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婚礼民俗披红主持词

婚礼民俗披红主持词

时间:2017-03-21 12:25

民间结婚披红啥意思

“红盖头”可以说成为中国传统婚姻的象征,一首《掀起你的红盖头》让人引发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红盖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呢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

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要配为夫妻。

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

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

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

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代替了。

    另外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康王在逃跑途中遇到了追杀的金兵,在走投无路时,一个在场上晒谷的姑娘将他藏在倒扣的箩筐里,救了他。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给姑娘一条红帕,并约定明年的今天来迎娶姑娘,到时只要她将红帕盖在头上,便可认出是她。

第二年,康王如约而至。

谁知山野到处都是盖有红帕的姑娘,康王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没了主意。

原来,那农家姑娘与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觉得嫁个君王不如做个村妇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可皇命难违,恐怕性命不保,与小姐妹一商量,最后想出来这个妙计。

这段故事随后越传越广,姑娘们都觉得有趣,以至以后出嫁时都要备一条红帕盖头。

    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红盖头的产生必须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中国“红”作为民族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以后;二、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的确立后。

    “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的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早在 远 古 时早 代 , 我 们 的 祖 先 曾 用 过 黄 色 代 表 吉 庆 , 也 曾 用 过 黑 色 和 白 色 代 表 吉 庆 。

到 了 汉 朝 , 汉 高 祖 称 自 己 是 “ 赤 帝 之 子 ” 。

赤 , 就 是 红 色 。

从 那 时 起 , 红 色 就 成 了 人 民 崇 尚 的 颜 色 。

汉 朝 以 后 , 我 国 各 地 崇 尚 红 色 的 风 俗 习 惯 已 基 本 趋 向 一 致 , 并 一 直 沿 袭 了 下 来 。

  关于中国的婚姻喜庆礼仪最早起源于东汉。

《后汉书•李合传》记载:“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

    这两个主要条件皆在汉朝产生,就为“红盖头”的出现奠定了前提。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就说过:“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

使六礼悉舍,合卺复乖。

” 这里虽然说“以纱縠蒙女首……便以成妇”是应急时简化了的一种婚仪,其实很可能就是婚礼中用红盖头之滥觞。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

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娶亲时提灯、乘车(轿)、鼓乐皆起源于唐代。

白居易〈春深〉诗中就有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宾拜登华席,亲迎障车,唐朝时的婚姻礼仪程序趋向完整。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为了表示喜庆,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大概到元朝时,花轿,帷车,红盖头成为婚姻礼仪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大样。

  红盖头通常都是一片是大红绸布。

因时代和地区不同,其叫法不下四十余种,如:幜、帨、幪巾、羞巾、障面、兜纱、面红、红巾、红幂、罩面巾、戴头帕、褡头袱、盖头布、蒙头红子、蒙脸红子等。

颜色和形制也多有不同。

颜色以红色为多,亦有彩色、紫色。

盖头的形制,文献较少记载,据笔者调查大多为正方形,边长以旧尺计,有二尺、二尺九、三尺三不等。

有的四周缀以铜钱,有的饰以彩穗,有的还绘有龙凤、牡丹、鸳鸯戏水等图案。

    盖头多在发嫁前由娘家人给蒙在头上,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后挑去。

挑盖头者以新郎为多,但也不尽然,由于地域不同而有着极大的差别。

据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揭盖头人就有八九种之多,如婚礼主持人、新娘的婆母或婆祖母、男方村里的全福之人、新郎的姐妹、娘家来的送亲人、村中的少女等。

在某些地方,寺庙里的道士、新娘的公爹也加入这一行列。

挑盖头使用的物品,则有剑、箭、筷子、竹尺、秤杆、机杼、马鞭、秤钩子、擀饼轴子等等。

    为什么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广泛存在且历经千年而犹存

它的长久不衰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按照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观点,文化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某种文化因素能满足人们某方面或者几方面的需要,就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那么,盖头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

或者说它在婚礼中的功能是什么呢

    一.遮羞功能。

    首先,它来自于人们对血缘婚的否定态度。

人类社会在其早期曾有一段血缘婚的历史,而对这段历史,早已讲究伦理道德并将“同姓不婚”奉为律条的后人往往觉得十分丢人,所以在创造民间传说时,就要为有血缘关系的双方的结合准备一个大背景,即人类的祖先不是不讲伦理,他们本来也耻于做这样的事,只是不这样做人类就会灭绝,他们的结合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由此,我们说在这里,盖头所遮之羞是“兄妹结合”之羞,是人类曾有过的血缘婚之羞。

  其次,或者说后来,盖头要遮的则是女性新婚之羞。

结婚对于女性来说是人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改变。

是其从一个纯洁的少女到一个为人妇,为人媳,的转变,离开了自己生来熟悉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邻居,陌生的婆公,甚至是陌生的丈夫,这在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的封建社会中,结婚是第一次跟自己未来丈夫相见。

特别是婚姻跟“性”联系在了一起,更是增加了“羞”的程度。

薄薄的一方红巾盖上头的刹那,成为将一个女性的一生化作两个阶段的里程碑。

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小的盖头又将慌乱的新娘同周围隔离开来,为新娘营造了一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在独处的时空里,新娘往往会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增强面对新状态的能力,使惶惑、焦虑、不安、恐惧、羞涩等种种情感波动得以缓解,实际上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实现了“遮羞”的功能。

另外一个功能是盖头的“遮丑”防止新郎对于未曾谋面的新娘提出异议,而引发婚礼无法正常继续。

    二.审美功能。

    盖头具有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功能。

中国对女性美的要求,或曰审美标准,是和中国所有艺术,诸如文学、书画、戏剧的审美观念相同的,即崇尚内敛、含蓄、曲径通幽。

对女性之美注重娇羞,娴婉。

唐王建《宫中调笑二首》其一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之句, 唐韦庄有《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对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性美之追求,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对女性羞怯美的贪恋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就曾说过:害羞有着极为特别的性的魅力,这是无可争辩的。

其中表现了一种企图隐去什么和躲避什么的冲动。

这个冲动自动地挑起了异性的与其呼应、相随而去的冲动。

结果是,在这种场合下再次表现出了求婚的原理。

女性和男性一样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种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越是掩饰的东西越能增强美的神秘,越能激发人们对美的好奇与遐想。

将新娘蒙上盖头产生出的审美效应,多少人翘首以待,新娘子到底是怎样的花容月貌

掀起你的盖头来吧

让我看看你的脸。

柳永有词《荔枝香》,“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形象地写出了在掀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突然暴露无遗的羞涩使新娘愈发显得千娇百媚,楚楚动人。

再次红盖头激发了人们婚庆时的好奇感,使人们的思想趋向美好,完美,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

总之,在菡萏出水的刹那,强化了人们的审美快感,满足了人们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也是红盖头传之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避邪功能。

    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是吉祥喜庆之气,具有避邪功能。

其实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都是被“隔离”起来的,头顶红盖头,身穿大红袄,路上坐的是花轿子送,迎亲归途上路过庙宇、祠堂、坟茔、井河、桥梁等处要用红毡遮挡,或贴上“青龙”帖子。

拜堂前还要跨火盆,踩地毯。

既防止新娘受到邪气的感染,又做到确保新娘不把邪气带到新郎家,造成不祥的后果。

    四.挑盖头的祈子和整合功能。

    新郎家人对于新娘本人最大的期望不外乎有两点。

一,婚后能够很快建立起夫妻,婆媳,翁媳,姑嫂,妯娌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

二,能够传宗接代,保持家族旺盛。

  新郎用秤杆挑盖头意“称心如意”;公公用秤挑盖头,取公平之意,表示儿媳对公婆、公婆对儿媳都要公平;挑盖头时也不忘将盖头揣进婆婆的怀里,以表示希望婆媳一条心。

  有些盖头上绣有“麒麟送子”的图案,不乏这样的意思。

还有这样的一些歌谣,“蒙脸红子挑三挑,今年有个妮,明年有个小(指小男孩)。

”;“蒙头红,高高挑,不使(用)三年生个小。

蒙头红,高高挂,不使三年抱娃娃。

”(山东定陶) “蒙头红,门上搭,三年两年抱娃娃。

”(河北); “蒙头红,高高起,当年就见喜。

”等说法。

除了盖头上的图案和挑盖头时唱的歌谣以外,挑盖头所用物件及盖头在以后的用途也很能说明问题。

其中的秤(民间又称戥子,亦有直接用称银子用的戥子者,谐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征多子)、 机杼(俗称“胜子”,谐音生子)、擀饼柱子(住子)、秤钩子(勾子)、筷子(快生子)等等,皆含有祈子的意思。

另外,秤杆、机杼、擀面轴、箭、剑等都是男根的象征,挑盖头这一举动,形象地模拟初夜,自然也是为了生子。

这一行为和感致巫术或模仿巫术一样,都是利用了早期人类普遍存在的“ 同能致同”的观念。

    “红盖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婚姻仪式中的一种,其所产生和引发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内心当中,成为一种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象征,成为民族“好奇心理”的一种最为美好的意象。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这一悠久的婚俗传统再次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重庆地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

重庆节日风俗介绍: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

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

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

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

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

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

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

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

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

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

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高分求语言风格古色古香的中式婚礼主持词

中式婚礼主持词 华堂异彩披锦绣,良辰美景笙歌奏,今日举杯邀亲友,钟情燕尔配佳偶。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长辈尊亲,大家中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在这幸福美好的日子里如约来到这喜庆的殿堂,来共同见证一场人间盛典、情感的盛宴

此刻密州宾馆是欢声笑语、张灯结彩。

良辰已到,恭请执礼者各执其礼,执事者各执其事,观礼者助兴围观,乐手笙箫鼓乐齐奏祥瑞之声

一、请新人 吉时己到,皇家婚庆隆重宣布宣布x氏xx公子与x府xx小姐的新婚庆典现在开始。

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

大红花轿已到大门前:有请新姑爷在轿门上三箭定乾坤:一箭射天,天赐良缘合家欢

.二箭射地,天长地久人如意。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掌声恭请新嫁娘下轿~~(新郎从候场出走到花门下就位,新郎手中牵红绸的一端,另一端交给新娘,新娘头顶红盖头,右手牵红绸,左手执苹果) 二、入场 牵红绸 一条红丝绸,两人牵绣球,月老定三生,牵手踏绣球

掌声有请新人入花堂……

铺毡,传袋(督导开始为新人铺毡,提前先铺好1块,新娘面前预一块) 夫妻携手走米袋,家庭美德传世代。

都说新娘下轿进门,不踩土地不踏空,是家道兴旺永昌荣

未进花堂先传袋,祈福传宗又接代,有请新人高升

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是千秋又万代。

(督导注意,先放行新郎,手牵红绸,等红绸快拉直状态时放两礼仪陪新娘踩毯行进,走过3块铺垫)三、进场 迈火盆 玉凤抬足迈盆火。

凶神恶煞两边躲,喜从天降落福窝,好日子红红火火

手握苹果跨马鞍 玉马鞍前迎新娘,手握苹果求吉祥。

四、三拜九叩之礼' 男左女右,喜神驾到,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新人就位,鸣炮奏乐

朋友们,天圆地方,人海茫茫。

梧桐凤凰,儿女情长

有缘携手在一起,多亏了天地成全造美意.,恭请周氏子建华公子携新婚佳偶蒙缘小姐,怀虔诚之心,行恭敬之礼,面对龙凤双喜婚神,参拜天地谢双亲

有请新人行三拜九叩之礼!(督导注意,请新人相向而立的时候提前将黄毯铺好), 一拜天地日月星,请一对新人跪,整衣冠,拱手作揖,拜。

风调雨顺,一鞠躬,五谷丰登,再鞠躬,家业兴旺,三鞠躬,天地礼毕,掌声请起

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一对新人转过身来,跪,整衣冠,拜。

祝父母多福多寿,一鞠躬。

愿高堂幸福安康,再鞠躬。

愿父母双亲,寿比南山,三鞠躬。

礼毕,掌声请起。

在这里我也代表一对新人,祝愿双方老人“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愿你们来年的此时共享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请新人相隔两步相对而立。

龙飞凤舞结良辰,夫妻对拜喜盈门,新人跪,白头偕老夫妻恩爱,有请一拜,比翼齐飞事业添彩,有请二拜;早生贵子幸福康泰,有请三拜

礼毕,掌声请起

良缘必有宿命,大礼本自天成,掌声恭贺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挑盖头(三挑)秤杆金秤杆亮,秤杆一抬挑吉祥(督导注意,说完此话后立刻将秤杆递到主持人手中)来新郎,用这秤杆上十六颗如意星,挑出花堂的璀璨之星,挑出自己的幸福之星

左一挑吉祥富贵,右一挑称心如意,中间一挑挑出个金玉满堂

六、新人,改口、敬茶 现在有请新娘为婆婆改口带花,新娘手拿一朵花,婆婆手里美钞拿,如果带花不叫妈,领导不把奖金发。

知道啥意思不,就是说啊,你不但要给婆婆带花,还要甜甜叫上三声妈,这个过程很简单,你叫一声妈,婆婆答一声哎,叫一声妈,婆婆答一声哎,三遍过后,红包就到手了,就这么简单,而且这里面还有个说法,说呀,以后看你们夫家的财源望不望,就看今天婆媳叫答的响不响亮,开始……哎啥呀,拿钱吧,媳妇甜甜叫上三声妈,再带上一朵花,你看婆婆泯嘴乐,漂亮媳妇娶到家,手马上往兜里插,拿出厚厚一大嗒,来,高高兴兴喝口媳妇茶,我问一下,婆婆这份真情厚意是多少,千里挑一,好,把你的这一块抽出来

可以说啊,我们新娘来到了新郎家,乐坏了爸和妈,公公婆婆乐开了怀,又一个女儿娶进来,那面向你的公公再叫上一声爸,好。

恭恭敬敬叫声爸,甜甜蜜蜜叫声妈,儿媳妇今天过门了,团团圆圆是一家,那么现在新娘红包已经收下,你是不是应该谢谢爸和妈。

新郎官请听好,新娘甜甜蜜蜜叫声妈,就得一个红包花,问一下你受不受启发,受,那就别着急,面向岳父岳母站好,咱也改口叫爸妈,同样有钱花。

二位新人都已经收下了父母为他们发的大红包,我想,这里面装的不仅仅是钱,这里面装的还有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祝福,父母就像温暖的河流,清托着我们生命的小舟,世界上永不褪色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朋友们,让我们把对父母所有的感激,所有的祝福都化作同一种声音,掌声响起来好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新娘的父亲 XX先生把一份深深的祝福送给我们二位新人……好的谢谢,父母的讲话中,即有真诚的祝福,又有殷切的希望,同时对我们在座的各位来宾也道出了欢迎和感激之情。

) 七、喝交杯酒 喜字当头笑在口,新人要喝交杯酒,一朝同饮交杯酒,一生一世永牵手,相如以沫到白头。

(督导注意,听到此句立刻用托盘托上交杯酒),新人挽起双手,幸福从此开头。

同干共饮交杯酒,真情真爱心中留,有请干杯

朋友们,让我们用掌声共祝新人痴心情浓,血脉相融,爱满苍穹

八、证婚 朋友们,俗话说得好丁对丁,卯对卯,结婚的程序不能少,今天我们非常荣信邀请到XX大人为我们二位新人证婚并致贺词。

掌声有请。

好的非常感谢XX大人的经典致词

九、新人同撒吉祥 有请新人用早生贵子吉祥果,撒出吉祥,撒出安康,撒出一生幸福的时光。

新郎来撒个龙凤呈祥,新娘撒个比翼鸳鸯,新人一起来,撒个地久天长。

(两人从供桌上取下一套纸钱,放进炭火盆焚烧。

之后,婚礼仪式结束)。

十、抱新娘入洞房 这正是,以真心换真情,共渡良辰和美景,今日喜鹊开金屏,前程锦绣鸾凤鸣

掌声有请新人感谢来宾致谢词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诸城皇家婚庆真诚宣布,XX公子XX小姐缘定今生,婚宴正式开始

来,新郎,抱起你美丽的新娘,锦绣前程更辉煌,掌声有请新人入洞房

十一、婚礼结束 亲爱的朋友们,来宾们,我们的新郎新娘为大家准备了美酒佳肴,愿飘香的美酒和可口的菜肴为大家留下温馨而难忘的回味。

我是婚礼司仪xxx。

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最热烈的掌声共同祝贺二位新人,珠联璧合,合二为一,一往直前,前程似锦,锦上添花,花好月圆,圆圆满满,满腹合欢,欢天喜地,地久天长,长命百岁,岁岁平安

谢谢大家

记得现代诗人郭小川曾写下一篇《祝酒歌》:一杯酒,开心扉;三杯酒,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何况我们今天喝的是喜宴酒、醇香美,幸福酒、润心肺,千杯万盏都不醉;良缘酒、似玫瑰,生津解渴、温心暖胃。

朋友们,值此良辰美景,主人已为我们备下丰盛的宴席,让我们斟满酒、高举杯,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新婚庆典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武安风俗习惯500字

一、婚嫁   旧时婚嫁礼俗颇为繁琐,要而言之,有如下仪式:   1、订亲。

经媒人往来.认为男女双方生辰属相互不妨尅后,男方即将议定聘金和 男方庚贴并四件小礼物(手镯、彩带之类)送至女家,曰“敬求金诺”。

女家将女庚贴并 四件小礼物(笔、腰带类)回送男家,曰“唯命是从”。

此为“下书”,正式订亲。

  2、送席.结婚前,男方炸麻糖用食盒送至女家及男方诸亲友,周知婚期。

  3、过嫁妆。

结婚前—天(现多为同—天), 女方弟兄辈人将嫁妆送至男家。

女之弟 携带钥匙,男家需付“带钥匙钱”后才将钥匙交出。

  4、婚礼。

旧时为红蓝二轿,后改骑马,择吉日至女家迎娶。

族长伴新郎前往,名 曰“斟盅”。

新郎礼帽长衫,帽插金花。

新娘亲属为新郎十字披红。

新娘面覆红纱,名 “蒙头红”。

女方有送客若干人。

—般家庭用旗牌执事、彩灯,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 至门前。

富有者用吹鼓手头天晚上吹门,执事用半朝銮驾。

轿至门前,用烧红的犁铧醮 醋绕轿一圈,有属相无碍的两名妇女将新娘架出,地铺红毡或彩布(新娘脚不准沾 地),门内放马鞍和织布的柽子各一具及镜子一面,新娘跨过鞍柽后抱镜而入。

鞍柽象 征耕织,镜子象征团圆。

同时高唱赞歌。

各地赞歌也不尽同,有赞歌曰:“骑鞍摸柽圣人 留,轩辕黄帝起根由。

新人抱定团圆镜, 一照妖魔万里游。

”新娘步入时,撒草料、放鞭 炮,名曰“驱煞”,并有赞歌曰:“一撒金鸡飞上天, 二撒青龙草里眠。

三撒白虎离轿去, 四撒五福福寿全,五撒五方多吉利,夫妻和好万万年”。

新郎拉弓持箭,拜天地后即入 洞房。

晚上闹洞房,给新人扫炕,新人饮交杯酒、新娘喝疙瘩汤(子孙汤)。

当晚,导 引新媳巡视宅院,给灶上添煤、牲口添草,意味着家庭主妇生活的开始。

就寝后有晚辈 或平辈年轻者“听房”。

  次日,亲友请新娘吃“梳头饭·,由婆母带新娘赴邻里拜访,名曰“拜人”。

第三日到 娘家回访,名曰“认亲”。

之后新郎带新娘赴男方各亲戚家走访,名曰“串亲戚”。

九日 后,娘家叫回新娘,名口叫九阴。

”婚礼至此结束。

  贫穷人家礼仪与此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五四”运动后.在知识界渐行文明婚礼,由主婚人主持仪式,邀亲友中资望高者证 婚.但农村中仍旧仪为多,延续到建国前。

  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

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者 逐渐增多。

但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农村, 一些旧的繁琐习俗又时兴起来,索高额聘礼、 见面礼、结婚礼、上轿礼、下轿礼等等,名目繁多,且铺张浪费盛行,成为生活中的一 难,有所谓“一家喜事百家愁,男方愁,女方愁,亲戚朋友也发愁”的流传。

  二、丧 葬   丧葬俗有“富者富埋,穷者穷葬”的说法,旧时仪式大致如下:   1、为死者净面、更衣、备棺。

棺由儿子备,衣服由女儿备。

  2、孝子赴本族和亲友处磕头告丧,门楣糊白纸,丧事由本族长者主持。

  3、搭灵棚开吊,生前友好、亲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

合棺时,子女环立,高呼 “躲钉”。

合棺前,“后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视死者的棺木、铺盖、衣着是否妥贴,有 的吹毛求疵,借故刁难孝子,实为陋习。

  4、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

吹鼓手奏哀乐。

  5、出丧埋葬。

停丧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一天) 或更长时间者。

出丧时,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为全白,孙为红 绿),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后,号啕而行。

吹鼓手吹奏,放鞭炮,沿街而转,然后入 坟埋葬。

葬后,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坟烧纸奠祭, 至“七七”(49天)称尽七止。

此后烧百天纸和周年纸。

  解放后,丧葬仪式较前为简,并推行追悼会和火葬,佩黑纱白花。

但近年旧俗抬 头,农村更甚,且甃墓成风,耗财占地。

  三、生 育   产俗:妇女生产,俗称“坐月子”。

产儿胎盘埋于屋内地下。

一般人忌讳进入产房, 产妇一月后“扫炕”,方准串门。

  报喜:旧时头胎,男称大喜,女称小喜,三天后挑食盒到娘家报喜,内盛食品若 干。

男孩,食盒上放一本书;女孩,食盒上放—朵花。

  做满月:产儿届一月之期,以娘家亲友为主来做满月,带来食品、小儿衣物和见面钱,聚餐致贺。

  抓周:小儿满一周岁时,父母将书、刀、花之类让小儿抓,表示小儿一生志向。

旧 时富家多有此举,现已废。

土族有哪些风俗(至少三种)

禁忌  土族人禁忌众多,忌讳过中秋节。

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

但是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

  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架、打孩子是最大的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

  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

  忌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节庆活动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

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

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礼仪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

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

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

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

“纳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

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

这时,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

”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

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

”“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

”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犹如“落水”,也不能生气。

姑娘戏弄够了,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

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丧葬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

请木匠赶做灵轿。

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

灵堂设在堂屋里。

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

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

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土族丧葬要待客。

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

一般不动荤,只吃素。

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

“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

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

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

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

女儿、媳妇都要哭丧。

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

灵轿也要砸碎火烧。

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

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绕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

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以,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古代婚礼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

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中式婚礼就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

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

到中国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中式婚礼,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并且,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

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

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

自古以来历代相袭。

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

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

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

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

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

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

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

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

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

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

由柳洪平创建。

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

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

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

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

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

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

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

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

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中式婚礼花销 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却多了无数道具。

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因为除了新人,还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妆。

至于主持人,价格就更高了,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

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

不过,本文的图片可不是电影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

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

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

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

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

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

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

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舟山的风俗习惯

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

(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

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

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16.燃鞭炮,赴喜宴:礼车离开洞房,燃放鞭炮。

17.进入宾馆休息室(蜜月套房),好友来看新娘。

18.18:30结婚典礼开始(奏乐) 来宾入席 主持人入席 介绍人入席 证婚人入席 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缓步进场、入席(奏乐)。

门口至主桌需铺红地毯,进场需四名花童拖起婚纱,创造气氛。

专人向新人身上撒花芯、放礼炮,同时、投影、施放一氧化碳云雾。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郎、新娘交换饰物,新郎亲吻新娘。

证婚人致词 介绍人致词 来宾致贺词 主婚人致贺词 新郎、新娘致谢词、向来宾一鞠躬 开香槟酒、新人切蛋糕,全体共饮一杯,举杯齐声响干杯

19.新娘换礼服 20.向各桌敬酒 21.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门口送客,须端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22.闹洞房:亲朋好友与新人一起去洞房,吵闹一番,令新人终生难忘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