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主题班会主持词
小学节主持词一:幸福路小学清明节活动主持词幸福路小学2016年清明节扫式主持词女: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叔叔阿姨男:老师们、同学们。
女:今天我们幸福路小学的师生们,满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缅怀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男:“万物此时清洁明净,神州此时浩气充盈”。
祭奠革命先烈扫墓仪式正式开始。
进行大会第一项:齐唱《少年先锋队队歌》男:活动进行第二项,全体肃立,向烈士默哀一分钟。
女:默哀结束。
站在烈士墓前,山肃穆,树庄严,烈士的慷慨捐躯、民族大义值得我们敬仰。
活动第二项:请少先队员代表和志愿者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
男:下面大会进行第三项: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
女: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男:下面大会进行第四项:请少先队员代表吴思源同学致悼念词。
女: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将千言万语化成无尽的哀思,献给英雄的忠魂。
男:苍天在上,英魂永存
常听老人们讲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奋战的故事,接下来有请原关工委主任,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崔爷爷为我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洪江剿匪故事。
女:听了崔爷爷的故事,脑海里浮现出电视上烈士们英勇抗战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
bc
清明节扫墓主持人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开场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又来到了令人景仰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看着眼前一座座墓碑,听着关于烈士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心酸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各位烈士是分不开的。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吧,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都可以凭吊祭奠。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吧,洒下所有的泪,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今天,在这里,让我们为这些抗日战争的烈士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献上最真诚的嘱咐,同时也系上永久的思念。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党的儿女,我们不会忘记先人的遗志,“继承先烈革命传统,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我们要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弘扬这种不朽的民族魂魄,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保家卫国,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拼搏
求清明扫墓的说词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xxx小学师生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悼念革命先烈,以此来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女: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聆听老师讲课时;男:当我们在家享受父母的疼爱时;合:你们可曾想过,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呢?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沉痛悼念敬爱的革命先烈。
男:我宣布xxx小学“传承革命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清明节祭扫活动合:现在开始!女:第一项:出旗、敬礼。
男:第二项: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女:请少先队员代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朵朵白花寄托着我们深深的哀思,无限的敬仰。
男:无数的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
请全体肃立,默哀一分钟。
女:礼毕。
请校长讲话。
男:今天,在烈士墓前,我们庄严地立下誓言:学习你们的思想,继承你们的遗志,发扬你们的精神。
请少先队员代表_____发言。
女: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选择。
请大队辅导员xxx老师带领我们宣誓:(宣誓词------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我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谨记党的教诲,树立远大理想。
人民为先,祖国至上,诚实勇敢,自律自强,争做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合:让我们谨记党的教诲,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男:让我们感觉英雄的伟大,女:让我们铭记这庄严的时刻,合:我们继往开来,共建祖国美好的明天!男:xxx小学清明节祭扫活动到此结束!请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花。
2017清明扫墓主持词二一、宣布仪式开始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来到了令人景仰的上烈士陵园悼念、缅怀先烈。
2、包头市杨圪塄学校祭奠革命先烈扫墓仪式现在开始。
二、向烈士上敬献花篮及留言1、“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有多少人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走了,但他们的事迹会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2、请各中队辅导员代表本中队向烈士敬献花篮并留言
清明节,老师要求收集关于清明节的资料,好心的大哥大姐们,帮帮我吧
(来者高额奖赏
)
荡秋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 荡秋千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清明习俗踏青游玩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放风筝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 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 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 、来好运。
扫墓 第一个清明扫墓的:晋文公 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介子推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 扫墓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
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
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编辑本段清明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说。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
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 清明节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2008年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编辑本段各地清明节习俗河南省清明节习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
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
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省清明节习俗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
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
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省清明节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
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
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
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东省清明节习俗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
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
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广西省清明节习俗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
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
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江西省清明节习俗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
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
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
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湖南省清明节习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
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
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福建省清明节习俗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
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
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
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河南省清明节习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
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
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省清明节习俗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
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
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编辑本段清明节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编辑本段清明节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
画蛋。
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
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编辑本段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青团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
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编辑本段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作者简介: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韩翃 (?-785?)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年(754)进士。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作者简介:张继 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我是杜亚泉中学的同学,清明节要去杜亚泉先生的墓前扫墓,跪求大家帮忙写一封主持稿
一定是要自己写的
清明扫墓活动大队辅导员主持稿精品源自数学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当“缅怀英烈,立志成长”八个白底黑字,赫然出现在你们眼前时,你或许已经感受到今天的集会气氛和以往有所不同了吧?因为今天我们即将举行的是清明节前祭奠英雄的活动。
大家再看,这八个字该怎么念?声音非常响亮,决心非常坚定!一个“怀”字,一个“志”字,分别是竖心旁和心字底,这就告诉我们大家一定要用心参与,用心感悟。
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我要强调一下今天会场上及烈士墓前需要注意的文明礼仪。
1、整理好自己的着装,按要求规范地佩戴好红领巾,不得戴帽子,要像一棵小松树一样,站得直直的。
2、各班队伍排列要整齐,会场要始终保持安静,不得出现讲话的声音,尤其不能有笑的声音。
3、老师和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适当的时候才鼓掌。
4、按规定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5、注意环境卫生,不得随地吐痰或乱丢乱扔。
6、注意活动安全,必须全程参与活动,不得无故请假。
今天的大会,由以下几个程序组成: 第一项:由大队长主持大队活动仪式。
第二项:聆听英雄故事。
第三项:朗读革命诗歌。
第四项:少先队员献词。
第五项:领导发言。
第六项:组织学生代表前往烈士墓敬献花圈,为烈士献词。
下面有请四位主持人。
二、扫墓前的发言。
在学生代表整队出发之前,希望留下来的同学能保持安静,目送他们离开,让他们带着全体同学对英雄的崇敬,去瞻仰烈士的墓碑。
待会儿出发的时候,由罗校长带队,大队干部、中队旗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然后是1、1班,最后是1、2班。
每个班的班主任走队伍的前面,科任老师走队伍的后面,注意步子不要太大,队伍要保持安静,要注意过马路的安全。
请向团长、邓伯勇老师、徐运东老师随行。
) 到达中学操场后,两个班的同学先按体育队形并排站好,再听从安排。
我们的队伍出发之后,再请德育处秦主任对今天的活动作一小结,并做相应的安排。
三、烈士墓前的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面前的这块石碑下,安息着几名英雄。
他们是在 。
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
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为他们默哀一分钟。
下面请所有的老师为烈士三鞠躬。
接下来请大队干部敬献花圈。
下面是最后一个程序:一年级的小朋友为烈士献白花。
(注意献花时,应当面向墓碑,双手献上白花,再鞠躬离开。
请看老师的示范。
)献花之后,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把学生带回学校。
精品源自数学科 --------------------------------------------------------------------------------
三周年上坟有什么讲究
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
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
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
差不多我也就个大概吧,根据每个地区地域风俗的差异,讲究也是比较多的,这里也没法给你一个固定的回答,你可以向老一辈的人了解的。
为了突显三周年的隆重,以及家属对逝者的思念,我们常以供香的形式来寄托哀思,因为香是沟通凡圣的媒介,袅袅升起的香烟,也能上达天听,下及幽冥,传递哀思之情,所以请一款好香来祭奠先人,变得尤为重要,有心的话,可以去无相铜炉的官网上特殊定制一款能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祈福香,此香是纯天然的植物花制作,略带清香,先人的在天之灵也会喜欢的,既说定制,当然你也可以加入一些能寄托哀思的花草,也可以加入先人生前喜欢的花草,根据你的随愿定制即可,此香的好处是外面有害的化学香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