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烈士陵园活动主持流程
怎样过白事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
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
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
棺材俗称“寿木”,以松柏木料为优;寿衣俗称“老衣”,以蓝、红、黄棕红绸缎为料;有褥、被、裤、袍子、褂子等,一般为 7 件。
如果年轻人夭折(称“小口”)不得超过 3 套。
老人丧事称“白事”,坟(地)称陵(地)。
民间对阴宅的选择非常重视,必须出钱请阴阳先生选地势、定方位。
有句百姓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透澈道出其中的原因,人民祈求后世子孙的富贵愿望。
挖墓坑先下线挖坑,称“破土打陵”。
一般坑长 8 米,宽 4 米,深八、九尺。
后打墓窑,墓窑一般深 8 尺,宽、高均为 5 尺。
若遇合葬,要打的能放下两副棺材即可。
一些富裕户,预先在地下用砖或石头砌成墓窑,称之谓“堂子”。
堂子以上地面加盖牌楼的叫明堂子,不加盖的叫暗堂子。
12 岁以下夭折的, 均不埋葬,用干草裹尸送到山里了事。
怀孕妇女死亡,需剖出肚中婴儿或在肚子上扣面锅,请阴阳行生上符后埋葬。
老年人病危,子女日夜守护,并通知户族女面(亡人的姑、姐、妹家统称)及舅家前来看望。
子女守候至老人停止呼吸,称“给老人守气”。
若老人寿终正寝,称“顺心老人”,应隆重举行葬礼。
\ 老人停止呼吸前后,给其整容,即(男)剃头刮须 (女)梳头盘髻,并洗面净身,穿老衣。
然后摘门板,铺谷草,将亡者双足朝门放置 在谷草床上,脸上盖一张白麻纸,叫“盖脸纸”。
脚下放一个小供桌,上放供品、香碗。
榆林地区讲究老人死后要扭死一只“替罪鸡”意为死者生前可能有错,死后为免阎王怪罪,让鸡去替罪。
\ 老人去逝,将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卷放于墙头。
在大门外挂出“岁数纸”(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向世人报丧。
孝子着丧服,即穿白纱布制的长褂,用麻绳系腰,戴白纱布帽,穿白色鞋。
孝子忌穿红服,遇人下跪叩头,谓“替老人免罪”。
随即请户内长者主持丧事,谓之总管。
总管立即组织户族内人,分别向亲戚报丧。
若儿子多,娘家(即外家)必须由一孝子身穿孝服持酒专程叩请。
同时请阴阳先生择定安葬日期,确定陵地方位。
\ 掘墓俗称“打陵”。
人亡之后,需请四个或八个打陵的(一般是中青年人),而且民间有“本命年者不打陵”、“一年不打两陵”之说。
若村内没有合适打陵的,需在邻村去请。
打陵时,孝子应不停地送饭、送烟酒(忌送菜、送水),供打陵者的食用,但有剩饭不能往回带之俗。
陵打成后,请娘家人和阴阳先生指点,不宜处在修整。
打陵的每天需空回,打陵工具待亡者葬后方可带回。
\ 人亡三日后入棺(称入殓)。
入棺前棺底要铺麻纸(孝子每人一份),放丝线或五色线,给亡人口中放铜钱,俗称“口含钱”即意为衔金、银、玉。
在棺底摆北斗七星图案、撒柏树叶等,将老人抬入棺内,头、手脚、穿戴都得一一摆正,最后加盖。
\ 老人入棺后,在院内搭起帐逢(俗称灵堂),置棺材于两条长凳上。
棺前放一小供桌,上摆供品、插香碗、长明灯,下放一插香器具供烧纸用,桌前铺毡一块,供人下跪叩用。
孝子轮流守灵,尽夜不离,早晚献食,点香烧纸。
亲友来,首先在灵堂前烧纸点香,此时孝女痛苦不止,至亲姐妹来亦进灵堂哭泣。
凡来者祭奠,孝子要陪祭,跪送祭吊者,并发给孝幅或孝布,女婿、娘家来,除烧纸、献食外,还与孝子一样,杀猪宰羊,俗称“宰献”。
宰献的猪(羊)应爬放在灵堂前一桌上。
有的女婿请吹手奏哀乐,以表孝心,其亲朋以香纸等为献礼。
近年来,盛行送花圈、被面、钱币等祭礼。
孝子将这些祭礼(除钱外)摆挂在灵堂两侧,以示亲友之多。
\ 民间丧事,通常举行两天,习俗如同“红事”。
出殡前一天,亲朋相聚吊丧,孝子陪祭。
中午举行“迎幛”仪式,吹手奏着《西风赞》《花道子》等曲子,迎着死者遗像及亲友敬送的换幛,孝男孝女随后而行,绕村一周返回。
挽幛多少似乎标志死者及家人的威望高低、富贵及声望。
民间还有葬前一天晚上娘家人“下话”的礼俗,即孝男孝女跪于地上,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娘人诉说死者生前病因、医情及葬礼安排,娘家人听后,有训斥的、鞭策的,也夸赞、鼓励的(因此俗是对不孝子女教育的机会,故至今流传)下话毕。
开始给孝子孝女、亲戚、朋友依次戴孝,然后举行“侑食上祭”的习俗,即数十个孝男孝女整齐序地跪 在灵前,吹鼓手在前引路,后面跟一个端祭盘之人,此人三指撑盘,盘为盛酒碟祭品,另一手拿着绸扇,且走且舞,步态轻盈,如同飞燕,走遍孝男孝女之间空隙。
他们走的线路也很有规矩,或走四门斗底,或走天地牌子,或走十二镰刀,或辫蒜辫,实则灵前秧歌舞,十分有趣。
祭品花样众多,有的多达七八十种,接着举行“摆路灯”(俗称“撒路灯”)仪式。
三声炮响,吹手前行,长子端亡者灵牌居中,孝男孝女手持哭丧棒躬身随后,另有一人带着醮油花籽或浸油玉米芯,沿出殡路线两旁,一撮一撮撒下,点燃成一盏盏小灯,为亡灵指路,路灯一般撒至村外向坟墓方位的路上或十字路口、河边等。
此意为亡人“归阴”时行于金银之桥。
在吴旗、志丹等县出殡前夜还举行“领羊”也叫“淋羊”仪式,是由主家、娘舅家、外家、户家各牵一只活羊至灵前,烧一张黄表纸,给羊身上从头至尾浇一碗凉水,由一人发问,借以问讯死者还有什么要安顿。
若羊发抖意为问中亡人之意,否则,继续浇水、发问、直到羊发抖为止。
还有榆林、延长等地举行摆灯山仪式,也是出殡前一日晚上举行,用高桌作底,依次放置方桌、斗、开子,合合,成一宝塔状,然后用萝卜剜制成的灯盏放于每层之四方,越到下面,灯盏越多。
此俗表示请三代孤魂回家看看,表示对老辈的尊敬,让亡人走明路、顺顺走。
\ 出殡俗称“埋人”。
出殡前,举行“三献礼”即孝子向亡者献祭礼(过去叫“祭菜”,就是给香纸钱),侄儿向亡者献祭礼,孝孙、女婿外甥亲朋和不上山埋人者向亡者最后献祭礼。
行礼前礼生手拿为文碟,每献一次礼。
大声宣读他们的献祭物品或钱数,称为祭文。
行礼结束后,此人将棺材抬出灵堂,阴阳先生手摇铜铃,口念咒符,手拿桃条打老公鸡,鸡怪叫仍过棺材,称“起殃”。
(也有阴阳先生手持菜刀,猛叫一声,用刀将纸灰碗打碎,谓之“起殃”)。
此时,号炮齐鸣,孝子嚎哭,出殡起程,叫“出灵”。
长孙扛着引魂杆前走,吹手奏哀乐,迎着亡人的牌位、棺材;孝男孝女拿着哭丧棒举着花圈、纸火等及有关小辈至亲排成两行,哭哭啼啼缓缓前行。
大门外或硷畔上打起篝火,将岁数纸、亡者生前的枕头及灵堂所贴之物全部烧掉。
路经家户均点一堆火,防鬼魂进宅。
一路上有人不停地抛撒纸钱,谓“买路线”是给游魂恶鬼的。
出殡队伍行至墓地,将棺材卸下由孝子推入墓窑,阴阳先生进窑用罗盘确定方位,摆正棺材,在墓窑内放一小桌,上摆长明灯、祭食罐,安墓砖(上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放“五雷瓦”(一块瓦上画五雷咒符,上写“动土大吉”、“入土为安”)表示镇风水保吉祥,接着有“呛墓”习俗(即用热麻油炸糕,糕即高,意为吉祥高升,或者用烧热的铁锨浇上麻油冒起一股白烟呛墓,然后人出时用谷草把脚印扫掉。
盖上墓门石,封缝埋坑。
埋坑时不递交工具,埋土者累了之后,将工具扔在地上,他人拾起接着填土,同时阴阳先生念安墓词。
坟堆好后在两个礼生的指引下,再行“告坟”礼,同时除孝子孝女以外的缟帽等随即脱去表示不在戴孝此事完毕。
最后孝男孝女在坟前将纸火(即纸制金山、银山、现代家俱、童男童女、楼房、电器等等)烧尽以示孝心。
\ 葬后三日内,孝子每晚须上坟打火,最后一晚要祭奠,用小石板按好供桌,称‘复三'。
后阴阳先生开出“七单”,每七日一祭。
“头七”为小祭,“五七”为中祭,“七七”为终祭。
至百日再上坟祭奠,称“过百”。
此后每年亡者逝世日为周年,应祭,三周年后大祭。
孝男孝女应守孝三年,过春节不贴红对联。
什么人才能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
通俗点说,就是在大部分人心中有威望、受人敬仰或者在某些事物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去世后才能遗体告别,而追悼会是为了怀念某个人生平的一些事迹等等
丧事花圈称呼怎么写
写出辈分、关系即可。
父:先考;母:先妣;长辈:伯父、伯母;平辈:吾兄、吾弟;世交晚辈:世兄在花圈上,一般左为上,:(辈分)(尊称,诸如王公、李公)千古;右边:(送花圈者辈分)(名字)敬挽。
例如:伯父王公千古;侄奥巴马敬挽
写一篇通讯稿。
字数在150到200字左右.
1、4月4日清晨,校国旗班全体队员带着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缅怀之情来到凤阳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之墓.扫墓仪式由校国旗班班长高敏主持,副班长王照国致悼词.仪式上,全体队员向英雄们献上最美的花圈,并致以军人最崇高的敬意.通过本次活动,校国旗班队员们表示:“作为五星红旗的护卫者,我们始终牢记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让五星红旗永不褪色,是他们刚毅的斗志和高昂的士气,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同时,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会学习、继承烈士们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的青春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发光,在学校的评建工作中闪光,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认真的完成好每一次升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