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绣金匾》
打击乐部分,王梅贞教授认为有些是可以由学生在乐谱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发发挥的,如<<闹元宵>>这个曲子的开头,和中间的打击乐部分,所以你可以利用你的音乐感受和能力,进行在创作,打击乐部分是可以自由发挥的,其实有些曲子的版本很多,如果作为欣赏的曲目,很难说对于错,但如果作为考级的曲目发出来,好象就得有个框架的束缚了。
说说看钢琴6级水平能弹什么经典曲子
天赋挺重要的,然后就是好,基础扎实了,以后碰到有难曲子也可以较轻易克服。
。
。
还有就是时一定要多联系,左手的指腹,后手放松,都是需要长期练习的。
。
。
时间么,说说我,我的有点就是,识谱能力特别强,给我一个谱子,我很快就能摸下来,缺点是,耳朵不是特别好,音准掌握的不够。
不过,我曲子听得多。
7年考的10级。
可惜不是优秀。
然后,第八年,拉下的《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演奏的那种。
平时多练习,刻苦,多听听音乐,寻找乐感。
还有就是,你一定要喜欢它,感兴趣才能做好。
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等。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
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
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
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
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
闻名全国的有、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
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
《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
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
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
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
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
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
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
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
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
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
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
游方的起因等。
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
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
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
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
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
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
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
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
野曲只能在室外唱。
“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
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
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
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
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
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
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
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
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
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
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
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
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
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
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
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
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
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
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
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
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
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
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
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什么是民歌
分为那三类
每个类别的特点是什么
每个类别分别举出5首例子(歌曲名)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中国民歌的分类: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
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
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
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
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
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
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
《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
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
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
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
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
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
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
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
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
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
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
游方的起因等。
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
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
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
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
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
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
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
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
野曲只能在室外唱。
“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
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
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
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
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
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
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
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
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
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
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
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
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
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
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
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
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
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
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
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
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
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
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
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
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
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
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
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
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
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
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
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
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本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
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
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
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
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吧
也许就是千古遗音。
从汉代到隋、唐当中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
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
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唐代的专业音乐有了很高的成就。
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
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之类。
另从当时流传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兴起于长江中上游巴渝一带的一种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都吸收过这种民歌因素,写过一些文人创作的《竹枝歌》。
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的田歌中还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结构痕迹。
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
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其数量之多,人民性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
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文学家搜集编辑的民歌歌词集,如黄遵宪的《客家山歌》、冯梦龙的《吴歌》、李调元的《粤讴》以及华广生的《白雪遗音》等。
由于个人的偏爱,这些民歌集在品种上大都偏重于民间抒情民歌。
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间传唱。
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间文学家浦松龄的《聊斋俚曲》,选用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的五十几种民歌曲牌。
其中有一些一直为民间艺人传唱至今,使我们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调,甚为珍贵。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
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
此外,如争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对烟毒的民歌也为数不少。
五四前后,李家瑞编《北平俗曲集》问世,已经有了民歌的曲谱记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
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1都有明显的步伐性节奏,精神进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其主题常采用大主和弦的分解进行为开端以造成昂扬向上的气势。
进行曲常用来作为集体行进时的歌曲,以统一行进者的步伐与激发他们的某种情绪。
进行曲有各种性质及表现各阶级群众心态的,例如:行军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庆祝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婚礼进行曲、丧葬进行曲、颂扬进行曲以及士兵进行曲、工人进行曲、青年进行曲等等。
常见的进行曲的曲式结构多是由单三段体或单二段体,单不段构成的。
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唱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有歌曲作品的艺术体裁歌曲作品的艺术体裁,在实际作品中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仅就常见的歌曲作品的艺术体裁作一介绍。
进行曲进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其主题常采用大主和弦的分解进行为开端以造成昂扬向上的气势。
进行曲常用来作为集体行进时的歌曲,以统一行进者的步伐与激发他们的某种情绪。
进行曲有各种性质及表现各阶级群众心态的,例如:行军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庆祝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婚礼进行曲、丧葬进行曲、颂扬进行曲以及士兵进行曲、工人进行曲、青年进行曲等等。
常见的进行曲的曲式结构多是由单三段体或单二段体,单不段构成的。
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唱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抒情歌曲由于抒情歌曲的歌词常是抒情诗或具有抒情诗的性质,因此抒情歌曲既可以直接抒发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的内心思想感情;也可以即景抒情,把景和情融为一体,做到情景交融。
抒情歌曲所能够表现人们生活面的幅度比较广,如对党、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对敌人和各种丑恶事物的恨;男女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由各种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欢乐、痛苦、忧伤、怀念、期望等等。
抒情歌曲的特点是在节奏(节拍)、速度方面既可以是舒缓而平稳的;也可以是紧凑而活跃的;还可以是规正而有力的。
在旋律方面既可以是抒展、宽广而富于歌唱性的;也可以是流畅、活泼而富于炽热性的;还可以是慷慨激昂、激情无限甚至自由奔放的等等。
在力度方面是强弱变化的幅度极大。
由于抒情歌曲所具有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戏剧性,故多采用独唱的形式,以便于演唱者的自由抒发。
总之,抒情歌曲的旋律是起伏多变而动听;节奏形态是多样而丰富;节拍、速度是较自由;力度是可强可弱的;风格多彩,表情深细,感染力强。
因此这类体裁的歌曲这格调是有柔有刚;有的则是以柔为主兼而有刚,有的则是刚多于柔;也有的是则柔并济。
在技巧的运用上比较复杂、细致、灵活、多样。
感情的表达也比较细腻、深刻。
参看: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叙事歌曲叙事歌曲,即是叙述故事的歌曲。
从歌词方面来说,叙事歌曲的形式常是一首叙事诗、故事诗或具有叙事诗、故事诗的性质。
从叙述方式来说,叙事歌曲的演唱都常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人物故事、民间伟说或现实事件的始末,但也有时演唱者以第一人称来代替故事中的人物说话。
从旋律待方面来说,叙事歌曲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样式、风格特点,但其突出的共同点是都比较口语化、与歌语言(包括方言)结合的很紧、表义性较强。
有的则是有说有唱,旋 律的进行比较平稳、抒情、富于朗育性。
节奏、节拍、速度、结构形式待都比较自由。
叙事歌曲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叙事歌曲是民歌式的。
常用分节歌的形式,即以一首朴素的民歌旋律作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来演唱多段歌词。
参看:孟姜女三十里铺歌唱二小放牛郎河边对口曲第二种类型的叙事歌曲是说唱音乐,说唱式的歌曲以及朗诵调性质的歌曲。
常用通谱歌的形式,即旋律的运用、发展是随着歌词的内容、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还有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说说唱唱、有声有色、生动感人、韵味盎然。
说唱音乐参看北方的大鼓;南方的评弹。
说唱式的歌曲参看:八月十五月儿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朗诵调性质的歌曲参看:魔王颂歌颂歌系指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祖国、歌颂英雄人物、歌颂锦绣河山以及歌颂其它崇敬的对象和心爱事物待待的歌曲。
具有典型性的颂歌其特点是节奏平稳、速度较低缓、旋律宽广,有庄严宏伟的气魄。
参看:歌唱祖国还有的颂歌是用民间歌曲填新词的方法构成的。
这类颂歌的特点是旋律富于抒情性、歌唱性,节奏、节拍有的比较自由,气息也比较宽广,用以抒发对所歌颂的人物或事物深情厚意。
参看:赞歌绣金匾歌舞曲亦称歌舞性歌曲,舞蹈歌曲。
歌舞曲的特点是结构方正,节拍规律,节奏鲜明且富于弹性、常从始至终贯穿着具有特性的节奏型,旋律活跃、也有的较抒情,有强烈的舞蹈性。
歌舞曲体裁首创于民间,古今中外均有。
歌舞曲常与某种具体舞蹈动作或舞蹈形象相联系,有的就是以某一舞蹈节奏为基础而写的,专做伴唱用。
有些艺术性较强的歌舞曲也独立用于音乐会上的演唱。
参看:丰收歌洗衣歌劳动歌曲劳动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节拍规则,旋律朴实有力、有浓厚的劳动生活气息,且常与某种具体的劳动或劳动生活形象相联系。
劳动歌曲产生的较早,也是古今中外均有,也是首创于民间。
如民歌中的各种劳动号子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后来专业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表现某些特定劳动生活内容的歌曲也属于这类体裁。
参看:打桩歌码头工人歌大路歌黄河船夫歌儿童歌曲前面谈到的各种歌曲体裁基本上都适用于儿童歌曲。
只不过因为儿童们年龄小,在性格上又好动、具有天真活泼、朝气向上等特点;此外,又因为儿童们比较单纯、幼稚,身体正在发育成长时期。
所以,他们所能够接受的音乐以及他们所能够演唱的歌曲,一般来说不宜难而复杂,而应易而简单些。
儿童歌曲的特点是在旋律进行上,具有轻快、跳跃感,但音程不作大跳进行,而是以级进与小跳相结合的进行为主;在节奏的运用上,应简单些,后半拍起唱、切分音、三 连音等宜少用或不用;在节拍安排上、应以2\\\/4、4\\\/4拍的为主,3\\\/4、6\\\/8节拍亦可少用;在速度处理上要适中,不宜过慢(因儿童的气息有限),但太快也不合适(太快易成吐字不清),在乐句的安排上不宜过长,一般速度应以二小切为一句,速度较快时可以四小节为一句;结构设计应以短小、方正为佳;音域选择一般应限制在十度以内(所龄越小音域应越窄----指歌曲的演唱象)。
参看:酸枣刺卖报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钢琴考级的的等级和曲目有哪些
越详细越好
这很多的,我给你介绍钢琴最高级10级吧,现在用的音协教材为全国新编第一版,我带过10级的学生,给他们选择的乐曲分别是:八度练习曲,D大调奏鸣曲,辉煌的大圆舞曲。
。
现在这本教材10级的乐曲我知道的有练习曲(博士),降A大调奏鸣曲,第二英国组曲的前奏曲,猫和老鼠……像以前考级的跨世纪新版教材我了解得相对多些,一下给您介绍老教材5级及以上的曲目(是我以前考级弹的,能记得的跟你说说) 8级:练习曲740 NO3,绣金匾 10级:练习曲(莫斯科夫斯基),悲怆,幻想即兴曲 关于钢琴考级的等级看教材而言,音协的等级是1-10,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的是1-9,音协我过了10级,中央的六年级过了8级就没过了,相对而言中央的要难,对基本功要求要高,音协的主要是图快,水分很大,不过还是要看你考几级,我最先考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通过了2.3,5,6,7,8.后来上初一考过了音协8级,初二考过了10级。
中央音乐学院的9级我弹过《黄河》,我记得的也就差不多这些了,看你具体考几级,而后在来定曲目。
。
本人不才,很高兴为您解答。
提供一些优雅.好听的钢琴曲
德 克莱德曼: 《梦中礼》《秋日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蓝爱》《爱的协奏曲》《献给爱丽斯》《乒乓之恋》《柔如彩虹》《梦里的故事》《瓦妮莎的微笑》《星空》《午后的旅行》《爱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路平安
马丽亚》《蓝色回旋曲》《“拉拉”主题曲》《玫瑰色的人生》《爱情的故事》《野花》《天空之城》 班德瑞: 《水之轮回》《朝阳》《丝绸之路》《惊喜》《卡布里的月光》《和兰花在一起》《Annie's Song(安妮之歌)》《Imagine(想象)》《The Daylight(曙光)》《Caribbean Blue(加勒比海藍)》《The Best Friends(挚友)》《Love me tonight(今夜爱来临)》《Tim's Lullaby(摇篮曲)》《Gold Wings(希望之翼)》《Mystic Zone(奇幻領域)》《Starry Sky(满天星)》《Annie's Wonderland(安妮的仙境)》《Snowdream(雪的梦幻)》《Melody Of Love(真爱)》《Three Times A Lady(钟爱一生)》《Your Smile(你的笑靥)》《Rainbow River(彩虹河)》《Indian Dreams(印第安之梦)》《Solar winds(太阳风)》《The Wind Of Change(变幻之风)》《Airy Voices(空灵之声)》《I Swear(誓言)》《Dream Catcher by Secret Garden(追梦人)》《Tenderness(款款柔情)》《Song For The Lord(献给阁下的歌)》《Blue Love Theme(忧郁的爱)》《The Sounds Of Silence(寂静之音)》《Little Mermaid(小美人鱼)》《Turning by Suzanne Ciani(流转起舞)》《Star Of Baghdad(巴格达之星)》《Laterna Magica(魔幻时刻)》《One day in spring (春野)》《Fairyland(梦境)》《The First Snowflakes(初雪)》《Hijo De La Luna(月光之子)》《Give Me Your Hand by George Winston(执子之手)》《Moonglow(月光)》《Law of the Lord (神律)》《Endless Horizon(蓝色天际)》《Mandy's Song(曼蒂)》《Orinoco Dreams(奥里诺科之梦)》《火战车》《La Provence(普罗文斯)》《Sacrifice(奉献)》《One Moment In Time(真爱时光)》《Into Red Velvet(红丝绒)》《Moment Of Fantasy(白日梦)》《Morning air(晨光)》《Breath of the wind(风的呼吸)》《Beatrix(碧雨翠丝)》《Mountain stream(山林小溪)》 你找的时候最好打英文,中文可能找不着
其他: 《眼泪》《雨的印记》《梦中的鸟》《天黑黑》《少女的祈祷》《海之精灵》《梦幻曲》 可能有些不是,但都挺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