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演讲会主持词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目前,旨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工程已进入创意、设计及论证阶段。
这项属于中华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创意工程。
其创意和规划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思考和,引起越来越多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己任的中华儿女的共鸣与支持。
炎黄是我们的祖先,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
贞观治年让我们的胸怀博大, 使我们的疆土广袤无垠。
而闭关锁国令我们落伍于近代, 鸦片战后更是屈辱多于自尊。
忘不了 的冲天火光。
烧杀抢掠的。
落后就要挨打, 小小的东瀛, 竟侵扰得九洲沉沦。
往事越千年, 时光走到了一九四九, 一个历史时刻终于来临。
海内外的中华儿女, 都把十月一日铭刻在心。
还有让人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那一声震撼世界的声音。
从此天高地阔, 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我们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因走过辉煌而振奋。
可是征途上坎坷不断, 历史的参错, 阻挡了我们的步履前进…… 当我们翻开祖国的史册, 去解读中华民族的年轮。
一瞬三十年啊, 三十年一瞬
新的长征在一九七八起步, 那个暖冬决定了家国的命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孕育于检验真理的标准。
环顾华夏, 然后把目光转向沿海东南, 那位三起三落睿智的老人, 潇洒地把手有力的一挥, 从此啊 沧桑历尽的祖国焕发青春。
, 成为频率最高的词汇, 改革、开放、发展, 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心。
文艺复兴谁写的《幼儿教育》
伊拉斯莫斯.达尔文是个有名的医主兼博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祖父,1466年10月26日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
是一名天主教的神父计拉德(Roger Gerard),与一个医生的女儿,私生了这个孩子。
他成为中古世代到现代转接的人物。
青年时代入修道院。
伊拉谟斯幼年丧母,在大座堂学校受教育,聪颖过人,十二岁的时候,即精通古典文学。
1486年,他的监护人送他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
虽然他不喜欢那里的生活方式,但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1492年,坎柏里(Cambrai)主教按立伊拉斯谟受任教职。
不过,他始终未作教堂神甫,而作主教秘书。
1495年,伊拉斯谟进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之外,于古典文学喜爱西塞禄(Cicero),于教父中爱耶柔米(Jerome),论著为华拉(Laurentius Valla);华拉从据语言学,揭穿教廷所谓的康士坦丁献让罗马诏书(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不过是第八世纪的伪造品,而动摇罗马历来声称优越的根基。
1499年,伊拉斯谟访问英国,结识了当时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谟(William Latimer),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和圣保罗大座堂的首牧寇勒(John Colet),并经引介给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王子,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是寇勒教导他,神学必须从枯燥的经院学派回到圣经,从教条进到实践的智慧。
因此,他在牛津大学修读希腊文,但没有像拉丁文那样的登峰造极。
1506至1509年,伊拉斯谟到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的薰沐;获土伦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神学博士。
1509年,他再到英国,住在莫尔家中。
撰写《愚人颂》(Encomium Moriae 英译本为 The Praise of Folly)。
此书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
书是以讽刺文体写成,通俗诙谐,而不涉低级。
教皇利欧十世(Leo X),非常喜爱。
他受邀在剑桥大学作讲座教授,教希腊文和耶柔米。
1514年,任修院主持的老朋友,要他复作修士生涯。
他连忙写信表示,自己着意文学,敬谢不敏。
是教皇利欧十世作成好事,下诏准伊拉斯谟在院外过世界的生活,并不必穿修士的衣服。
到1517年四月,更特准解除他修道士的誓愿。
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欧十世,开除路德的教籍。
显然有人把他给路德的信给了教皇看。
九月十三日,伊拉斯谟写信给教皇,仍然说路德的好话,也为他自己立场辩护。
1520年十二月五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选侯腓德烈(Frederick),问起他对路德的意见,伊拉斯谟说:“路德犯了两样罪:他冲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们的肚腹。
”伊拉斯谟看到局势的发展,趋向极端;仍然劝告教皇亚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宽免过去的错误,改革教会的腐败,召集中和的人开总议会。
他的建议不被接纳。
1524年九月,伊拉斯谟出版了论自由意志,主张人有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责任;但要靠神的恩典。
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也越趋疏远。
伊拉斯谟成为主张改革,却不参与改革运动。
此后,他继续写作,编订古教父的著作,并写教义问答,论十诫,论主祷文等。
1536年七月十二日,伊拉斯谟离世,年七十岁。
临终前,有福洛本等三个朋友同去看他,他还幽默的以约伯自比,把他们当作三个安慰者,要他撕裂的衣服,在他头上撒炉灰。
他最后的话:“噢,主耶稣,施恩;主,拯救我;主啊,结束吧;主,向我施恩典
”人人文主义伊拉斯谟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这首先是要把几个世纪曲了解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不传给世人。
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准备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发展的;当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势而至的时候,那些细水长流的、时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锲而不舍地具有开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们不容易看到的。
霍尔拜因用银尖笔和粉笔对伊拉斯谟双手的写生。
伊拉斯谟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
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
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批判与提倡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
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通过“愚人”登台演说的形式,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
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
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
那些文学家“表面上被认为是学问最渊博的那些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然是仁慈的、博爱的。
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
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
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
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
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
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强调后天培养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伊拉斯谟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
他说:“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
”道德规范约束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融于道德的目的之中。
他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期,就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
伊拉斯谟很重视儿童成长中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他指出个人发展应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这种天性、禀赋,显然是遗传因素;第二,教导,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第三,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他认为此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然”强而有力,辅之以“教导”和“练习”则更为有力。
重视文雅的价值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伊拉斯谟重视古典学术和人文学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认为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中包括了人类各种重要的知识。
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他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宗教的改良都应以希腊、罗马为楷模。
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的著作有助于人类摆脱愚昧,有助于人类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会,净化基督教。
他强调古典文学对教导和练习的价值,要求学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间,日久天长,就会改变气质,成为完美的人。
由于珍爱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谟因而也很重视儿童古典语言的学习。
他认为教学始于语言。
而学习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因此,他主张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其次,才是学习文法和表达技巧。
他反对死记语法规则。
努力与兴趣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在学习方面,伊拉斯谟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首先学习态度要勤奋刻苦。
他说:“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不外是艰辛的一项工作,献身于学习的精神,端赖于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已
”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勤奋刻苦。
其次,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不可摧残,儿童的学习若缺乏兴趣的伴随,是难以坚持的。
所以他奉劝教师要研究儿童,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大人一样的行为举止。
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
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
他告诫教师要记住,你的学生眼下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一思想对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深)。
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在学生面前。
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伊拉斯谟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要选择优秀教师任教。
为此他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
认为整顿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次于整顿一支军队”。
进而,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主张教师对儿童“首先要爱”,决不能使他们感到畏惧,要以一个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导性或批评性的话作为我们的棍棒,我们的纪律要温和的而不是惩罚的,即使使用惩罚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他坚决反对对儿童进行恐吓和体罚。
主要著作《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
《愚人颂》[1] :《愚人颂》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讽刺体篇章 作者伊拉斯谟为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当时荷兰思想界的主帅,被誉为“16世纪的伏尔泰”。
据说,《愚人颂》是他在去英国拜访莫逆之交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的。
该书的拉丁文原名“Encomium Moriae”还与莫尔的名字谐音双关。
在伊拉斯谟众多的著作中,惟有《愚人颂》通俗易读而未被人遗忘。
观点一向保守的著名美国史学家史密斯称这本小册子的特点为“诙谐的训诫,善意的讽刺和伦理性的讥笑”。
伊拉斯谟在说明此书的写作目的时,给出了冷嘲热讽的基调:既然人类一味的要疯疯癫癫,既然世上每个人——上至教皇下至唯唯诺诺的乡村牧师;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沿街乞讨的乞丐;从身着锦缎的窈窕淑女到布衣裹身的村妇,整个世界横下心来不用上帝赐予的大脑,而一味的受贪婪、虚荣和无知的奴役,那么,神明在上,真正有才智的少数几位为何还要费如此多时间,花如此大的气力,去使人类变成他们自己从未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
任他们去沉溺于愚笨吧,别去剥夺最能令他们自得其乐的东西——能够自我愚弄的大权。
在《愚人颂》里,伊拉斯谟首先认为,推动世界运动的是非理性的、愚蠢的欲望。
接着,他假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拟人化了的愚笨(“愚人”),身着学者的长袍,但头上却戴着顶愚人的帽子,在自恋、遗忘、懒惰、享乐、肉欲、酣睡、娇纵和疯狂等侍从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面对一批假想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听众侃侃而谈。
在接下来横扫一切的讽刺中,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嘲讽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制度、风俗、人和信念,矛头还涉及婚姻、战争、国家主义、律师、科学家、学者、神学家、国王和教皇们。
最为尖酸刻薄的嘲讽,还是被伊拉斯谟“赠与”了学者或文法学家:当有人考证了安喀塞思(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城王子)的生母是谁,或者重新沿用一些冷字怪词、废字偏词,或是绞尽脑汁拼凑出破石烂碑上的文字时,上帝啊,他是何等地欢欣,何等地喜悦,多少声祝福,好像是征服了非洲或占领了巴比伦
在伊拉斯谟看来,试图揭开大自然奥秘,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家也是同等滑稽可笑的:当他们为自己建立了无数个领域时,当他们好像手拿皮尺,一寸寸的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和其他天体时,当他们解释雷电、风雨、日月食和其他神秘现象成因时,他们毫不犹豫,似乎他们是赋予创造力的大自然的私人秘书,是上帝的议会代表下凡人间。
当他们大吹大擂时,大自然却洋洋洒洒地嘲笑他们,笑他们臆断。
由此可见,人类的每一次追求都受到了愚人的“关照”。
类似的还有捞钱的商人、追求永恒的诗人、好大喜功的武士、一听到骰子滚动声便“心跳加速”的赌徒,这些人及其他人的命运都受到过愚人主宰。
《愚人颂》有较大篇幅是愚人对教会和基督教教义的论述。
那些神圣的名字和经典、教皇和主教们的显赫地位和世俗观念都未能逃过伊拉斯谟的辛辣利笔:他们把目不识丁看作是一种圣绩。
他们在教堂里像公驴般叫喊着赞美诗。
他们对其含义丝毫不知,却还以为那种声音对神圣人们悦耳。
托钵僧们沿街嚎叫……是一群肮脏、无知、厚颜无耻的无赖。
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对《愚人颂》有的乐于称道,有的则愤而指责。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广受关注,仅作者在世时就出版了43版。
《愚人颂》的伟大之处在于文艺复兴初期,它就拉开了人文主义的序幕。
它对时代的针砭虽是微妙而间接的,但它不失其强大的效力。
正如20世纪伟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指出的:“《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
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却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
伊拉斯谟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却非其作品,而是他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
可是由于他只是为了抢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并没有做详细考据,只是把手上的希腊文手卷排出来,如有异文便选看来最流畅的。
而由于他找不到启示录之最后一部分,因此便用三世纪时甘大武拉丁文圣经倒译出来。
此圣经后来被马丁·路德译为德文,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圣经。
人物评价中世纪的结束,有个辉煌巨星出现,是最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他天才极高,学问丰富,通晓古典文学和圣经,机智而笔锋锐利,受到全欧洲文化和宗教界的赞仰,可说是空前绝后,没有人达到他那样的声誉。
当时著名的人文学者,都对他赞美有加。
有的称他为“神圣的人”;有的特地步行,远道去看他,以表示朝圣一般的崇敬。
当每到一大城市,受到正式欢迎,待他如同王者。
欧洲各国的君王,请他为顾问;历任教皇都请教对时事的意见;有的还风示要他作枢机主教,他谢绝了。
许多的贵族,都以同他结交为荣,送他礼物。
马丁路德知道伊拉斯谟的好处,自己坦白承认,在文学上望尘莫及。
早在1516年,路德即观察到他的弱点,恐怕对恩典认识不够。
路德为真理勇往直前,虽万死不辞;伊拉斯谟则认为求取和平,不妨稍微牺牲真理,也许为了自己的舒适。
1524年四月,路德写信给伊拉斯谟说:全世界可以见证,你在文学上的成就,使我们对圣经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赐在你身上奇妙的彰显出来,叫我们感激。
在《愚人颂》完成500周年之际,比利时发行一枚精制银币来纪念这一伟大学者,该枚银币同时也是“欧洲著名人物”系列之一。
该银币成色为92.5%,重量为18.75克,直径为33毫米面额为10欧元,发行量为15000枚。
背面为伊拉斯谟肖像,上边缘为伊拉斯谟姓名;正面为尼德兰版图,上方为面额和年号,边缘从左到右分别用荷兰语、法语和德语表示的比利时国名,以及象征欧盟的12颗星星。
赫伊津哈称伊拉斯谟为“圣贤”,说他那精致婉转的灵魂源于对友爱与和睦的渴望和对争斗的反感。
自古“圣贤 ”必当如是,其必须给世界带来爱多于恨,带来和谐多于争执,带来更多超越国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经常被现实中人目为虚渺天真。
中
校友会主持词
校友大会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宾亲爱的校友们合:大午好
在这春春光,春意盎然之际,在这校风、校训,校友感召之时,在这里,以“团结、诚信、求是、创新”为主题,我们欢聚一堂。
在这里,以“全心全意为校友服务”为宗旨,我们共话友情。
怀着对母校的涓涓挚爱,对校友的殷殷关怀,大家前来参加今天的大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校友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
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校友不能参加今天的聚会,但我们的心永远紧紧连在一起。
为保障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筹备会议的老师和校友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一些校友给予了热情的资助,让我们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大力支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同出一个师门我们共唱一首校歌虽然我们出生地点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第二故乡,那就是××。
虽然我们年龄职业也有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校,那就是××。
时间的流逝,无法磨灭我们对母校的拳拳之情;空间的距离,不能阻隔我们对校友的深深眷恋。
我们无法忘记,跨入校门时求知的渴望;我们难以忘怀,毕业离校时求索的梦想。
我们总是想起,同窗校友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永远铭记,母校老师谆谆的教诲情。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母校领导和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加此次大会的校领导有:……此次聚会,凝聚着学校的正确领导,融汇着校友的热切关心。
下面我非常荣幸地,介绍参加今天庆祝大会的部分领导和嘉宾:……各位校友,我们的校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目前,已经成立的校友分会有:他们的代表专程参加今天的大会,他们是:……等。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首先有请××讲话。
谢谢××精彩致辞
进行大会第1项议程,请筹备组主要成员××同志汇报大会筹备工作情况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付出艰辛劳动的筹备组全体成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校友的优良传统;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是××学子的精神品质。
我们北京校友分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校友服务”,精心打造友谊平台,交流平台。
现在,进行大会第2项议程,由筹备组主要成员××同志就××大学北京校友会章程(草案)作出说明。
进行大会第3项议程,由筹备组主要成员××同志就北京校友分会组织机构选举办法作出说明,有请
进行大会第4项议程,由副校长××同志宣读北京校友分会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大家欢迎!首届组织机构的诞生,掀开了校友分会的新篇章。
我们深信,各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师兄,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必将贯彻“全心全意为校友服务”的宗旨,必将秉承“团结、诚信、求是、创新”的会训,圆满完成广大校友赋予的光荣使命
北京分会成立的消息,令人振奋和鼓舞,各地分会从四面八方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贺电,并赠送了花篮,祝贺并送花蓝的单位有:×××等,下面宣读一份贺电。
下面,进行大会第5项议程,校友会北京分会揭牌仪式。
有请校党委书记××同志上台揭牌。
进行大会第6项议程,有请校友会外地分会代表致辞。
首先有请的是××下面有请上海校友分会代表××致辞他们千里迢迢专程来到北京,凝聚着我们校友的深情厚谊。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的母校因煤而建,因煤而兴。
今天的母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一所具有地矿特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蓬勃发展的母校振奋着我们,励精图治的母校领导鼓舞着我们。
下面进行大会第7项议程,有请校长××同志讲话
谢谢×校长,也谢谢所有曾经培育过我们的老师,让我们永远铭记各位老师的教诲,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拼搏,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向老师汇报
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进行大会第8项议程,首届校友会会长讲话。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友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大学首届北京校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
我们深信,在母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北京校友分会将坚持“团结、诚信、求是、创新”的会训,遵循“全心全意为校友服务”的宗旨,携手并肩,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必将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各位校友,我们相信:昨天,我们以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因我们而自豪
让我们永远铭记,母校雄鹰背后,韩非子赋予我们的誓词: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衷心祝愿校友分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谐发展的战略机遇,团结、诚信、求是、创新,为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首都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校友的关心和支持,祝各位领导、各位校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最后有请会务组长××校友安排照相和就餐事宜。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为了让这个美好的瞬间永远珍藏在记忆之中,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我们安排了摄影师为全体校友合影留念。
请各位领导和嘉宾回贵宾室稍事休息,请其余人员散会后立即到××集合。
照相结束以后,请全体校友到××共进午餐。
校友会又名旧生会、同窗会、同学会、同窗会,是社会组织,是联谊会组织,成员主要是校友和旧同学,顾问可能有教师、校长、前会长、知名校友、慈善家赞助人、社会名人、律师、会计师等。
旧生会的内部架构有会员、干事、阁员及学生会会长、秘书、外事公关、会刊出版、会员福利、财务、总务等职位。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稿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核心词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求 :戏曲进校园的宣传语
戏曲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戏剧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让戏剧进入我们的校园,让戏剧融入我们的生活。
简述:两大法系的区别和相同点?
英系与大陆法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表现为:1) 法律不同:在英美法系,法律的主要渊源是判例法;而在大陆法系,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在各个部门法领域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体系;2) 继承罗马法的程度不同:英美法系并未走全面复兴罗马法的道路;而大陆法系则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法律体系和法官的作用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法律体系十分庞杂,缺乏系统分类;而大陆法系,不仅法律体系完整,而且法官的作用十分有限;4) 司法组织对程序法的重视不同:英美法系强调程序法的重要性,实行对抗制诉讼;而大陆法系比较注重实体法,认为程序法仅仅是适用实体法的工程,一般采用纠问式诉讼程序。
尽管有上述种种差异,两大法系之间仍有许多共同之处:1) 它们的法律本质相同;2) 传统要素接近,都是近代以前的罗马法、日耳曼法和教会法;3) 法律的指导思想相同;4) 法律背后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也都相同。
指导思想相同,都深受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的影响。
背景相同,都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等为基础。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简介 [编辑本段]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
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
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
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
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
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
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编辑本段]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先生的品格 [编辑本段]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 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
(资料照片)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
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
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
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
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
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
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
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
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
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
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
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
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
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
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
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
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
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
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
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
我实在是大惑不解。
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
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
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五四运动感想演讲稿
学习五四运动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同时。
它也是人们思想解放,引起新文化的一个过程。
我国历史悠久,是文明古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制度,其旧思想旧制度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五四运动的发生距现在已近90年,也许有许多人会说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
很多人也都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的不正确的,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
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背景下,爱国好像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以种形式,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把爱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怀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帝国主义精神是又极其重大作用。
是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怎样用我们的切实行动来实践爱国主义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要为发扬爱国主义而做出一场哄哄烈烈的爱国行动,我们应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像的学生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