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
我是花果山水帘洞.....特别长的那个话。
即孙悟空口头禅怎么读
好像是大话西游还是哪里的
Dear xxx, long time no see,how are you? Thank you for your teaching! Happy teacher's day! I hope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time!(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你可以自己再加上一点,意思是:亲爱的xx老师,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谢谢你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在这里,我祝你教师节快乐
我希望你能有快乐的一天
) love from xxx 再来说一下信封: 地址的写法刚好和我们相反,它是由小到大的,比如 浙江省,温州市,xx路,xx号,要写成: number xx, xx street, Webzhou, Zhejiang 而且邮政编码的位置也要换一下位置
求一新兵入伍的小品剧本~体现新兵进入军营后的生活
呵呵,临近新年,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在春节晚会上为新兵蛋蛋们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我也在找你要找的东西。
要不,找到了一起分享呗
呵呵···· 我找到了“三互活动在经常”我看了一下,挺好的。
它的内容适用的比较广泛。
下面的是剧本。
(小品) “三互”活动在经常 雷齐永 人物: 班长简称 班 老兵陈凯简称 大 新兵陈凯简称 小 (班长拿着一本作业本,风风火火上场,嘴里自言自语) 班:咳,你看看,当个班长真不容易,班里啥事都要管,啥事都要顶着,这不刚才指导员把我叫去,是劈头盖脸一顿熊,风雨交加,悲喜相加呀
你猜怎么着,政治作业评选结果出来了,这最好的和最差的都在我班里,最好的是新兵小陈凯,最差的是老兵大陈凯,两人同名同姓都有在我班,各方面的差异都如同天上地下,指导员讲我调教不均衡,没办法,谁叫咱班长是军中之母呢
今天我得好好调教调教他们,我说陈凯——陈凯—— 大小(合):到,——班长是叫我吗
班:你瞧瞧,两人都来了。
大:哎呀,班长刚才是叫我还是叫他呀
小:肯定是叫我。
大:叫我。
班:你俩呀,我都叫
大:叫我们俩呀
嘿,班长,啥好事呀
小:是呀
班:好事
我抽你屁股
你看看你的作业
(将作业本塞给大陈凯),你再看看小陈凯的,人家和你一样上课,一样学习,作业却是,头头是道,中队最好
可你呢
小:(沾沾自喜)哎,班长,不好意思,我在学校就是个高才生啦
大:(不服气地)哎哟哟,说你胖,你就喘啦
给你点阳光就灿烂啦
才吃了几袋军用大米啊,跑我这儿牛啦
班:你怎么说话啦
小:班长,这…… 大:这什么这
我在训练场上流的汗比你吃的盐都多
小:有啥了不起的
不就是多穿了几条军用内裤吗
大:哎呀嗬,还不服气啦
不服咱比试比试
小:哼,比就比。
班:(眼前一亮)好
今儿你俩就比比,听我口令,“坐下
”你们呀,把自己的长处都亮出来,我给你们当裁判,大家伙当评委,看看谁能比过谁,怎么样
小:好
大:(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我看你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跟我比,那两米八的障碍墙,我一下就踹过去了,三四米宽的小河沟,我一步就跨过去了,50米的障碍网我一口气就爬过去了,五公里,18分半,一眨眼的功夫就回来了。
军事训练五大科目中队排第一。
小:(对观众)对,大伙都叫大啸天犬,快着呢! 班:这是大伙都公认的,加十分。
我说小陈凯,你呢
小:班—— 大:(抢说)你呀,一听到五公里腿就哆嗦,一听到器械,胳膊就抽筋,第一次实弹射击,场下牛吹的不小,一上射击地线,别人枪一响,哈哈,他捂着耳朵抢着往回跑,这叫大伙评评,行还是不行
小:班长,其实我那是尿急。
班:拉倒吧
你那点底,我还不清楚吗
小陈凯,减十分。
小:(小陈凯坐不住了)班长,班长,我的优点您是最清楚的,支队组织理论考核,我哪回不名列前茅
有一次支队考试,政治条令条例和军事理论三张卷子,我张张都是100分,中队组织写影评,观后感,我哪次不是评为最好的,为咱们班争光彩啊
班:嗯,这倒也是,好,给你加十分。
小:陈老兵可好,连计算机都不懂,有一次他听说计算机会传染病毒,吓的一个星期没敢进电脑室的门
哈哈
班:是有这么回事,大陈凯减十分。
大:我……我四百米障碍一分半,射击,枪枪都是十环,发发都中靶心。
军姿好似青松,坐姿有如金钟,起步英姿煞爽,正步雄壮稳健,多次被评为训练标兵,怎么样啊
班长,加几分
班:表现出色加十分。
小:班长,班长该我啦。
我会电脑、懂英语,一分钟能打120,英语说的像老外,能说会侃,能写会道。
哎,班长,上次你给女朋友写的那封信,还是我给你写的,这该加多少分啊
啊,我亲爱的兰兰,你就像那天上的一颗星,夜晚的一盏灯…… 班:嘘------,别卖了,再卖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算你有功,加十分。
(两人一边一个,开始拉扯班长的胳膊,与班长套近乎) 大:班长,班长,我是中队的擒敌能手…… 小:我是中队的文艺骨干
大:我防暴器材打得出神入化。
小:我的笔记、作业写得工工整整。
大:中队的动作是我统一的。
小:两用人才的电脑课都是我教大家的。
大:动作要领是我总结的,你行吗
小:中队黑板报是我出的,你会吗
大:大家伙都叫我李小双。
小:战友们都叫我钱小强。
大:我饭量可大了
小:我也能吃
大:我一顿饭吃五碗米饭。
小:我一餐能吃7碗稀饭…… 班:停,停……你俩这是干嘛
都是饭桶啊
比谁盛的多,胡闹
每人减十分。
大:别减啊
班长,您这一加一减的,到头来我们都是0分,没分出胜负。
我好歹比他素质好多啦
他除了会穷酸,什么都不行
小:穷酸
怎么了
你除了训练好,什么都不会
大:这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
小:电脑玩不精,不是合格兵
班:好了,别争了,这就是你们俩得0分的原因,我问你们,今年我们的教育专题是什么
小:这我当然知道了。
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嘛
班:对,回答正确,这军事变革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啊
大:就是嘛
班长,只要咱们兵强马壮,配上先进的武器,准能克敌制胜
小:算了吧
给你配上高科技装备,你也操作不了
大:谁说的
班:哟嗬,你还不服
你以为光军事素质好,就能打胜仗了
小:充其量是一介武夫
班:你少插嘴
等会再给你算账(对大陈凯):大凯呀
军事过硬固然重要,但只注重单方面发展根本不能适应未来的高科技战争
就算在咱们日常执勤和处突中也是如此啊
大:班长,怎么会呢
咱们机动二队的战士个个擒敌技术过硬,枪法又准,若有不法分子胆敢扰乱人民的安居乐业,定叫他魂飞魄散
小:硬碰硬肯定碰不过咱们的铜墙铁壁钢铁长城了,可不法份子若是利用高科技进行高智能犯罪呢
你怎么办
大:什么高科技,高智能的
他魔高一尺,我道高一丈
班:好,现在假设。
大:假设什么
班:假设你在执勤中发现有人正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交易,你怎么有效制止
小:对,高科技犯罪你怎么处置
大:这,这……这,我赶紧汇报上级
嘿,…,听从上级指挥。
“报告班长,报告班长,我发现有不法份子正进行网络交易,请指示
” 班:好,现在上级命令你立即及时中断网上交易,抓捕犯罪分子归案
大:是
立即执行,我左侧踹,右横踢,三下五除二制服犯罪分子,再去中止电脑交易,我左一个键,右一个键,“报告班长,哪一个键管用啊
” 班:按“退出”键
按“退出”键
大:“退出”, 退…退…哪是退出键啊
小:哈……拉稀了吧
高科技操作不了了吧
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吧
大:我……(不好意思地)我说,咱们部队怎么装了那么多电脑啊,这关键时候还真用的上
班:恍然大悟了吧
你呀一听训练就来劲,一听学习就泄气
现在讲究的是全面发展了。
小:对,以后打仗都是信息战、电子战,几乎没有短兵相接的机会,英雄无用武之地,训练再好也没用
班:你给我闭嘴
整天纸上谈兵,一上训练场就掉链子。
这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要靠训练,培养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要靠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更要靠训练
大:就是嘛,咱们是机动部队,是反恐精英,是人民的保护神,过硬的素质才是完成任务的保证
小:那我也行呀,最起码说的过去嘛
班:胡闹
什么话
说的过去
执行紧急任务能“说的过去”吗
危急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能用“说的过去”吗
关系到国家利益能用“说的过去”吗
老百姓需要的是一支能够随时随地拉得出打的赢的拳头部队,尖刀部队啊
大:就像咱们的口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小:班长……(欲说什么,可班长接着说了) 班: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步迈向小康了,可形形色色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升级了。
我们的任务更艰巨了,那么咱们还能再停留在原地踏步吗
小:不能。
大:绝对不能。
班:你们也知道不能,那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优点去攀比别人的缺点呢
为什么还要比谁吃的多呢
大小:这……(无言以对) 班:这什么这
我自己还虚心求指导员多教我点电脑知识呢
大:班长,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以后不仅要在练兵场上勤学苦练,“科技强军”中也得齐头并进啊
这才是新军事变革中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小:哎,对了,班长,中队不是一直大力组织我们开展“三互”活动吗
班:是啊
大:(自言自语)互帮.互学.互教。
班长,你干脆向指导员请示把我和小陈凯划一个小组里吧
小:对,这样一来,我们俩可以更好的相互补弱补差啦。
班:好主意
你们两个一个能文,一个能武,文武结合,强弱搭配,这不正是“三互”活动的具体体现中吗
大小:嗯
班:这“三互”活动就是贵在经常啊
大:班长,你放心,我在训练场上能做标兵,在变革中也能做精兵。
小:对,咱们要与时俱进,谋变革,勇立潮头砺精兵
班:太好了,俗话说“兵弱则国衰,兵强则国兴”,咱们只有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让伟大祖国更放心,让祖国人民过的更舒心
小: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参与变革。
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变革。
合:咱们接受祖国检阅
(敬礼)(剧终) 还有一个是视频,这个讲的是新兵连,叫做《士兵公开日记》。
我觉得你应该听过吧。
这个小品的内容很好。
搞笑居中加感人收场。
我觉得如果能把它排出来,效果一定不错。
只可惜我没有找到它的剧本。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祝你成功
呵呵······
贾平凹《秦腔》原文
原文如下: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
曰:秦腔也。
正如长 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 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
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 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秦腔,就源于西府。
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 又一呼三叹。
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
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 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
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
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
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
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
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
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
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
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
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干子”人物来。
这类人物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却十二分忠诚于秦腔,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
人人恨骂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这些人,叫他们是秦腔宪兵,宪兵者越发忠于职责,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大家一夜满足了,他们也就满足了一夜。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
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 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
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 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
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 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
最可贵的是 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
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 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在,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当然,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 考场。
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
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
有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总是就在这个时候进行。
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 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
那女子当下哼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
这是喜中之悲一例。
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
但是,以秦腔引喜的事却不计其数。
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
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 元四元钱币来,或者一只鞋,或者一条手帕。
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
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龄的少男 少女,则往往在台下混乱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树林子里去了……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
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983年5月2日草于五味村。
参考链接: 秦腔(贾平凹著散文)_百度百科
各国中秋节的习俗英文版 有翻译
请不要再用来做表情包了,这是一个叙利亚孩子刚母亲被采访,他很想妈妈,后面哭了。
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