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好的主持词?
甲:尊敬的院内领导乙:亲爱的爷爷奶奶们合:大家中午好
甲:在这充满希望的三月,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乙:今天,我们代表学院来到敬老院甲:因为你们的辛勤劳作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因为有你们的精神传承才换来如今的和谐社会。
乙: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允许我们尽微薄之力,陪您们度过一段美好时光吧
甲:四川三河职业学院走进敬老院“携手爱心,温暖老人”文艺表演合:现在开始!甲:下面请爷爷奶奶们欣赏我们精心准备的第一个节目----
端午节遇上父亲节的结束语怎么写
端午节,我们一定是要吃粽子的
小时候,为了迎接端午节,大人们会准备许多粽叶、糯米和粽子馅,连夜包出许许多多的粽子,寄给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或是在外工作的孩子。
这个端午,我们要陪父母一起过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活动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
人生总是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
—— 刘易斯
去福利院慰问老人的发言稿200字
去福利院慰问老人的发言稿亲爱的爷爷、奶奶们: 你们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快要到了,在这传统的节日来临之际。
我们很高兴能来看望你们,并且尽我们的能力为爷爷奶奶们做点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能给爷爷奶奶们带来快乐。
关爱老人、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文明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爷爷奶奶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爷爷、奶奶们多一份关爱,形成全社会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将这种美德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活动也是我们的一次自我教育。
爷爷、奶奶们,你们曾经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你们的汗水和辛劳,我们在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更会牢记你们曾经的贡献,正是无私付出、辛勤劳动带来了今天社会的繁茂发展、安定和谐。
最后,衷心地祝福爷爷、奶奶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的发言稿 500字
爷爷奶奶们,你们最近好吗
开心吗
敬敬老院的叔叔阿姨们把你们照顾得好吗?我想是的,她们是无怨言地照顾你们,完全不嫌麻烦.而且非常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只要有太阳的日子,他们就用轮椅推你们出去,让你们天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听说你们都非常寂寞,有的腿脚不利索,都有好几年没有出去了。
我想应该去看望看望你们,给你们唱唱歌,和你们聊聊天,给你们带去快乐。
我们在外边听说过敬老院,大家都说:“敬老院里是温暖的,这里有家的味道,这里是明亮的,十分宽敞,十分恬静,这里是干干净净的。
”我们一直坚信,敬老院是老人的天堂,现在,终于得到了证明。
关爱老人、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我们还建立了中国的“老人节”9月初9重阳节。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帮助爷爷奶奶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希望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能给爷爷奶奶们带来快乐。
我们要尊敬老人,向雷锋叔叔学习,他就是尊敬老人的好榜样。
爷爷、奶奶们,在这,您虽然都是高龄老人,但我们也会来拜访您的,我们会让你们天天开心,周周舒心,月月省心,年年放心。
我们会经常来陪你们说说话,逗你们开心,等我们放了暑假,我们就天天陪你们说话,逗你们开心,使你们不再孤独,使你快乐起来
我们也会向雷锋叔叔学习,尊敬你们,使你们永远快乐。
祝爷爷奶奶们 身体健康
3月22日·4月22日·6月五日·9月6日分别是什么节日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
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
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
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
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
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
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中秋 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 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
“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
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
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
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
三是饮酒赏菊。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
四是食重阳糕。
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
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腊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