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房屋安置主持词

房屋安置主持词

时间:2017-04-12 22:57

中国儒家文化与建筑

建筑是从属于人类使用日的的,因此无论是政治、社会、宗教和仪式.种族的大规模活动和集体居住都构成了建筑的人文主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也正好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上,文化史在建筑上留卜了它最真实的记录。

建筑在许多体量与形制上的规范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片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诸多建筑中留卜了痕迹,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独有的建筑类型、样式和基木的范式要求。

  儒学精髓使得中国建筑迥异于外国建筑  世界上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参看本书宁元山水意境)。

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理性的迷狂意识,这显然是受着中国儒家的影响。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来源于儒学,因为儒学讲究经世治国,讲究入世,所以它的理性给中国建筑也注入了理性的灵魂,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

“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礼”的突出特征就是它有上下等级、薄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

如荀子说:“礼者。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礼记·曲礼》说得也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而且,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

而个体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应该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利益,而个人的权利则显褥不那么重要。

  住宅建筑是家的象征,对内即在家庭内部,它主要体现出儒家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是家庭关系中以符合礼的要求为内涵、以和谐为基木表征的意象,因此分家往往是家庭秩序破坏和家庭关系破裂的结果;对外即在社会关系中,在民间它隐喻着家庭的荣辱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

  民居宅院是出现最旱也是最多的建筑类型。

民居既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也可以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的高度。

北方院落民居最为典型的是四合院。

我国的四合院房屋布局在殷商时就己经形成。

在安阳殷墟中就发现了四组这样的房基。

四合院的民居与儒家思想中的礼有密切关系。

反映出尊卑、长幼、男女之别的家庭关系和荣辱、贵贱的社会关系。

四合院人卜北朝南。

正房两侧接出耳房。

居住家庭长辈;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厢房。

称为东西厢房。

居住晚辈。

正房与厢房有尊卑之序。

  “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

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人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

与人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懂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

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

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

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人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

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

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

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而:  (1)顺应自然  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

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

  (2)师法自然  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

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

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3)因借自然  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

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

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正如《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

  “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而有明显影响。

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美学性格。

  山东曲阜孔庙。

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

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数孔庙的“领袖”。

是一座十分宏伟而且条理清晰、平而布局规则的古建筑群。

整座曲阜孔庙的平而布局。

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

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

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

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

象征伦理的秩序。

  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

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 8 km的城市中轴线。

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

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

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

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小结: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建筑,自从秦汉以来就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许多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构建而成的,不论从审美还是用途,都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尚中”、“礼”等等,都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被解读出来,可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100页——111页  【2】付民之·《<白鹿原>中的建筑意象与儒家文化》·河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5期 2004年9月  【3】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新建筑 2004年3月  【4】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云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1998年  【5】 苏晓毅·《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1卷 2005年

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造成的损失怎么办

胡永红律师听完村民的反映后,立即接受委托,当天向政府所在地法院起诉。

【案情简况】几十年不遇的连日暴雨,致使山洪暴发。

如果小水库崩塌,洪水会汹涌出山,河道又中穿县城 ,后果极为严重。

县抗洪指挥部作出紧急决定: 1、立即组织A村、B村村民转移; 2、组织爆破队火速运输炸药进山,选址预埋; 两个村的村民心情沉重地登上了几十辆带篷的卡车,能带的虽然尽量带了,但房子不能带,庄稼不能带呀。

这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十四个小时后,水库果然崩塌,定向爆破启动,山石堵塞河道,洪水改向,湮没了响石村、大塘村,保证了县城安然无恙。

那么村民的损失怎么办呢

政府只愿意出少量安置费用,大部分要村民自理: 【胡永红律师诉讼依据:】 《物权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

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 A村、B村的村民为了保护全县城作出了牺牲,依照上述《物权法》的规定,县政府应当给与补偿,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诉讼结果】:在法院主持调解下,双方协商调解结案,按被毁损前村民房屋、庄稼的市场价全额预予以补偿。

【关键词解读】:征用、征收、紧急避险三者的区别、联系:征用是指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暂时性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不动产和动产的行为。

征用与征收有所不同,征用是暂时使用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的行为 ,而征收是对他人所有权的剥夺。

征用还要与攻击性紧急避险行为相区别,后者是私主体基于正当理由侵害他人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一种私人行为,其属于所有权的私法限制而非公权主体的行政行为。

征收、征用都以法律根据和不当程序为前提,攻击性紧急避险没有以上的限制。

征用是一种按照物的功能和一种使用,紧急避险是一种豁免违法性的侵害。

对此,胡永红律师作出七绝一首加以总结: 征收、征用、紧急避险征收征用区别大,征用暂时性使用,征收剥夺所有权,紧急避险是私权。

h开头的英语单词

hurt v.(痛);伤感情;危(损)害n.伤害,痛苦     .. hurry vi.vt.催促;急运()n.急(匆)忙     .. hurriedly ad.仓促地,忙乱地     .. hurried a.仓促的,的     .. hurricane *n.飓风 ;十二级风     .. hunt n./v.打猎;搜寻;驱逐,追逐,追捕     .. hungry a.饥饿的,感到饿的;(for)渴望得到的     .. hunger n.饥饿;渴望 vi.(for,after)渴望,渴求     .. hundred num.百,一百;[pl.]许多 a.一百的;许多     .. humour n.幽默,诙谐 (=humor)     .. humorous a.富于幽默感的,幽默的;滑稽的     .. human a.人的,人类的;有人性的,通人情的 n.人     .. huge a.极大的,巨大的,庞大的     .. howl n.怒吼,嗥叫 vi.(风等)怒吼,咆哮     .. however ad.然而,可是,不过,无论如何 conj.无论     .. how ad.1.(表示方法、手段、状态)怎样;如何     .. housing n.住房,住房供给;(外、阀)壳,防护罩     .. housework n.家务,家事(不可数)     .. housewife n.(pl.)housewives家庭主妇     .. house n.房屋;商业机构;[H-]议院 v.给...房子住     .. hour n.小时,钟点;时刻;课时,工作时间     .. hotel n.旅馆, 饭店,酒店     .. hotdog n.热狗(面包)     .. hot a.(炎)热的;辣的;急躁的;激动的;热衷的     .. host n.主人,东道主;节目主持人;大堆,许多     .. hospital n.医院,大型医院     ..补充:horseback n.马背     .. horse n.马;跳马,鞍马 v.骑马     .. horrible a.令人恐惧的,可怕的;极讨厌的,糟透的     .. hopeless a.绝望的,没有希望的;无能的,糟透的     .. hopefully ad.in a hopeful manner 怀着希望;但愿     .. hope n.希望,期望;希望的人或事 v.希望,期望     .. hook n.钩;(拳击中的)空勾拳 vt.钩,钩住     .. honor v.履行,使……付诸实现;给予(某人)荣誉     .. honeycomb n.蜜蜂窝;蜂窝状物     .. honey n.蜂蜜;甜蜜;[常作爱称]宝贝儿,亲爱的     .. honesty n.诚实,正直;坦率,真诚     .. honestly ad.诚实地;正直地;的确,实在     .. honest a.诚实的,可靠的;坦率的,正直的     .. homework n.(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外人员     .. hometown n.家乡,诞生的故乡     .. homesick a.想家的,患思乡病的     .. homeland n.家园;祖国     .. home ad.回家,在家 n.家;家乡a.家庭的;家乡的     .. holiday n.假日,节日,假期,休假     .. hole n.洞,孔眼,洞穴;窘境;漏洞,缺陷     .. hold v.(held,held)1.拿;抱;握住 2.举行;进行     .. hobby n.(业余)爱好,嗜好(不包括阅读等)     .. hive n.蜂箱,蜂房;拥挤喧闹的地方     .. hit v.打,击;碰撞 n.击中;成功而风行一时的事物     .. history n.历史,史学,历史书;履历;病历,病史     .. historical a.历史上著名的,有历史意义的;历史的     .. historic a.历史上著名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补充:his pron.[he的所有格\\\/物主代词]他的(所有物)     .. hire n.雇用,租用;租金,工资 vt.雇用;租用     .. himself pron.[反身代词]他自己;他本人     .. him pron.他(he的宾格形式)     .. hilly a.多小山的;丘陵起伏的     .. hillside *n.(小山)山腰;山坡     .. hill n.小山,山岗,高地;[pl.]丘陵(地带)     .. high-rise *a.多层的;高层的     .. high a.高的,高度的,高级的,高尚的 ad.高高地     .. hide vt.把…藏起来,躲藏;遮掩,隐瞒 n.兽皮     .. hibernation n.冬眠     .. hibernate vi.(动物)冬眠     .. hi interj.嗨!喂!(唤起注意,表示惊讶或询问)     .. herself pron.[反身代词]你自己;你亲自     .. hers pron.[she的物主代词]她的(所有物)     .. hero n.英雄,勇士;男主角,男主人公

常见文言文实词120个 的解释。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爱护) 2秦奢,人亦念其家(喜欢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

(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

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追究)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 8通家尚负责。

(亏欠,拖受,责通“债”)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肯定判断、原来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恨恨:惆怅、悲伤) 区别:恨,憾,怨。

“恨”和“憾”都表示遗憾。

“怨”表示仇视、怀恨 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

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

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关于增城古代建筑人们了解多少

(帮帮忙,赶住做作业)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

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

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

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

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

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

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

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现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要数北京的故宫了,北京是古代经济和政治的要地,建筑的种类亦是很多,宫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宫殿艺术的欣赏: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

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

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

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

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

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

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

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

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堪称世界八大奇迹的长城亦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个典范,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

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

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

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

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

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

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试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

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

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

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

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

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

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

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现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要数北京的故宫了,北京是古代经济和政治的要地,建筑的种类亦是很多,宫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宫殿艺术的欣赏: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

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

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

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

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

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

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

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

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堪称世界八大奇迹的长城亦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个典范,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

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

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

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

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

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

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房子上梁说什么吉祥话

noah,盖新房上梁挂红是,讲些什么吉利话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