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纪念孔子活动主持词

纪念孔子活动主持词

时间:2020-06-17 14:30

孔子与论语班团会主持人稿

急急急急

这里给出了孔子的“人性”思想,以及其主要思想精髓,望对楼主有用。

  1.【【【关于孔子提出的“人性”思想】】】  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一个颇为关键的运思理路,也是领会孔子人性理论的钥匙。

这里,把孔子的话切割成两个部分分析。

急!!要一篇缅怀革命先烈,宏扬革命精神的主题班会主持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又是一个春风和煦的下午,今天,是我们小语读书会08年的第一次相聚。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能够邀请到在座的各位来到这里齐聚一堂,不胜欢喜

在这样鸟语花香的日子里,邀上三五个挚友,去大自然中欣赏“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寻找“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乐趣,享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回味“处处闻啼鸟”的余音,可谓人生一大乐事

而今天,在座的各位,我们将一起开始一段“品味经典,滋养人生”的旅程。

走进经典,你定会如沐春风;与大师对话,聆听到的是智慧的声音,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心灵之树在智慧之水的浸润中逐渐枝繁叶茂的喜悦。

在走进经典之前,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一段精彩回放

不知不觉中,小语读书会从07年3月开班到现在已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了。

一路走来,读书班的每一位成员在教研室魏主任和扬桥小学袁主任的引领之下,不断地成长着,在阅读中学习着,在学习中反思着,在反思中收获着……回顾这段成长的历程,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就让咱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演示) 尽管不能将过去一年的活动掠影一一呈现,但看到这些,我想大家彼此之间心的距离会更近些(虽然很久没碰面了)。

毕竟它见证了我们共同走过的足迹,其实啊,对每一次的活动都图文并茂的有所记录,对于 我们各位而言,也不失为一件很有价值的纪念,您说呢

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重头戏——走进《论语》,品味经典。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打开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吟咏之间,孔子的大智大德似乎穿越了千年的时空隧道,前来与我们会晤了。

打开《论语》,才知道“食不语,寝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搁在嘴边说的语句都出自《论语》。

下面就有请各位畅所欲言,将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选择一句来释疑解惑。

(进入“众家讲坛”环节) 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闲读《论语》,慢悟经典,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它,总是在刹那间就让你沉醉其中,不忍释卷,回味无穷……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进入“回味无穷”环节) 闲读《论语》,反复咀嚼与品味中,总觉得自己离真正的读通读透还相差甚远,不知老师们是否有同感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高人为大家指点迷津,掌声有请魏主任带来精彩的讲座。

(进入“指点迷津”环节) 非常感谢魏主任所做的讲座,心中顿觉豁然开朗,更感受到经典之深邃如大海,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彼岸。

每一次的读书会活动我们总是“有趣、有乐、有得”的,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吧

(进入“轻松一刻”环节,有关于成语的益智类游戏) 成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笑,很多趣味,经典名著更是让人百读不厌。

有道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名著,回顾那些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人物。

(进入“走进名著”环节) 与经典同行,与圣者对话,就让我们把品味经典作为最好的生活寄托,最好的精神愉悦。

今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期待精彩。

(商定本学期“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究计划) 快乐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溜走了,不觉中本次活动已进入了尾声。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于丹《论语》心得,知道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让我们在经典中寻找快乐,远离浮躁,激情工作,幸福生活。

让我们永远记住: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好,本次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孔子杏坛讲学的杏坛种的是什么树

原先可能只是地名,后来附会的人在今日杏坛种植了杏树。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为名字。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

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

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

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

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

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

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

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

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

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

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

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

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本来,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但一种流行的附会说法却以为杏坛就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

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

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

由此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清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

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

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

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

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

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

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 《孟子·尽心上》 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

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

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

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

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

”睹物思人,命琴而歌。

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 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

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

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

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

此其二。

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

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

杏坛,泽中高处也。

” 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

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

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

”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

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

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

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

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

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石香炉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 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 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 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 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明王在晋《杏坛诗》云:“松柏郁交翠,红杏倚孤亭。

”清朱彝尊《谒孔林赋》有“杏坛花繁,庭桧甲坼”之语,《曲阜远眺同刘中丞》诗有“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之句。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六十代赠衍圣公题杏坛》诗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珑、回琴想象中。

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今孔庙杏坛有《杏坛赞碑》,正面为清乾隆帝手书之《杏坛》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

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所以四乡 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 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达二万余人。

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 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 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古代宴请宾客一般用什么词

宴会在宾礼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因此宴会也不局限于宾礼活动中,《仪礼》中就有“乡饮酒礼”、“燕礼”“公食大夫礼”,都是指不同宴会的场合中所应遵从的礼节。

其实,只要有宴会的场合都会有礼节的存在。

这里就介绍一些古代宴礼的知识。

  说到宴会恐怕最重要的要数迎送和座次了,这方面的礼数相当繁琐,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古人特别讲尊卑之别造成的。

就迎宾之礼来说,如果主人与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话,那么他要到大门外边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于客人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在门内迎接。

如果是君臣之间,那么他们都只需要站在房屋门口的台阶上,君主要在这里,臣子还要向台阶下降一级。

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台上的,出门就有台阶,像故宫内的房子都保留了这个习惯。

其实故宫就是一个放大的标准庭院,午门就是大门,太和殿就是房屋。

跟我们平常说的大门不完全相同。

如果客人是不请自到,那么他到大门的时候要“请事”,然后主人才好迎接。

  进门的时候也有礼节,宾客要从左边的门进,主人则从右边的门进,要让主人先进门。

如果是大臣见了帝王,则应从右门,意思是臣子不能以宾客的身份自居,因为凡宾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况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儿。

进门后还有“三揖”的礼节,即曲揖、北面揖和当碑揖。

《仪礼•士昏礼》中说“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这里出现了一个庙门,需要解释一下,古代正式的会见是在宗庙中的,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也相当于一家之公共场所。

后来演变为正屋,祠堂则另辟地方。

所谓的三让是指到庙门之前的台阶时,要相互谦让三次。

之后,如果尊卑相同时,则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别,则尊者先。

  送客的时候似乎没有这么繁琐,主人送于门外,要拜两次,客人不需要答拜,离开就行了,注意,客人离开前行时,不应该回头。

点朱砂启智的有确切的记载吗

朱砂开智“朱砂开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红痣,这又称之为天眼”。

其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开笔破蒙”为我国儒学一种故老相传的启蒙习俗。

“开笔破蒙”为我国儒学一种故老相传的启蒙习俗,通常是指给那些进入学习年龄的孩子通过“点破朦胧,笔画朱砂”来对自己的入学老师行礼纪念自己的入学仪式。

在祭拜孔夫子像,诵读《论语》,并在额头中央点上朱砂之后,孩子们就已经是一个入门学生了

我国各个地方一般都在每年的9月1日这一天举行这样的仪式,一个是为了纪念孔子,再就是宣告孩子们已经达到入学的年纪,可以开始跟着启蒙老师学习了。

但具体没有说明源于哪里。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来历

(1)三过小年腊十三,又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center](2)除 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据说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一生会是很幸运的:)是啊,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

“谁家过年都吃顿饺子”:)你看,即使生在条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饺子吃,能不幸运吗

(3)元 宵 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4)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5)清 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 沿承袭。

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

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6)端 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7)六月初六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

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

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8)七 夕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

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9)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

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10)中 秋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

甚至玩到四更鸡鸣。

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

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重 阳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2)冬 至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孔庙导游词

一、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这三位作家写过小说《梁山伯与祝》。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三、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

《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

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

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

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

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