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祝福语录 > 三月三简短祝福语

三月三简短祝福语

时间:2017-11-04 10:06

退伍送战友的祝福语

好男儿志在四方,望龙腾天下,马到成功。

上巳节的诗词有哪些 三月三的古诗词大全精选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唐 王维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

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王维【唐】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卢纶【唐】钟陵暮春月,飞观延群英。

晨霞耀中轩,满席罗金琼。

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

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

礼卑瞻绛帐,恩浃厕华缨。

徒记山阴兴,祓禊乃为荣。

《上巳》崔颢【唐】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孟浩然【唐】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

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唐】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丽人行》杜甫【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际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欢迎条幅标语大全

可以是三武鸣房产您。

标语就是要言简,不要多余的东西,说明时间象,欢迎词就可以了。

附:欢迎领导检查工作标语欢迎:欢迎****领导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欢送:欢迎****领导再次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要是很多位(说明品级都不高,这种情况也很少)领导:欢迎:欢迎领导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欢送:欢迎领导再次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1、热烈欢迎***(单位名称)领导视察参观

2、欢迎省领导莅临考察指导工作

3、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4、欢迎*领导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5、欢迎领导莅临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

“热烈欢迎**学校校长**率**一行莅临我校指导工作”热烈欢迎广大客户参加***(汽车品牌或公司名)试驾会热烈欢迎各级领导莅临西北民大建校60周年庆典。

热烈欢迎兄弟院校领导光临我校参加60周年校庆活动。

热烈欢迎历届校友光临母校参加60周年校庆活动。

1.热烈欢迎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评估组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2.热烈欢迎吴江市教育局、盛泽镇领导光临指教。

热烈庆祝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热烈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届陶瓷博览会Welcome To China!---------------------------------------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及嘉宾)莅临(***)视察指导。

注:括号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写,如各位领导、教育部领导、江苏省领导等;有嘉宾就写“及嘉宾”,如果要突出某个单位或者地区,就在莅临后面加上。

现在不管机关还是企业,开会行文都喜欢把领导名字摆在最显眼最突出的位置,不要怕不合规制,这样做才是最合理的。

总体上还要考虑标语能写多少个字,超出条幅的长度也不行。

民间十二个月份的顺口溜

1、一三五七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是小月,唯有二月二十八文中句的『腊』指十二月,文中第三句的『冬』指十一月。

2、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绕口令大全10字之内

门口,刀倒吊着。

……(反复说,锻炼舌的顶力)1、初入江湖:化挥发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b-p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补皮褥)以下绕口令都续念五遍表哥抱表弟霜满梁,霜满廊班干管班干旺万玩汪 希帮助到你

一年十二个月的祝福是什么

一月幸运花――报春花你深藏的热情令人为你溶化,如春天的阳光温和充满朝气,只要你把握机会,你的人生会迈入一个新的里程。

二月幸运花――香水紫罗兰清秀脱俗的外表,加上柔柔散发的花香,就像一位充满智慧与爱的少女,站于风中,享受着春天的雨露。

三月幸运花――毋忘我在伊甸园的亚当为所有的花儿命名后,就对着一朵小花说: “我怎会忽略这么美丽可爱的小花,你就叫毋忘我吧。

” 此花代表希望和美丽。

四月幸运花――郁金香素有“花之女王”之称的郁金香,代表着性感、美丽和狂野,令男士趋之若骛。

难怪有人说:“男人皆是情欲的奴隶。

” 五月幸运花――苜蓿草四叶的苜蓿草代表着希望与幸福,热恋中的男女只要将它妥善地收藏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幸运。

不过,只得三叶的苜蓿草是杂草而已。

六月幸运花――香豌豆花此花代表着甜蜜温馨的回忆。

此花更被誉为英国爱德华王朝之花,无论是餐桌布置、衣饰打扮或者喜庆宴会的装饰,都会见到它。

七月幸运花――洋苏草传说中,洋苏草有中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未婚的少女可以借着洋苏草的帮助,预见未来丈夫的模样。

因此,洋苏草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八月幸运花――百合花百合是纯洁的代表,令少女们着迷,男士们一再回顾,它俏丽的模样,在微风中跟你轻轻点头。

九月幸运花――香水矢车菊此花在很久之前曾是德国的国花,深获路易皇后的钟爱。

此花代表神秘的力量,因此拥有这诞生花的人有种强烈的好奇心。

十月幸运花――大波斯菊此花蕴涵无比的喜悦,代表着乐观与悠闲。

年轻的男女,只要带着此花赴约,容易一见钟情。

十一月幸运花――雏菊雏菊可以用来占卜。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在什么年月结婚,只要随手拔起一把草,看看当中有几朵雏菊,雏菊的数目便是距离结婚日的年数。

十二月幸运花――风信子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菲亚辛丝,却惹来西风之神苏菲洛的嫉妒,将他们降为此花。

从此以后,此花成为情侣间守节的信物。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 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

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

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

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

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

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

“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

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

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

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

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

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

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

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

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

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

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

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

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

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

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

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

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

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

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

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

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

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

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

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

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

堂中央插上草标。

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

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

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

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

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

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

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

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

食毕,男吹芦笙。

女唱山歌,尽兴欢乐。

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

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

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

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

“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

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

花杆矗立。

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

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

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

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

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

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

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

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

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

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

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

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

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

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

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

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

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

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

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

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

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

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

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

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民族知识

56个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

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

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

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

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mù)佬(lǎo)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shē)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

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

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古称鞑靼。

“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

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

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yí)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