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有没有包青天这样位高、正直、不畏权贵的官员啊
姓名:邓学参性别:男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日期:1994毕业院校:国防科技大学民族:汉个人履历:自2010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少贡献,收复了台湾和钓鱼岛
京族导游词
【民族概况】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
1958年定名为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沥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
主要从事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
使用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现基本上通用汉语广东方言和汉文。
【历史】京族自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沥)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
清朝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末属防城县管辖。
京族和当地汉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南方的沿海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在历史上曾和汉、壮等族人民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沥尾)里长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沥)尾、山心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
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
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纽争州川: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社会经济】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
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
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
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网租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
雇佣剥削以雇长工和利用京族传统的帮工互助性质的“寄赖”关系进行,剥削率高达70~80%。
在残酷的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族保存以“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
“翁村”意为乡长或乡正,负责处理村内事务及纠纷,监督执行村约,主持祭祀仪式,筹办公益事业。
‘‘翁村”下有“翁管”,协助翁村执行处罚,管理山林;“翁记”负责文书账目。
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嘎古,,集团商议决定,交“翁村”执行。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利用“翁村”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京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业经营。
生产不断增长,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京族的渔业生产也发生了几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浅海捕鱼发展到深海作业;二是过去的竹筏小船已改为大中型渔船;三是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捕捞、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产形式;四是从单纯重视渔业生产发展到工、农、林、渔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沿海地区实行比内地更优惠的开放政策,使得处于开放前沿的京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迅速改变。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文化艺术】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
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史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
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
歌的曲调不下30种。
按内容分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
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
用京语演唱的京歌,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
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
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
”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
”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
“京戏”是京族传统的戏剧,称“嘲剧”,独具民族特色。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的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
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幽雅动听。
【渔业文化】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
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
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
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
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
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
拉网有大小之分。
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
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
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
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
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
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
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
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
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
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
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
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
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
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
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
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
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
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
“寄赖”即我们俗话说的“沾光”之意。
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
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
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节庆】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唱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
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
“唱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
“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每逢唱哈节,京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
唱哈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个部分。
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哈。
这是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杰等,这是唱哈节的高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
唱哈至尾声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唱哈节结束。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
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饮食】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
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
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
京族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
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妇女爱嚼槟榔。
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
分为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
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
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
【服饰】京族的服饰,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
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过去男子穿窄袖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带。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民居】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泥为墙、茅草为盖,属草庐茅舍一类,易于搬动。
但现在大多筑方石砖瓦房屋。
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
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
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
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
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
【婚俗】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
现在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
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回对方。
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兰梅”(媒人)传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木屐一只,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
举行婚礼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
要想通过三道门,必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
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习俗】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
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禁忌】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
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宗教信仰】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晋商主要人物
晋商的代表人物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但是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口。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军事扩张,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质,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
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
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
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所以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为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商家,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
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
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
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
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
从此,范永斗等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他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广开财路,漫天做起买卖来。
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
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之富的大皇商,为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后来,继承并发展范永斗事业的是他的孙子范毓。
在他手里,把范氏家族的商务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
清政府急派重兵征讨。
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
范毓得知此情后,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与弟范毓联名呈请当朝,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1\\\/3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
从此,到乾隆年间,他们多次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
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计,为平定叛乱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和贡献,客观上顺应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赐范毓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
从此,范氏为皇商兼获高官,名噪一时。
这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范毓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他是进入《清史稿》的惟一商人。
贡献:八大皇商之首晋商旺族八大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
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
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余年。
在晋商这个显赫群体中,都有哪些财神呢
白手起家通天下 诚信为本数乔家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
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
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
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
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
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
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
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
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
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
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
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
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
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
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
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
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
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
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贝者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
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
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
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著。
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
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
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
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
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
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
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
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
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
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
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
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
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
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
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
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
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
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
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
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
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
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
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
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
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
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
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
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
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
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
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
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
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
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
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晋商大院。
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
蔚字五联竞潇洒 票号世家是侯家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
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
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
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宇五联号。
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淫逸。
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
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
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声名卓著长裕川 祁县大户是渠家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
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
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著,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
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
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
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
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
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
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
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
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
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
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
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
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
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 山西首富数亢家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
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
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
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
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
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
其次,亢氏是大粮商。
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
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
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
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
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
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
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顺治皇帝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
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
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
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
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
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
《清史稿·列传》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
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
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
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
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
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
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
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
大名鼎鼎财神爷 最后风光是孔家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
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基督教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
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
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硕士学位,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
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
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
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
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
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
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
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
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
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
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
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
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
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
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
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
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在晋商中,有哪几家比较强大?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但是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口。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军事扩张,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质,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
据道光年间的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
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
”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所以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为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商家,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
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
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
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
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
从此,范永斗等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他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广开财路,漫天做起买卖来。
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
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之富的大皇商,为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后来,继承并发展范永斗事业的是他的孙子范毓。
在他手里,把范氏家族的商务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
清政府急派重兵征讨。
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
范毓得知此情后,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与弟范毓联名呈请当朝,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1\\\/3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
从此,到乾隆年间,他们多次“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
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计,为平定叛乱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和贡献,客观上顺应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赐范毓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
从此,范氏为皇商兼获高官,名噪一时。
这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范毓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他是进入的惟一商人。
贡献:八大皇商之首 晋商旺族“八大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
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
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余年。
在晋商这个显赫群体中,都有哪些“财神”呢
白手起家通天下 诚信为本数乔家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
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
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
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
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
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
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
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
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
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
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
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
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
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
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
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
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
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
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贝者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
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
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
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著。
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
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
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
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
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
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
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
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
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
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
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
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
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
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
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
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
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
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
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
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
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
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
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
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
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
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
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
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
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
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
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
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
“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
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
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晋商大院。
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
蔚字五联竞潇洒 票号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
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
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
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宇五联号”。
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淫逸。
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
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
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声名卓著“长裕川” 祁县大户是渠家 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
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
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著,票号“三晋源”。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
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
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
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
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
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
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
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
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
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
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
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
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
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 山西首富数亢家 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
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
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
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
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
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
其次,亢氏是大粮商。
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
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
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
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
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
”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
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
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
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
清朝初年,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
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
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
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
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
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
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
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
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
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
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
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
大名鼎鼎“财神爷” “最后风光”是孔家 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
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
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
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
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
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
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
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
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
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
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
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
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
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
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
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
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
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
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
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