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剑桥中国晚清史导读主持词

剑桥中国晚清史导读主持词

时间:2017-10-20 00:21

洪秀全是如何建立拜上帝会的? 他的宗教思想有什么特点

自秦以后的二千年中,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但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虽然中国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因素有所增加,但它远远不足以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传统的经济政治运动仍在延用着旧的法则,随着清王朝繁荣期的消逝,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停涉和萎缩,人口的迅速膨胀,吏治的败坏,自耕农民的破产,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困境,表明中国社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西主列强的侵略和资本主义的扩张,罪恶的鸦片贸易以及随之发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详参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上册,第一编第一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但是,导致拜上帝会产生并发展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洋经济和文化在中国的扩张,而是中国社会固有矛盾积累的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的魁首洪秀全,他创立拜上帝教的主要原因不是他真正相信基督教,而是他仕途的挫败和政治的雄心。

洪秀全于嘉庆十八年(1814)十二月初十日生于广东花县,九岁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教育。

他聪颖过人,熟读四书五经。

1829年,16岁的洪秀全赴广州应试,开始了科举功名之路。

1836年、1837、1843、年又先后考试三次,结局都是名落孙山。

早在第一次应试失败后,他在广州遇到了两个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一套《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以基督教的圣经为蓝本,用中国文化的内容予以阐释,是基督教布道书。

洪秀全此时并未理会该书的内容,将之弃之书阁。

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的表兄李某在他的书房中发现了《劝世良言》,问他此书告诉洪秀全,此书内容奇特,非同寻常。

于是,“秀全乃潜心读之,遂大觉大悟”(《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共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44页)。

  《劝世良言》的主要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邪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相信独一的神灵爷火华(耶和华)。

屡经挫折精神失衡的洪秀全此时终于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便奋然拿起了这个新的思想武器,报复使他历经磨难的旧的神灵。

他称:“看见其书说有  一位造天地、造万物、大主宰之上帝,人人皆当敬畏他,崇拜他。

至于世间所立一切邪魔,都该杀

”(《太平天日》,见《太平天国》(二)641页)从基督教的教义中,洪秀全“悟”出了“杀”意。

  在此后洪秀全作的一首咏剑诗中,更加露骨地透露出他气吞山河的一派杀机:  手持三尺定山河,  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投地网,  收残奸

落天罗。

  东南西北敦皇极,  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  在平一统乐如何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第850页)  拜上帝会(“会”即“教”)的创建利用了基督教的“壳”资源,其宗教理论和实践是与基督教格格不入的两种体系。

基督教是彼岸的宗教,而拜上帝会是是此岸的宗教。

可以说,拜上帝会是利用了基督教的上帝作为

而装入了新的酒。

  首先,拜上帝会崇拜“惟一真神”耶和华。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全认为,上产这耶和华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它创造了宇宙万物,因而万物(包括人类)都属于上帝。

在很多场合,拜上帝会把耶和健称之为“皇上帝”,这个皇上帝不但具有耶和华的属性,同时更多地具有中国上古宗教中上帝的属性。

在基督教教义中,上帝耶和华是无形的,是一种绝对意志,是信仰者的一种礼念。

但在拜上帝教中,皇上帝是有形的,「它在人世间有自己的儿子(洪秀全)和孙子(洪天贵福)详参王庆成:《太平天国上帝的大家庭和小家庭》,收入《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895年)洪秀全称他面见过皇上帝。

拜上帝会的上帝信仰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它否定世间还有其他的神灵,除上帝外的一切都是“邪神”,必须消除。

洪秀全在初期的活动中,他撤去塾中的孔丘木主,摧毁其王庙,以及其他神像,,其意义在于否定清王朝存在的合理性。

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

妹之群”(《原道醒世训》,《太平天国(一),第92  页)。

可是,在洪秀全的人类学概念中,世间 的皇帝,官僚、有钱人并不是人,他们是“妖”,满族皇帝是“阎罗妖”,这个阎罗妖是“老蛇妖鬼,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道觉世训》,《太平天国》(一),第93页)。

它又是“东海老蛇,即是红眼睛”,“名为龙,实即妖也”(《太平天国》(一),第52页)。

因此,我们说洪秀一接受的《劝世良言》的上帝,不过是用来对抗清王朝理教的“天”、“理”,否定清朝政治的合理性,为他自己造反张目。

  其次,拜上帝会教义的神谱是对基督教教义的改造和嫁接。

洪秀全参照《圣经》中 《创世纪》记载的上帝与耶稣的故事,炮制了他所谓的“异梦”,称他是上帝的次子,耶稣是他的胞兄。

为了证明自己是神,他在《创世纪》上批注道:“此麦基洗德就是朕。

朕前在天上,下凡显此实迹,以作今日下凡作主之凭据也。

”“此麦基洗德就是朕前在天上老妈生太兄及朕辈,朕时知爷将差太兄后裔而生。

”(《太平天国史料》,第75页,第84页)后来杨秀清也作如此说:“我主天王是上帝亲子,天兄胞弟,为天下万国太平其主,是天父上主皇上帝所立,暨救世主天兄耶稣所立。

”(《1854年6月太平天国东王答复英国人三十一条并质问五十条诰谕》,《文史》第一辑)就像两汉时期造作符命一样,拜上帝会从洪秀全神化自己开始,此风愈吹愈烈,似有不可收拾之势,直至杨秀清逼洪秀全赐封“万岁”。

  上帝的家族不断膨胀,“幼主”成了上帝的嫡孙:  朕立幼主继耶稣,  双承哥朕坐天都。

  幼子一半耶稣子,  一半朕子迓天庥。

  代代幼主上帝子,  双承哥朕一统书。

  (《太平天国史料》第97-98页)  东王杨秀清同样是野心勃勃,他不能眼巴巴望着洪氏家族鸡犬升天,也要夺得一席之位。

于是洪秀全不得不为他立说:“东王是上帝爱子,与太兄及朕同一老妈所生。

”“一父上主皇上帝,普天大共圣父亲。

朕之胞兄是耶稣,朕之胞弟是秀清。

”(《太平天国史料》第85页,第93-94页)  复次,洪秀全把自己的活动描述为天神下败,是为了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

为此他改编《创世纪》的内容,创造了上帝四次发怒的教义。

《颁行诏书》说,皇上帝第一次大怒,连降四十日大雨,造成人间洪水横流;皇上帝第二次震怒,拯救了以色列人出麦西国;皇上帝第三次发怒,遣救世主耶稣降生犹太国,替人类受苦赎罪;第四次发怒,皇上帝遣天使接洪秀全上天,上天授命洪氏诛妖,拯救世人。

(参见《太平天国》(一)第154-160页)再后来,杨秀清的党羽仿效洪氏所为,撰《天情道理书》,编造了上帝第五次大怒,皇上帝派遣东王杨秀清下凡,赎救众人之病。

这一系列的造说,与两汉时期的符命说和君权神授论仿佛一端,是为拜上帝会夺天下统治天下服务的。

  最后,拜上帝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巫术活动。

拜上帝会的宗教活动中有一种所谓“降神”,他们认为上天的神灵可以依附在某人身上,通过这个人的口来表示神灵的旨意。

例如,1848年拜上帝会与团练发生冲突,冯云山被捕,形势危急。

拜上帝会的信徒就采用这种方法鼓舞人气。

1848年4月6日杨秀清采用“降神”巫术,亏待声称上帝下凡,依附在他身上发言。

后来的太平天国将这一天命名为“爷降节”。

同年10月5日,朝贵利用同样的手法,声称耶稣下凡附体,后来把这一天定为“哥降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巫术活动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是民众理解宗教精神最流行的一种形式,远比宗教理论本身有感召力。

拜上帝会的礼仪最初仍沿用中国传统的拜神方式,因为不崇拜偶像,所以在纸上书写上帝的牌位,甚至还用香烛纸帛来拜上帝,后来才有了改变。

做礼拜时,男女分坐,先唱一首赞美上帝的诗,然后由主持人宣讲上帝之仁慈及耶稣之救赎大恩,劝戒人悔改罪恶,勿拜偶像,真心崇拜上帝。

其洗礼的仪式是:在神台上置明灯二盏,清茶三杯,并有一忏悔状,上书求洗礼者的姓名,行礼时由各人朗诵,并在火上焚化,使达上帝神鉴。

并且问:“愿不愿拜邪神否

愿不愿行恶事否

愿恪守天条否

”各人悔罪立愿毕,即下跪,主持人从一大盆清水中取水一杯,灌于受洗者头顶。

同时口颂:“洗净从前罪恶,除旧生新。

”遇有喜庆日期,如婚姻、丧葬之时,则以兽类作为牺牲献祭,然后与祭者同食。

瑞典人韩山文对此仪式等在注释中评论说:“诸如此类及其他仪式,殊不合于基督徒对上帝之纯洁礼拜,或为洪秀全所创。

”实际上如果把拜上帝会的这些仪式同当时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的礼仪相对照,不难找出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清代的清茶门教,在教徒入教仪式上就在神前供清茶三杯,清水教在神前供清水三杯。

再如中国的秘密会党的仪式对新入会者也有类似问答:“汝自来或父母令汝来

”“心愿不心愿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拜上帝会乃是当时基督教同秘密会党、秘密教门的混合体。

所以,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上帝教是典型的一种民间秘密宗教,但同时又具有与以往迥然不同的一个特点,标志着在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下,近代民间秘密宗教所发生的新与旧的代谢”。

这个评论是很中肯的。

  从上述四点看,拜上帝会的宗教性质具有十分突出的功利性特点,不是教徒的活动  依循于教义,而是教义的内容服从于教徒的活动。

在这里,神是人的奴隶,上帝可以被天王、东王玩于掌股之间,让它说什么就说什么。

正因如此,拜上帝会的教义不断在变,不断补充,因为世界本身在变。

从它产生的那天起,拜上帝会就与基督教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洋教士们曾经幻想说服洪秀全,改造拜上帝会为基督教会,但他们忘记了根本的一点:上帝不是信仰,而是利益;当初洪秀全如果求得了功名利禄,他断不会铤而走险去造反。

最终,洋士们也看透了拜上帝会的属性,称它是“政治性的宗教”(参见《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与基督的关系》,《太平天国史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第518页)。

  在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

洪秀全、冯云山  相信了《劝世良言》并开始传播拜上帝思想的时候,虽然他们本人思想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拜上帝会的教义,但他们在布道实践中传播的主要不是这些内容,而是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东西。

李秀成的理解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

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

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俱不敢拜别神。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481页)李进富说:“拜了上帝,可消灾难,登天堂。

”(《李进富供词》,见《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也就是说,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弊端,是下层民众生路断绝。

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宗教传播的沃土。

稍作对比可知,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与拜上帝会兴起的大背景并无质的区别,传教的手段也类似,前者是为民治病,后者是使民避蛇虎之害。

  在宗教世界中,摧垮一种政治经常以背叛这种政治的宗教精神为开端,而以建立或  恢复一种宗教精神结束。

当洪秀全圆了他的皇帝梦之后,就重新拾起封建帝王的陈辞滥调,开始宣扬“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参见《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第380页)。

说上帝是唯一真神也罢,说生杀由天子也罢,各有此道理: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后期洪秀全对宗教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沉溺,他对宗教有真诚相信的一面,但这种真诚所显示的作用,只是企图巩固自己地位的神圣性。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宗教中原有极重要的地位。

杀杨秀清后的内乱中,宗教活动曾停顿了几个月。

称为“圣神风”、“劝慰师”的天父代言人杨秀清被杀,使太平天闻宗教受到致命的打击。

如果宣布杨秀清的过错,宣布“圣神风”的罪孽,那就会引起整个宗教体系的崩溃。

杨秀清被杀后,洪秀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对事件作出解释,保持沉默。

石达开出走以后,洪秀全决定彻底地公开地恢复杨秀清在天上地下的全部地位以重建原来的天父天只体系。

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冬颁刻的戊午八年新历献历奏中,杨秀清除了生前的全部名衔外,还加上了“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十三字。

  萧朝贵也增加了“传救世主天兄耶舒太子圣旨”。

这表明强调杨秀清、萧朝贵作为天父天兄代言人的地位,从而使他们生前有利于维持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神圣性的言行,得以继续有效。

为此书昌辉必须消失。

韦昌辉不是天父天兄体系中的必要一环;而且在事变中滥杀无辜,也已使他在将士中陷于孤立。

  洪秀全为太平天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大家庭和小家庭。

  洪秀全以上帝为天地入万物的创造者,由此而引申出人人是上帝的子女和“天下一家”的现论。

洪秀全说:“天下总一家,凡间窗兄弟。

何也?白人肉身论,各有父母姓氏,似有此疆彼界之分,人灵魂论,其备灵魂从何以生?从何以出?皆裹皇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

人的灵魂既然都是上帝以生以出,自然都是上帝之子女,都是兄弟姐妹而上帝则是普天下人之父、之家长。

上帝大家庭之创造,是太平天国响往的大同世界的基础。

  但洪秀全还构造了一个上帝的小家庭,即以上:帝、耶酥、洪秀全和洪秀全之子洪天灾福“父子公孙”为中心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家长仍为上帝,耶酥为长子,洪秀全为次子,洪天贵福为兼挑耶酥和洪秀全的上帝之孙。

他们与上帝不只是灵魂以生以出的关系,而切是亲子关系,所以又有天妈以及天嫂的存在。

  上帝小家庭的提出肇姑于金田起义之前,定都天京以后出版的《三宇经》中有比较明确的简述,大备于后期洪秀全的许多论文识旨。

在神学理论上,上帝除了“天下一家”的大家庭外还有一个小家庭,足重叠而又矛盾的。

既然上帝是天下一切人的父亲,洪秀全当然也是上帝的儿子,此外,洪秀全还有凡间的家庭,即他的肉体来源——生身父母。

既然每一个人都只分为灵魂和肉体两部分,在逻辑上,除了上帝大家庭和肉身小家庭以外,就没有其它家庭存在的余地。

  洪秀全创造的上帝小家庭,不同于上帝的大家庭,因为在这个小家庭里洪秀全不是上帝生灵魂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之子,他是上帝的元配肚子里生出来的;但上帝和元配所生的,似乎也不是洪秀全的肉体,因为他的肉体是他的君王父、君王母所牛。

这是难以圆满解释的矛盾。

洪秀全在后期试图加以解粹,说他在‘未有天地之光,既蒙天父上帝元配即是天奶肚肠生出”,后来上帝差他“作主见间”,命他由“天上另一位亚妈肚肠而生以便入世”。

  这是说,洪秀全降生过两次,一次在上帝创世之前,上帝和元配生了他,一次在嘉庆癸西年十二月初十日他入“这位亚妈之胎”——这似乎指他的肉母,但又说她是天上的另一位亚妈。

洪秀全之所以创造和大大宣传上帝之小家庭,并且对神学上的矛盾作匪夷所思的解释,其作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他同上帝之间的特殊亲子关系。

  这实在是一种太过于荒诞的“神学”理论了。

如果这种特殊亲子关系得到公认和深信,他的神圣性和事业自然也是无庸置疑的了。

  因此在内乱以后国家遭遇危机之时,洪秀全致力于宣传这个小家庭。

  1860年苏州归入太平天国版图,而上游安庆军事日趋失利。

军政外交百务丛集,但洪秀全表示对“凡情”即世俗政务不感兴趣,自己沉溺于“天情”即宗教的写作。

1862一1863年住在天京一年多的目击者记:“每日午后放炮九声,悬伪诏于门外,所言皆天话、梦话,并无一语及人间事。

”洪秀全这些诏旨绝大部分已不存,但从1860年下半年至1861年上半年一年问所写的作品,保存下来的稍多。

白庚申十年(1860)七月命其兄洪仁发、洪仁达记录和证明供秀全丁酉(1837)升天的故事,至辛酉十一年(1861)五月十六日发布关于万国来朝及敬避天父天兄幼主名讳的沼旨,共存洪秀全诏旨十六件其中除一件有关民事外,均为“天话、梦话”,其主旨都是“父子公孙同作主”、“爹妈哥嫂同担当”之类,反复申明上帝小家庭的存在,同时借助于它来证明他的江山之久长。

此外,杨秀清死后不久太平天国即恢复出版圣经,洪秀全在。

钦定”本新旧约圣经上写了八十多条批语,有的长达四、五百宇。

这些批语除了提出太阳、太阴、天兵天将和他就是圣经中的耶路撒冷王麦基洗德等怪想以外,还大量发挥他是上帝亲子、和耶酥是同一老妈所生等理论。

  太平天同以宗教立国,致力于宗教作品不算怪事。

问题在于洪秀全前期的宗教活动是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的,在构造上帝小家庭的同时,也宣布了使大家庭的所有了女“共享天父上主旦—上帝大福”的方案。

但在后期,他的兴趣越来越集中于小家庭,并且愈益脱离人事,脱离实际。

天京重遏江南大营围困时,他自撰赞美诗,命令城军民在城头、任衔巷吟唱,向天父祈祷。

后来陈玉成、李秀成大破江南大否,解除围困,他没有降识奖励和接见战匝,只叫他们“认实天情,自然升平之局”。

晚年天京危急时,洪秀全向臣工声称系奉天父天凡圣旨下凡作万国之独一真主,天兵多过于水。

对洪秀个执着于宗教之种种怪想,李秀成说:“(天王)云天上有此之事,瞒反肚人,天于之事,俱足那天话责人,我等为其臣,不敢与其驳”。

(李秀成自述)  洪秀全最后自己沉迷于自己创造的宗教神话中不能自拔,天国的衰亡在他自称天王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

苏州大学英语系的老师

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方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苏州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外语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加过多部教材的编写。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女性文学、澳大利亚文学。

宋艳芳,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国文学、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2006年出版专著《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研究》。

近年来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2007年起主持一项江苏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年底即将完成。

2009年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将赴英国访学半年。

王腊宝,教授, 80年代后期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攻读硕士学位,90年代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1999年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0世纪英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近年出版《多元时空的回响》(2000)、《最纯粹的艺术》(2006)、《天之骄子》(2004)《新批评》(2006)等专著和译著,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澳大利亚《南风》(Southerly)、《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现任全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卫岭,博士、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2004年赴英国利兹大学访学。

先后在《文艺争鸣》、《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中国高等教育》、《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已出版专著《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

苏州大学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主讲教师之一;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及校级教改项目各一项。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吴彩亚,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外语系。

1988年考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1991年6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自此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担任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等主干课程的教学。

2003年曾被选派去加拿大Carleton University进修学习。

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先后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一项,参编过教材、字典等。

2001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增列为硕士生导师。

张鄂民,教授,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文专业,现为苏州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育,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好评。

近年来在《当代外国文学》、《暨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等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论文多篇;编写出版了《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预备级》、《新闻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写作》等多套全国优秀教材。

《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预备级》、《新闻英语读写》等教材评为国家级和教育部优秀教材。

朱新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为美国小说、美国诗歌、英美戏剧、生态批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 语言与应用语言学方向董成如,博士、副教授。

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

近年来,在《现代外语》、《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近十篇有关认知语言学方面的论文,同时将出版专著一部(2009)。

曾主持并完成苏州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现正主持一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房红梅, 博士、副教授,200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语言学论文数篇.高明强,博士、副教授,中国功能语言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

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第二位),作为主要人员参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四册,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高永晨,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曾赴英国剑桥Anglia大学深造。

现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老师。

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省部级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角》和《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修辞语用比较研究》。

出版专著两部,教材多部。

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被《文化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北京大学学报》全文转载或摘登主要学术观点。

先后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苏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苏州大学陆氏优秀教学奖、苏鑫奖教金、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1世纪·爱立信杯”、“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指导教师等奖项。

顾佩娅,教授、博士生导师。

90年代初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先后获得语言文学、教育双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1997年至今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

顾卫星,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英语教育(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论文(仅限核心期刊;*号者为第二作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晚清“语法-翻译”教学法剖析,苏州大学学报,2002;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外国文学研究,2002;“别琴英语”剖析,苏州大学学报,2003;同文馆之前的中国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历史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层次,苏州大学学报,2005;英语综合应用能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界,2005;从语言教学求生存到科学教育图发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东吴大学英语教学历史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6;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清末三次重要英语留学教育比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7;许国璋中学英语学习轨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苏州大学学报,2008;中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先驱,历史教学,2008;“中国各体英语”的历史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学术交流”,中国大学教学,2008;*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外语研究,2009;*中国英语教学双重起源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传统与创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学子歌声中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学报,2009。

著作《晚清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江苏省高教学会研究成果2等奖科研奖励:苏州大学苏鑫奖教金(科研奖,2006)。

教学奖励:苏州大学苏鑫奖教金(教学奖,2003);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2004);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05);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2007);苏州大学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7年);江苏省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8);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2009);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2009);国家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9)。

衡仁权,博士、副教授。

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近年来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编教材3部。

贾冠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上世纪先后在新西兰和加拿大学习,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三十多部,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持参加科研项目十多项,专业英语精读课程改革(参加者)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苏州大学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类优秀奖(一等奖)。

姜瑾,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英语教学30年,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目前对生态语言学研究颇感兴趣。

出版专著一本,主编教材三本,译作一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编数本词典和教材,曾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两项。

现主持苏州市软科学课题一项,江苏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和苏州大学研究生英语优秀课程各一项。

李明,教授,笔名李明一;从教27年有余。

1995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1997-2002年任外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2001年被聘为教授。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出版专著、译著、词典、文集等10余种。

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兼及语料库语言学。

公平正义是我的价值观,平淡简约是我的生活方式。

陆明,副教授,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以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并以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兴趣。

近年来,对右脑学习理论和右脑教学方法深感兴趣,并对此作了一些探讨和教学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晓军,博士、教授,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独著或本人为第一作者的代表性论文有:“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外国语》2009\\\/5);“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外国语文》2009\\\/2);“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重庆大学学报》2008\\\/1);“《复活节翅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外语学刊》2007\\\/1);“文学的认知研究史探(《苏州大学学报》2005\\\/3);“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外国语》2001\\\/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观念研究”(《外语界》1997\\\/2)等。

独著或本人为第一著作者的主要专著译著和教材有:《虚拟结构的认知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致一位“愤青”的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人性的因素》(译林出版社2001);《表达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及教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孙倚娜,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大学外语部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2年8月迄今任教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育、英语听说教学、教材编写研究等。

已主持完成项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一批)扩展项目、苏州市软科学项目、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3项。

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年第2期、“大型综合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设计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话语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0 、“认知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 2003.3、“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3 年 3 . 20、 Towards a Higher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EFL Context of China,《英语教学与研究面面观》,并出版《写作教程》等多部教材。

王海贞,博士、副教授,1998年获苏州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语言测试、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出版合著二部、专著《英语录音口试评分过程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

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导师崔树芝,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博士,导师许余龙。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

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回指、复合词、隐喻及转喻机制等领域。

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作为第二责任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国内重要语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等各类科研奖励十余次。

目前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宇,博士、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和兴趣: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

近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北外中国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一部。

为研究生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严世清,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哲学。

近年在《外国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隐喻论》等数部专著。

张凤娟,副教授,中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会员,专业研究兴趣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领域,近几年在The Linguistics Journal, 中国外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天津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教材2部,参编语法词典1部,参与省部级项目2项,并主持苏州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已结题)和省教育厅项目《英语时态系统范畴化的转喻机制》(在研)。

祝蔚红,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现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修辞学。

主持过省项目《英语公众演讲与传播学研究》,著有《实用英语演讲教程》等书与论文。

担任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专职指导老师。

2. 翻译方向杜争鸣,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翻译文化。

1999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兼北京新东方首任翻译课主讲教师;翻译出版各类图书约40余种,累计字数逾150万字。

出版个人专著3部,主编翻译教材一部。

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个人信条:学问求之于己,得失安之于命,远近随之于缘,毁誉听之于人。

方华文,教授,发表的著、译作品约1000余万字,其中包括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中国美丽的园林》(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的各个民族》(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文坛的名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秀丽的名山名水》(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千姿百态的中国历史名城》(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和《大师的小提琴》等,计200余万字;译著《雾都孤儿》、《无名的裘德》、《傲慢与偏见》、《蝴蝶梦》、《魂断英伦》、《儿子与情人》、《少年维特之烦恼》、《红字》、《从巅峰到低谷》、《马丁•伊登》、《套向月亮的绳索》、《圣经故事》、《君主论》、《社会契约论》、《吉卜林故事集》、《心情涂鸦》、《咖啡物语》以及改写本的《飘》、《汤姆叔叔的小屋》、《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大卫•科波菲尔》、《苔丝》、《高老头》、《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主编的译作包括《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简•爱》、《汤姆.•索耶历险记》、《茶花女》、《金银岛》、《鲁宾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精神分析引论》、《论法的精神》、《国富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对白》、《世界上最传奇的人物》、《世界上最经典的品牌》等;并主编了《读遍最新英美报刊》、《50+1个最应该问医生的问题》、《50+1本最应该读的巨著》、《50+1个最应该游览的伟大城市》、《50+1位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50+1个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50+1位最闪耀的体育巨星》等多部英汉对照读物。

另外,还参与编辑了850万字的《领导全书》(全六卷)。

洪庆福,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实用翻译。

金焕荣,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过大外教研室副主任、实用英语系主任、翻译系主任。

研究方向:翻译(商务英语),主讲课程: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等。

先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财经学院(现为商学院)、英国伯明翰中英格兰大学(现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商学院进修学习。

先后主编和参编了8部书(其中主编3部大学商务英语教材),并且还撰写了6篇论文(其中3篇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的文章)。

多年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

钱正福,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此后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7年至2000年在南京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05年上半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翻译理论、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方面已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四本大学英语教材。

目前除担任大学英语和其它一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王宏,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翻译方向学术带头人。

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长期担任硕士研究生“普通语言学”、“名作翻译比较与鉴赏”、“西方翻译理论”、“汉语典籍英译研究”等硕士学位课程,其中“名作翻译比较与鉴赏”、“汉语典籍英译研究”被评为苏州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汉语典籍英译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已出版发表学术成果55项。

其中有《梦溪笔谈全译》(汉译英)、《墨子全译》(汉译英)、《翻译研究新论》、《中国典籍英译》、《昆曲精华》(汉译英)、《金银岛》、《变形记》等23本著译作;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2篇。

学术兴趣:英汉互译;翻译理论。

汪榕培,教授,1942年6月28日出生于上海,196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

1985年评为英语教授,1985年6月到2001年9月担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任教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典籍英译、英语词汇学和英国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高鹏飞,教授,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夏目漱石研究。

1982年07月黑龙江大学日语系毕业、学士学位,2000年03月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大学院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

主要发表的论文有: 《试论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语文明批评》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 《试析「と」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北京对外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 《有岛武郎和他作品中的批判性格》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 《关于日文写作中病句的分析与指导》香港21世纪日语教育与研究 《关于日中惯用句的比较研究》日本第32届日语语源研究会(京都) 《日语病句的纠正及其病源初探》北京对外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 《夏目漱石研究—青少年时代最初的七言律诗》日本《青塔》季刊第39号 《关于夏目漱石[“七草集”评]汉诗的鉴赏》明星大学研究纪要第40号(年刊) 《关于夏目漱石的绝笔诗》日本《蜻蛉》月刊第181号 《夏目漱石「门」论》日本《日本文艺学》第44号 《夏目漱石「明暗」论》日本《日本文艺研究》第59卷第3-4号李东军,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比较文学(目前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施晖,博士(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语言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八项,在权威核心刊物《国外社会科学》《日语教学与研究》《国文学考》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获2007年度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杰出成就一等奖。

徐卫,博士、副教授, 1988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日语硕士毕业,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中日对比语言学。

俄语语言文学姜艳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 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工作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2002年调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获得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语言学、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

编著教材及教学辅导书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赵爱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1977)、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990)。

现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俄语系主任。

兼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学术兴趣为理论语言学,包括普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言符号学等。

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文集和教材各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

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周民权,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语用学、语义学、社会性别语言学。

任教30多年来先后出版专著4部,教材3部,在《莫斯科大学学报》、《中国俄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所申报的《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博导简介王腊宝,男,198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1991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20世纪英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近年出版《多元时空的回响》(2000)、《最纯粹的艺术》(2006)、《天之骄子》(2004)《新批评》(2006)等多部专著和译著,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澳大利亚《南风》(Southerly)、《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现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外语博士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朱新福, 男,1963年3月生,江苏高淳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常务理事。

1999年获“富布莱特基金”(Fulbright)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留学,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小说、美国诗歌、英美戏剧、生态批评。

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和《解放军外语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等专著;参加并完成国家和省级社科项目各一项。

曾获第7届“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杰出成就奖” 、“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赵爱国,俄罗斯语言文学教授。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

曾两次国家公派赴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1项。

出版学术著作3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语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科研成果获多种奖励。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普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俄罗斯国情学等。

现任苏州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俄语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俄语教学》杂志编委、黑龙江大学《当代中国俄语学术名家文库》编委、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专业俄语教程》编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编委等职。

贾冠杰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先后在新西兰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访学和合作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出版著作多部,部分专著获省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部分主编教材被多所高校选为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多项,曾获苏州大学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类优秀奖(一等奖)。

参与的本院“专业英语精读课程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军(1966-),男,山东荣成人。

198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199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学位,2004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

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回指(尤其是间接回指)研究、复合名词研究、隐喻及转喻机制研究等方面。

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国内重点语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荣获各类科研及教学奖励十余次。

目前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顾佩娅 199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92、1993、2006年先后获语言文学和教育双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近年出版《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2009)、《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等专著和编著,参编美国TESOL《教师业务档案与业绩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07)等国际英语教学研究系列,先后在香港《亚洲英语教学》、美国《Essential Teacher》、《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估计是王军了,他的资料在上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