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恩格斯的生平
恩格斯生平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
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
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
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
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
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
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
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
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
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
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
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
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
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
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
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
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
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
10月,经马克思提议,他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任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的通迅书记和总委员会财务委员。
巴黎公社期间,他和马克思一起组织声援公社的活动。
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参加阶级斗争并建立同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独立政党。
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
海牙大会后,他写了《论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与国际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等论著,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集团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国际工人协会解散以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在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而努力。
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
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
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在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向横广的方面发展,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
年迈的恩格斯密切注视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地的发展,广泛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时地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政党或个人都曾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示。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
他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
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
他在大会闭幕词中希望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加强团结、互相学习,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则,同时各国无产阶级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坚持自由联合和自愿联系的原则。
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强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关系,由各国党和无产阶级因地制宜地决定本国的革命策略,反对任何一个党代表欧洲无产阶级讲话,不承认哪个党享有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子权,反对任何一个党的领导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发号施令。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
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
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在哲学发展史上引起的划时代的意义,对唯物主义哲学及唯物史观作了深刻的发挥。
他的许多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重大的补充和阐发。
在出版和再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时,恩格斯根据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如垄断的出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讨和概括。
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
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
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恩格斯还写了《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等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史、为马克思及其战友作传的文章。
此外,他还就宗教、妇女、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
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
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有关隋唐时期的论文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
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
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
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随即,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
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
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
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
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
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
鉴真并不灰心。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
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
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
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
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
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
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
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
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
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
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 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都有往来。
675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
“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
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答赠。
开元年间,一次就曾赠给新罗精美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
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
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至216人。
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
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58人。
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新罗。
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它已受到重视。
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
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
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 唐朝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很繁盛,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南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
楚州有新罗馆,莱州等地有新罗坊,是新罗人集中侨居的地方。
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恩格斯生平
在马 西亚首 吉 坡的捷运,纵横交错,每从一条线想要转搭另一条线,就得 走一段 另购 票转乘.据在地人 :马哈地总统为 施惠於各大财团,只好 均沾;虽则 人 尽方 ,却也解决多族群的多元困扰. 这段有关首都交通的吉 坡隐喻,象徵一个多族群多宗教多文化国家,在导人的施政 之下,形成一个效益并 最高却可解决问题的政治哲学.当前马哈地总统宣布结束其长期的统治之后,可以形象地 解诸多宗教之间,既已一再倡导对话的「交通」方式,然则华人是否也需要在这一分享中,自 拥有一至多条的宗教捷运, 与首都地图上的宗教交通.「道教」作为华人的民族宗教,既 能如伊斯 教的「国教」化,其教势独尊也独大;也 能如基督宗教,佛教,甚或印 教,锡克教一样,拥有一己的宗教独 之道.这种情况就像一些小财团一样,必须「 合」投资才能构筑一条捷运,设法与其他的交通管道沟通,才能有幸 入首都交通的地图上.「交通」在马 西亚这个多族群多文化的国家,「宗教」自是作为一种凝聚,整合的文化 ,自然要比台湾重要且具有关键性.对於华人的民族性如何 解,或许是文化学者至今尚无定 的议题,但是如果从具有本土性格的道教 解马华的民族性格,则长期以面对「 合」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其中既隐藏又 的宗教文化性格:既想合却又各自独 .因其信仰形式普遍而深入华人的日用 事而 自知,从此考察其如何在多元宗教,多元种族下长期存在,且能持续 存至今;然则其散漫而 相统属的非制 化方式,就可让人发掘其下所长期埋藏的问题:「道教」为何需要「 合」,并创出共同的会徽,会名 为何华人的信仰习俗在马 西亚能经 如此长久,却又在何种动机下想要在「道教」之号(名号,号召)下「团结」 其动机及其将 的发展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在此想从一个比较的观点, 解马华「道教」当前及未 的变化,特别是官方的政治运作介入之后,对於一个弱势却又普遍存在的宗教到底是有何种影响 . 本文初稿发表於发表於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主办,「马 世界的宗教与文化:冲突 融合 」研讨会,2003 11月12日. 1 2 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 2004.03 一,「道教」:学者观点,官方观点与民间观点 在马华社会 信仰习俗是作为地缘,血缘之外的文化认同(或 是「文化缘」), 较诸方言群问题,同样是华人表现其族籍群,乡土情的文化表徵.初期华人社会表现其族群认同,势必面对在 民族的文化处境中 求生存,信仰习俗在 同籍属之间,既可据以表现其族群的原籍特色;却也在此中寻求一种适宜的解决办法:就如同方言群之间既可使用同一种共通的华语(普遍话)相互沟通,也可彼此学习 同的方言,特别是 似槟城福建籍占多 的情况,就可将就自然地学习借以方 人际沟通(麦 芳 1985).方言其实 必像台湾的处境下,将其视为族群的圣物,语言只是社会生活方式下的沟通工具,在彼此歧视的情况下可以相互学习而运用於人际间沟通.马华人的幸运就是 曾经过政府强制规定的「语言正确」,反而能基於实用确定普通话为共通语,也可以自由学习「他群」的方言而 以为就是「我群」的危机.信仰习俗亦可如是观,只要 施 强制的政策指示,华人自然就有经验有智慧合 地解决,对於「道教」的看法,民间观点虽 严谨却反能 活变通而适合使用. 学者观点,特别是 台 学受「教育」的,常会就当初 学所得的观点成为其思想意 上,其中自然也有些是 自其他国家,特别是早期殖民的英国文化偏 .基本上台湾早期的教育体制以「儒学」为主 ,主体,并 重视宗教,特别是普化,渗透与而民俗融为一体的「道教」,目前台湾的宗教系所成 实仅十 左右而已.1所以 台 学后回马,或在地完成教育的知 菁英,都接受 儒学为中华文化表徵的观 ,在马 西亚大学中文系就有此 师资及课程,如陈徽治教授研究在地的儒学,就是回顾学术史中的儒学研究,以显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的正统或主 地位(陈徽治 2000).2相较於此,同校任教的苏庆华教授据其成长於槟城华人社会的生活经验,用心关怀华人的节 习俗与宗教仰,诸如一贯道组织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虽则人 尚少,却已象徵学界如陈志明等接纳民俗,宗教的研究.3在马 西亚的教育政策下,「中文」并 只如同台湾使用「中国文学」的定义,而涵括文,哲,经於一, 是一个「中华文化」传统象徵.既有儒学,也可弹性加入民俗,宗教,在学生的课外社团中也维续在地,或从台湾移植「慈济」等佛教的社团.4在承载如此多元多样的华人文化传统中,一个有趣的观察就是儒与佛比较有明确的学术定位及宗教定位;但是对於「道教」却出现一1 2003 5月最早成 宗教学系的辅仁大学曾准备召开成 十 的研讨会. 2 2002 2月在马大访问,即蒙陈徽治教授赠送《庆贺傅吾康教授八秩晋 荣庆学术 文集》(苏庆华 2000). 3 在2003 2月口访苏庆华教授时,曾叙及其 学加拿大,指导教授为欧大 (Daniel L. Overmyer)的启发有关,并获赠资 《节 民俗与宗教》(苏庆华 1994),特此表示感谢. 4 本次调查即蒙马大出身的陈秋萍,杜忠全等人协助,都是马青会的重要干部,乃是在地 轻一代的学佛代表,对陈先生的热心介绍,特表致谢. 专题研究: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与族群 3 种「模糊化」的现象,就是学术界各自清楚界定其调查研究的对象,却 轻 加上「道教」的名目.就如陈志明开始研究「德教」及「拿督公」之 (陈志明 1991),前者形成於潮州人社会而逐渐深入其他地区,族群的华人社会,可视为一种公共的社会救济团体;而后者则是华人信仰土地,伯公的在地化,早就被人 学者视为一种文化象徵,解析华人对於土地,民族的认同问题.但是无 研究德教,一贯道或单一的华人宫庙(苏庆华 2000:142-149),华人民俗,习惯上都是使用个别的名称,这是学术界常用的学术规格,在 内也 致发生困扰,然则为何又会滋生一些问题 学者观点是根据学术上严格下定义的习惯,在田野调查时也严守人 学的调查 ,即客观作同时性的访问,调查,尽 介入调查对象之中.这本是对於非西方「他者」的 己文化及民间传统(或小传统)所采取的观察态 ,一旦由华人研究自己的文化, 想要进一步定性,就会碰到界定其属性的问题.这问题在马 西亚又比较复杂:从英国殖民统治到马哈地的宗教政策,其实都是 同时期的官方观点;英政府在管 上依据其英国学术智囊的建议,以宗教对於族群作分 或作信仰属性分 ,当时所掌握的殖民地的学术资源,对於伊斯 教,印 教的界定并 困难;而对於「佛教」就出现含混, 清之弊,将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同,后者本为华人所信仰,然则「佛教」一 目下到底确指泰国,斯 卡或者华人,则并未曾明确分别.如此分 下 将华人所建众多的神庙也悉 归於「佛教」项下,就难免滋生复杂的问题 马人接续统治之后,尤其马哈地即沿其旧制,将其用在官方的宗教部门界定其分 .其中关涉到官方的经济补助,宗教登记制,显然「佛教」是否能概括华人一 信仰,从实际上言实有诸多疑问 相对於「伊斯 教」由官方宣示而国教化后,各宗教也被激而组成「非伊斯 盟」的社团,在官方的鼓 下或自 发展乃时常多方展开宗教间的「对话」——这个二十世纪后半开始 的宗教课题,也在地化为伊斯 教 vs. 非伊斯 教,或基督教vs. 印 教vs. 锡克教.在这种对话 的 代,华人如何面对 根据当地的宗教对话经验,5佛教较少 与而自有其活动空间;但是「道教」应该 加,又如何 加 在2003 8月9日到11日,马哈地曾盛大邀约世界各大宗教 袖及官方代表, 与表扬对世界和平有贡献的世界级人物;而少 被邀与会的王琛发博士则表明其被邀的身分,并非代表「道教」或任何「华人宗教」,他感慨至深地指出:「创价学会」怎能代表华人宗教,只是因为日本商社凭其贸 投资的优势地位,创价学会也被顺势引进,在华人中传教并邀约苏庆华办 大手笔的学术讲座.在如此声势下居然取代佛教,道教而代表华人宗教与会,自是显示宗教界与华人有关的诸多宗教,虽则并非弱势却是 外於当地的宗教社群,所以官方即未明确认定华人宗教人物有足资代表者.为何会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 从王博士对於一个名词的敏感就可 解,他自认为代表5 这次是由王琛发博士安排,在一个基督教团体召开. 4 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 2004.03 「民间观点」,虽则一 被邀 加官方的宗教事务,宗教调查研究,却是 可选择认同於「道教」,因而激 反对「民间信仰」这一观 基本上「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一词,乃是台湾学界,特别是人 学界开始使用,并进而成为影响官方的学术用语,并非完全方 翻译popular religion 或 folk belief 等,而只是早先人 学者为 研究台湾汉人社会的信仰习俗之 而使用,背后关涉其专擅,著 於微型社会的原始宗教;而在面对汉人社会的宗教信仰时,其调查重点并 置於制 化宗教(如佛教),而将重点置於常民社会的一般信仰,就方 地从常民,从小传统界定其为「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在国内学界使用「民间信仰」一概 ,从中华道教会到道教学界都曾提出质疑.其中的症结所在,自是涉及学门的基本认知,这是由於各学术 域各有其学 依据,但是在宗教界,道教中人的 身感受上就颇为 同. 同样是华人社会的宗教界,宗教学界,在面对「对话」的问题时台湾的事实可以作为实际 证之用,如针对某一社会关心的问题,诸如生态,性别或是「心 改革」之 ,各宗教之间 要进 彼此的对话,交 ,本土宗教的代表大多会找「道教」而较少有 出一位「民间信仰」的代表,由此可知学界中人与道教中人(或宗教中人)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差 .台湾地区的经验如此,马华社会也存在同一问题,由於整个社会文化脉络的差 ,「道教」一名目也在此被在地化而赋予意义.其间相互一致的就是一般民众对於学界使用「民间信仰」一词,他们的反应 为直截而激 .为何「民间」 字就代表被边缘化,浅俗化 此乃缘於彼等所面对的是 民族, 文化,这个庞大国家机器,经由制 将伊斯 教政策化,「官方」进 操控的象徵物,就是由国家支持,经营的宏伟博物馆及神圣的「清真寺」,足使华人却步而 前6.「道教」相较於「民间信仰」已然隐含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宗教象徵,乃是超越族籍,地域的一种集体认同;而「民间信仰」就变成是一种贬辞,乃欠缺成「教」所需的组织,制 ,因而无法 与宗教社群间的谈座,拥有平起平坐的身分地位. 在马华社会 华人所占有的人口比 ,虽则 比马 人多,但是在经济势上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 「佛教」能够代表华人信仰的情况下,实应该忽视闽,粤各籍移民带到 地他乡的信仰习俗,长时间内虽则有些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信仰,民俗中有关「原乡」的文化实已在地札根,并 曾因为中国大 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或是与台湾之间或热络或疏 的双方关系,就会导致信仰习俗的没 或消失.就如 位出身华人城,槟城的学者专家,先后 约而同地撰述 「通俗」 物:《节 民俗与宗教》(苏庆华 1994),《马6 在吉 坡的经验,是华人计程 司机一听到要前往国家博物馆,清真寺 观时,其反应就是拒载. 专题研究: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与族群 5 西亚华人民间节日研究》(王琛发 2001),7这种普传的岁时记 物,本就宜於作日用 书,从出版之后所获得的热 反应,其再版册 之多;转载,改用之广,完全具现马华新世代对於文化仍有集体的需求,纵使 必夸张其为文化的永恒乡愁,至少提醒这是海外华人集体意 下的文化认同感. 在一种 民族 文化的背景下, 解马华道教中人为何亟亟於「道教」的正名,而 愿屈居於只是「民间」的「信仰习俗」而已.由於马 西亚在亚太国家中,在马哈地总统刻意强化其强势 导风格下,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原本属 的「宗教」,神圣文化,无疑的也受到深远的改变,使之作为世俗运作的权 工具.在这种压 下滋生的文化危机感,原本隐而 彰显的华人文化,在儒家文化,儒学飘 的海外社会,固然至今仍试图重建朱熹闽学在大马社会的影响研究;8但真正能够渗透,深入华人社群,华人生活的,就是一批广泛而有待整合的信仰,民俗,其具体表现於同乡性质的神庙,也泛 於日用的节庆习俗; 是集中於本地所谓的「道教三坛」:道士,桌头与乩童,此 神职者缘於相互合作的需求,而被华人合并如此称呼.纵使「民间信仰」是某种学者观点下的事实,但是民间神职者会表达针锋相对的剧 反应,就可解其间存在的生存危机,正因其为普遍而散漫的宗教信仰「现象」,官方观点并 承认其为「五大宗教」之一,虽 经争取而尚无具体的回应.因而 加激民间人士亟思如何将道教「宗教化」,「组织化」 在官方,学者与民间三种 同观点的交织互动中,其间并非完全缺少交集处,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华人的「宗教心态」,才能对其宗教或信仰习俗进 实事求是的分 ,而 宜粗 或粗糙如英殖民政府或马 政府,以一种西方国家的主 观点面对非西方,或以世界宗教的制 化传统 解非制 而有「组织」的华人宗教.如此才能确实解华人的宗教与信仰习俗之间错综复杂的症结所在. 二,制 ,扩散与组织:华人宗教的三种形态 在大马社会官方的宗教政策及所制定的制 ,殖民者或统治者虽则未必能完全与学术结合,但是显然仍有一定的调查分析作为其施政的依据.9然则整个马 西亚的宗教研究,「道教」显然屈居於弱势,深究其因就是缺少足够的研究支持.由於各宗教教团内部多有成套的教育,研究机制,特别是马 人与伊斯 教结合之后具有较完备的教育体制.相较於此对於华人社会中的宗教,整体的研究成果就明显 足,中国大 曾有一段长时期对宗教调查研究颇为压7 在访问期间蒙作者王琛发赠阅,为孝恩集团赞助发 ,第一版2001 3月,第二版增订本是同 5月,而第三版是2002 1月.作者完全是以传播文化自任,未取任何版税. 8 2003 8月16-17日在孝恩集团支持下朱子研究学会在槟城召开 天会议,朱氏宗亲会直接 与其推动事宜. 9 王琛发曾相当程 与官方所主持的宗教调查,其报告在某种程 上也为官方所 考,此为访问时王博士的自白. 6 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 2004.03 抑,直至文革之后才渐次开放;而台湾学界的宗教研究也并 特别耀眼; 遑大马的华人社会,既缺少对中文,中华文化作高深研究的机制, 无专门的宗教系所专司研究之职.如此的研究环境下如何仰赖西方学界,或日本学界提供其研究成果,方 政府做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判断 在这种处境下华人宗教的信仰形态,乃是「 合」道教组织之前首先要全盘了解的根本问题. 根据 解学界人士与民间学者大多通晓C. K. Yang(杨庆)的中国宗教研究,其主要 述上所作的二分法:制 型与扩散型,对於学界曾有诸多使用上的方 ,但也引发许多深刻的反 .实际从事地方性宗教调查研究的,大多各有一己之 解者而无法同意diffused Religion 的观 ,认为其中严重地忽 民间的「组织」型态.10因此可以调整其分析 型为制 型,组织型及扩散型(或普化型,综摄型),就方 使用以掌握马华社会的宗教型态,据以 解其所决定「 合」的对象.由於这是一个完全民间的组织,在起步维艰的情况下展开,其间有 个主要的团体彼此独 而未能充分地相互合作:一是马 西亚「道教组织 合会」,一是「三清道教会」;此外还有单一宗教所组成的宗教组织,如一贯道即与台湾有 系,11但是否也要与「道教」合作,还是各自独,或依违於佛教,道教之间 显然这些认同上的危机与道教如何「 合」有关. 在「道教」的名义下想要进 「 合」,首先就会遭遇「三清道教会」是否配合的问题,以吉 坡与槟城为 ,其正一派的道坛具有火居道性格,都是专业,职业性的神职者身分.由於闽,粤移民族群多样化,凡有福建籍,广东籍,客家籍及少 的潮州籍,琼州籍(海南岛),早期 同籍属的道士就如同所操持的方言,其道法传承主要是服务本籍移民,其后随著族群,方言群的彼此混同,原本仅依附於同籍移民群的火居道,由於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能突破族群的限制, 较少的常因谋生,就业,必须生活於另一籍属区内,就如同学习语言而逐渐同化或混同,同样也可接纳在地道士的作法.也就是在宗教上的「认同」,可以跨越方言群,族群,如此就可趋向同文同种而获致同一文化的认同.但是在同一籍属优占的区域内,大体上仍是依照旧 旧俗,同籍人有事就会寻求同籍的道士:如在槟城的 姓道士 茂盛(大达),茂荣,自其父亲 长杉(汉崇)从福建 溪移居槟城,主要的因缘即是因为邱公司这个势 颇大的邱氏家族,经商致富之后决定在槟城兴建宗祠,又从 溪分香而设置城隍庙,为管 庙务之需,乃请 长杉的师父颜科於前 ,因此师徒一同至此定居发展, 家为道士世家,就固定为城隍庙及邱公司宗祠服10 欧大 教授较近的研究指出中国地方信仰重视「组织」的事实(欧大 2002). 11 宋光宇曾在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画八十七 分支计画「新加坡与马 西亚华人社会的宗教变迁」中进 一贯道的调查研究. 专题研究: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与族群 7 务.其紫微派与 山派道法的合一风格,12颇 合於槟城多 福建籍人士的需求,是为道士与族群,宗族结合的典型. 相较於槟城的华人社会,对照都会吉 坡就可发现另一种情况,市区,特别是商业区内,各种居民杂处,华人 要显现其「民族」标志,就要尽可能鲜明地表现华人社会的信仰习俗.如农 7月15日为庆赞中元,华人就会在住的门外拜门口的孤魂野鬼,广,福二籍分别在14或15 日各自举 .如果举 公普 同籍属就可分区集中办 普 法会,7月13,14日在斯 鹅唛举庆赞中元节,就是所有华人共同 加而 分籍属,主持法会的道士 德胜道长,其显 坛坛号从祖父 旺经父亲 敬中传到他的手中,第三代中兄弟 人就有四位从事道士及前后场,是一个典型的专业道士世家.基本上吉 坡的华人社会广东籍居多,所以 道长的名片上就特别标明自己是「福建道士」,平常常 的丧事仪式,所服务的仍以福建籍为多.大体上私仪式以同籍道士为优先考虑,而公仪式时则广,福及潮州籍人士均会 加,就 再细分籍属;而道士进 普 仪式时也分别使用各自的方言,诵经 忏纯以方言方音,就 改变使用通 的普通话,显示道教科仪中,方言的使用与籍属,族群密 可分. 从 同籍属的华人社群 图保存其共同的习俗,就可知「道教」与岁时节俗,生命 仪的密 关 .如果 这是在扩散的普遍普础上进一步予以组织化,那麼道教所进 的「 合」,就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从长达二十馀的剪报资 中,可以发现一个媒体上常 的课题,就是 与政治的华人知 菁英常会发表一种意 ,就是「道教为华人唯一自创的宗教」,言下颇能反映民族意 ,民族自尊的心 情结.但华人面对官方的宗教界定及分 时,却并无「道教」一 而只能选填「佛教」,所以媒体上常 的一种妥协的 法,就是华人大多佛道 分,乃是一种混同主义.只有在发生严重的骗财,骗色或 严重的破坏风纪 俗时,佛,道二教的 导才会出面表明,一概与佛,道无关.由於佛教团体多是由出家人 导,其出家的社会形象较 被接受;但是道教是以火居道(正一派)与神庙为主,就需大为费 地解释为何坏事(宗教弊端)与道教无关,而将这些都归为坠 的 俗,杂俗. 宗教学者对於「道教」 解的情况,是否同样也反映出混同,混淆的现象 岁时节俗与华人社会的密 结合,从扩散的角 观察, 管吉 坡多粤籍或槟城多闽籍,在岁时节俗的习惯上大多相同,除 已改信基督宗教或伊斯 教的,大多采取开放的态 共 佳节.道教最具标志性的重要节日,在马华社会同样被华人热 延续下 :一为上元节与天官信仰,二为中元节,地官信仰,三为农 9月上旬的九皇诞.其中「庆赞中元」与「盂 盛会」在农 7月15日前后,同样被佛,道二教视为 的七月节庆,出现在牌 或大士爷像12 笔者在2003 9月访问 茂盛道长,从所出示的受籙牒及科仪书获致证明.而 道长已於同 12月过世,补注於此以作纪 . 8 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 2004.03 前的左,右对 ,就明显表明佛,道兼容,这三个节日正是道教三元节的上元,中元,及七星崇拜与送王送船的习俗,在地学者研究华人民俗中所反映的文化交融,特别喜欢以伯公与拿督公为 ,认为「唐,番土地」就是唐番交融的象徵物:唐土地即是「唐山土地」,早期香火随移民而 域护佑子民;而番土地的「番」一字,则是 一代华人用以指称马 人的常语,有时 直接 是「番仔」,这种将马 人污名化的语言习惯,无意中 出唐人的民族自尊,却又必须承认现实上是生活在番土地的庇护之下.因此 全的办法就是一同崇拜「唐番土地」,明确表现其协调后的文化认知:华人既需在生於斯长於斯的土地上生产,过活,却又对於唐山所象徵的节俗,信仰形成一种坚持下去的民族,文化感情. 上元节所表现的唐山意象,就是华人家 依唐俗大红灯 高高挂,如果 挂灯 的则非为华人,这是华人所共同建 的族群图象;第二个印象则是与天官信仰密 关 ,其常设的崇拜物就表现在华人住 的门柱上标志,就是上供的小神位上书「天官赐福」或加「保平安」三字;下则供奉「土地, 神」牌位.各籍移民如此一致地表现「上拜天官,下敬土地」,这种标志物几乎可用以区别华人\\\/非华人,槟城或吉 坡 地俱是如此,其他城镇的华人区亦是如此.这些供奉的物件都可在华人街的售物店购置,从其属於大 产的制作方式,就可知其普遍而深入华人的日常生活,凡此正是「百姓日用而 自知」的道教习俗.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些民俗器物,为何会成为 别华人身分的象徵物 从祈福,求平安的信仰心 固然可以解释,但是作为集体性的族群象徵物及其意义,另一个 解就是在多族群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中,作为文化认同的崇拜物已被具象化为族群隐喻,灯 或牌位所喻指的华人家 ,才是华人的集体民族,文化图像,道教与民俗合而为一莫此为甚! 天官,土地等崇拜物是私 所供奉的故可归於扩散型,但是在滨城街上 颇多的宗祠,即为祖宗信仰所表现的宗祧制,祖先崇拜乃是为求一家之私,求一家之福,其制 之维持均有宗族组织的支持,是为华南社会典型的宗祠与宗族组织,可归为组织型;而跨越族姓组织的 个节俗:庆赞中元与九皇诞则是典型的公仪式,其组织跨越 角 (角头),街区及宗教.据7月的实地观察与媒体报导,日日都有何地举 普 习俗的记事,其为集体信仰的族群象徵,让华人社会既可「七月无闲和尚」,也是「七月无闲道士」.这也是百姓日用而 知的道,佛节俗,在马华人对此具有另一种特别深刻的含意,成为 地文化 华人自觉的组合, 合,这是由於「侨教」现在通称为「华教」,「华校」从小学到中学俱为华人所自 筹设,马 政府并未给予足够的资源,照顾华文,华文化的发展.13所以华人就自 组成 「槟州中元 合会 合各街区庆赞中元及神坛」,其下面必有一 字「为母会筹募教育及发展基 」.这个组13 在槟城时认 大阪大学大学院的博士候选人黄蕴,正以槟城华校为题进 广泛的调查,研究. 专题研究: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与族群 9 织既是信仰的,却也是社会的:每 为 间小学筹募,华人社区除 个别豪富共同捐款办学(如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这 街区共同劝募,正是经由「 合」的组织方式,定期反覆节俗活动进 教育,文化的推动.从这种跨越族群的组织型宗教,就可知「道教」实已深入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的节俗生活之中,但在强调「 合」的 动下居民却仍是常 而 自知.14这当中的最佳证就是由「马 西亚道教组织 合总会」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一种九皇诞的资 ,就是明白标举为「永 没 的民族意象」, 斗,九皇信仰及相关的送船习俗,即是道教深入民俗的宗教图像,也是经由华人强 的组织支持其经久 懈的信仰 动. 从早期闽,粤移民的马 西亚经验,直至在地化为马华社会的共同习俗,道教与节俗实已结合为「民族意象」,「民族」 字正是民族意 的隐性表现,乃是在 民族 文化有形无形的压 下逼显出 的,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的象徵.它形为家 中公开表明的崇拜物,也可「组织」为 动一再公开推动社区的活动.在这种崇拜物的物件与图像中,就是庆赞中元所供献的烤全猪,祭祀场景绝 会出现崇信伊斯 教而 食猪肉的马 人,却可看到祭毕「分胙」的华人分福景象,所分享的既是中元祭典所求的「平安」,却也是华人「组织」合共祭所祈求的集体「安全」感.道教之於华人社群,其整合群众的社会 与信仰 ,即是通过道教信仰的形式,借由有形人间沟通他界,也借由无形他界凝聚,整合此界华人.与七月普 有关的 个场景:华人义山与孝恩园,义山是收葬无嗣的开发先人,以慈悲,悲悯而集体埋葬於此,祭祀於此;孝恩园则是高级的华人墓葬,家人亲为祖先超 15. 处都出现 同一象徵就是烧法船,华人亲手将祖先牌位恭送上船,然后择时集体烧化,这个墓葬文化的普 仪式及其所象徵的意义,从主持者言既有道亦有佛,其仪式下所象徵的则是族群,家族的 性通过, 反覆的仪 也就是反覆提醒:社会变迁中 变的是文化象徵,认同象徵.在维系精神象徵的集体 动中,儒家的人文意义寓於其中,但所彰显的形式却是道教结合民俗,虽则在名义上这个总会一再强调「组织」,「 合」,但是其中隐而 彰的则是道教教义,制 .虽然一般百姓日用而 自知,「道总」却已发现其为华人文化的根柢,也就警觉到这是常被隐没於习俗中的宗教,故亟宜加以适时的「组织」,「 合」,才是「道教」在马 社会的生存之道. 三,冲突与合作:道总「 合」的文化困境 在马华社会 , 管是「中元 合会」或是「道教 合总会」,选择使用这个「 合」的辞汇,就具现 华人文化所擅长的政治修辞学,华人亟思以这14 九皇诞已有多篇调查,王琛发博士近期出版《从 斗真君到九皇大帝—永 没 的民族意象》(王琛发 2002). 15 2003 2月,8月 次调
恩格斯简介
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编辑本段]恩格斯简介 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
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
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
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编辑本段]恩格斯生平 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
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
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
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
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
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
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
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
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
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
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
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
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
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
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
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
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
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
10月,经马克思提议,他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任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的通迅书记和总委员会财务委员。
巴黎公社期间,他和马克思一起组织声援公社的活动。
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参加阶级斗争并建立同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独立政党。
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
海牙大会后,他写了《论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与国际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等论著,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集团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国际工人协会解散以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在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而努力。
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
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
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
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
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
他在大会闭幕词中希望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加强团结、互相学习,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则,同时各国无产阶级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坚持自由联合和自愿联系的原则。
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强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关系,由各国党和无产阶级因地制宜地决定本国的革命策略,反对任何一个党代表欧洲无产阶级讲话,不承认哪个党享有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子权,反对任何一个党的领导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发号施令。
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
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
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编辑本段]时代概况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向横广的方面发展,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
年迈的恩格斯密切注视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地的发展,广泛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时地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政党或个人都曾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示。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
他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
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在哲学发展史上引起的划时代的意义,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文献哲学及唯物史观作了深刻的发挥。
他的许多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重大的补充和阐发。
在出版和再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时,恩格斯根据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如垄断的出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讨和概括。
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
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
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恩格斯还写了《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等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史、为马克思及其战友作传的文章。
此外,他还就宗教、妇女、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
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受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当职员 ,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
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
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编辑本段]与马克思合作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同年9月,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
1845~ 1846年间两人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 ,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
1845年,恩格斯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加入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它的改组工作。
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 向大会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旧的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树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 ,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斗争。
恩格斯除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外,还亲身参加南德和爱北斐特地区保卫革命成果的几次激烈战斗 。
革命失败后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伦敦与马克思会合,担负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经商,以便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使之能够完成《资本论》的写作。
工作之余,他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就各种理论问题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写了大量军事、政治论文。
恩格斯极其关心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过不少论述波兰问题的文章。
他在《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预言今后必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
10月 ,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
在国际的后期发表《论权威》等著作,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批判了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1877~1878 年恩格斯写出《 反杜林]论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该书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880年,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从1873年开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片断。
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 》一书出版。
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学地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
[编辑本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
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
1886年,他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观,精辟地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编辑本段]恩格斯的主要思想 其实可以=马克思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在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
[编辑本段]恩格斯具体文献 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
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
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谢林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
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
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
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此后并肩战斗终身。
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5年3月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
1845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46年和1847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共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
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为该同盟先后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
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后,马克思和R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合写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宣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从法国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把无产阶级群众团结在周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849年5—7月,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武装起义,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起义被镇压后,经 瑞士前往伦敦,与马克思共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1850—1852年为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书。
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
在这二十年间,同马克思几乎天天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问题。
1851—1862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并支持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德国、美国等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以极大兴趣研究军事理论,写了大量具有预见性的军事文章。
同时,十分关心英国的宪章运动。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科学地估计了战争的进程。
在1871年3月,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以后,同马克思一起积极支持巴黎公社。
1872—1873年,写了批判蒲鲁东主义者的《论住宅问题》。
第一国际解散后,在马克思主要致力于写作《资本论》的情况下,承担了在定期报刊上,特别是在同敌对思潮的斗争中发表他们的见解的任务。
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机会主义拉萨尔派合并时,同马克思一起,严肃地批判了爱森纳赫派领袖的投降主义立场,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879年,同马克思合写了有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
从70年代初至1883年,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作了许多札记,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逝世后这些札记被辑录成《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一书。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
经他整理的《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阶级产生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亲自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并指导它的活动,同其中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891年初排除重重阻力,公开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给机会主义以沉重打击。
同年3月再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并为它写了导言。
6月写了《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1894年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写了《法德农民问题》,阐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895年为马克思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再版写了导言,分析了在阶级斗争条件变化了的情况下工人运动的策略基础。
晚年给各国活动家写了大量的书信,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首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列宁选集》第3卷第603页)。
请告诉我近两年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湖四海皆兄弟.楼上的 也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