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新疆道德讲堂主持词

新疆道德讲堂主持词

时间:2020-07-07 00:45

易中天品三国之慧眼所见观后感

玄奘(602-664俗姓陈,(huī),洛阳缑(gōu勾)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家,玄奘是其法名,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

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等地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分成许多宗派,佛经译文多误,自己无所适从,想亲自到天竺学佛经,研究解决关于佛教教义的玄奘一些疑难问题,在长安结伴准备出国西游,由于唐朝初建,突厥贵族扰边,暂时禁止私人出境,同伴退缩。

贞观元年(627,另有贞观二年、三年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偷越玉门关,然后独自西行,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访问参谒了古代无忧王为释迦牟尼佛建造的三百多尺高的“牵(音素)堵波”(宝塔)以及佛诞生处、逝世处、说法的讲堂等胜迹,还在至那仆底国(今印度旁遮普省)调查了有关中国的桃、梨传进印度的传说,这样度过了四年,贞观四年(630)他到达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

该寺主持(当家和尚)戒贤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

玄奘到达时受到热烈欢迎,一千多人捧香、花沿路迎接,时戒贤已一百多岁,本已不再讲学,但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意收玄奘为弟子,用十五个月的时间给他讲了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

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并研究了波罗门教经典、印度方言,取得优异成绩。

全寺除戒贤通晓全部理论外,能通晓20部的有一千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只有十人即十大法师,玄奘即其中之一,他并未以此满足,636年辞戒贤外出游学,一路之上多次参加各地的辩论会,战胜许多学者,声誉满天竺。

贞观十四年(640)返回那烂陀,戒贤叫他主持寺内讲座,有一位戒贤的弟子,对经论不能贯通,玄奘用梵文(古印度文)写了一篇论文,阐发义理,指明其谬误,得戒贤与僧众同声赞誉。

那时曷利沙帝国已统一了天竺北部,国君戒日王崇信佛教,本人又是诗人剧作家,经他提倡备宗教学派论辩争鸣十分活跃。

有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一个字。

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脑季)举行学术大会公开辩论。

戒日王非常高兴地会见玄奘,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情况,引起戒日王很大兴趣,表示要亲自到中国访问。

贞观十二年(642)十二月辩论大会开始,与会者有天竺十八国的国王,佛教徒三千多人,波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那烂陀寺来了一千多人。

玄奘担任大会的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制恶见论》,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

”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没有人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十八天,大家都被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

结束那天,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

十八国王也各以厚礼相赠,他全部谢绝了,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美华幢(音床)装饰的大象游行一周,又特邀他参加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五年一次的天竺佛教盛会),表示对这位中国大师的尊敬。

公元643年,深切怀念祖国的玄奘表示将要回国,戒日王一再挽留他,一个国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愿为他建造一百所寺院,但他归志已定,戒日王只好答应。

朋友们争相赠礼,玄奘一一谢绝,只接受了鸠摩罗国王送的一件鹿毛披肩,以备途中防雨。

动身那天,戒日王、鸠摩罗王等以及当地人民送他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

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带着657部佛经,经西域回到长安。

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西域及天竺见闻,并劝他还俗到朝廷任职,他婉言谢绝。

三月初一玄奘回长安,随即开始佛经翻译工作,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译场,译场有负责翻译的,有检查译意的,有整理译文的,有推敲字句的,各任专职,分工细密。

玄奘不懈地工作了十九年,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1335卷,由于他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译文流畅优美,而且忠于原意,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一词,表示时间的“刹那”一词就是经他确定的。

唐太宗亲自为玄奘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借以宣扬佛教。

玄奘还回忆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涉及地域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

他把当时各国的方位、道路、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一一写下来,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

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玄奘当时可能认为他留给后世的主要贡献是取回的佛经和他的译经,我们今天看来,他那些宣扬佛教的经书的总和也未必抵得上这一部《大唐西域记》的价值。

玄奘也向天竺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据说他曾经把中国道教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这应是第一部中国典籍的外文译本,但现已散佚。

天竺朋友十分怀念他,高宗永徽三年(652)天竺和尚法长来中国,玄奘老友那烂陀寺的智光和慧天特意托他给玄奘捎来书信、著作和礼物,表示亲切的问候,信中说:“送去白布两匹,表示我们并没有忘记你,路程太远,希望你不要怪带去的东西太少,还是接受下来吧。

如果你需要什么书,我们会抄出来送去的。

”玄奘请法长捎去回信,回赠了礼物,并捎去一份他在回国途中丢失需要补抄的书单,在回信中玄奘感谢朋友们的深情厚谊,对戒贤老师逝世表示深切悼念,还报告了自己的译经工作进展情况,这种动人的友谊,是中印人民友谊史上的佳话。

玄奘是中印人民友谊的使者,是唐初佛教高僧,是世界著名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古代翻译家。

他所以能在交通条件还极其落后的时代,用了十八年时间跋涉五万余里,征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完成了自己的艰巨使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极其顽强的性格,目标既经确定,就决不动摇,就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实现它,这种性格是十分可贵的,他的顽强精神和动人事迹,将永远留在中印两国人民的记忆中。

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玄奘圆寂于长安附近的玉华寺,葬于长安兴教寺。

生平事迹由其弟子慧立、彦宗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中叶已有关于玄奘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你如何评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要采用怎样的战略

加急

一、历史评价:1、总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

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谓的“盛世圣君”形象系后人建构与美化,其实他本人及其统治时期存在许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史书评价:《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于戏,何其盛欤

3、历代评价:《啸亭杂录》: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

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

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

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

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

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

”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①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

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

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②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黄宗羲:①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②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白晋:①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②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金昌业: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至若治尚儒术,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则虽比于魏孝文、金主雍无愧矣。

第其为人,明秀有余,浑厚不足。

才多,故好自用;量狭,故喜自矜。

……又闻通官之言:(康熙)恶闻谏诤,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岂君天下之量也

……俭德虽可尚,过俭而近于吝。

洪大容:①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俭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

②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

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

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

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

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

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

曾国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

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

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

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

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

风声所被,向慕尤众。

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

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

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

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汪荣宝: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

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

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

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

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

……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

……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

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蔡东藩: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

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

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

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

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

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

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

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

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

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

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

……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

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

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

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

……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

事实并非如此。

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

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

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

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

”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骄淫日甚,以游戏为事”,“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等等。

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

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

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二、人物简介: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 。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