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古称是什么
长江古江”。
在上古时代,“江”专用名词,特指长江。
有时也称“大江”苏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
“长江”之称始于东汉末年。
晋朝以后,称“长江”者逐渐多了起来。
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古人很难认识长江的全貌,于是形成了很多的分段别称。
长江正源叫沱沱河。
从沱沱河到青海玉树段叫通天河。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达三四千米,和长江中下游相比较,真可谓是通天的河流。
通天河流到川藏交界处,便有了金沙江之名(因江中出产沙金)。
金沙江在川滇边界拐了七个大湾,在宜宾附近接纳了岷江,开始称长江。
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长1020公里,因流程大部分在川境,故称川江。
川江纳众支流入三峡,水量骤增一倍以上。
由于三峡多悬崖峭壁,故称“峡江”。
长江过宜昌后,江面骤然展宽,进入“极目楚天舒”的两湖平原。
此乃古荆州之地,故称荆江。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指的就是这里。
长江在岳阳、武汉接纳洞庭湖水系和最大的支流汉水后,称九江或浔阳江。
长江在江西接纳鄱阳湖水系后,流经安徽境内段称楚江,因安徽古时属楚国。
江水流入江苏境内,尤其到镇江、扬州附近,为驰名中外的扬子江。
长江流经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入海,便走完了它6300公里的行程。
卫家雄华林甫
长江的古称是什么
长江古江”。
在上古时代,“江”专用名词,特指长江。
有时也称“大江”苏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
“长江”之称始于东汉末年。
晋朝以后,称“长江”者逐渐多了起来。
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古人很难认识长江的全貌,于是形成了很多的分段别称。
长江正源叫沱沱河。
从沱沱河到青海玉树段叫通天河。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达三四千米,和长江中下游相比较,真可谓是通天的河流。
通天河流到川藏交界处,便有了金沙江之名(因江中出产沙金)。
金沙江在川滇边界拐了七个大湾,在宜宾附近接纳了岷江,开始称长江。
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长1020公里,因流程大部分在川境,故称川江。
川江纳众支流入三峡,水量骤增一倍以上。
由于三峡多悬崖峭壁,故称“峡江”。
长江过宜昌后,江面骤然展宽,进入“极目楚天舒”的两湖平原。
此乃古荆州之地,故称荆江。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指的就是这里。
长江在岳阳、武汉接纳洞庭湖水系和最大的支流汉水后,称九江或浔阳江。
长江在江西接纳鄱阳湖水系后,流经安徽境内段称楚江,因安徽古时属楚国。
江水流入江苏境内,尤其到镇江、扬州附近,为驰名中外的扬子江。
长江流经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入海,便走完了它6300公里的行程。
卫家雄华林甫
不规范的店名 语文用的 越多越好 thank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2010.6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笔试部分(分值100分;90分钟完成)一、按要求完成字词句练习。
24分1. 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2分) 风 卷 残 云 深 思 熟 虑2.看拼音写词语 (8分) dànɡ dí wú ɡū zhòu yǔ zhànɡ àixī shēnɡ jiǎn lòu tuì sè yùn cánɡ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2分)神清气( ) 前( )后继 震耳欲( ) ( )人不倦4.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解释该字。
(4分)悄然无声(qiāo qiǎo)___________ 望洋兴叹(xìnɡ xīnɡ)__________如痴如醉(chī zhī)_________ 情不自禁(jīn jìn)_________5.在括号里填写形容“笑”的词语。
(3分)(1)受到别人的(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轻自己。
(2)当别人与你说话时,你应该面带( ),这是一种礼貌。
(3)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引得大家( )。
6.根据要求写句子。
(5分) (1)反映合作的谚语: (1分) (2)孙陵听不进忠言劝告,你可以用“ , ”来奉劝他。
(1分)(3)《三亚落日》中“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这句话写得生动、有趣。
请你也发挥想象,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月亮,或云、海、小溪、花、树……(选择其中一个)。
(1分)(4)在《山谷中的谜底》中,旅行者由雪松感悟到: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生活中,你一定也有不少感悟,请你写一句这样有哲理的话:(2分)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6分1.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长江的丰采:你用纯洁的清流, ;你用磅礴的力量, 。
饱览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在夕阳的余晖中,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 ,醉醺醺地 。
欣赏了烟台的海独特的魅力:冬日凝重,春日 ,夏日 ,秋日高远。
(3分)2.诗人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 ,桃花流水鳜鱼肥”;石灰“烈火焚烧 、 全不怕”,因为它“ 。
”(填诗句)(4分)3.福楼拜告诉莫泊桑才气就是 ;苏格拉底让学生通过摘麦穗懂得机不可失, ;刘老师放飞“理想的风筝”让学生明白 ;孔子教育学生认识水有德行、有 、有 、善施教化,希望学生做个像水一样的 。
(6分)4.《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 》。
这本名著中还有“三 ”和“ ”等故事。
(3分)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0分短文(一)夹竹桃(片段)(9分)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 ,是 ,是 。
(3分)2.文中的“一团模糊”的意思是 ; “毫不含糊”的意思是 (2分)3.“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品一品这句中“袭”的运用的妙处: (2分)4、“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2分)短文(二)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21分)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
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过母亲节。
我与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一道,接受老人家的祝福。
老人亲吻着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
” 这时候,我看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来自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 阿尼帕妈妈在歌声中,给我讲述了她收养10个孤儿的往事。
1970年的冬天,邻居牙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
虽然这时阿尼帕妈妈自己已是6个孩子的妈妈了,全家只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艰难生活,但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10月,北疆的深秋寒风刺骨。
一天,阿尼帕妈妈在街边看到一个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她心疼地把这个“野孩子”带回家,给她吃了一盘拌面,又给她洗澡,把她头上的脓血一点点地擦掉。
以后,阿尼帕妈妈每天都带着这个小姑娘去医院换药。
两个月后,小姑娘长出了浓密的黑发。
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我终于有头发了
”就这样,阿尼帕妈妈自己有9个儿女,却先后收养了10个孤儿。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
每天,阿尼帕妈妈做好饭后,总是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再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春天,阿尼帕妈妈去挖野菜;秋天,她去捡麦子、拾土豆,换些面粉给孩子们吃。
她还在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每天清晨,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妈妈就来到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她的双脚常年浸泡在雪山上融化的冰水里……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
对于收养的孩子,阿尼帕待他们比亲生的还亲。
卡丽曼说:“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
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
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索菲亚。
我伤心得大哭。
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百感交集。
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坐在老人膝下。
这个时候,是阿尼帕妈妈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
调皮的索菲亚这时会故意问:“阿妈,您对哪个孩子最好
”阿尼帕妈妈总会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2分)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中, 个是亲生的, 个是收养的,他们来自 个民族,现在这个大家庭共有 口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1)百感交集: (2)饱经沧桑: 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分)(1)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2)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4.文中重点写了阿尼帕妈妈收养孤儿的两件往事,一件是 ,另一件是 。
(4分)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
(4分)(1)“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是说阿尼帕妈妈收养邻居的孩子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 )(2)文中的两处省略号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 )(3)文章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
( )(4)“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
”用的是夸张的方法。
( )6.读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最想对她老人家说: (3分) 四、习作。
30分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习作,字数在400字以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最近关注了什么事情
请写一写你关注的事情,题目自拟。
2.小事中往往包含大智慧,大道理,小事中也常常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请你以“小事不小”为题写一篇习作。
(习作稿纸另附)面试部分 (20分)五、口语交际。
10分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完成:⒈介绍本学期读过的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⒉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
六、背诵。
10分把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片段做成签条,让学生抽签背诵。
参考答案:注:主观题的答案,只要在意思和文句表达上大体符合要求,就应给分。
一、 二、四题略三、短文(一)1.地图、荇藻、墨竹2.(要结合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对即可)一团模糊:月光下,花影迷离。
毫不含糊:香气清晰,浓郁。
3、“袭”是一个而带有攻击意味的词,在这里表现了花的浓烈的香气在月夜中弥散。
4、总结、点明中心。
短文(二) 1. 9、 10、6、 180。
2.(1)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
形容“我”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后感触很多;(2)形容阿尼帕妈妈经历了很多事情,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3.(1)要点:①为了抚养孩子,在四十年中,阿尼帕妈妈付出了无数艰辛;②阿尼帕妈妈用爱、坚韧使一家人快乐生活,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2)亲生的、收养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
4. 阿尼帕妈妈收养不幸去世的邻居的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阿尼帕妈妈收养了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并给她医治。
5.(1)×(2)√(3)×(4)×6. 紧扣主题(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备选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螳螂捕蝉(片段)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
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蝉、螳螂、黄雀三者有什么共同点呢
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填空。
侍卫少年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想告诉吴王:楚国就像 ,吴国就像 。
黄雀就是 。
吴王听了,恍然大悟,他明白了 。
3.请你用几句话来评价一下这个少年,并说出理由。
(二)特殊的听众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
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
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来到小树林,在一棵树下站好,架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
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
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 ① 。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
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 ② 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 ③ 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 ④ 、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
她怎么会是聋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
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
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横线上。
A信心十足 B坚持不懈 C平静 D幽静① ② ③ ④ 2.文中“特殊”的观众指的是 ,说她“特殊”是因为(1) ;(2) 3.“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你认为这种感觉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4.“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让“我”对老人充满了感激与崇敬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想到了鼓励的魅力
请结合短文和你的生活实际完成下列填空。
鼓励是一分力量,鼓励是 ,鼓励是 。
2010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2010.6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笔试部分(分值100分;90分钟完成)一、按要求完成字词句练习。
24分1. 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2分) 风 卷 残 云 深 思 熟 虑2.看拼音写词语 (8分) dànɡ dí wú ɡū zhòu yǔ zhànɡ àixī shēnɡ jiǎn lòu tuì sè yùn cánɡ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2分)神清气( ) 前( )后继 震耳欲( ) ( )人不倦4.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解释该字。
(4分)悄然无声(qiāo qiǎo)___________ 望洋兴叹(xìnɡ xīnɡ)__________如痴如醉(chī zhī)_________ 情不自禁(jīn jìn)_________5.在括号里填写形容“笑”的词语。
(3分)(1)受到别人的(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轻自己。
(2)当别人与你说话时,你应该面带( ),这是一种礼貌。
(3)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引得大家( )。
6.根据要求写句子。
(5分) (1)反映合作的谚语: (1分) (2)孙陵听不进忠言劝告,你可以用“ , ”来奉劝他。
(1分)(3)《三亚落日》中“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这句话写得生动、有趣。
请你也发挥想象,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月亮,或云、海、小溪、花、树……(选择其中一个)。
(1分)(4)在《山谷中的谜底》中,旅行者由雪松感悟到: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生活中,你一定也有不少感悟,请你写一句这样有哲理的话:(2分)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6分1.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长江的丰采:你用纯洁的清流, ;你用磅礴的力量, 。
饱览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在夕阳的余晖中,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 ,醉醺醺地 。
欣赏了烟台的海独特的魅力:冬日凝重,春日 ,夏日 ,秋日高远。
(3分)2.诗人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 ,桃花流水鳜鱼肥”;石灰“烈火焚烧 、 全不怕”,因为它“ 。
”(填诗句)(4分)3.福楼拜告诉莫泊桑才气就是 ;苏格拉底让学生通过摘麦穗懂得机不可失, ;刘老师放飞“理想的风筝”让学生明白 ;孔子教育学生认识水有德行、有 、有 、善施教化,希望学生做个像水一样的 。
(6分)4.《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 》。
这本名著中还有“三 ”和“ ”等故事。
(3分)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0分短文(一)夹竹桃(片段)(9分)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 ,是 ,是 。
(3分)2.文中的“一团模糊”的意思是 ; “毫不含糊”的意思是 (2分)3.“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品一品这句中“袭”的运用的妙处: (2分)4、“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2分)短文(二)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21分)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
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过母亲节。
我与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一道,接受老人家的祝福。
老人亲吻着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
” 这时候,我看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来自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 阿尼帕妈妈在歌声中,给我讲述了她收养10个孤儿的往事。
1970年的冬天,邻居牙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
虽然这时阿尼帕妈妈自己已是6个孩子的妈妈了,全家只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艰难生活,但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10月,北疆的深秋寒风刺骨。
一天,阿尼帕妈妈在街边看到一个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她心疼地把这个“野孩子”带回家,给她吃了一盘拌面,又给她洗澡,把她头上的脓血一点点地擦掉。
以后,阿尼帕妈妈每天都带着这个小姑娘去医院换药。
两个月后,小姑娘长出了浓密的黑发。
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我终于有头发了
”就这样,阿尼帕妈妈自己有9个儿女,却先后收养了10个孤儿。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
每天,阿尼帕妈妈做好饭后,总是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再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春天,阿尼帕妈妈去挖野菜;秋天,她去捡麦子、拾土豆,换些面粉给孩子们吃。
她还在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每天清晨,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妈妈就来到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她的双脚常年浸泡在雪山上融化的冰水里……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
对于收养的孩子,阿尼帕待他们比亲生的还亲。
卡丽曼说:“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
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
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索菲亚。
我伤心得大哭。
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百感交集。
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坐在老人膝下。
这个时候,是阿尼帕妈妈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
调皮的索菲亚这时会故意问:“阿妈,您对哪个孩子最好
”阿尼帕妈妈总会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2分)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中, 个是亲生的, 个是收养的,他们来自 个民族,现在这个大家庭共有 口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1)百感交集: (2)饱经沧桑: 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分)(1)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2)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4.文中重点写了阿尼帕妈妈收养孤儿的两件往事,一件是 ,另一件是 。
(4分)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
(4分)(1)“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是说阿尼帕妈妈收养邻居的孩子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 )(2)文中的两处省略号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 )(3)文章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
( )(4)“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
”用的是夸张的方法。
( )6.读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最想对她老人家说: (3分) 四、习作。
30分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习作,字数在400字以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最近关注了什么事情
请写一写你关注的事情,题目自拟。
2.小事中往往包含大智慧,大道理,小事中也常常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请你以“小事不小”为题写一篇习作。
(习作稿纸另附)面试部分 (20分)五、口语交际。
10分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完成:⒈介绍本学期读过的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⒉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
六、背诵。
10分把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片段做成签条,让学生抽签背诵。
参考答案:注:主观题的答案,只要在意思和文句表达上大体符合要求,就应给分。
一、 二、四题略三、短文(一)1.地图、荇藻、墨竹2.(要结合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对即可)一团模糊:月光下,花影迷离。
毫不含糊:香气清晰,浓郁。
3、“袭”是一个而带有攻击意味的词,在这里表现了花的浓烈的香气在月夜中弥散。
4、总结、点明中心。
短文(二) 1. 9、 10、6、 180。
2.(1)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
形容“我”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后感触很多;(2)形容阿尼帕妈妈经历了很多事情,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3.(1)要点:①为了抚养孩子,在四十年中,阿尼帕妈妈付出了无数艰辛;②阿尼帕妈妈用爱、坚韧使一家人快乐生活,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2)亲生的、收养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
4. 阿尼帕妈妈收养不幸去世的邻居的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阿尼帕妈妈收养了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并给她医治。
5.(1)×(2)√(3)×(4)×6. 紧扣主题(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备选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螳螂捕蝉(片段)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
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蝉、螳螂、黄雀三者有什么共同点呢
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填空。
侍卫少年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想告诉吴王:楚国就像 ,吴国就像 。
黄雀就是 。
吴王听了,恍然大悟,他明白了 。
3.请你用几句话来评价一下这个少年,并说出理由。
(二)特殊的听众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
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
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来到小树林,在一棵树下站好,架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
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
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 ① 。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
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 ② 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 ③ 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 ④ 、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
她怎么会是聋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
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
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横线上。
A信心十足 B坚持不懈 C平静 D幽静① ② ③ ④ 2.文中“特殊”的观众指的是 ,说她“特殊”是因为(1) ;(2) 3.“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你认为这种感觉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4.“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让“我”对老人充满了感激与崇敬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想到了鼓励的魅力
请结合短文和你的生活实际完成下列填空。
鼓励是一分力量,鼓励是 ,鼓励是 。
不规范的店名 语文用的 越多越好 thank
欧阳姓 百科名片 欧阳姓名人-欧阳修在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
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目录 概述 赐姓 始祖勾践简介 欧阳改姓 欧阳姓历史名人 欧阳修世系 江西欧阳氏旧谱,福建欧阳氏古谱 编辑本段概述 读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在(公元前333—)建立了瓯越国,欧阳宰勋在(前333—前)称王,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 欧阳鸿业 在(公元前301—)(—称王), 欧阳海宇 在(公元前291—) 称王,欧安朱 在(公元前261—)(—称帝), 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昭襄 在(公元前185.9—称王, 欧阳建 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ōu yáng )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
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
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
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
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
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
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
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149位,为88万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
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建 在(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氏中曾有 “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
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
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
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
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
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
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
)、江西省新余、吉安、永丰、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
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
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
郡望堂号 欧阳姓人口概况---- 欧阳(OUYANG--)、欧(ōu)、阳(部分)三姓同宗,区(ōu)--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
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以欧阳为祖先的阳姓家族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地区。
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149位,为88万 姓氏分歧 在区、欧、欧阳、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欧阳氏是在春秋时出现的,而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 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序》 ,称“欧阳”氏为大欧。
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以欧阳为祖先的阳姓家族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地区。
来历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
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
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 欧阳氏花厅 区”氏族人了。
《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
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编辑本段始祖勾践简介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
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
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编辑本段欧阳改姓 很多欧阳姓,由于历史原因改姓为阳,成为现在阳姓来源的重要一支。
欧阳姓改姓为阳最早追溯到北宋欧阳修之后,主要原因如下: 1、最早为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形成了欧、阳以及欧阳同宗姓氏并列的情况。
2、政府和社会对单姓的偏好,尤其是明朝的复姓简化等,让部分欧阳姓简化为欧或阳。
其中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所诞生欧姓以及阳姓都尊崇欧阳修为祖先,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
编辑本段欧阳姓历史名人 12、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3·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
编辑本段欧阳修世系 欧阳庚 欧阳庚(1858一1941)字兆庭号少伯,祖籍中山张家边大岭村。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欧阳庚14岁,考取清政府官费留美幼童肄业生,七月初九日作为第一批经沪赴美,在纽约市曼哈顿入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及耶鲁大学就读。
欧阳庚与詹天佑同在9年内完成了16年之课程,于1881年毕业回国。
其堂兄欧阳明(字辉庭号锦堂)时任清廷驻美旧金山总领事,他曾在北京出任直隶州知州知府衔,并被授为资政大夫、花翎布政司衔等。
欧阳明在旧金山任总领事时,做了大量保护侨民和华工之事。
欧阳明十分赏识欧阳庚的才干,就把他招到旧金山领事馆见习,后来就由他接任总领事,一直干了20多年。
欧阳庚继承了欧阳明的传统,做了大量护侨工作。
八十年代中,台湾省的中小学教材里都有欧阳庚护侨事迹的文章。
后欧阳庚继任清驻温哥华领事、驻墨西哥条约特使、第一任驻巴拿马总领事等。
民国建立后,欧阳庚被委派出任驻荷属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驻智利国第一任公使、驻玻利维亚条约特使,曾获二等嘉禾章。
欧阳庚为感谢欧阳明提携之恩,出资供给其幼子欧阳日如(字干秋)到美国财政学院和耶鲁大学留学,直至获经济博士学位。
当时,欧阳日如完全有条件留在美国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许多亲朋都希望他留美任职,但他表示:我乃中国人,决心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效力。
回国后,曾先后就任广东官银钱局总办,上海永安公司、新新公司财政总管,津浦铁路总稽核等要职。
欧阳庚又出资供其弟欧阳祺(祉庭)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至毕业。
他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系同学,对罗斯福总统在任时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有集体功劳,故欧阳庚在旧金山大地震受伤、丧妻休养之时,推荐欧阳祺为继任旧金山总领事。
又在民国时期推荐他继任中国驻爪哇总领事,荣获三等嘉禾章。
1930年病逝。
欧阳庚还选用其侄欧阳干昆(号昆)派驻爪哇任副领事,荣获五等嘉禾章。
欧阳庚于民国三年(1914年)续娶陈昌明之长女陈锦梅(画家)为妻,生有五个孩子。
他们为人正直,处事严谨,慷慨济民,教子有方。
长子可宏曾毕业于辅仁大学物理系及尼瓦打州大学无线电系,参军入陈纳德飞虎队,为上士军曹,在缅甸及昆明作战。
1979年逝世,享年64岁。
次子可亮毕业于东吴大学,又毕业于日本拓殖大学研究院为硕士,后在拓殖大学和春秋学院任教授。
著有甲骨文研究的《集契集》(中、日文版)。
他曾多次回国参加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史研究会,颇有造诣和声望,1992年5月在日本逝世,享年74岁。
三子可祥肄业于辅仁大学,奉兄命为妙峰山八路军运送无线电器材,归途在黑龙潭遇日军,中弹阵亡,为辅仁大学八烈士之一,年仅26岁。
四子可强,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冶金部技术情报室工程师,1980年后全家移居日本,曾任拓殖大学八王子分校、樱美林大学讲师。
五子可佑,辅仁大学化学系及台湾工业试验所毕业(相当于研究院硕士),曾任台湾糖业公司高雄农业化工厂工程师,台北中德技师,西德拜耳大药厂台湾总代理,建盈化工公司总经理。
欧阳庚任旧金山总领事期间(当时外交官与领事不分),1901年美国政府正讨论庚子赔款问题。
欧阳庚因其弟欧阳祺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系哈佛大学同学,故欧阳庚直接和罗斯福总统交往联系时,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为了中美邦交,罗斯福总统有意退还这笔赔款,但又担心这笔款子到不了国家政府手中。
欧阳庚为了振兴中国的文化教育,就与罗斯福总统商议:指定庚子赔款作为教育经费及中国留美学生基金。
后来就用这笔款子建立了清华学堂。
1895年,孙文先生到美国檀香山登记的姓名是孙逸仙。
孙文先生与欧阳庚是同龄人,又是近邻,从小就认识了。
于是孙文先生写信给在旧金山当总领事的欧阳庚,要求为其做保。
欧阳庚不仅为其做了保,还将自己的表弟廖仲恺介绍给孙文先生当助手,后成为其得力助手。
清廷事后开始追查为何欧阳庚保孙文进入美国,欧阳庚对朝廷说:“我并不知道孙逸仙即是孙文。
”此案拖了很长时间。
1902年,清廷派了钦差梁诚来处理此案,梁诚本是欧阳庚的同学之子,他们几经磋商,终于谈妥:把保孙逸仙入美国一事说成是洪门大哥办的,此事与欧阳庚无关;作为交换条件,则把追回庚子赔款办了清华学堂之事算在梁诚的份上。
这样,梁诚在清廷中保欧阳庚无事,也得到了建立清华学堂的一功。
而欧阳庚则无过也无功了。
欧阳庚为人正直豁达,自1872年考取留美幼童生开始,受清廷之官,至宣统退位之1911年,计有39年;又自1911年至1927年在民国政府做外交官16年,共计55年。
欧阳庚在患病住北京东郊民巷法国医院时,由总统府秘书长郭则泾执笔拟好《欧阳庚讣文》稿,并将《讣闻》报外交部。
日本东京大学已拍摄MYC·ROFILM保管。
欧阳庚为外交事业,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博得了华侨和同仁的爱戴赞许,为祖国和后人留下宝贵的一份精神财富。
(来源\\\/中山侨刊,作者\\\/欧阳乐) 欧阳明高 百科名片 欧阳明高1958年10月出生于湖北天门,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93年在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工程系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动机分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能源与环境、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控制工程(电控喷射、发动机管理、动力总成控制)。
目录 荣誉 人物生平 个人成就 个人其它信息 编辑本段荣誉 提出了发展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双重战略,受到中央最高领导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成为重大决策参考依据。
欧阳钦 百科名片 欧阳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1984-1986年先后赴丹麦、美国进修胃肠病学 中文名:欧阳钦 别名:杨清(青)、杨文渊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 1900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1978年5月15日 家乡:湖南省宁乡人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生平年表 亲人子女 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报纸刊登 大跃进 人物评价概述 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生平年表 亲人子女 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报纸刊登 大跃进 人物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欧阳钦 欧阳钦同志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将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欧阳钦同志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欧阳钦同志长期担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和东北局第二书记。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欧阳钦因母亲和父亲早年先后去世,同外祖父母相依为命。
7岁读私塾,11岁入高小,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市省立长君中学。
在长君中学,与李富春、肖劲光、杨东莼结为挚友,开始接触革命理论,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1918年参加由、蔡和森组织的北平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并在此结识、肖三等人。
1919年,欧阳钦提前结束预备班学习,作为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去巴黎。
期间,他加入了蔡和森等人组织的进步团体“工学世界社”,学到了更多的革命理论,参加了“求学运动”和“拒款运动”等各种进步活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4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加革命 湖南省宁乡县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欧阳钦先后任湖北省军委秘书、中央军委秘书、组织科科长等职。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他跟随周恩来到上海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的同志,严惩叛徒。
欧阳钦在苏区先后担任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供给部政委等职务。
欧阳钦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到达陕北后,欧阳钦先后担任陕甘省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央陕甘省工委书记、陕西省委西北军工委书记等职务。
1956年 欧阳钦在中共八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60年 10月欧阳钦重建中共中央东北局,任第二书记。
编辑本段亲人子女 妻子:黄葳 欧阳钦妻子黄葳 黄葳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县。
历任中科院黑龙江省分院副院长、东北分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科委副主任,黑龙江省科协主席,黑龙江省委候补委员,1979年后,任国家科委党组成员,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负责人,劳动人事部顾问。
她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妇联执委。
200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大女儿:欧阳晓光 阳晓光1951年生,历任中国科技部农村工作中心对外合作处处长、世行办主任。
二女儿:欧阳晓明 欧阳晓明1953年生,任职全国工商联的经济部部长。
儿子:欧阳湘 欧阳湘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1936年5月陕甘省委撤销不久,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在洛河川一带设立中共陕甘工作委员会,欧阳钦任东北军工委委员、陕甘工委书记,主要任务是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他把争取上层与争取下层结合起来,把党的统战工作与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结合起来,使党的统战工作在东北军中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为此,周恩来曾写信给欧阳钦,表扬他在陕甘工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报纸刊登 文革中关于欧阳钦的报纸 1938年1月,欧阳钦为扩大抗日宣传,他主持创办了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与同志们一起搞印刷、发行,还亲自撰写文章。
据出版的40多期《西北》周刊的不完全统计,他起草的社论和以“杨清”笔名发表的文章就有28篇之多。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西北》周刊对指导群众开展救亡运动,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罪恶行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北地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阵地,发行量高达6000余份,是当时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欧阳钦命名的大庆油田 欧阳钦同志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在干部路线上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方针,团结同志,公道正派,严以律己,做好表率。
在政治运动中,他坚持原则,头脑清醒,保护干部,难能可贵。
他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工作的责任,常说:“我是第一书记,有错误我负责。
”他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将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欧阳钦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 ? 欧阳敏盛 欧阳敏盛,中国台湾人物。
1949年生,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系毕业,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博士。
曾任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动力机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原科中心主任,台湾电力公司核能安全委员,“国科会”重大研究计划原子能科技领域审查委员,“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阳耀冲 个人资料 全名 欧阳耀冲 外文全名 Au Yeung, Yiu Chung 出生日期 1989年7月11日 出生地点 中国,香港 身高 171公分 昵称 欧冲、神之子 球队资料 现在所属 华家堡 球衣号码 10 位置 中场、前锋 青年队 2005年-06年 香港09 职业球队 年份 球队 zh-hans:出场;zh-hk:出赛(进球) 2006年-07年 2007年至今 香港08 华家堡 16场(3球) 4场(2球) 国家代表队 2007年至今 2007年至今 香港U23 香港 4场(0球) 0场(0球) 欧阳耀冲(Au Yeung Yiu Chung,1989年7月11日-)是香港的足球运动员,是一个中前场的球员,现效力于香港甲组联赛球会华家堡,曾效力香港09及香港08。
简历 在2006\\\/07赛季香港甲组联赛的季初,他在连续三场球赛中各入一球,使他声名大噪,这也是他能够在后期的2008年奥运足球赛外围赛,获香港奥运代表队征召入伍的原因之一。
在2006\\\/07赛季结束后,香港08解散,欧阳耀冲在多支香港甲组足球联赛球队邀请加盟的情况下,决定转投升班球队华家堡。
趣闻 在GoalGoalGoal 球迷大联盟中,有球迷戏称欧阳耀冲为「神的第二个独生子」,喻意该球员被球迷过度追捧。
欧阳耀冲也曾代表董之英的学界比赛中「一扭七」,而声名大噪。
在香港国奥队与日本国奥队的比赛中,欧阳耀冲替补上场时,不少年轻球迷大叫罗纳尔多,人气一时无两。
2009年6月12日,当选为香港最佳青年球员的香港南华队球员欧阳耀冲在颁奖礼上。
当日,香港足球总会在帝京酒店举行足球明星颁奖典礼,选出11名足球明星、2名最佳青年球员、1名最佳教练、1名足球先生。
欧阳姓-百科
欧阳姓 百科名片 欧阳姓名人-欧阳修在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
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目录 概述 赐姓 始祖勾践简介 欧阳改姓 欧阳姓历史名人 欧阳修世系 江西欧阳氏旧谱,福建欧阳氏古谱 编辑本段概述 读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在(公元前333—)建立了瓯越国,欧阳宰勋在(前333—前)称王,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 欧阳鸿业 在(公元前301—)(—称王), 欧阳海宇 在(公元前291—) 称王,欧安朱 在(公元前261—)(—称帝), 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昭襄 在(公元前185.9—称王, 欧阳建 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ōu yáng )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
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
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
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
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
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
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
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149位,为88万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
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建 在(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氏中曾有 “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
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
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
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
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
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
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
)、江西省新余、吉安、永丰、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
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
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
郡望堂号 欧阳姓人口概况---- 欧阳(OUYANG--)、欧(ōu)、阳(部分)三姓同宗,区(ōu)--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
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以欧阳为祖先的阳姓家族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地区。
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149位,为88万 姓氏分歧 在区、欧、欧阳、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欧阳氏是在春秋时出现的,而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 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序》 ,称“欧阳”氏为大欧。
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以欧阳为祖先的阳姓家族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地区。
来历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
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
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 欧阳氏花厅 区”氏族人了。
《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
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编辑本段始祖勾践简介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
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
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编辑本段欧阳改姓 很多欧阳姓,由于历史原因改姓为阳,成为现在阳姓来源的重要一支。
欧阳姓改姓为阳最早追溯到北宋欧阳修之后,主要原因如下: 1、最早为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形成了欧、阳以及欧阳同宗姓氏并列的情况。
2、政府和社会对单姓的偏好,尤其是明朝的复姓简化等,让部分欧阳姓简化为欧或阳。
其中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所诞生欧姓以及阳姓都尊崇欧阳修为祖先,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
编辑本段欧阳姓历史名人 12、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3·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
编辑本段欧阳修世系 欧阳庚 欧阳庚(1858一1941)字兆庭号少伯,祖籍中山张家边大岭村。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欧阳庚14岁,考取清政府官费留美幼童肄业生,七月初九日作为第一批经沪赴美,在纽约市曼哈顿入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及耶鲁大学就读。
欧阳庚与詹天佑同在9年内完成了16年之课程,于1881年毕业回国。
其堂兄欧阳明(字辉庭号锦堂)时任清廷驻美旧金山总领事,他曾在北京出任直隶州知州知府衔,并被授为资政大夫、花翎布政司衔等。
欧阳明在旧金山任总领事时,做了大量保护侨民和华工之事。
欧阳明十分赏识欧阳庚的才干,就把他招到旧金山领事馆见习,后来就由他接任总领事,一直干了20多年。
欧阳庚继承了欧阳明的传统,做了大量护侨工作。
八十年代中,台湾省的中小学教材里都有欧阳庚护侨事迹的文章。
后欧阳庚继任清驻温哥华领事、驻墨西哥条约特使、第一任驻巴拿马总领事等。
民国建立后,欧阳庚被委派出任驻荷属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驻智利国第一任公使、驻玻利维亚条约特使,曾获二等嘉禾章。
欧阳庚为感谢欧阳明提携之恩,出资供给其幼子欧阳日如(字干秋)到美国财政学院和耶鲁大学留学,直至获经济博士学位。
当时,欧阳日如完全有条件留在美国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许多亲朋都希望他留美任职,但他表示:我乃中国人,决心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效力。
回国后,曾先后就任广东官银钱局总办,上海永安公司、新新公司财政总管,津浦铁路总稽核等要职。
欧阳庚又出资供其弟欧阳祺(祉庭)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至毕业。
他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系同学,对罗斯福总统在任时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有集体功劳,故欧阳庚在旧金山大地震受伤、丧妻休养之时,推荐欧阳祺为继任旧金山总领事。
又在民国时期推荐他继任中国驻爪哇总领事,荣获三等嘉禾章。
1930年病逝。
欧阳庚还选用其侄欧阳干昆(号昆)派驻爪哇任副领事,荣获五等嘉禾章。
欧阳庚于民国三年(1914年)续娶陈昌明之长女陈锦梅(画家)为妻,生有五个孩子。
他们为人正直,处事严谨,慷慨济民,教子有方。
长子可宏曾毕业于辅仁大学物理系及尼瓦打州大学无线电系,参军入陈纳德飞虎队,为上士军曹,在缅甸及昆明作战。
1979年逝世,享年64岁。
次子可亮毕业于东吴大学,又毕业于日本拓殖大学研究院为硕士,后在拓殖大学和春秋学院任教授。
著有甲骨文研究的《集契集》(中、日文版)。
他曾多次回国参加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史研究会,颇有造诣和声望,1992年5月在日本逝世,享年74岁。
三子可祥肄业于辅仁大学,奉兄命为妙峰山八路军运送无线电器材,归途在黑龙潭遇日军,中弹阵亡,为辅仁大学八烈士之一,年仅26岁。
四子可强,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冶金部技术情报室工程师,1980年后全家移居日本,曾任拓殖大学八王子分校、樱美林大学讲师。
五子可佑,辅仁大学化学系及台湾工业试验所毕业(相当于研究院硕士),曾任台湾糖业公司高雄农业化工厂工程师,台北中德技师,西德拜耳大药厂台湾总代理,建盈化工公司总经理。
欧阳庚任旧金山总领事期间(当时外交官与领事不分),1901年美国政府正讨论庚子赔款问题。
欧阳庚因其弟欧阳祺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系哈佛大学同学,故欧阳庚直接和罗斯福总统交往联系时,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为了中美邦交,罗斯福总统有意退还这笔赔款,但又担心这笔款子到不了国家政府手中。
欧阳庚为了振兴中国的文化教育,就与罗斯福总统商议:指定庚子赔款作为教育经费及中国留美学生基金。
后来就用这笔款子建立了清华学堂。
1895年,孙文先生到美国檀香山登记的姓名是孙逸仙。
孙文先生与欧阳庚是同龄人,又是近邻,从小就认识了。
于是孙文先生写信给在旧金山当总领事的欧阳庚,要求为其做保。
欧阳庚不仅为其做了保,还将自己的表弟廖仲恺介绍给孙文先生当助手,后成为其得力助手。
清廷事后开始追查为何欧阳庚保孙文进入美国,欧阳庚对朝廷说:“我并不知道孙逸仙即是孙文。
”此案拖了很长时间。
1902年,清廷派了钦差梁诚来处理此案,梁诚本是欧阳庚的同学之子,他们几经磋商,终于谈妥:把保孙逸仙入美国一事说成是洪门大哥办的,此事与欧阳庚无关;作为交换条件,则把追回庚子赔款办了清华学堂之事算在梁诚的份上。
这样,梁诚在清廷中保欧阳庚无事,也得到了建立清华学堂的一功。
而欧阳庚则无过也无功了。
欧阳庚为人正直豁达,自1872年考取留美幼童生开始,受清廷之官,至宣统退位之1911年,计有39年;又自1911年至1927年在民国政府做外交官16年,共计55年。
欧阳庚在患病住北京东郊民巷法国医院时,由总统府秘书长郭则泾执笔拟好《欧阳庚讣文》稿,并将《讣闻》报外交部。
日本东京大学已拍摄MYC·ROFILM保管。
欧阳庚为外交事业,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博得了华侨和同仁的爱戴赞许,为祖国和后人留下宝贵的一份精神财富。
(来源\\\/中山侨刊,作者\\\/欧阳乐) 欧阳明高 百科名片 欧阳明高1958年10月出生于湖北天门,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93年在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工程系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动机分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能源与环境、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控制工程(电控喷射、发动机管理、动力总成控制)。
目录 荣誉 人物生平 个人成就 个人其它信息 编辑本段荣誉 提出了发展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双重战略,受到中央最高领导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成为重大决策参考依据。
欧阳钦 百科名片 欧阳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1984-1986年先后赴丹麦、美国进修胃肠病学 中文名:欧阳钦 别名:杨清(青)、杨文渊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 1900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1978年5月15日 家乡:湖南省宁乡人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生平年表 亲人子女 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报纸刊登 大跃进 人物评价概述 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生平年表 亲人子女 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报纸刊登 大跃进 人物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欧阳钦 欧阳钦同志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将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欧阳钦同志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欧阳钦同志长期担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和东北局第二书记。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参加中国共产党 欧阳钦因母亲和父亲早年先后去世,同外祖父母相依为命。
7岁读私塾,11岁入高小,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市省立长君中学。
在长君中学,与李富春、肖劲光、杨东莼结为挚友,开始接触革命理论,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1918年参加由、蔡和森组织的北平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并在此结识、肖三等人。
1919年,欧阳钦提前结束预备班学习,作为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去巴黎。
期间,他加入了蔡和森等人组织的进步团体“工学世界社”,学到了更多的革命理论,参加了“求学运动”和“拒款运动”等各种进步活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4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加革命 湖南省宁乡县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欧阳钦先后任湖北省军委秘书、中央军委秘书、组织科科长等职。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他跟随周恩来到上海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的同志,严惩叛徒。
欧阳钦在苏区先后担任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供给部政委等职务。
欧阳钦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到达陕北后,欧阳钦先后担任陕甘省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央陕甘省工委书记、陕西省委西北军工委书记等职务。
1956年 欧阳钦在中共八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60年 10月欧阳钦重建中共中央东北局,任第二书记。
编辑本段亲人子女 妻子:黄葳 欧阳钦妻子黄葳 黄葳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县。
历任中科院黑龙江省分院副院长、东北分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科委副主任,黑龙江省科协主席,黑龙江省委候补委员,1979年后,任国家科委党组成员,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负责人,劳动人事部顾问。
她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妇联执委。
200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大女儿:欧阳晓光 阳晓光1951年生,历任中国科技部农村工作中心对外合作处处长、世行办主任。
二女儿:欧阳晓明 欧阳晓明1953年生,任职全国工商联的经济部部长。
儿子:欧阳湘 欧阳湘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周恩来表扬 1936年5月陕甘省委撤销不久,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在洛河川一带设立中共陕甘工作委员会,欧阳钦任东北军工委委员、陕甘工委书记,主要任务是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他把争取上层与争取下层结合起来,把党的统战工作与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结合起来,使党的统战工作在东北军中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为此,周恩来曾写信给欧阳钦,表扬他在陕甘工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报纸刊登 文革中关于欧阳钦的报纸 1938年1月,欧阳钦为扩大抗日宣传,他主持创办了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与同志们一起搞印刷、发行,还亲自撰写文章。
据出版的40多期《西北》周刊的不完全统计,他起草的社论和以“杨清”笔名发表的文章就有28篇之多。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西北》周刊对指导群众开展救亡运动,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罪恶行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北地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阵地,发行量高达6000余份,是当时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欧阳钦命名的大庆油田 欧阳钦同志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在干部路线上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方针,团结同志,公道正派,严以律己,做好表率。
在政治运动中,他坚持原则,头脑清醒,保护干部,难能可贵。
他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工作的责任,常说:“我是第一书记,有错误我负责。
”他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将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欧阳钦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 ? 欧阳敏盛 欧阳敏盛,中国台湾人物。
1949年生,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系毕业,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博士。
曾任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动力机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原科中心主任,台湾电力公司核能安全委员,“国科会”重大研究计划原子能科技领域审查委员,“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阳耀冲 个人资料 全名 欧阳耀冲 外文全名 Au Yeung, Yiu Chung 出生日期 1989年7月11日 出生地点 中国,香港 身高 171公分 昵称 欧冲、神之子 球队资料 现在所属 华家堡 球衣号码 10 位置 中场、前锋 青年队 2005年-06年 香港09 职业球队 年份 球队 zh-hans:出场;zh-hk:出赛(进球) 2006年-07年 2007年至今 香港08 华家堡 16场(3球) 4场(2球) 国家代表队 2007年至今 2007年至今 香港U23 香港 4场(0球) 0场(0球) 欧阳耀冲(Au Yeung Yiu Chung,1989年7月11日-)是香港的足球运动员,是一个中前场的球员,现效力于香港甲组联赛球会华家堡,曾效力香港09及香港08。
简历 在2006\\\/07赛季香港甲组联赛的季初,他在连续三场球赛中各入一球,使他声名大噪,这也是他能够在后期的2008年奥运足球赛外围赛,获香港奥运代表队征召入伍的原因之一。
在2006\\\/07赛季结束后,香港08解散,欧阳耀冲在多支香港甲组足球联赛球队邀请加盟的情况下,决定转投升班球队华家堡。
趣闻 在GoalGoalGoal 球迷大联盟中,有球迷戏称欧阳耀冲为「神的第二个独生子」,喻意该球员被球迷过度追捧。
欧阳耀冲也曾代表董之英的学界比赛中「一扭七」,而声名大噪。
在香港国奥队与日本国奥队的比赛中,欧阳耀冲替补上场时,不少年轻球迷大叫罗纳尔多,人气一时无两。
2009年6月12日,当选为香港最佳青年球员的香港南华队球员欧阳耀冲在颁奖礼上。
当日,香港足球总会在帝京酒店举行足球明星颁奖典礼,选出11名足球明星、2名最佳青年球员、1名最佳教练、1名足球先生。
姓氏“多”和“戴”、“代”的来历
多[读音作duō(ㄉㄨㄛ)] 一.姓氏渊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父鼎,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多父鼎,据姓氏专家考证,出自商朝“多父鼎”持有人的后代。
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属于庙堂祭祀鼎之类,其主人拥有了这个“多父鼎”后,便将其后代的姓氏改为“多”,多氏也就由此而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东越族,出自汉朝时期无锡侯多军,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多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古东越国(今福建、广东),后迁至江苏无锡一带。
据典籍《秦汉魏晋南北朝蛮、越、溪、俚诸族姓氏》资料记载,在下年秦汉时期,古东越国中较大的姓氏群体有丁氏、吕氏、傜氏、华氏、革氏、吴氏、建氏、多氏、驺(邹)氏等。
据史籍《史记》及《汉书》记载,多军原系汉武帝时期东越国的一名将军,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率兵反抗汉王朝时,汉武帝派大军讨伐,多军遂弃军投降汉朝,后助汉武帝灭了东越国,因功被封为无锡候。
多军做为无锡侯,曾任职于江苏无锡,成为当地的最高军政首领。
到了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因为汉武帝“巫蛊事件”的牵连,多军的儿子多卯获罪,因而无锡做为汉候国的地位被废除,汉王朝在其地复置无锡县。
自多军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顿丘郡一带的六大姓氏中,就有一姓为多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省德宏州傣族土司,陇川宣抚司,原无姓氏,被赐为剁氏,后又自改为多氏。
陇川宣抚司在今云南陇川县。
元朝时期分属麓川路、平缅路管辖,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立宣抚司,以傣族首领恭项为宣抚使。
后恭项滥杀无辜,以多歪孟替之。
从此,陇川宣抚司由多氏世袭其职。
新中国建立前共传二十八代。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多尔衮氏,又作铎尔衮,满语为“獾”之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爱湖和屯(今黑龙江瑷珲)等地,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②满族多罗宏氏,满语为“有道理、老实的”之意,世居那木都鲁(俄罗斯滨海地区),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③满族多罗氏,满语“内”之意,世居叶赫,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④满族多秦氏,世居黑龙江,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⑤满族多兴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斡罗纳尔氏、多尔塔喇氏,世居黑龙江,汉化姓氏为多氏。
蒙古族多罗科氏,世居义州,汉化姓氏为多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鄂温克族多尔托尔氏,有学者疑为是“多拉尔”音转,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
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
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
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
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
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
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
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
北宋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
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
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
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陇川县:东汉时期归永昌郡哀牢县,唐朝时期的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属大理金齿。
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云南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了麓川王朝政权。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忽必烈在麓川统辖范围设置了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
至元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在姐兰(今缅甸南坎)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
明朝政权推翻了元朝,在“三征麓川”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
公元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二十八代,执政五百零三年。
清沿明制。
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
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
1950年5月陇川解放。
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
同年10月,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
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
1969年建人民公社。
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四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七个乡,共六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个居民委员会,六百七十一个自然村,七百二十六个村民小组。
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四个分场四十五个队(站)。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十七万一千七百余人。
2005年,陇川县撤销了姐乌、赛号两个乡的建制。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
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
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
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
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
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
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
《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
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
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
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
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
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
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
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
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
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
《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
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
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
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
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
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
《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
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
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
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
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
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
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
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
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
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
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
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
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
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
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
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
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
也能词,风格雄放。
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
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受伤殉国,时年38岁。
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
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编辑本段]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
东汉建武中改为郡。
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
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
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
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
”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
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
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
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 [编辑本段]【戴姓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
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
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
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
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
”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
梁人,同向后苍学《礼》。
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
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
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
“霞举”,比喻高远。
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
-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
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
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
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
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后徙居会稽之剡县。
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
武帝时累征不就。
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
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
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
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
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
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
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
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
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
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
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
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
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
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
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
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
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
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
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
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
曾任信州教授。
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
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
道光进士。
官至兵部右侍郎。
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
赠尚书衔,谥文节。
-----------------------------------------------------------------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
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
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
正德中廷对第三。
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
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
虽然百度知道说戴和代是通用的,但是我认为不是。
我有一个同学就姓代,但是还有很多人姓这个戴。
所以应该不一样。
姓氏“多”和“戴”、“代”的来历
多[读音作duō(ㄉㄨㄛ)] 一.姓氏渊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父鼎,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多父鼎,据姓氏专家考证,出自商朝“多父鼎”持有人的后代。
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属于庙堂祭祀鼎之类,其主人拥有了这个“多父鼎”后,便将其后代的姓氏改为“多”,多氏也就由此而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东越族,出自汉朝时期无锡侯多军,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多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古东越国(今福建、广东),后迁至江苏无锡一带。
据典籍《秦汉魏晋南北朝蛮、越、溪、俚诸族姓氏》资料记载,在下年秦汉时期,古东越国中较大的姓氏群体有丁氏、吕氏、傜氏、华氏、革氏、吴氏、建氏、多氏、驺(邹)氏等。
据史籍《史记》及《汉书》记载,多军原系汉武帝时期东越国的一名将军,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率兵反抗汉王朝时,汉武帝派大军讨伐,多军遂弃军投降汉朝,后助汉武帝灭了东越国,因功被封为无锡候。
多军做为无锡侯,曾任职于江苏无锡,成为当地的最高军政首领。
到了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因为汉武帝“巫蛊事件”的牵连,多军的儿子多卯获罪,因而无锡做为汉候国的地位被废除,汉王朝在其地复置无锡县。
自多军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顿丘郡一带的六大姓氏中,就有一姓为多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省德宏州傣族土司,陇川宣抚司,原无姓氏,被赐为剁氏,后又自改为多氏。
陇川宣抚司在今云南陇川县。
元朝时期分属麓川路、平缅路管辖,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立宣抚司,以傣族首领恭项为宣抚使。
后恭项滥杀无辜,以多歪孟替之。
从此,陇川宣抚司由多氏世袭其职。
新中国建立前共传二十八代。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多尔衮氏,又作铎尔衮,满语为“獾”之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爱湖和屯(今黑龙江瑷珲)等地,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②满族多罗宏氏,满语为“有道理、老实的”之意,世居那木都鲁(俄罗斯滨海地区),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③满族多罗氏,满语“内”之意,世居叶赫,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④满族多秦氏,世居黑龙江,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⑤满族多兴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斡罗纳尔氏、多尔塔喇氏,世居黑龙江,汉化姓氏为多氏。
蒙古族多罗科氏,世居义州,汉化姓氏为多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鄂温克族多尔托尔氏,有学者疑为是“多拉尔”音转,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
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
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
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
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
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
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
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
北宋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
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
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
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陇川县:东汉时期归永昌郡哀牢县,唐朝时期的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属大理金齿。
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云南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了麓川王朝政权。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忽必烈在麓川统辖范围设置了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
至元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在姐兰(今缅甸南坎)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
明朝政权推翻了元朝,在“三征麓川”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
公元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二十八代,执政五百零三年。
清沿明制。
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
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
1950年5月陇川解放。
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
同年10月,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
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
1969年建人民公社。
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四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七个乡,共六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个居民委员会,六百七十一个自然村,七百二十六个村民小组。
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四个分场四十五个队(站)。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十七万一千七百余人。
2005年,陇川县撤销了姐乌、赛号两个乡的建制。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
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
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
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
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
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
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
《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
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
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
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
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
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
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
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
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
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
《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
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
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
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
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
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
《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
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
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
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
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
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
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
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
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
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
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
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
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
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
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
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
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
也能词,风格雄放。
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
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受伤殉国,时年38岁。
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
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编辑本段]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
东汉建武中改为郡。
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
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
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
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
”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
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
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
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 [编辑本段]【戴姓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
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
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
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
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
”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
梁人,同向后苍学《礼》。
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
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
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
“霞举”,比喻高远。
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
-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
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
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
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
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后徙居会稽之剡县。
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
武帝时累征不就。
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
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
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
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
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
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
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
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
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
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
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
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
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
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
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
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
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
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
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
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
曾任信州教授。
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
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
道光进士。
官至兵部右侍郎。
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
赠尚书衔,谥文节。
-----------------------------------------------------------------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
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
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
正德中廷对第三。
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
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
虽然百度知道说戴和代是通用的,但是我认为不是。
我有一个同学就姓代,但是还有很多人姓这个戴。
所以应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