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情话 > 荔枝的土味情话

荔枝的土味情话

时间:2015-03-22 03:05

赞美荔枝的诗句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苏轼南村诸杨北村卢,(谓杨梅、卢橘也。

花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食荔支二首(并引)》——宋·苏轼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

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莆阳饷荔子》——宋·陆游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

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

《荔枝》——唐·徐寅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光。

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

锦里只闻消醉渴,蕊宫惟合赠神仙。

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荔枝》——唐·徐寅朱弹星丸灿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

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

梅熟已过南岭雨,橘酸空待洞庭霜。

蛮山踏晓和烟摘,拜捧金盘献越王。

《忆荔枝》——唐·薛涛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唐·白居易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

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

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

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

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

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

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

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

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粹液灵难驻,妍姿嫩易伤。

近南光景热,向北道路长。

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

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唐·白居易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荔枝楼对酒》——唐·白居易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

《荔枝》——唐·戴叔伦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中庭种荔枝。

《荔枝诗》——唐·薛能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荔枝》——唐·郑谷平昔谁相爱,骊山遇贵妃。

枉教生处远,愁见摘来稀。

晚夺红霞色,晴欺瘴日威。

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

《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宋·黄庭坚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

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拨醅蒲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

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咏荔枝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咏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 (白居易《种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还有,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

”1.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三绝》诗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说的是唐明皇为搏杨贵妃红颜一笑,不惜劳师动众,千里送荔枝的事。

2.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 3.苏东坡在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岭南,在绍圣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

以后多次在他诗词内提到荔枝,当中以“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为著名,亦足见他对荔枝的喜爱。

4.宋·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 5.明·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 6.明·文征明《新荔篇》: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

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

以示闽人,良是。

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有什么关于写荔枝的好词\\\\好句\\\\好段,麻烦大家快点了!

轻红酽白,  雅称佳人纤手擘。

  ——东坡词  这实在使我时常想起来,有点懊恨,为什么不生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  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却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

虽说在这庚岭之  阳,南海之滨,也尽有南越南汉未荒的霸迹,白云西湖挺秀的河山,足以供我们低徊游眺,  少 爱美好古之怀,但翘首北望,毕竟不免于爽然自失啊

‘  然而,生息在这样边徼的地方,略略可以叫我们感到满意的,却不能不数及饮食之  事了。

我用不着把岭南一切乡土风味,一一地加以陈述,但略举叙一二有趣故事以当例示便  得了。

  昔者苏东坡被贬南来,食蚝,觉其味美。

戒语他的儿子北归时休要告诉人家,恐怕  他们因此求谪岭南。

这是一则谁都知道的佳话。

我再来另举一个大家不大晓得的民间传说吧。

  俗传宋末,帝 给元番追赶南下。

一晚,行到我们海丰南山岭,腹甚饿,野人以饭菜——油  尖米饭和粗鳞针——进之。

帝食次,觉风味大佳,因叹道:  玉饭送金汤。

  何必作君王

  好了,不抄了,别使馋吻的朋友听得垂涎吧。

  在凡百水果都很繁盛的岭南之区,最使我爱吃的一件,该无过于荔枝了。

谈到荔枝,  我们总要想起唐宋两位艺术家的故事吧。

这两人,一是李三郎的妃子杨玉环,她生长于西蜀,  酷嗜我们故乡的荔枝。

“一骑红尘把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确是当年事  情逼真的写照啊。

后来妃子死去,三郎一回见到进贡的荔枝,想起他从前的爱侣,还禁不住  为她凄然饮泣;一是东坡,他是个著名饕餮的学士。

他贬到我们岭南来,竟像是天爷爷特赐  他一场饱吃的好机会一样。

在许多食品中,他尤特别喜欢荔枝,“日啖荔枝  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这不是此老馋态自行证实的绝好“招供”吗

  你们有不曾见荔枝的朋友吗

我想总该不会有吧。

因为至少你们是可以从罐头的食  物里见到的,虽然在那里的已经少变了形态,而且仅仅是它的肉身。

若你们万一有不曾见过  它来的,那末,你们要从文字里求满足时,最好是去看白居易那篇简短的 《图序》。

因为他  写的虽不必十分相像,但总算得其近似了。

(听说宋朝的蔡襄,做过一部《荔枝谱》,不知内  容说的怎样。

我既没有见过,也就不便多说了。

)  荔枝的为物,我们不必待啖喝了它的雪白的嫩肉和香醇的甘浆而后,才知道它是果  中的佳品;便是起初看了它的外形,已经够知道它是很“艺术的”了。

柿红的果皮上,印着  龟甲似的花纹,这不是很美观么

它种果皮,或过粗糙,或伤平滑,或色泽不佳。

方之于它,  真像有上下床之别

记得前人把龙眼叫做“荔枝奴”。

这若然只限于生熟的时期前后来论,  我也可以不必多说;若含有两者性质上比拟的意思,那末,我就不能首肯了。

因为像那样土  劣的龙眼子,——只有苍蝇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做他的奴婢也有点不配啊

这么一来,也许  有人要说我把荔枝看得太名贵了,但我想若平日赏识过它的,至少也该不说我在这儿撒谎吧

  我们这里荔枝上市的时候,大约正是在大地如火炉般热烘着的五六月。

这时,杨梅、  李子等,已经渐渐过去,黄皮子,山梨等,又多俗而寡味,荔枝总算是一种当行出色的水果  了。

我们当日影已斜的午后,或银月初上的黄昏,独自的或多人的,坐在那清风徐来,绿阴  如盖的树下,吃着这一颗颗晶丸般的荔枝,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谁要风韵得  多

犹记得数年前曾以荔枝一筐,馈送某女郎,简上附以诗云:“眼前三百堪销夏,纤指无  劳雪藕丝。

”实在的,这种风味即比之杜甫所盛称的“公子调冰  人,佳人雪藕丝”,也何须多让呢

  吾粤有著名的荔校湾,其地荔枝夹岸,白莲满塘.相传是南汉时候的昌华旧苑。

每  当夏季,荔枝繁结,避暑游人,云簇于此。

我数年前客广州,正值岁暮天寒,不是它轻红高  挂,招徕游客的时候,所以无缘打桨一至其地,畅尝所谓仙城风味。

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  还觉得有些可惜呢。

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要关于荔枝的,要有450字,不能找百度

广州的水果品种有500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

此外,还有芒果、杨桃、石榴、龙眼、白榄、乌榄、黄皮、杨梅、菠萝蜜、三华李、西瓜等。

   广州地处亚热带,热带亚热带水果品种繁多,都有鲜果上市,故有水果之乡的盛誉。

广州果树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史书载,当年便向岭南征贡御橘,三国吴交址太守士燮向孙权进献的瑞橘,指的都是甜橙,而非今日通常讲的柑橘。

   据调查,广州的水果有40个科、77个属、132个种及变种、500多个品种,其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3个。

著名品种有、黄登菠萝、罗岗甜橙、、芳村花地甜杨桃等。

近年培育了细核淮枝、八月熟荔枝、红江橙、大果龙眼、穗中红番木瓜、翠宝西瓜等品种。

荔枝    有果王之称的荔枝,盛产于广州从化、增城二市和市内几个城郊结合区。

其果形别致,颜红悦目,果肉状如凝脂,清甜浓郁。

优良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挂绿等,而以淮枝数量最多,大约占总产量的七八成。

荔枝是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它原产我国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目前我国荔枝品种有100多个,仅广州就有60多个。

品质则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

桂味以肉脆清甜诱人,而糯米糍则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浓著称。

旧以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号称荔枝三杰。

三杰中以增城挂绿至为珍贵,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

增城挂绿    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

现存活在增城荔城镇挂绿园的那株挂绿树是挂绿荔枝品种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树龄,高5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几代的挂绿子孙树种,共100多株,在增城几个乡种植。

柑橙    柑、橘、柠檬、橙与柚子是水果中的一大类。

柑橙是广州名果之一,在广州广为栽培。

早在五世纪南朝时期,广州已有很多的橘柚园。

今天美国的花旗蜜橘,就是广州甜橙当年由欧洲间接引种去的。

   柑橙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春末、夏、秋开白色花,果扁圆,红或橙黄色,味甜酸。

盛产我国,有4000栽培历史。

广州地区柑橙类主要的优良品种有:暗柳橙、蕉柑、柑、大红柑、四会柑、蜜柑、年橘、新会甜橙等。

广州人称:高身橙,光身橘,扁身柑,形象地说明了橙、橘、柑的外形。

其中,白云区罗岗镇生产的罗岗暗柳甜橙最负盛名。

潭州白蔗    番禺市盛产甘蔗,有糖都之称,而潭州镇所产的白蔗更是驰名中外。

潭州白蔗色泽青白,皮薄肉脆,汁多清甜,纤维少,可作为水果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菠萝    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每株只在中心结一个果实。

其果实呈圆筒形,由许多子房和花轴聚合而长成,是一种复合果。

菠萝果皮有众多的花器(俗称果眼或菠萝鸡),坚硬棘手,食用前必须削皮后挖去。

   菠萝一年有三次结果期,品质以6至8月成熟为最佳。

鲜食以果色新鲜,果形端正,果身坚实,熟度八成的为好。

菠萝常见品种有神湾种、巴厘种和沙捞越种三种,而以近年广州果农精心培育的糖心菠萝为最佳。

糖心菠萝    糖心菠萝属沙捞越种。

沙捞越种又名夏威夷,果实重两三公斤,果眼大而浅,一般削皮后即可食用。

其果形端正,果肉柔滑多汁,甜酸适中,是鲜食和制罐头的优良品种。

糖心菠萝中,尤以黄登村出产的黄登菠萝为最佳,它以个大肉厚汁多、甜似蜜、芳香异常而闻名远近。

木瓜    学名番木瓜,又名万寿果,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素有岭南果王的称号。

   木瓜原产墨西哥,17世纪时传入我国,现广东各地均有栽培,而以广州市郊最为集中。

   木瓜是常绿软木性乔木,与香蕉、菠萝同称为热带三大草本果树。

广州所产较好的品种有岭南种、穗中红、泰国红肉等,品质以岭南种为最佳。

其果形长圆丰满,肉厚籽少,有桂花香味。

木瓜果实硕大,其果重一二公斤,大的可达六七公斤。

其果鲜食,口味美好,营养丰富;还可炖食,可清心润肺,医治喉炎等疾患;未成熟的木瓜可糖渍,作蔬菜煲汤食用,或腌制成咸酸木瓜等。

万顷沙的大蕉    广州名水果中,同属蕉类还有大蕉。

万顷沙除盛产香蕉外,也盛产大蕉,其红嘴绿鹦哥大蕉是大蕉名贵品种之一。

其蕉果色泽金黄,蕉边有一条绿线,熟透时蕉柄仍保持青绿色,果实顶端呈紫红色,故得此名。

万顷沙的香蕉    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栽培中数量仅次于柑橘、荔枝、菠萝。

   我国栽种香蕉有2000多年历史,广东除东莞、中山、新会、顺德之外,还有番禺和广州市郊。

   香蕉是芭蕉科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果树,每株抽蕾结果一次,每株香蕉生十余梳,每梳果实10-15只。

其果肉软甜可口,独具香气,有、降低血压、防止等功效。

番禺万顷沙的香蕉产在沙质泥土上,其果具有浓郁的香味。

   龙眼,正名叫做桂圆,是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春天开花夏日结果。

其果球形,壳淡黄色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

是岭南佳果之一。

连壳的龙眼还可加工焙晒成龙眼干(即桂圆肉),是一种具有镇静、滋补功能的药材。

   龙眼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现广州白云区、海珠区,增城、番禺和花都市都广种龙眼,其品种有乌圆、石硖、水眼、米仔眼、圆眼等,其中尤以海珠区新滘镇小洲村出品的石硖龙眼最为出名。

   石硖龙眼果实大,产量高,清甜之中带有蜜糖的味道。

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树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气,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

乌榄    乌榄和白榄合称橄榄,是增城市的特产。

   乌榄是增城四宝之一(另三宝是挂绿荔枝、丝苗米、凉粉草),它全身是宝:榄肉制榄角、榨油;榄仁可作菜肴,又是点心的上好配料;榄核是著名工艺品榄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乌榄共有30多个品种,其中以西山、羊角、黄肉、鹅膏、三方、油榄仔最为著名。

白榄    增城还出产白榄。

可以制成各种凉果小食,如我们平日爱食的甘草榄、和顺榄、辣椒榄、化皮榄、桂花榄和卫生榄等,就是用盐渍,用糖腌,或加上香料与食用色素等,经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

芒果    芒果是漆树科芒果属,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

芒果树是常绿乔木,树高10-20米,主根粗大,树冠圆头形。

果实呈球状或肾脏形,淡绿或淡黄色。

其果肉汁多味甜,可鲜食或制成果脯、榨制芒果汁。

广州芒果品种主要有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绿皮芒、土芒等。

其中,白云区石井镇夏茅村出产的夏茅香芒,是驰名中外的优质芒果品种。

   夏茅香芒除果肉柔软香甜外,剥去皮后,肉质干爽,易于贮存和携带。

据说,夏茅香芒于清康熙年间从外地引进种植,后来因质量上乘而被定为贡品。

现在,真正的名牌香芒树只有数株,每年收果只有一千数百斤,极为珍贵。

杨桃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

是素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

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

其主要品种有崛督(平顶)甜杨桃、尖督(尖顶)甜杨桃、酸杨桃三种。

而最负盛名的当数芳村区花地所产的杨桃。

   杨桃是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浆果一年四季交替互生,但品质以7月开花,秋分果熟的为最佳,产量也最高。

中秋前后为杨桃的旺产期。

番石榴    番石榴原产美洲;引入广州有200多年历史。

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番禹和增城等市。

品种有以早熟日、宫粉红、金红、出世红、七月熟等。

果多成葫芦形,青色或浅黄色,青爽香甜、风味独特。

既可鲜食,也可制成石榴罐头或软包装饮料。

著名的有

过华清宫的诗意

清宫 杜牧版  一  长安绣成堆,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荔枝来。

  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次第:按顺序。

4、一骑:指一人一马。

5、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6、探使:帝曾使探试探安禄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乱拍:安禄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宫人拍节乱。

  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

工诗、赋、古文。

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也擅长创作咏史绝句。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品评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

长安是当时的国都,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

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

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

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串悬念。

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

“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赏析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

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

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

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

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

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到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

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全诗以“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

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以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与以上两首不同的是,这首诗另翻新意地选取“荔枝”这一特殊物象将贵妃的恃宠而骄,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和驿骑会汗淋漓,苦不堪言衔接成一幅画面。

全诗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选择“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烘托全诗的中心主题,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写法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如果只是读前三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不读最后一句,恐怕我们读者会产生很多悬念。

其一,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再者,我们不明白“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还有,我们恐怕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又为什么要 “笑”……诗歌有卒章显志的写法,所以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便会恍然领悟:原来,卷风扬土,“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只是为了把新鲜的荔枝尽快送到杨贵妃嘴里。

但是这确实是我们“无人知”的,一个否定句,既解了悬念,又画龙点睛,蕴含深广。

读完首句,皇帝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日理万机,而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

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这时候, “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听到皇帝谕令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没日没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比映衬,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虽是无言的谴责恐怕胜过千言万语。

前三句诗并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样句句讲荔枝,就会太平淡很多。

这正如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而最终导致国破身亡典故。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也没有机会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蕴藉。

  编辑本段李约版  过华清宫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释译文  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鉴赏  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编辑本段李贺版  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鉴赏  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

这一切,华清—— 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一切,都可以作证。

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经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

一部《全唐诗》中,有多少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作啊

李贺这首《过华清宫》同上一首一样,也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

它主要刻画的是华清宫今日之冷落萧瑟,且追述了华清宫清寂冷落的开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见前人曾云:“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议论者为最上。

”前人又云:“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处。

”这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李贺这首诗是得含蓄妙处的佳作。

诗的开头两句先从气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凄楚;在寂寞、凄凉的宫中居然传出似哭声般的乌鸦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古人认为乌鸦是不祥物,经常用它来形容荒凉恐怖。

如李商隐写隋堤之凄凉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韩偓写泉州溪县经过兵火之劫后,这样形容当时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都是以乌鸦来渲染凄凉。

李贺这里写曾经是那样繁华热闹的华清宫,在凄清的月色下传出了乌鸦的悲鸣,那凄凉之状就如见如闻了。

接下去中间两联,承接着第一联的气氛,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出华清宫的荒凉、冷落、萧瑟。

那荒凉的雾霭岚气,笼罩着宫殿,使朱红色的格子窗也显得那么黯淡无光;石阶折断了,爬满了紫青色的苍苔。

这是宫室外边荒凉的情景。

这一幅景象对宫室外边的满目荒芜的情形作了精确的刻画。

写到这里,诗人还没有收住他那精细之笔,他驰骋幻想,用两个出色的细节写宫殿里边的冷落:桌子上,精致的玉碗里,还盛着残剩的酒液;银灯上罩着的灯纱,污点斑斑,破旧不堪。

宫殿里的冷落更带着一种狼狈的气氛,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

大概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还在寻欢作乐,酒宴上觥筹交错,灯烛辉煌;跑时来不及收拾一下,所以还留下这么一幅狼狈的情景吧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讽剌,但含而不露,没有直接指斥他耽于逸乐,而是用两个细节来引动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认为本诗“结句佳”,这是很正确的,表面似乎是说:逃到蜀地去的皇帝还没有音讯时,温泉就长出野芹的叶芽了。

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深意:一是说明华清宫的凄凉不是今天始,而是由来已久,皇帝逃蜀之时已经开始凄凉;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点明造成华清宫这样凄凉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这首诗从多方面来刻画出华清宫凄凉的景象,它从气氛、宫殿外边、宫殿里边、凄凉的由来这不同侧面落笔,把华清宫的冷落萧瑟写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

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个题材来加以描写,乃是由于诗人忧国忧时思想的表现,那曾经那么繁华的强大帝国,现在也就像华清宫一样没落了。

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

这,正是诗人主旨之所在。

华清宫,在诗人笔下乃是唐王朝的缩影。

李贺是关心着国家命运的,他并非像后人所描绘的那类“鬼”气遍身的诗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