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的句子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赞美山水的句子大全
赞美山水,作家杨大侠指出古人以山水喻阳阴,真的是一种直观的睿智,因为山水和谐构造世间美丽。
关于山水的优美句子
描写山水的优句: 1、露出云层的群山屿般一簇簇一抹悬浮着。
2、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3、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4、第二天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却发现经过一夜风雨的玉苍山,竟是如此的美丽:蓝蓝的天空下,阳光明媚,参差不齐的山头上遍布着神态各异的石头。
昨夜的那一场雷雨,昨天的那一场烟雨仿佛就是早已化为灰尘的梦境。
5、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
6、浩渺的江面,烟波荡漾着山形塔影。
7、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8、江水穿山破壁,气势汹汹奔腾而下;奔腾叫嚣的江水,如瀑悬空,砰然万里。
9、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
抬头奇峰遮天,脚下清流潺潺,怪石卧波。
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
如果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如果说它无,它在云雾开合之间露出容颜,倍觉亲切。
10、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11、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12、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13、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14、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15、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
16、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17、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18、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情。
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
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19、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20、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
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21、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
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
苍江几曲,就有几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
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22、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23、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24、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借“来。
25、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26、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
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27、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
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28、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
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
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
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29、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30、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
描写山水风光的好句子
水的灵动与沉稳 水山水,有水才是好风光。
水有水逸灵动,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单调的蔚蓝色;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却能以不同的色彩、风光展示山的美丽。
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变换的色彩。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尽了水的魅力,水的灵动,水的深邃,水的神韵。
那以水为画、以水为歌、以水为诗、以水为曲的作品,不胜枚举。
“水调歌头”的词牌,演绎出多少耐读的诗篇;“高山流水”之琴音,倾倒了无数天下知音…… 而赞颂山的诗句,抒写山的散文,描绘山的画卷也不在少数。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让多少仁人志士倾倒,在青山之间留恋忘返。
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情。
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
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娥眉…… 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水,可以化作古朴的“大浪淘沙”的雄浑与苍劲,也能够渲染出《枫桥夜泊》的万籁俱寂。
衬托出“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远航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的意境。
水,那么气魄非凡,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与灵魂,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它的本色。
它默默献出了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奇松、怪石…… 山,相信沉默是金,它无语、无悔、无惧。
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智者爱水,仁者爱山。
我不是智者,我也不是仁者,但我却偏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青山绿水、名山大川中找寻最美的风景。
终于,我明白了,最美的风景不是灵动的水,亦不是沉稳的山,只有山水的融合才能交织出世间最美的景色
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
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
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
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
当沉稳的山与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山庇护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水滋润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山水山水,让山与水交融,让灵动与沉稳结合,让智者与仁者相辅相成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诗句押的什么昀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和二月山水贵一样的句子
和二月山水贵一样的句子,有,春雨贵如油,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