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非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会议主持词

非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会议主持词

时间:2017-06-21 05: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的意义

访谈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 【康保成】:各位网友大好,在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举行了很多庆祝活动,我们刚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论坛来到人民网,希望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什么意见,希望可以一起交流。

【刘魁立】:有幸和大家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把这一件非常重要的民族事业做得更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我们有很多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历经了非常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前天刚刚过了一个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

这个文化遗产日显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它会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非常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西方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是也就一阵风,风过之后,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刘魁立】: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化遗产无论我们对它关注也好,或者是像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对它漠视、冷淡,甚至于贬斥,它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想,我们现在有意识的来保护这个传统,为的是使我们的文化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所以,它不会是一阵风,不会是留下很少的痕迹,而它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于在我们的整个国家的、民族的生活当中长久的发生效益。

我们的保护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它不会是一阵风刮过去了,人们就抛弃了文化遗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件客观存在的事物。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对于民族灵魂呵护的意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发展,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不是一个“战术”问题,所以不会刮过一阵风就结束了,不会是运动似的保护,而是长久的保护。

我们中国的文化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多少项具体项目,而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祖先5000年文化史的一种认同。

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 [余乐]:能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基本情况吗

【康保成】:你指的是联合国的,还是指我们中国的申报

如果是联合国,联合国有一定规定,每一个会员国的申报数是受限的,我们有四项入选,其中蒙古长调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联合申报的。

国内的情况就是我们没有这个限制,我们刚刚发布了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问题,我国以后也是每两年可以申报一次。

[强国一派]:6.10的文化遗产日达成了哪些方面的共识?以后将从哪些方面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康保成】:6月10号是我们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举行了很多的庆祝活动。

就我参加的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说,大家对于我们在经济建设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候提出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有力的措施这点上达成非常多的共识。

例如,在精神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我们对抗西方国家在精神上、文化上对我们的一种“浸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进行经济现代化时以付出我们文化为代价。

那么,今后我们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我们还要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已经进入名录的项目,如果不符合保护的标准,达不到保护的要求,还要予以取消,这样我们会在精神文明这方面逐渐为我们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抗文化上的“西化”倾向)。

我们全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得到强化。

[强国一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质来说,它也是我们民族的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离开昨天提供给我们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不运用过去已经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

例如过年,我们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无外乎是要在一个旧的时间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的到来之际,期盼能有很辉煌的前景。

在这时,我们要有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历史的衔接,有和我们过去的祖先以及我们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的沟通和继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两个周期交接的时候,要把我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要把我们自己的祖先也都请来,和我们共同祝祷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创造家庭的、家族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善关系,要和我们周围的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拜年,通过闹元宵我们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不同,我们的举止也适应规范,我们会对于未来的建设充满着期望和信心。

通过这个实例可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都会发挥极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习俗、对众多的口头叙事传统、对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先辈所创造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对我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实践等等,都要特别的关爱和保护,对其中最优秀的传统要加以弘扬和继承。

在整个的文化遗产保护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无形的,与自然遗产中的名山大川、黄山、张家界、长城都不一样。

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方式来作为这种传播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遗产以往是被忽视的,它们随着老一辈的去世最容易消失掉,而且它又是最能够实现民族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

例如我们的民族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容纳进来。

很容易使我们失掉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现在春节这一民族节日大家还非常重视。

因为政府规定假日有关,但是其他的节日例如中秋、重阳、元宵、七夕这些民族节日渐渐都被淡化了。

中秋除了吃月饼以外大家对它的内涵都已经忘掉了。

所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唤起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不能够在文化上失掉自我,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公约》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

因为人类是多姿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我们民族的本性就失掉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不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文化遗产 [pluto]:请问嘉宾,为什么昆曲China’s Kunqu Opera,能列入名录,而不是其他戏曲种类

【康保成】:昆曲在现存的戏曲剧种里,它的历史最为悠久。

昆曲的文学剧本最为典雅,昆曲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完美,唱腔很幽雅,有一种说法说“昆曲是百戏之祖”不科学,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它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应当说它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最高的。

所以我们在申报第一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申报了昆曲,我想有关申报部门是有眼光的。

[风火轮]:刘魁立会长您好

前段时间“凉茶”这种大众饮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什么代表意义

【刘魁立】:今天一位熟悉“凉茶”的朋友向我介绍说,他在广东那样一个特殊的气侯环境里,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例如“上火”、感冒、咳嗽……,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喝了“凉茶”,就没事了。

这种饮品实际上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部分遗产。

这种技艺也应该为我们所继承。

今天,谈到国家主权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想到领土完整、国家尊严等等问题,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我们祖先所创造的非常珍贵的一些技艺,有时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会被国外某些“有心人”占为私有,从中牟利。

于是我想,像“凉茶”制造工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是很必要的。

当然,“凉茶”仅仅是一个实例而已,或许我们还有更多的比“凉茶”还要重要、还要珍贵的一些技艺,这些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怀和呵护,得到很好的继承。

[玻璃莲花]:康教授,如何评定中国的非物质文明,是否能不从政治观点出发

还会搞甚麼封建思想甚麼糟粕等评价吗

【康保成】:以往我们对文化遗产往往会区分它的精华和糟粕,这种区分应当说是必要的。

例如,中国的女性的“缠足”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可是它是糟粕。

我们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保护它的精华,因为现在有利的地方在于人们对精华和糟粕已经不难区分。

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有一些以往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有关的文化遗产,我们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是把它当做糟粕,但是这一次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就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项目,所以我们不能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这个角度出发,去看待文化遗产。

这个问题不仅是学者要注意,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注意的。

我们建议中央把中秋、端午列为法定节假日 [非如此不可]:中秋、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日,两位老师支持这些传统佳节日成为法定节日吗

有没有准备就此事向中央上书

【康保成】:首先,我个人认为端午和中秋应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春节之所以在我们使用公历以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元旦要高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是与国家法定假日相联(我们可以连续休息七天)。

端午、中秋、重阳这类节日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高,和国家没有把它们列为法定节日有关。

据说,有关学者已经向文化主管部门反映了这件事,但是有无上书我还不得而知。

我准备和以刘魁立老师为理事长的中国民俗学会向中央反映这一情况。

[hpty]:嘉宾,您对端午节被韩国人申报一事有何评价

这件事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康保成】:关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成功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件事,在国内曾经炒得很热,但是我在这里要澄清一个事实,就是韩国的“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只是在端午这个词上是一样的。

其实,它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它们是一种祭祀仪式,和我们的纪念屈原、和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根本不一样。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和邻国、国外之间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识上有时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些不应有的误会。

[玻璃莲花眼]:当中秋节沦为月饼节,清明端午重阳只是字面意义而全无相关活动时,谈何保护中国非物质文明。

【刘魁立】:说到节日,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国家日历是一个二元的结构,一部分节日历史不算很久,其内涵也不如其他的一些节日丰富,但是,却得到很好的“待遇”,要放假而且要放很长的假,让大家能够充分的休息、购物等等,我觉得这仅仅体现了节日的一部分功能。

另外一部分节日,我们的诸多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等都没有相应的假日,实际上等于说我们没有充分抒发自己传统的、民族的情感的时间,这种二元的结构如何能够调节的合理,应该成为上上下下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对于月亮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感,当中秋时节看见月亮的时候,我们立即会想到亲人、想到家乡、想到远方的朋友、想到祖国,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联想。

当中秋节仅仅沦为吃月饼的一个特殊时刻,它在我们的心目里似乎已经贬值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丧失记忆”。

但是我乐观的期望,这或许只是一个不长的历史阶段吧。

只要我们举国上下在今天特别关注文化建设的历史时刻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承担起我们的历史责任,那种把中秋节当成“月饼节”,把端午节当作“粽子节”来过的状况,会很快改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就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 [pluto]:嘉宾,“世界记忆工程”作为一个延伸项目,会不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如档案解秘的问题,口述历史在世的知情人越来越少。

【康保成】: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也就是说口述历史它是口传的,在这点上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但是根据联合国和我国政府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口述历史是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而不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如何解决古老艺术的缺乏传承人、传承难问题

【刘魁立】:天地广仔先生,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

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岂不成了文物了吗

所以,传承人的保护实际上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

请现在还健在的传承人能够带徒弟,能够传授技艺,这正是你和我所共同希望的。

我相信,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同样热切关心和努力促进的。

这些传承人实际上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历史的记忆。

传承人的丧失在某些情况下,等于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丧失,一种传统的断绝,那是非常可惜的。

我特别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让整个社会能够特别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关注传承人的技艺、关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

我想这个问题在今后或许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改善。

我和你都同样的期望着。

【康保成】:这位网友提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人的传承,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遗产就要消失了。

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

例如有的项目最年轻传承人现在70、80岁了。

我调查过我国皮影戏的一些现状,很多老艺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继续学习皮影戏,因为收入非常微薄,不能够维护生活。

所以我个人认为已经列入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款项鼓励年轻人“从艺”,有条件还要开办培训班,甚至是学校。

在这方面我们的力度太小。

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起步了,可以预料,今后在这个方面前景是美好的。

日本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很懂得“保守” [东风51]:嘉宾:我见到韩国有个民俗馆,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实物,还有模型,非常生动。

咱们是不是也搞一个

【刘魁立】:东风先生,你去的那个民俗博物馆,我也去过。

我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有一个这样的全国性的民俗博物馆。

咱们共同来期待这样一个博物馆的落成。

那不仅是因为别人有,我们也要有。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比任何国家都更丰富的民俗传统、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创造,在文化建设当中,我们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的财富和经验,我们比任何民族都更有建设这样的博物馆的需求,尤其是在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那样的漠视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

现在据我所知,各个地方也建了不少各种不同主题的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尤其是有许多有识之士利用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和资金,建立了相当多的私人博物馆。

我特别感佩这些人的见识、魄力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可敬的责任感。

[八门道人]:请问:申报遗产热为什么这几年越演越烈

哪些遗产我们必须申报

哪些可以不必申报

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申报

【刘魁立】:在文化领导部门的领导和主持下,我们国家将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级的文化遗产名录机制。

我理解这种申报和公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对所申报的项目切实加以保护。

这种申报和公布,实际上是向国人、向社会,扩大一点说是向整个人类表明一种态度,承担一种责任,即我们作为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要承担切实保护的责任。

也许不是所有的申报者都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目标,也许会有人抱着创造政绩、获取利润、创造品牌等等的目的,但我希望也相信这一项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克服许多困难和曲折,最终走上健康的道路。

[删不完的朕英明]:嘉宾:日本近百年以来,一直走着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保护的非常好,比始终反对西化的中国做得好的多,请问你认为我们应该记取日本的那些成功经验

谢谢 【康保成】:这位网友,您的问题非常好。

我在日本工作过三年。

我发现他们的确是“西化”得非常严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作为自己的老师,明治维新以后是以欧美作老师。

日本的文字(日语)包括纯粹的汉字和片假名(一般用来音译欧美文字)构成。

从他们日本文字来看,这个国家是非常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同时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也没有丢掉,他们在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率先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理念,并且成功的实施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

我们在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在联合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借这一东风,对全民进行保护意识的一个教育。

相比之下我们的确是滞后的。

其实,您提日本的“全盘西化”不完全准确,一个国家文化分做几个层面,有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传统、民风民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器物层面上都使用了“拿来主义”的原则。

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则很重视保留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正是在这一方面。

我在日本亲眼看到他们大大小小的“祭”日文叫“马资利”(音译),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穿上和服进行狂欢。

这就是他们的自己的民族传统。

而我们的有一些人一方面在叫着“全盘西化”,可是又不能够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康保成】:谢谢网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的关切。

我愿在今后适当的场合继续与大家进行这样的交流。

谢谢大家。

再见

【刘魁立】:很高兴和大家交换意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为这样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事贡献各自的力量。

再见了,各位。

常州市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何意义

访谈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  【康保成】:各位网友大好,在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举行了很多庆祝活动,我们刚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论坛来到人民网,希望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什么意见,希望可以一起交流。

  【刘魁立】:有幸和大家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把这一件非常重要的民族事业做得更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我们有很多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历经了非常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前天刚刚过了一个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

这个文化遗产日显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它会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非常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西方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是也就一阵风,风过之后,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刘魁立】: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化遗产无论我们对它关注也好,或者是像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对它漠视、冷淡,甚至于贬斥,它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想,我们现在有意识的来保护这个传统,为的是使我们的文化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所以,它不会是一阵风,不会是留下很少的痕迹,而它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于在我们的整个国家的、民族的生活当中长久的发生效益。

我们的保护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它不会是一阵风刮过去了,人们就抛弃了文化遗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件客观存在的事物。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对于民族灵魂呵护的意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发展,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不是一个“战术”问题,所以不会刮过一阵风就结束了,不会是运动似的保护,而是长久的保护。

我们中国的文化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多少项具体项目,而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祖先5000年文化史的一种认同。

  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  [余乐]:能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基本情况吗

  【康保成】:你指的是联合国的,还是指我们中国的申报

如果是联合国,联合国有一定规定,每一个会员国的申报数是受限的,我们有四项入选,其中蒙古长调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联合申报的。

国内的情况就是我们没有这个限制,我们刚刚发布了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问题,我国以后也是每两年可以申报一次。

  [强国一派]:6.10的文化遗产日达成了哪些方面的共识?以后将从哪些方面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康保成】:6月10号是我们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举行了很多的庆祝活动。

就我参加的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说,大家对于我们在经济建设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候提出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有力的措施这点上达成非常多的共识。

例如,在精神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我们对抗西方国家在精神上、文化上对我们的一种“浸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进行经济现代化时以付出我们文化为代价。

那么,今后我们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我们还要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已经进入名录的项目,如果不符合保护的标准,达不到保护的要求,还要予以取消,这样我们会在精神文明这方面逐渐为我们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抗文化上的“西化”倾向)。

我们全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得到强化。

  [强国一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质来说,它也是我们民族的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离开昨天提供给我们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不运用过去已经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

例如过年,我们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无外乎是要在一个旧的时间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的到来之际,期盼能有很辉煌的前景。

在这时,我们要有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历史的衔接,有和我们过去的祖先以及我们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的沟通和继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两个周期交接的时候,要把我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要把我们自己的祖先也都请来,和我们共同祝祷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创造家庭的、家族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善关系,要和我们周围的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拜年,通过闹元宵我们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不同,我们的举止也适应规范,我们会对于未来的建设充满着期望和信心。

通过这个实例可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都会发挥极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习俗、对众多的口头叙事传统、对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先辈所创造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对我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实践等等,都要特别的关爱和保护,对其中最优秀的传统要加以弘扬和继承。

在整个的文化遗产保护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无形的,与自然遗产中的名山大川、黄山、张家界、长城都不一样。

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方式来作为这种传播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遗产以往是被忽视的,它们随着老一辈的去世最容易消失掉,而且它又是最能够实现民族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

例如我们的民族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容纳进来。

很容易使我们失掉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现在春节这一民族节日大家还非常重视。

因为政府规定假日有关,但是其他的节日例如中秋、重阳、元宵、七夕这些民族节日渐渐都被淡化了。

中秋除了吃月饼以外大家对它的内涵都已经忘掉了。

所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唤起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不能够在文化上失掉自我,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公约》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

因为人类是多姿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我们民族的本性就失掉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不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文化遗产  [pluto]:请问嘉宾,为什么昆曲China’s Kunqu Opera,能列入名录,而不是其他戏曲种类

  【康保成】:昆曲在现存的戏曲剧种里,它的历史最为悠久。

昆曲的文学剧本最为典雅,昆曲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完美,唱腔很幽雅,有一种说法说“昆曲是百戏之祖”不科学,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它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应当说它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最高的。

所以我们在申报第一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申报了昆曲,我想有关申报部门是有眼光的。

  [风火轮]:刘魁立会长您好

前段时间“凉茶”这种大众饮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什么代表意义

  【刘魁立】:今天一位熟悉“凉茶”的朋友向我介绍说,他在广东那样一个特殊的气侯环境里,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例如“上火”、感冒、咳嗽……,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喝了“凉茶”,就没事了。

这种饮品实际上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部分遗产。

这种技艺也应该为我们所继承。

今天,谈到国家主权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想到领土完整、国家尊严等等问题,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我们祖先所创造的非常珍贵的一些技艺,有时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会被国外某些“有心人”占为私有,从中牟利。

于是我想,像“凉茶”制造工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是很必要的。

当然,“凉茶”仅仅是一个实例而已,或许我们还有更多的比“凉茶”还要重要、还要珍贵的一些技艺,这些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怀和呵护,得到很好的继承。

  [玻璃莲花]:康教授,如何评定中国的非物质文明,是否能不从政治观点出发

还会搞甚麼封建思想甚麼糟粕等评价吗

  【康保成】:以往我们对文化遗产往往会区分它的精华和糟粕,这种区分应当说是必要的。

例如,中国的女性的“缠足”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可是它是糟粕。

我们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保护它的精华,因为现在有利的地方在于人们对精华和糟粕已经不难区分。

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有一些以往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有关的文化遗产,我们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是把它当做糟粕,但是这一次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就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项目,所以我们不能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这个角度出发,去看待文化遗产。

这个问题不仅是学者要注意,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注意的。

  我们建议中央把中秋、端午列为法定节假日  [非如此不可]:中秋、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日,两位老师支持这些传统佳节日成为法定节日吗

有没有准备就此事向中央上书

  【康保成】:首先,我个人认为端午和中秋应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春节之所以在我们使用公历以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元旦要高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是与国家法定假日相联(我们可以连续休息七天)。

端午、中秋、重阳这类节日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高,和国家没有把它们列为法定节日有关。

据说,有关学者已经向文化主管部门反映了这件事,但是有无上书我还不得而知。

我准备和以刘魁立老师为理事长的中国民俗学会向中央反映这一情况。

  [hpty]:嘉宾,您对端午节被韩国人申报一事有何评价

这件事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康保成】:关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成功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件事,在国内曾经炒得很热,但是我在这里要澄清一个事实,就是韩国的“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只是在端午这个词上是一样的。

其实,它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它们是一种祭祀仪式,和我们的纪念屈原、和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根本不一样。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和邻国、国外之间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识上有时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些不应有的误会。

  [玻璃莲花眼]:当中秋节沦为月饼节,清明端午重阳只是字面意义而全无相关活动时,谈何保护中国非物质文明。

  【刘魁立】:说到节日,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国家日历是一个二元的结构,一部分节日历史不算很久,其内涵也不如其他的一些节日丰富,但是,却得到很好的“待遇”,要放假而且要放很长的假,让大家能够充分的休息、购物等等,我觉得这仅仅体现了节日的一部分功能。

另外一部分节日,我们的诸多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等都没有相应的假日,实际上等于说我们没有充分抒发自己传统的、民族的情感的时间,这种二元的结构如何能够调节的合理,应该成为上上下下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对于月亮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感,当中秋时节看见月亮的时候,我们立即会想到亲人、想到家乡、想到远方的朋友、想到祖国,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联想。

当中秋节仅仅沦为吃月饼的一个特殊时刻,它在我们的心目里似乎已经贬值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丧失记忆”。

但是我乐观的期望,这或许只是一个不长的历史阶段吧。

只要我们举国上下在今天特别关注文化建设的历史时刻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承担起我们的历史责任,那种把中秋节当成“月饼节”,把端午节当作“粽子节”来过的状况,会很快改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就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  [pluto]:嘉宾,“世界记忆工程”作为一个延伸项目,会不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如档案解秘的问题,口述历史在世的知情人越来越少。

  【康保成】: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也就是说口述历史它是口传的,在这点上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但是根据联合国和我国政府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口述历史是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而不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如何解决古老艺术的缺乏传承人、传承难问题

  【刘魁立】:天地广仔先生,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

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岂不成了文物了吗

所以,传承人的保护实际上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

请现在还健在的传承人能够带徒弟,能够传授技艺,这正是你和我所共同希望的。

我相信,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同样热切关心和努力促进的。

这些传承人实际上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历史的记忆。

传承人的丧失在某些情况下,等于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丧失,一种传统的断绝,那是非常可惜的。

我特别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让整个社会能够特别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关注传承人的技艺、关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

我想这个问题在今后或许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改善。

我和你都同样的期望着。

  【康保成】:这位网友提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人的传承,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遗产就要消失了。

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

例如有的项目最年轻传承人现在70、80岁了。

我调查过我国皮影戏的一些现状,很多老艺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继续学习皮影戏,因为收入非常微薄,不能够维护生活。

所以我个人认为已经列入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款项鼓励年轻人“从艺”,有条件还要开办培训班,甚至是学校。

在这方面我们的力度太小。

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起步了,可以预料,今后在这个方面前景是美好的。

  日本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很懂得“保守”  [东风51]:嘉宾:我见到韩国有个民俗馆,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实物,还有模型,非常生动。

咱们是不是也搞一个

  【刘魁立】:东风先生,你去的那个民俗博物馆,我也去过。

我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有一个这样的全国性的民俗博物馆。

咱们共同来期待这样一个博物馆的落成。

那不仅是因为别人有,我们也要有。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比任何国家都更丰富的民俗传统、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创造,在文化建设当中,我们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的财富和经验,我们比任何民族都更有建设这样的博物馆的需求,尤其是在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那样的漠视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

现在据我所知,各个地方也建了不少各种不同主题的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尤其是有许多有识之士利用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和资金,建立了相当多的私人博物馆。

我特别感佩这些人的见识、魄力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可敬的责任感。

  [八门道人]:请问:申报遗产热为什么这几年越演越烈

哪些遗产我们必须申报

哪些可以不必申报

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申报

  【刘魁立】:在文化领导部门的领导和主持下,我们国家将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级的文化遗产名录机制。

我理解这种申报和公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对所申报的项目切实加以保护。

这种申报和公布,实际上是向国人、向社会,扩大一点说是向整个人类表明一种态度,承担一种责任,即我们作为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要承担切实保护的责任。

也许不是所有的申报者都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目标,也许会有人抱着创造政绩、获取利润、创造品牌等等的目的,但我希望也相信这一项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克服许多困难和曲折,最终走上健康的道路。

  [删不完的朕英明]:嘉宾:日本近百年以来,一直走着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保护的非常好,比始终反对西化的中国做得好的多,请问你认为我们应该记取日本的那些成功经验

谢谢  【康保成】:这位网友,您的问题非常好。

我在日本工作过三年。

我发现他们的确是“西化”得非常严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作为自己的老师,明治维新以后是以欧美作老师。

日本的文字(日语)包括纯粹的汉字和片假名(一般用来音译欧美文字)构成。

从他们日本文字来看,这个国家是非常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同时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也没有丢掉,他们在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率先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理念,并且成功的实施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

我们在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在联合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借这一东风,对全民进行保护意识的一个教育。

相比之下我们的确是滞后的。

其实,您提日本的“全盘西化”不完全准确,一个国家文化分做几个层面,有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传统、民风民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器物层面上都使用了“拿来主义”的原则。

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则很重视保留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正是在这一方面。

我在日本亲眼看到他们大大小小的“祭”日文叫“马资利”(音译),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穿上和服进行狂欢。

这就是他们的自己的民族传统。

而我们的有一些人一方面在叫着“全盘西化”,可是又不能够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康保成】:谢谢网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的关切。

我愿在今后适当的场合继续与大家进行这样的交流。

谢谢大家。

再见

  【刘魁立】:很高兴和大家交换意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为这样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事贡献各自的力量。

再见了,各位。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截止2017年6月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界第一。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昆曲(2001年入选):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

《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三种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

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四百多出。

中国古琴艺术(2003年入选):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5年入选】: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民歌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奈日乌日汀道(礼仪歌)、潮尔道(一种带有持续低音伴唱的二重结构长调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

表现内容多为训谕和伦理道德为主,根据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结构规模、旋律形态、节奏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异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区域。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7年入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入选):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福建南音(2009入选):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京云锦(2009入选):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

安徽宣纸(2009入选):安徽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

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

对安徽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

始于唐代,历代相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贵州侗族大歌(2009入选):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广东粤剧(2009入选):粤剧主要流行于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

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格萨尔》史诗(2009入选):格萨尔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尔史诗以其独特的串珠结构,融汇了众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成了气势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

史诗说唱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地方性知识的汇总——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等,都有全面的承载,史诗说唱传统还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因而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浙江龙泉青瓷(2009入选):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古代龙泉哥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

龙泉迄今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达360多处。

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传统的独特的烧制技艺。

青海热贡艺术(2009入选):始于15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藏戏(2009入选):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的藏语名叫拉姆,意为“仙女”。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新疆《玛纳斯》(2009入选):《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该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首领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卡尔梅克人)的掠夺与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

全诗共分八部,分别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并以玛纳斯的名字作为总名称。

蒙古族呼麦(2009入选):“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甘肃花儿(2009入选):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西安鼓乐(2009入选):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无论是僧派、道派和俗派其有两种表演形式,都有两种演奏形式,即行乐和坐乐。

朝鲜族农乐舞(2009入选):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盛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

书法(2009入选):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和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篆刻(2009入选):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剪纸(2009入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雕版印刷(2009入选):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技术大约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入选):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和技艺。

端午节(2009入选):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妈祖信俗(2009入选):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该信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以及民间习俗,遍布中国的沿海地区。

妈祖诞生和成长在公元10世纪的湄洲岛,她致力于帮助她的同胞乡亲,并且因为试图营救海难中的幸存者而献身。

湄洲渔民为纪念这位好姑娘,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

每年都会有两次正规的庙会来纪念妈祖,届时当地居民、农民和渔夫此时都会暂时放下他们的工作,并祭献海洋动物供奉妈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

在全球5000座妈祖庙和私人家中,其他各类小一些规模的祭祀仪式也全年不停歇地进行着。

京剧(2010年入选):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皮影戏(2011年入选):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珠算(2013年入选):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二十四节气(2016年入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成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并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年入选):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虽名称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入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

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

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

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

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

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

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黎族棉纺织工艺,曾长期领先于华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时期,仍位居全国的前列。

伟大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学习黎族纺染织绣工艺,并加以改进和提高,传播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的习惯。

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卓越的贡献。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入选):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

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

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

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

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2010年入选):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社区,由于地域或功能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丰富而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入选)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该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入选):国人毕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是在小木块上刻出凸起的单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拣出所需要的单字,组合排成一个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

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印版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目前,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2011年入选):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无伴奏,用叶韵和散文体形式进行的徒口讲述,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玛堪的口口相传,也是这个民族百年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记录方式。

伊玛堪或依玛坎,含义为鱼即哈(鱼),也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或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

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2012年入选)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深受群众喜爱,而近些年却遭遇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急求以题目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题目的一篇1500-2000字论文

你去这里看看

世界遗产是什么意思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求歌词:日落西山家家户户把门关

落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

老虢森林奔,麻雀家巧檐。

五爪的归北海,千年王八回沙滩。

大路断了行车辆,小路断了行路难。

10家商了九家锁,还有一家门没关。

叫老乡,听我言,点起了8柱香请神仙哪,唉唉艾艾呀~~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仙鞭。

鼓也不叫鼓,鞭也不叫鞭,奔的儿鼓,刨的圆,横三竖四8根弦,还有那乾坎艮震迅离坤兑8个大铜钱哪,唉唉唉唉呀~叫老乡,听我言,或是灰,或是黄,或是短来或是长,或是哪咤三太子,或是托塔李天王,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是谁,是什么时写的

一、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这三位作家写过小说《梁山伯与祝》。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三、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

《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

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

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

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

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