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人四十五岁之后才取得的成就
十大大器晚成的人物10苏洵 ;苏老泉,夺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中的一则故事。
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我也是27岁才参加,开始正式的学习。
现在立志考历史学院的研究生。
每次学到痛苦的时候就用苏洵来勉励自己。
也希望那些年纪偏大,基础不好的朋友但又有志向的朋友不要放弃自己。
9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名誉教授、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5年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
卒年95岁。
8勾践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
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
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
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
;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
三年不愠怒,无恨色。
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
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
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
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
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
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
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
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
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6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
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5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
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
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
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
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
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
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
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
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
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
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
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
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
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
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
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
(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
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
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2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12岁的高龄。
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
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
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
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
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
很可能夸张了。
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
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
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
广东潮阳人。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
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
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
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
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
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多次在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197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
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
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
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
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
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976),大学物理学家。
上海市人。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
1947年留学瑞典。
1950年回国。
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
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
六十年代为原子弹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
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
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
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
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
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
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
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
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
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
撰有论文《中国锋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