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串词集体舞
遵汇川区上海路学校“承五四精神、扬青春风采”第二届趣味运动会主持词(梅若钰、杨欢、薛佳、胡瑞)一、开幕式流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艺术与心灵同和,梦想与青春共舞。
舞动青春舞动年华。
在这青春的舞台上,踏着欢乐的舞步,我们的心共享一个频率。
在这青春的旋律里,打着动感的节拍,我们的心共有一声呐喊。
舞起来吧,跳起来吧,用我们的热情舞出青春的精彩
。
汇川区上海路学校航中分校第二届“活力无极限”学校趣味运动会现在开始。
女:请全体起立,向后转,出旗......升国旗,奏国歌。
向后转,请坐下。
男:首先,请蒋校长致开幕辞,大家掌声欢迎
女:谢谢蒋校长,今天,我们将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请新团员上台,首先,向新团员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
你们的加入使我们学校团组织壮大了力量,为我们团组织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
男:这次一共有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请老团员为新团员佩带团徽。
中国共青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生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
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列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加入共青团标志着你又成熟了,又进步了,从儿童时期跨入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女:请旗手出旗......新团员应该向团组织表明自己的决心,牢记团的誓言,增强一名共青团
高中校园文艺晚会主持人台词
在缤纷的焰火和欢快的乐曲中,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总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在新的一年,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有许许多多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我和全体教职员工以最诚挚的心意、用最吉祥的语言祝福你们,也祝福每一位同学,祝同学们美梦成真,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同学们,新年的阳光将洒在你们的身上,新年的春风将吹在你们的脸上,请坚信,我们将和你们同行,因为我们对你们的爱是那么深沉和执着! (点烛) (歌声 背景) 吴:没有松风的秋,雁去长空;没有飞雪的冬,乍暖还寒。
一夜高风凋碧树,凋不了青春不灭的火焰;满地余寒露凝香,凝不住你绝美的年华。
(迎娟上,立于舞台左侧。
话筒递与何) 娟:在这烛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在这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在这永恒与温馨筑就的圣地,我们欢聚在一起。
(立于吴旁,话筒与芳) 何:光阴茬苒,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
今天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迎接元旦的曙光。
这一刻是美好的,这一刻是温馨的,这一刻是充满激情的。
(话筒递与吴…… xx学院2003年“走进春天”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晚会主持词(2003年12月) 1.(开场舞蹈 《欢庆秧歌》 礼花四射 主持人上场) (男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男女合)大家晚上好
(男2)春风传喜讯、金猴踏歌来 (女2)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女1)听,金钟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男1)舞起醉人的红扇,我们从微山湖畔走来;敲响震天的锣鼓,我们从xxx山下走来。
展望未来前景灿烂,我们豪情满怀。
(男2)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全校师生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创建学院工作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我们真诚的说一声“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
” (女2)踏着时代的节奏,乘着创建学院的东风 带着新年的祝福,怀着青春的憧憬 (合)让我们相聚在这美好的时刻 (男1)xx学院2003年“走进春天”元旦文艺演出 (合)现在开始
(女1)出席今天晚会的领导有: xx学院党委书记xxx同志 xx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xxx同志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问候和感谢
2.朋友们,如果我们把今天的xx和十年前的xx做一个比较,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我们搬进了新宿舍、连上了电话和因特网,喜事一个连着一个,乐的我们嘴都合不上。
是呵,我们的学校建设蒸蒸日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请欣赏歌伴舞〈越来越好〉演唱者:xxx 3.相声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会把我们带进开心世界。
请出由xxx系的xxx为您合说相声《废话趣谈》 5.下面这个精彩的节目是xx系的xxx和她的搭档们带来的舞蹈《绿光》 这个节目曾经获得我校“青春歌舞大赛”的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金秋十月霞满天,那是咱勤劳朴实的xx人对家乡的火热情感。
金秋十月霞满天,那是咱聪明智慧的xx人对创建学院无比执著的信念。
请欣赏群口快板《金秋十月霞满天》,演出单位:xx系。
7.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搞的如火如荼。
特别是在每年的歌手大赛中总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校园歌手。
他们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舞台。
用火热的激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首先请出xx系xx为您带来《好心情》 9.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在即将绚烂的时候,有个女孩却悄然离去。
但是她并不孤单,所有的心灵紧紧相依。
没有哀伤的分离,分离也是相聚,不管身在何处,我们永远记的你。
请欣赏xx系带来的诗朗诵《声音的故事》 10、欢腾的锣鼓敲起来,敲出满腔的喜悦,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蜜。
喜庆的秧歌扭起来,扭出满腔的幸福,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请您欣赏由xxx校区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欢腾》 13.在苍茫的大海里航行,不能没有指引方向的航标。
在新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党前进的指路明灯。
走进新时代,我们心潮澎湃,走进新时代,我们豪情满怀。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迈向新的时代。
请欣赏xxx校区的舞蹈《走进新时代》 14.著名笑星黄宏的小品《杨白劳和黄世仁》大家也许都已看过。
今天我们这里也来了杨白劳和黄世仁,让我们看看这二位的债务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吧
15. 青春是那么的火热,那么充满激情,犹如夏日的天空,总是高远而明丽。
我们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朝气蓬勃,欢乐是今晚的主题,我们将用欢乐来尽情演绎。
请您欣赏xxx系的舞蹈《向前冲》 16.歌声悠扬,这歌声是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深情祝福,舞姿优美,这舞蹈是我们对家乡、对学校繁荣的衷心祝愿。
让我们举起这欢乐的酒杯共同祝福新年的来临,迎接新年的曙光
请欣赏歌伴舞《饮酒歌》演唱者:xxx xxxx 结束语:《二十年后再相会》背景音乐起 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向春天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万物在漫天风雪中欣然等待。
激扬着青春的风采,我们向春天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万物在翘首期盼中安然舒怀。
走进春天,走进蓬勃的希望,每一颗青春的心都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走进春天,走进时尚的动感地带,世界在我们眼前灿烂地舒展开来 xx学院2003年“走进春天”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晚会到此结束。
各位老师、同学、再见~~
保险公司擂台赛串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夫人胡絜青(1905-2001)。
中文名: 舒庆春 别名: 老舍 国籍: 中国 民族:满族(正红旗)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24日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猫》,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工作经历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路小学)、中学教员(北京市第一中学)、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
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 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闽剧情缘 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在北京召开。
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闽剧《钗头凤》中的“赠钗·泣别”一折。
生角名宿李铭玉饰陆游,名旦郭西珠饰唐蕙仙,“福州之梅博士”林芝芳(此雅号是郁达夫称的)反串陆母。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文艺专家出席观看。
老舍看后大加赞赏。
十年后的1962年,老舍偕同戏剧活动家田汉、戏剧家曹禺、剧作家阳翰笙、戏剧理论家张庚来闽视察,路过福州时,五老在省交际处礼堂观看了原福州闽剧院一团演出的讽刺喜剧《贻顺哥烛蒂》。
“闽剧三宝”之一林务夏饰马贻顺,著名小生邱少峰饰陈春生(后由著名小生陈小言饰陈春生),名旦严美丽饰林春香,头牌老生洪深饰王绍兰,名旦傅玉凤饰白恭人,名彩旦黄碧岩饰道士婶。
名丑林务夏的表演自然含蓄,清淡脱俗,雅中含趣,成功地塑造了闽剧舞台上的“悭吝人”。
五老对他的表演十分赏识。
演出结束时,上台与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第二天,五老邀请林务夏老师一道上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座谈会。
会上,他们对剧团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十分满意,予以很高的评价。
老舍先生欣然赋诗一首赠给林务夏老师。
诗曰:十年尚忆钗头凤,今日欣看烛蒂哥。
宜喜宜悲情更切,轻愁微笑澜春波。
1987年9月下旬,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
林务夏老师为随团顾问,其弟子朱善根在《贻顺哥烛蒂》中饰马贻顺,他深得老师的艺术真谛,大受港台观众欢迎。
1996年,82岁高龄的林务夏为了庆祝福建省闽剧老艺人之家建家十周年,重施粉黛,再演《贻顺哥烛蒂》中的“说亲”,名旦周淑琴(大扁)饰道士婶。
务夏师的风采不减当年,博得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赞美。
1997年三月,福州西子湖畔春光明媚。
福建省电视台正为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务夏老师拍摄专题片。
笔者有幸与剧作家陈明锵先生(《贻》剧二稿作者,原著邓超尘)及林老的学生杨铁城、朱善根应邀参加。
专题片需要将老舍先生赠林务夏老师的诗,书写成中堂。
我自告奋勇,书写一幅。
后因务夏师要我用草书再写一幅挂在卧室,我实在不擅草书,就是楷书也不堪补壁,只好向我省著名书法家、擅写草书的陈清狂老师索求墨宝。
幸蒙清狂老师示复:“光耀兄,遵嘱书中堂一幅。
老舍为我国文学大师,务夏师亦我闽剧名丑,二人均名闻天下。
弟随骥尾,欣然作书。
润笔随意,不可因市场经济忘了老朋友也
匆此,即颂,文礼。
弟陈清狂5·30”不几天,清狂老师大作问世。
务夏师满意之余,向我们致以感谢之忱
于今,这幅老舍先生的诗仍挂在已故的林务夏老师的房间。
家庭成员 妻子:胡絜清,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
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等。
大女儿:舒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编审,;儿子:舒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女儿:舒雨,教授;小女儿:舒立。
个人作品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多个作品被编入小学课本,如《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节》等等。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
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 老舍在伦敦大学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到中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老舍的写作风格: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体,调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儿”。
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
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民文化中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
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舍自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3、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种地方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语言及俗文学语言为原料,加以煅烧锤炼的结果。
语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通雅,清浅而又韵味十足。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定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 《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
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
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
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
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
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 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
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
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老舍告别妻子,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
在1938年成立 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负责人――总务部主任。
之后,又转到重庆,“文协”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七年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老舍以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团结各个方面的文艺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抗战的文艺活动。
并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
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 《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
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
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
创作话剧《方珍珠》。
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
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之后,他还 老舍在写作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
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
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文革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
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享年67岁。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
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
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
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
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
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
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
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
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5年。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
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
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 的高潮。
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
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
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
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
《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
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
《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
《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 《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
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
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
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
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
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
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
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了。
”(《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
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
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
这 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
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
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
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
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
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
《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
“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
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备注:这是本人的研究哦
五四青年节要到了,请各位创意高手帮帮忙
『五四青年节』2008纪念五四迎奥运主题活动 『五四青年节』弘扬“五四”精神系列团日活动 『五四青年节』五四表彰会发言稿 『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老舍先生主要作品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都是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很深刻描写的经典,可以多去品味一下大师,不要让这么有才华的作品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中国普通话的由来
广义的普通话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狭义的普通话也至少有300年(1728年雍正王朝以北作为官话)的历史了。
普通话的历史根据研究和史料来看普通话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汉民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才叫普通话,同时也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通用语。
中华民族共同语是中华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之一。
(一)中华民族共同语1. 雅言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
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就是山东人。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这种叫做“雅言”的共同语言便是普通话的由来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