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农业农村局挂牌主持词

农业农村局挂牌主持词

时间:2018-03-31 08:24

朋友孩子考上大学请酒,红包上面祝贺词怎么写

《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由杨东升执导的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

[1]晚会设立凉山、上海、桂林、哈尔滨四个分会场

2012年11月时事

1、镇政府机构工作部门的衔牌格式分两种:竖衔牌,尺度为长210厘米,宽44厘米,厚3厘米;横衔牌,尺度为长70厘米,宽50厘米,厚3厘米。

2、镇政府机构工作部门衔牌为白底黑字,金属材质,所刊汉字应使用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字体为宋体,列出本机关法定名全称。

竖衔牌文字竖写,单行排列;横衔牌文字横写,根据字数排列。

衔牌应挂在单位大门左侧。

挂两个或以上衔牌的,可以依主次,左右方悬挂。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惠来是哪里的啊

惠来县  百科名片  县惠来,古称葵阳,地处粤东沿背倚大南山,面濒南海。

陆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是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和海上交通门户。

惠来县现辖14个镇,县政府驻地惠城镇。

置县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今已有490年左右。

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中文名称: 惠来  外文名称: Huilai \\\/ Hweilai  别名: 葵阳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惠城、隆江、葵潭、神泉、靖海  政府驻地: 惠城镇  电话区号: 0663  邮政区码: 515200  地理位置: 广东东部潮汕平原南部  面积: 1253平方千米  人口: 105万  方言: 潮州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著名景点: 赤松观龙藏洞、黄光山佛光寺、客鸟尾石笋、百花山庄严禅寺  车牌代码: 粤V  经度: 116° 18' 东  纬度: 23° 02' 北  海拔: 13 m  宗教: 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UTC+8  目录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经济概括  文化教育  旅游资源澳角炮台  葵潭世铿院  葵潭大庚园  赤松观龙藏洞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角甘泉  黄光山佛光寺  榕石永福禅寺  海市蜃楼  靖海古堡  客鸟尾石笋  庄严禅寺  文昌阁塔  民间习俗民间艺术  独特风俗  生老习俗  饮茶礼俗  传统节日  基础设施电力保障  通讯发达  交通便利  供水保障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深水港头  中委合资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油项目隆重开工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经济概括  文化教育  旅游资源 澳角炮台  葵潭世铿院  葵潭大庚园  赤松观龙藏洞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角甘泉  黄光山佛光寺  榕石永福禅寺  海市蜃楼  靖海古堡  客鸟尾石笋  庄严禅寺  文昌阁塔  民间习俗 民间艺术  独特风俗  生老习俗  饮茶礼俗  传统节日  基础设施 电力保障  通讯发达  交通便利  供水保障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深水港头  中委合资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油项目隆重开工  展开    基本概括  惠来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惠来县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位于潮汕平原南部。

东连汕头市,西交陆丰市,南濒南中国海,北接普宁市。

惠来县是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和海上交通门户,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

  惠来县总人口110万,汉族约占99%,其余是方言为客家话的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特点是山区稀少,沿海平原稠密。

惠来县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20多万人,海外侨胞以东南亚为多。

  惠来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迄今已479年。

1949年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

1958年12月,撤销惠来县制。

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来一直为潮汕政区辖县。

1992年,隶属揭阳市。

  惠来县内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龙泉山庄风景区、百花尖风景区、黄光山风景区、铭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海市蜃楼,惠城东栅永福寺(活佛宋禅祖师潜修圆寂之地)等,自然景观优美,吸引了中外游客。

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日益发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

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

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 惠来地图  潮阳、海丰辖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海宁县(原休阳县)于新安郡(北宋始称徽州),但它不在今惠来境内。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划潮阳县、海丰县各一部,设海宁县,归属义安郡(潮州府前身);这是在今惠来县境内最早的建置。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废海宁县,原潮阳县地归还潮阳县、原海丰县地归还海丰县(今陆丰市仅限石帆都片区,当时曾属义安郡海宁县)。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

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

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

清代惠来县成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员,常与潮阳县船商联合组成(二县)潮南帮(或曰潮惠帮)。

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

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

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

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105万。

民族为汉族。

方言以潮州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

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惠来县行政区划  惠来县总面积为1253平方公里,辖14个镇(惠城镇、东陇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政府驻地∶惠来县惠城镇南门大街   1991年揭阳县撤县建市(地级),惠来县划分给揭阳市管辖。

  编辑本段经济概括  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草县”之称。

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

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

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

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

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

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

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

  县境雨量充沛,但雨季分布不均。

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洪涝。

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

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

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

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

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

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

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

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

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

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

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

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

  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

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

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

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

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

    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

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

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鱼、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

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

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

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

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境内已发掘出古代的夔纹陶器、西周甬钟、春秋铜矛、东汉铜鼓等文物。

古老传统文化相沿继承,人才辈出,艺文昌盛。

明初,苏福(民间称为苏神童)所作《三十夜诗》脍炙人口。

1949年以前,惠来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两两个潮剧团,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

新中国建立后至1957年,惠来正式成立玉正潮剧团,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中间仍有落。

1978~1987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配套逐步完善。

全县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467人,小学约214所,学生约1.3万人。

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更受到重视,至1987年全县投入教育奖金3599万元(包括财政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新建扩建拆建校舍21.9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8万平方米。

据县教育部门统计,1987年底,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8万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689人,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2所,学生7.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幼儿园74所,入园幼儿1.16万人,各类学校总计346所。

全县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自恢复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县考上大学院校1386人,中专学校991人,中师826人,技工学校204人。

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以及青壮年的扫盲工作。

至1987年,全县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6项。

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杂交水稻“矮优2号”等4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24万亩,增值850元。

国营县电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压电力计算箱,BJW-0.5型低压计量箱两项产品创值250万元。

惠来的体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有所发展。

1987年少年组象棋新秀许银川被送进省象棋队集训,8月,参加全国赛进入了八强。

全县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象棋、潜水、游泳、荡千秋、赛龙舟等。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惠来依山傍海,名胜古迹众多。

“惠来八景”闻名遐迩,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领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楼”与山东蓬莱齐名。

人文景观丰富,有22处文化古迹列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活动历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颠潜修的虎头岩寺、清初宋禅祖师坐禅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

沿海景点有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其中靖海湾东部的“客鸟尾石笋区”更以突兀新奇著称。

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

有占地面积380公顷,集植物观赏、高尔夫球场、海滨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于一体的粤东金海湾植物园。

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滨度假村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澳角炮台  澳角炮台位于惠来县城南二十里的澳角乡西北。

东至溪东炮台5里,西至神泉炮台5里。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防倭寇而建。

设置炮6尊,营房7间,专防外委一员,台兵18名。

炮台朝东,面临溟渤。

炮台四周贝灰夯筑,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

墙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总面积312平方米。

现四周仍完好。

  葵潭世铿院  世铿院  世铿院位于惠来县葵潭镇玄武社区,由揭阳市政协名誉主席、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林世铿先生投资兴建。

该院于1995年动工兴建,2004底年竣工,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

该院设计新颖,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景点错落有致,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晶,是旅游观光的一大胜地   世铿院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有石雕九龙吐珠,八骏腾空,雕刻工艺堪称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四周规模壮观的280幅大理石碑林,雕刻着叶选平、马万琪、启功、沈鹏、孙轶青、关山月等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区领导、名人名家无偿赠送的278幅丹青墨宝,该院收藏名书名画共500多幅。

后部分主建筑九院合一,厅堂画栋雕梁,金镶玉琢,石雕石柱,别具气派,极尽天工,厅堂及四厢刻有数百帧诗、词、联、匾额,东西长廊悬挂有匾额、楹联,琳琅满目,皆是珍品;屋顶分别雕塑有各类具有江南潮汕一带民居民俗的屏景,十八支竖立的大理石柱刻有十二肖像动物,各种动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幽静的花圃,花树掩映,草木繁茂,富有生机;世铿先生及其慈母石雕像后面围墙壁之间的7幅石雕,刻录着林世铿先生从童年到成为杰出企业家的艰难创业历程。

  葵潭大庚园  大庚园  大庚园位于葵潭镇324国道北侧,由81岁高龄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古建筑专家薛福鑫主持设计。

大庚园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

园林萃聚了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精华,建筑结构主要采用苏州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建筑色彩采用大片的白粉墙为基调,配合黑灰色的瓦顶,栗壳式的梁柱和装修,褐灰色铺地,组成了素净的色调,具有古朴淡雅、简洁明快的格调。

走进大庚园,犹如游览浓缩的苏杭景致。

  赤松观龙藏洞  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 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

这里 赤松观龙藏洞  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有此处终日泉水潺潺

历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择此地作风水,谁知罗庚盘一摆放,指针即不动弹,不可思议。

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靖海乡人宋超月乙镜真人,与道友畅游潮州九邑,惠来都十八景地,识昆仑山落脉,西系葵峰望天岭、双乳峰,居普陀岩虎头山,悟莲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献宝,仙师南行追龙赶凤,但见龙藏凤栖,到了“龙藏洞”,遂推卜立愿而戏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后,自有吾后传明月善人,在此为师创观建宫,存真容于龙藏洞。

”至公元1994年11月,当地道友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复古庙,圆成“龙藏洞赤松观黄大仙庙”,并经揭阳市宗教事务局核准,惠来县宗教事务局批准登记开放。

于1996年阴历8月23日,举行黄大仙诞辰暨龙藏洞管理委员会成立挂牌揭彩双庆活动,盛况空前。

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来宾3万多人,举行“罗天大醮”法会3 次。

参加信众约15万人次。

现在在赤松观后殿兴建了“乙镜真人宫”,于1997年4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请汕头大学及汕头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设计,参偈先贤鲁班图模,定为天地人三才乾坤宫阁,分三层设计:上层呈天坛形冲云宫;中层为城郭形八卦迷宫;底层为富丽堂皇地宫。

三层叠宫,有24 屋顶、36飞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门玄洞冲天,造型独特,史无前例。

还规划在山腰修复“观音圆通宫”、“报孝堂”﹙功德堂﹚,在山顶复建“冲天观”,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吕纯阳祖师等八仙。

亚洲最大航标塔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上航标灯塔。

位于惠来靖海镇坂美村西南石碑山岬角。

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

现在的灯塔 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

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

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黄光山佛光寺  黄光山佛光寺佛像  惠来县黄光山佛光寺。

位于惠来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17.3公里,地处溪西镇鲁阳村与曲溪村之间的群山中。

原名“黄藤岗”,曾称“黄亭岗”,后改名“黄光山”。

清宣统三年(1 9 1 1)桂月(农历八月) 碑刻为“黄光山”,1997年改名为“黄光山佛光寺”故名。

  相传唐代高僧大颠曾云游至此,浏览南山风光,鉴别灵脉。

山前左右有两条大坑,溪水绕其下绵十里,状如两条巨龙成双成对。

龟山与蛇山垫伏于西涧之侧,大、小狮山与象山列布于东涧之东畔。

山岗间有“卧虎石”。

相传古时浇水“虎形”即现。

山下有“打鼓潭”,潭水碧澄深邃,光灵如礁,终年不竭。

在青山绿水的清幽里,有碧水池,相传七仙女曾下凡至此沐 浴,故有“仙女瑶池”之称,留有“仙浴盆”之古迹。

又相传八仙的吕洞宾也曾经驾驭五彩祥云至此,欣赏风光美景,遗留有吕仙翁的足迹,称“仙脚迹”。

登黄光山巅峰眺望,可睽见惠(来)、陆(丰)、潮(阳)、普(宁)、揭(阳)五县田畴连绵;远眺南海波澜壮阔,海水连天,海天一色。

寺内有明代铜钱,有皇封圣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

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宽阔的场地,为清代惠邑武举人练武之场所。

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玄德古寺还曾作为中共地下活动根据地。

  1997年建成的佛光大佛,莲花座高2.08米,大佛身高21.34米,总重量为3200吨,造价300多万元。

佛像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广东佛像之最,誉称为“粤东第一佛”。

  2004年佛光寺被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委文明宗教活动场所”。

2005年10月,应惠来县佛教协会和寺内僧众的诚邀,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正式担任佛光寺主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