,山入故乡情。
唐·唐彦谦《梅亭》 残岁:老年。
山入:望山而入怀。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唐·元稹《西归》 自从春天来临以后,常做着回乡的梦,现在真地回到家,自己却疑是在梦境里。
●山水万重书断绝。
唐·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异乡人:流落在异乡的人。
在除夕里,远居异乡,孤烛相对,乱山攒拥,残雪犹寒,不胜飘零之感。
●争知江上客,不是故乡来
唐·崔涂《橹声》 怎么知道江上的客人不是从故乡来的呢
怀乡之切溢于言表。
●小桃花发春风起,千里江山一梦回。
唐·崔涂《题授阳镇路》 当春风吹起而小桃花萌发的时候,我在一次梦里回到了千里的故里江山。
●乡心随去雁,一一到江南。
唐·黄滔《旅怀》 乡心:怀念故乡的深情。
一一:经历一处又一处。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唐·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家山遥远,梦魂飞越万里才能到家;客居异乡,满怀愁绪,整夜不能入睡。
●白头归未得,梦里望江南。
唐·殷尧藩《忆家》 家归不得,人已白头,依稀空有江南梦。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唐·常建《泊舟盱眙》 转头一看,故乡已在遥远的云霄之外,想到自己长久在他乡漂零,有谁能够忍受得了羁旅的寂寞愁情呢
●独树知秋早,孤舟觉夜寒。
唐·无名氏《句》 独树孤舟,早秋寒夜,点染萧瑟的气氛。
●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唐·张乔《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孤舟万里,应泊犹行,相伴唯星。
归程与归心均可想见。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江空。
唐·李益《水宿闻雁》 写夜难寐,起望江空,星月交辉,乡情无限。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怎样,此次回乡,迫切地要知道家里情况,生怕家人受牵连而遭到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
但许多人离乡的久了,一旦回乡,心情也会有点异乎平常的感觉。
●伤心江上客,不是故乡人。
唐·卢僎《南楼望》 登楼远望,因思念家乡而伤心落泪的许多人中竟没有一个和我同一个故乡的人啊。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唐·杜牧《边上闻胡笳》 离乡万里,边塞无春,对日暮愁云,情何以堪。
●孤梦家山远,独眠秋夜长。
唐·杜牧《寄兄弟》 只身远离故乡,梦里归程迢迢,独眠思家不寐,倍觉秋夜漫漫。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唐·杜牧《旅宿》 远梦:此指远方家乡之梦。
侵晓:天将亮。
●乡书无雁到家迟。
唐·许浑《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乡书没有鸿雁传达,到家乡一定会迟了。
●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唐·顾况《忆故园》 故乡在北边相隔千余里,只能在春梦里夜夜神游。
说明除了梦就无法回归,回乡之难,不言而喻。
●渐觉江天远,难逢故国书。
唐·钱起《江行》 远:远去。
书:书信。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唐·罗邺《雁二首》 写出江楼月夜思乡之情。
从对面着笔,其忆更深。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上江上几人还。
唐·卢纶《长安春望》 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的故乡,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心回去呢
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了,但思家的游子,又有几人能够回到故乡呢
●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
唐·吴融《赴职酬过便桥书怀》 无限乡愁客思,谁个知晓
但有萋萋芳草,渺渺斜阳。
●一间茅屋何所值
父母之乡去不得。
唐·王建《水夫谣》 何所值:有什么价值呢
去:离开。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王涯《赠远》 雁足:古代以“雁足”为传送书信人的代称。
雁不传书,而新月又吐,时日流逝,相见何时。
怀远之情,其何能无
●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 了了:清清楚楚。
眉方开:心情舒畅而眉头才展开。
归期无日,故乡可望而不可即,愁眉岂得展
●山长水远无消息。
唐·李涉《六叹》 山长水远: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开拆远书何事喜
数行家书抵千金。
唐·李绅《端州工亭得家书二首》 远书:远方来的书信。
●秋来见月多归思。
唐·雍陶《和孙明府怀旧山》 归思:怀念故乡的情思。
●十年流水见归心。
唐·罗隐《皇陂》 归心:回家的念头。
●异乡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
唐·于武陵《客中》 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深切之情。
●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
唐·杜俨《客中作》 愁边改:在思愁里边改变。
还:回到。
梦里始得还乡,怎能不愁思萦怀,频添白发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晚秋》 节候已是秋凉,倚楼但见雁从塞外南飞,可自己却留滞京都,长笛一声更勾起乡心哀怨。
有远有近,有视有听,有物有我;境界开阔,内心深邃,千古名句,“赴倚楼”美名由此得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五代·前蜀·韦庄《章台夜思》 乡书:寄往家乡的信。
大雁已回到南方,想捎往北地家乡的书信就无法投寄了。
●一杯今日酒,万里故乡心。
五代·前蜀·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故乡心:怀念故乡的深情。
正是“浊酒一杯家万里”,“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五代·南唐·李煜《子夜歌》 梦里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国,心情何等激动欢乐,可是梦觉一场空,就不禁流下了两行伤心的眼泪。
●那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
宋·梅尧臣《社前》 作客:指客居异乡。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宋·柳永《安公子》 乡关:指故乡。
形容故乡隔万水千山,极为遥远,倍加思念。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宋·柳永《八声甘州》 不忍心登高纵目,因为故乡渺远,望而不可见,更撩我归心,一发难收。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
宋·柳永《归朝欢》 归心生羽翼:切望回归故乡的心好象长出了飞翔的翅膀。
●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清瘦。
宋·柳永《倾怀乐》 朝思暮想:从早到晚都在思念。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宋·欧阳修《戏答丁元珍》 病人:带病进入。
物华:美好的景物。
●岁暮孤舟迟,客心飞鸟急。
宋·欧阳修《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 岁暮客心急如飞鸟,孤舟再快也嫌迟。
●万里家山一梦中。
宋·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家山:家园。
●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
宋·苏轼《寄高令》 把酒:手持酒杯,指喝酒。
客中:客居异乡之时。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得书》 香笺:信笺的美称。
回文机上意:前秦苏蕙曾织绵为回文旋图诗寄给丈夫,词意凄惋动人。
回文诗词字句回旋往返都能成义可诵。
●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宋·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五更:犹言整夜。
十二时:犹言整日整夜。
谓日夜都在思念家乡和亲人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宋·秦观《望海潮》 归心回家的念头。
天涯:天边。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乡思》 人们都说落日的地方是天的边际,可我望尽天边还是看不到家乡。
家乡之远,乡思之深,可以想见。
●病身最觉风霜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宋·王安石《葛溪驿》 病魔缠身最能感觉到风霜的早临,在梦里回归故乡丝毫不知道山水远隔。
●故乡遥,何日去
宋·周邦彦《苏幕遮》 故乡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哪一天能够归去啊
●关山梦魂长,塞雁音书少。
宋·王观《生查子》 关山远隔,我常作回乡之梦,可是在荒漠的塞上,很少收到家乡的书信。
●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 孤负:有负,对不起。
怅望:惆怅地遥望。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故乡在何处啊,除非是醉倒了才会暂时把她忘掉,这可见作者无时不思乡。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宋·赵佶《一绝》 徽宗被掳北行,极目天南,遥隔家山不见飞雁,写得哀怨缠绵,这个荒淫失国之君自叹濒于绝境了。
●此身老大足悲伤,岁岁天涯忆故乡。
宋·陆游《庋笮》 老大:年纪大而衰老。
天涯:天的边际。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世态经历十年看得烂熟而家乡山川远隔万里,只能梦见。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宋·辛弃疾《一剪梅》 锦字:指书信。
都来:总起来。
断人肠:使人极度伤心。
●故乡只在梦魂间。
宋·楼钥《题老融归牛图》 故乡的山川只是浮现在梦里的魂游之间。
●凄凉今夜月,照我故乡情。
宋·于石《得家书》 今夜凄凉的明月,勾起我对故乡的无限怀恋的深情。
●曾几何时,故乡疑梦还非。
宋·赵德庄《介庵词·新荷叶》 梦还非:梦又不是梦。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平生飘泊尝尽了流浪江湖的辛酸滋味,西风萧瑟秋声入耳,顿起故园之思。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宋·张咏《雨夜》 怀着乡愁沉重的心,作着万里的还乡梦。
梦欲醒时心欲碎。
惆怅难于排遣,只好怪空阶夜雨,无端滴到天明。
●乡梦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
宋·汪元量《邳州》 灯影幢幢照着渐酣的归梦;雨声淅淅,撩起不尽的乡愁。
●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
宋·陆游《残春》 因残春而埋怨语燕该是客愁长似游丝了。
●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千回路不知。
宋·赵抃《闻岭外寇梗》 兵戈阻绝,家书可抵万金;故乡远隔,梦中行遍千回。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宋·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迥(jiǒng):远。
节日思家,天寒酒薄,浇愁不得,更生怅惘。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宋·刘过《赠刘叔拟招山》 百年:谓人的一生。
为客:作客他乡。
谓虽长年客居在外,仍深深爱恋着自己的家乡。
●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
宋·真山民《渡江之越宿萧山县》 极言旅况的孤寂凄清。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宋·文天祥《翠玉楼》 江湖间飘泊无依,只能作着游子的梦,经历着时代的凄风苦雨,徒增去国怀乡的万缕情思。
●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
金·元好问《山中寒食》 归心:回家之念。
相先:互相争先。
●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金·元好问《寄杨飞卿》 西风吹拂着长长的白发,遥望着那隔万重青山的故园。
年老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元·白朴《梧桐雨》 想起那西风吹拂下的渭水和落日笼罩下的长安景象,我不禁为故园伤心落泪。
●落日乡音杳,秋空望眼穿。
元·王恽《送李郎中北还》 乡音:家乡的音信。
杳:音信断绝。
望眼穿:望得眼睛都穿了。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 归心:国家之念。
落霞:晚霞。
鹜:野鸭。
●湖海未归客,风尘多病身。
元·戴良《除夜客中》 漂泊湖海,作客未归,仆仆风尘,体弱多病,写尽客中苦况。
●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
元·刘秉忠《江上寄别》 破:破除,去掉。
●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
元·廖大圭《闻杜宇》 如何:如何。
这两句画出“闻”字之神。
因为听到山树杜宇“不如归去”的啼声而撩起愁怀,思乡更加情切。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明·袁凯《淮西夜座》 不胜多:尽多,就是多而不尽。
异乡飘泊,秋色无边,触景伤情,鬓发尽白。
两句极写旅人之苦。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明·夏完淳《别云间》 泉路远:距离死亡的路很近了。
作者抗清,兵败被捕,这表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无限依恋。
●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明·凌云翰《关山雪霁图》 固云乐:固然是算得上快乐的。
何似:哪能比得上。
家乡最令人依恋。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2回 捻,把。
量词。
本乡:家乡。
故乡之土比他乡之金还要令人留恋。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袁凯《京师得家书》 写家人对自己的深切想念。
●新月似银钩,弯弯挂客愁。
明·于谦《见新月有感》 新月有如银钩,弯弯地高挂在天空中,引起游客的无限乡愁。
●他乡不似故乡亲。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不似:不象。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最美的是故乡的水,最亲的是故乡的人。
●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到三更。
清·张问陶《月夜书怀》 帘月:窗帘外的月亮。
三更:泛指深夜。
夜深思家难眠,直到深夜还独自看着窗外之月。
思家之情跃然纸上。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清·崔岱齐《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 时至黄昏,鸟倦知还而绕树;岁将云暮,人逢萧瑟倍思乡。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
夕阳一片江流去。
清·徐灿《踏莎行》 茫茫:辽阔深远而模糊不清。
何许:在什么地方。
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文
楼主,您好
启迪 前几天,我们学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
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
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怕高原风雪,不怕雷轰电击,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它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很抱歉,我没有找到您要的整篇课文,希望您能谅解
只找到了启迪
“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仅仅是赞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吗?为什么重复说“这么厚这么厚”
这句话不但赞美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还赞美了安塞腰鼓的力量,重复说“这么厚这么厚”突出表现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点,侧面衬托出安塞腰鼓的力量与独特性。
除了黄土高原,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的赏析
赏析这句话么
连用两个 这么厚 强烈表达作者的情感对黄土高原深深的喜爱不过要联系上下文的也许黄土高原是他的故乡,有对故乡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