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干部夜校主持词

干部夜校主持词

时间:2013-05-23 09:28

小学班级特色介绍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勇敢的小雏鹰正迎着阳光自由地飞翔。

这群小雏鹰正是我们勒流中心小学三年(2)班的同学。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我们的做人原则;学会学习,学会休闲是我们的班级特色;遇难不退,遇苦不怕,绝不向困难低头是我们的行动口号;“努力学习,超越自我”是我们的班级格言;创建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和谐集体则是我们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挺好的成绩。

如曾获表扬班级,班级墙报获得好评等。

生活在我们这个班集体里的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你看我们生活在一起,有多么的快乐

多么的团结友爱

高中生优秀团员事迹

优秀团员事迹篇一:优秀共青团员个人主要事迹个人事迹他叫***,来自10级***班,现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

一年来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坚定,品学兼优,在团员青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热爱共青团工作,能积极参加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奉献,完成团组织交办的任务。

符合一名优秀共青团员的条件。

主要事迹如下:思想上,能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紧紧依靠团组织。

一是不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共青团的各种知识,增强政治敏感性,与党组织、团组织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严于律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团结同志,服从领导,保持了一名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上,能够做到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关心时事,课外生活丰富健康,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里的前列,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性强,各科成绩优秀,在20XX~20XX学年以综合名次第一的好成绩获得院二等奖学金的奖励。

生活上,能够自立自强,用诚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和朋友,和同学友好相处。

遇事总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

所在寝室关系融洽,互相关心,共同努力,学习氛围浓厚。

合理的安排个人的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使生活合理有序的进行。

他崇尚质朴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合理利用自己难道生活费。

请问中国从古到今有哪些名人是姓“梅”的

梅氏起源于商朝。

  【梅姓得姓始祖】:梅伯。

商末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

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

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

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

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梅姓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为汤王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

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醢,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

  2、出自他族所改。

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迁徙分布】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什么原因,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跃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先秦之后,才渐有梅姓人散见于史册。

秦有丹阳(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汉初有益阳(今属湖南省)人梅,西汉中叶有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时有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梅福。

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

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

此际见诸史册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赜、梅陶父子外,还有吴兴(今属浙江省)人梅虫儿。

可见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

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杨广穷兵黩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阉宦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

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并且此际梅姓已有人定居于甘肃。

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云南。

清代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

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梅姓历史名人】  梅 询:宣城人,宋代官吏。

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官至许州知州。

  梅 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画家、诗人。

顺治年间举人。

笔法挺秀,墨色苍浑,画松别饶风致。

其子蔚,山水得家传,兼工人物。

  梅 庚:梅清从孙,清代画家、诗人。

康熙年间举人,官泰顺知县。

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

与梅清、石涛均为黄山派名画家。

工诗,有《天逸阁集》。

  梅 成:梅文鼎孙,清代大臣、天文数学家。

康熙五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

参与修订《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

另有《赤水遗珍》等。

  梅 月:明代进士。

嘉靖间,人川南道宪副。

生平持躬谦让,人称长者。

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之武昌)人,五代时南唐官吏、画家。

曾为翰林待诏,善画人物、牛马。

最工写鸡,以此知名,世号梅家鸡,写斗鸡最精。

  梅尧臣: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北宋文学家。

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员外郎,世称梅都官。

其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

因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

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

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称其诗文为当时之冠。

拒绝仕途,著述颇丰。

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历代文纪》、《古乐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孙,清代诗书画家,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

有《书带园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数学家。

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

一生著作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

有《梅氏历算全书》、《古今历法通考》等,后人汇编为《梅氏丛书》。

其两位弟弟也长于天文数学。

  梅曾亮: 江苏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学家。

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

专力古文,有盛名。

诗亦清秀。

有《柏枧山房文集》。

  梅贻奇:天津人,现代著名学者。

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美。

1957年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名闻世界之京剧艺人。

出身京剧世家,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开创了梅派艺术。

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 四大名旦 。

解放后,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场,亦工书法,善画花卉,出笔秀逸。

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1961年逝世,终年67岁。

有《梅兰芳文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还有:汉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三司户部判官梅询,明代有经学家梅鹗、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梅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

相当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宛陵堂: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 ,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华萼堂”、“绩学堂”等。

  【梅姓宗祠通用对联】  〖梅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中侯苗裔;  汝南望族。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梅姓的源流和郡望。

  郎中三绝;  梅月二清。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梅朗中。

梅朗中,字朗三,诸生,宣城人。

善诗书画,时称“三绝”。

有《画带园集》。

下联典指明代进士梅月。

梅月,普定人。

嘉靖间,历官川南道宪副。

生平持躬谦让,人称行者。

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仙隐吴市;  诗咏都官。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寿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年时在长安求学,懂《尚书》、《毂梁春秋》,后官南昌尉,不久,弃官还乡。

成帝、哀帝时,曾多次上书。

元始年间,王莽专权,他离家到九江,相传后来成了仙;有人曾在会稽见到他;又说改姓埋名在吴市做门卒。

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时举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任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

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对宋初有些作家的靡丽文风表示不满;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深入,认为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风格平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很受陆游、刘克庄等人的推崇。

有《宛陵先生文集》。

  浓香满袖;  绩学参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宣城人梅询,字昌言,梅尧臣的叔父,进士出身,真宗时官三司户部判官,后以侍读学士出任许州知州。

他喜爱焚香,每天早上一定点燃两炉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满两袖筒,坐下后打开,使满屋飘香,人们称为“梅香”。

下联典指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毕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始终未做官。

共著书八十多种,《梅氏丛书辑要》中收录的三十多种,可作为代表。

在天文学上主要介绍《崇祯历书》的部分内容和解释《大统历》;在数学上主要介绍当时流传的中国古代数学和西方算法,并有所补充和发展。

康熙皇帝曾赐他“绩学参微(治理学问,能领悟微妙的意旨)”四字。

  汝南世泽;  双清家声。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梅月,生平持躬谦让,人称长者,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浓香满袖;  绩学参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梅询,侈于奉养,喜焚香,以公服罩之而出,坐定拔开,满室浓香,人谓之“梅香”。

下联典指清·梅文鼎,精历算之学,清圣祖尝以“绩学参微”四字赐之。

  宣城逸韵;  吴市清风。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梅询事典。

下联典指汉·梅福事典。

  -----------------------------------------------------------------  〖梅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榕声浮远岫;  石气结寒云。

  ——梅庚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梅庚题赠联。

梅庚,字耦长,号雪坪,安徽宣城人。

康熙举人,官泰顺知县。

善八分书,作画旷逸有雅韵。

工诗,有《天逸阁集》。

  -----------------------------------------------------------------  〖梅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词客昌言博学;  诗人少达多穷。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三司户部判官莓询,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

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梅尧臣。

  -----------------------------------------------------------------  〖梅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绩学诗文流光远;  经星历算播惠长。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天文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

以学识为康熙赏识。

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指出《明史》历志初稿谬误五十余处;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

一生著作达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

又有《绩学堂诗文钞》。

下联典指清代天文学家梅文鼎,字尔泰,与两兄(文鼎、文鼐)皆精研历算之学。

夜则披图卯观,昼则运筹推步。

考订前史,辑有《中西经星同异考》。

  卅载清明重竹帛;  一生亮节媲梅花。

  ——王大任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大任挽梅贻奇撰题联。

梅贻奇(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

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

1957年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

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野凫眠岸有闲意;  老树着花无丑枝。

  ——梅尧臣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梅尧臣(1002-1060)《东溪》诗句联。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人。

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

任河南主簿时,与欧阳修为同僚,切磋诗文,推动了古文运动。

仁宗时曾参与编修《新唐书》。

其诗平淡朴素,含意深刻。

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

有《宛陵先生文集》。

  香烟篆出平安宅;  烛蕊生成富贵花。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梅氏宗祠余庆堂联。

据梅屋村梅氏家族的族谱记载,梅氏家族的老祖宗原是广东顺德龙山人,于清朝嘉庆年间来到合浦常乐镇做生意,后在此定居、繁衍。

香港一代歌后、著名影星梅艳芳的祖祠就在这里。

1993年北海举办首届国际珍珠节时,梅艳芳应邀到北海演出,登台演唱时坦陈自己的祖籍是北海市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

该梅氏宗砖墙瓦顶,门上高挂“春风第”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宗祠内的神龛上,香火旺盛,中间有一个烫金的“神”字,“神”字两边普是这副对联,横批是“余庆堂”三字。

宗祠内,张贴着梅氏家族老祖宗的画像。

梅家仁老人说,逢年过节,梅氏家族的人均要来祠堂拜祭祖先。

梅氏家族中人都知道梅艳芳是香港歌后和著名影星,颇具爱心且口碑甚好,还听说过她曾经参加了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大家都为梅氏家族有这样的好后代深感自豪。

可惜她时运不佳,竟患上了宫颈癌。

于2003年12月30日凌晨辞世,同时对她的英年早逝深感悲痛。

  -----------------------------------------------------------------  〖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祖有遗编,昌言文集、圣俞诗稿;  家无长物,诞生字汇、定九丛书。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宣州市浦田村梅氏宗祠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梅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梅盛伟少将  梅盛伟(1914-2001),曾用名梅声为,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人。

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宣传员、师文印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股长、科长,天全独立团团长,第80团政治部主任,后方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红4军司令部参谋、政治部保卫部秘书。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印股股长,129师第1、第2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供处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3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24旅71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2团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5支队副政治委员,鹤立独立团团长,兴山警备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1950年组建东北防空部队,任东北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团一举击落4架F-84型敌机。

该月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68次,击落敌机11架,击伤69架。

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任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军、第2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交通部顾问组组长、党组成员,1995年8月离休。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梅嘉生少将  梅嘉生(1913-1993),江苏省丹阳县人。

1926年随生母到上海读书,小学毕业后到一家中药店当学徒,出徒后在父亲的药店当伙计,工余在夜校学校英语,不久考入华夏大学附属中学。

日军占领东北后,到南京报考国民党陆军军校,学习装甲兵课程。

1938年参加八路军。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嘉生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和邻村的管文蔚取得联系,组织起农民自卫团。

陈毅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北上时归属新四军。

历任丹阳游击纵队3大队大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3团团长,苏皖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中级干部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参谋长,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苏中公学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副参谋长,第1军委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1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经历过“紫石英号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战军各抽调一个师的全套干部参加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同时由第三野战军调集干部组成顾问团团部班子,由第四野战军抽调一个军事学校的班子担任越军军事学校的顾问。

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和粟裕商议,由当时设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第3总队首长组成顾问团团部,由总队队长梅嘉生担任韦国清的主要助手,担任了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参谋长、第一副团长。

曾经主持为越军起草了《战斗条令》、《队列条令》和《内务条令》。

1952年越南人民军发动西北战役,负责战役计划的准备,帮助越军总部组织了战场侦察,并和武元甲进行了8天沙盘推演作业。

西北战役开始时,梅嘉生随越军行动,两次遇险,一次几乎被定时炸弹炸着,一次是法军飞机轰炸,警卫员把他压在自己身子底下。

西北战役之后,和武元甲赶到越南和老挝边境,会见了老挝巴特寮战线领导人苏发努冯亲王,商议组织桑怒战役。

1953年,韦国清和梅嘉生随越军进入老挝上寮边境地区。

参与上寮战役。

上寮战役越军全胜,胡志明宴请韦国清、梅嘉生和邓逸凡,胡志明将一个鸡腿夹到梅嘉生碗里说:你为了越南的救国事业染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吃了这个,尽快康复

韦国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战计划》。

韦国清、梅嘉生还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边府战役计划。

1954年1月,韦国清、梅嘉生到奠边府前线,梅嘉生还到前沿观察法军阵地。

回国后,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战史编辑室主任,1964年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二级军功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有谁知道安徽省舒城县梅氏辈分排行啊

有谁知道梅氏来源

呵呵,我就是舒城县南港镇的,但我不知道怎么备份排行,我有个同学叫梅秀东,不知道怎么滴

梅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名为136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1%。

得姓始祖为梅伯。

发祥于湖北黄梅,早期聚居于河南汝南,经历代迁徙,现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为多,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74%。

梅姓涌现出梅执礼、梅贻奇、梅兰芳等众多历史名人。

堂号有“汝南堂”“苑陵堂”等。

梅姓缘起流行观点  【关于梅氏缘起,黄梅新开镇现今网络及专家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  按几个版本的关于梅姓资料来看,梅姓的最早始祖为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诸侯梅伯——这,我们可从“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时地为今安徽亳州以南]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知。

据史书称梅为梅国国君后至商纣时被纣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

梅死后(地名为今湖北黄梅),他的子孙便以(邑yì ,那个地名)为自己的姓氏了。

  梅姓始祖梅伯是商末纣时朝廷一位直臣,因正直敢言而而使纣王不快,将其尸体残忍剁成肉酱。

于是后人就依地名而为其姓尊“梅伯”流传千古。

  这里我们可以猜测下两个疑问:①当时梅伯所辖的梅国是否就是现今的湖北黄梅一带

(依据梅姓的最早人数多是在黄梅一带,而这一姓氏的人们就是因其邑——当时地名而随之的。

)②梅伯死时是在黄梅

(依据不大确定,因为当时商之国都是在今河南一带的,虽说湖北与河南相隔不远,但也很难说清他是在哪儿被纣所醢的。

  另有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很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译:梅本为子姓(即:该姓始为别人之名),梅始祖为梅伯,后被殷商纣王剁成肉酱,在周武王灭掉纣王后,周武王封梅伯后代★★★翻译暂放于此,有语病要请教专家★★★}  总之我很感觉和理由觉着梅姓之起始是与今湖北黄梅地区有着不能割断的丝连。

而就我本人乃一梅氏又在湖北黄梅地区谙熟地十分来讲,如黄梅县新开镇扁担列、新列和上五房等都是梅姓广地,且在我印象中小时候有位也是梅姓的女同学曾这样说过“我老家就是新开街上的,我爸说以前新开(镇)全是梅姓的”。

呵,不敢枉自狂说,只是想有可能梅姓之起源估摸真是由黄梅而出出去的。

  另外又会一些资料显示梅姓中也掺和有其他些非“一枝独秀”局面。

如“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还有说在南北朝“五胡乱华”后南蛮和北狄先后改姓为梅。

在《姓氏考略》一书中有这样写道:“南蛮有梅姓,见《魏志》,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唐书》。

”  我曾在百度为梅氏何处是其发祥(或源)地而苦苦求解。

但两个同为百度上的相关资料却在这一观点上给出了两个很自己驳论的文字,当然后者要好一点。

前者说其发祥地在河南后则是湖北黄梅。

比如看前者在“一则姓氏讲时末了第二段“得姓于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汉末年,便已逐渐从发源地的河南,逐渐播迁到了现在江西省九江一带,当时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便是安徽寿春人。

”后者则在第二节“迁徙分布”中提道“……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

”  就我认为第二者要相对前者在表叙梅氏起源一点上客观地多,可同时我也对后者来论不敢苟同有自己的观点。

就我认为梅氏起源应为黄梅还是河南只且仅只需抓住后世几不同版本所引的同句话“梅世子孙后随梅伯姓氏乃据其邑而决之的”。

那其邑何为呢

正是黄梅呀,这点我们可从那句翻译不了的古语中知,它说周武王覆了商朝为纪念正直敢言的梅伯便于黄梅赐予其地人们都为是姓。

而当时商朝首都朝歌就是今河南北部隶属鹤壁市的淇县,在若我没猜测的殷商王封其弟的梅国湖北黄梅应是又遥远又近的。

这一点恰是符合古代帝王予诸侯及诸侯国的“戒备”之心常理的。

所以为了说明我的论断之先见,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去了解下那段愚昧与科学相间的昏暗年代吧。

  下面的这个商王系表是节自某一网站上的。

  请注意一点商朝叫太丁的帝王有两位:一位是商朝顺数第二位和另一位是商朝倒数第二位。

我用了“粗体显示将它们标清。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汤->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  从上面的”商王朝王系表“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所讲的是后一个“太丁”商王。

根据历史结合上面谈到的我们可以很自然知道历史上曾这样的发生过。

那就是,太丁的弟弟梅伯在他仙逝后又作为臣子效命于帝辛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朝最后一个、最惨无人道的王商纣王。

由于商纣王昏聩无道、梅伯的正直敢言致使纣王怒气之下将梅伯杀后又不解恨地剁成了肉酱。

而就在这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鼎点之时。

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

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

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在西人周武王灭掉殷商后,英明圣世的周武王为了纪念那位曾令他敬仰的忠臣梅伯,于是令梅伯生前所辖地的臣民们以梅地之名作姓永示悼念。

  最后关于梅伯在何处丢命暨是全篇之总结我想补充几点:①梅伯定不会在他所辖之域受醢刊。

②梅伯的梅国定是在今湖北黄梅地区。

③由二知梅姓氏的发源地应不是河南汝南地区而是湖北黄梅地区。

④梅姓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一个子姓,但我们后代因有梅始祖梅伯这样的人物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⑤姓“梅”之人名字如同姓“吴”样是很难取的。

曾看见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说吴姓取“吴自有”为最好而“梅”姓他没说我却觉得“梅傲雪”乃一好名字。

解释为:梅是单枝生长的,雪又喻冬日之秀——“梅”,前后照应,双双承祥,能给其补不足;其意坚韧自强,傲雪呈香。

⑥姓“梅”的人都会如同“梅花”傲雪的骨气而勇往直前的。

⑦上面的翻译“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现翻译如下:梅本为子姓(即:该姓始为别人之名),梅始祖为梅伯,后被殷商纣王剁成肉酱,在周武王灭掉纣王后,周武王封伯的那些子孙于黄梅这个地方吧。

另一翻译: 梅氏一族本来姓子 其先祖为梅伯,(这里的梅应该指的是封地,他因封地而被称为梅伯)然后封梅伯为忠侯,然后后人就以此为姓了。

1、文化名人  梅执礼:北宋著名抗金民族英雄。

 (1079—1127),字和胜,浦江通化黄茅山下(今属兰溪梅街头村)人。

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授常山尉,未赴任。

敕令删定官,转任《九域志》编修。

后历任武学博士、国于副业、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累官至礼部侍郎。

为官刚正严明,不避权贵。

权臣王黼一日宴请,席间盛陈女乐,导览府中园池楼阁。

执礼正色直言,罢宴辞归,并寄诗进诫。

王黼不悦,执礼被奏贬为蕲州知州,次年徙为滁州知州。

滁州向有供官炭之例,树木砍伐殆尽,执礼到任奏请免供。

又百姓苦于盐税苛重,复上书,得以蠲免。

百姓为之绘像立祠。

钦宗即位,召为户部尚书。

时金兵入侵,军用不足,执礼建议宫中经费改属外朝掌握,月省银30万两。

金兵围京师,劲皇上亲征以励士气,结果被用事者所阻。

徽宗、钦宗二帝将入金营,奋力谏阻,不听,京师失陷,二帝质于金营。

执礼托兄弟赡养父母,毅然与诸将商议,计划夜袭敌营救回徽宗、钦宗。

遂借赈给为名,与吴革、赵叻等秘密联络军民,数日间得10余力人。

因奸党范琼泄露兵机,未获成功。

靖康二年(1127)二月,汴京失守。

金以二帝为质,向宋勒索大量金帛时,执礼与同僚陈知质、程振、安扶假意周旋,拒不缴纳。

金师胁迫从命,执礼等答道:“百姓空虚,无从征集,故难从命!即遭砍杀。

高宗追赠通奉大夫、资政殿学士,谥节愍。

通诸经,尤精《周易》,著有《文安集》l5卷。

  梅之焕: 诗人、明代官员。

字彬父。

麻城人。

侍郎国桢从子。

少孤,勤奋好学,十四岁为诸生。

曾骑马突入御吏行部阅兵之校场,御史怒,命他与材官(军中供差役的武职) 角射,他发箭九发九中,乃上马长揖而去。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乡举。

次年中进土,选为庶吉士。

任吏部给事中。

太监李浚拷诬商人,他上书揭发,并建议神宗责实事、重纪纲、惜人才。

当时朝中大臣都结朋党,他不攀附权势,以廉孤自胜。

任广东副使时,曾捕杀戕害烈女的豪民;平定掠潮州、杀守吏的“海寇”袁八老。

天启元年(1621年),以通政参议,迁太常少卿,升为右佥都御史。

后遭魏忠贤党诬陷,被削职、遣戍。

思宗即位后,复官,奉命巡抚甘肃。

曾多次击退进犯的蒙古贵族。

后京都戒严,命他率兵入卫。

因河西有边警,未能成行。

待他打退进犯者并平定王进才哗变后到达京师时。

已误期,乃被革职。

后思宗追念他巡抚甘肃之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复其原官。

  梅询:宣城人,宋朝官吏。

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官至许州知州。

  梅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画家、诗人。

顺治年间举人。

笔法挺秀,墨色苍浑,画松别饶风致。

其子蔚,山水得家传,兼工人物。

  梅庚:梅清从孙,清代画家、诗人。

康熙年间举人,官泰顺知县。

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

与梅清、石涛均为黄山派名画家。

工诗,有《天逸阁集》。

  梅成:梅文鼎孙,清代大臣、天文数学家。

康熙五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

参与修订《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

另有《赤水遗珍》等。

  梅月:明代进士。

嘉靖间,人川南道宪副。

生平持躬谦让,人称长者。

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之武昌)人,五代时南唐官吏、画家。

曾为翰林待诏,善画人物、牛马。

最工写鸡,以此知名,世号梅家鸡,写斗鸡最精。

  梅尧臣: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北宋文学家。

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员外郎,世称梅都官。

其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

因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

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

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称其诗文为当时之冠。

拒绝仕途,著述颇丰。

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历代文纪》《古乐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孙,清代诗书画家,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

有《书带园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数学家。

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

一生著作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

有《梅氏历算全书》、《古今历法通考》等,后人汇编为《梅氏丛书》。

其两位弟弟也长于天文数学。

  梅曾亮: 江苏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学家。

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

专力古文,有盛名。

诗亦清秀。

有《柏枧山房文集》。

  梅贻琦:天津人,现代著名学者。

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美。

1957年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名闻世界之京剧艺人。

出身京剧世家,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开创了梅派艺术。

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解放后,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场,亦工书法,善画花卉,出笔秀逸。

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1961年逝世,终年67岁。

有《梅兰芳文集》。

  梅艳芳:广西合浦人,歌手、演员。

1963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2003年12月30日凌晨因子宫颈癌病逝香港。

1968年,五岁的梅艳芳开始跟着妈妈所创办的锦霞歌舞团走唱公园、街头、歌剧院。

1982年凭借《风的季节》获得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冠军,就此步入娱乐圈,成为香港八零年代最受欢迎的女艺人。

  梅婷:生日:4月30日,星座:金牛座 身高:166cm 体重:47kg学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艺术成就:电影作品:《花眼》《红色恋人》等电视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南北一家亲》《心网》。

获第二十二届国际开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获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获北京市电视艺术春燕奖第六届评选最佳女主角奖。

  梅文余: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冶金部部属上海钢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著名磁性材料测量专家。

曾获全国青年科技进步奖,著有《动态磁性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硅钢磁性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等专著,发表磁性材料测量方面论文数十篇。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还有:汉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三司户部判官梅询,明代有经学家梅鹗、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2、中国人民解放军梅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梅盛伟少将  梅盛伟(1914-2001),曾用名梅声为,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人。

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宣传员、师文印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股长、科长,天全独立团团长,第80团政治部主任,后方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红4军司令部参谋、政治部保卫部秘书。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印股股长,129师第1、第2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供处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3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24旅71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2团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5支队副政治委员,鹤立独立团团长,兴山警备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1950年组建东北防空部队,任东北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团一举击落4架F-84型敌机。

该月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68次,击落敌机11架,击伤69架。

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任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军、第2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交通部顾问组组长、党组成员,1995年8月离休。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梅嘉生少将  梅嘉生(1913-1993),江苏省丹阳县人。

1926年随生母到上海读书,小学毕业后到一家中药店当学徒,出徒后在父亲的药店当伙计,工余在夜校学校英语,不久考入华夏大学附属中学。

日军占领东北后,到南京报考国民党陆军军校,学习装甲兵课程。

1938年参加八路军。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嘉生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和邻村的管文蔚取得联系,组织起农民自卫团。

陈毅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北上时归属新四军。

历任丹阳游击纵队3大队大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3团团长,苏皖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中级干部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参谋长,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苏中公学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副参谋长,第1军委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1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经历过“紫石英号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战军各抽调一个师的全套干部参加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同时由第三野战军调集干部组成顾问团团部班子,由第四野战军抽调一个军事学校的班子担任越军军事学校的顾问。

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和粟裕商议,由当时设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第3总队首长组成顾问团团部,由总队队长梅嘉生担任韦国清的主要助手,担任了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参谋长、第一副团长。

曾经主持为越军起草了《战斗条令》、《队列条令》和《内务条令》。

1952年越南人民军发动西北战役,负责战役计划的准备,帮助越军总部组织了战场侦察,并和武元甲进行了8天沙盘推演作业。

西北战役开始时,梅嘉生随越军行动,两次遇险,一次几乎被定时炸弹炸着,一次是法军飞机轰炸,警卫员把他压在自己身子底下。

西北战役之后,和武元甲赶到越南和老挝边境,会见了老挝巴特寮战线领导人苏发努冯亲王,商议组织桑怒战役。

1953年,韦国清和梅嘉生随越军进入老挝上寮边境地区。

参与上寮战役。

上寮战役越军全胜,胡志明宴请韦国清、梅嘉生和邓逸凡,胡志明将一个鸡腿夹到梅嘉生碗里说:你为了越南的救国事业染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吃了这个,尽快康复

韦国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战计划》。

韦国清、梅嘉生还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边府战役计划。

1954年1月,韦国清、梅嘉生到奠边府前线,梅嘉生还到前沿观察法军阵地。

回国后,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战史编辑室主任,1964年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二级军功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游击队之歌 作曲者简介和演唱者简介

<<游之歌>>作词曲: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市邵东。

早年参加湖南农民和广州起义。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

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

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

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

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

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歌手:杨佳 上海人 天秤座 《what’s rap》(原创)《星光愿望》(原创) 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系大二 曾在校举办个人演唱会,属舞台型选手表现能力较强,RAP等 由东广音乐动感101 著名主持人孙仲瑜选出 曾在校举办个人演唱会 属舞台型选手表现能力较强 性格特征:可爱机灵,酷爱耍帅,帅气洒脱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1914-1947),原名孙默心、孙培元、铁克等,1914年12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

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市自励公学、钢山小学、南离公学和格治公学读书。

1926年考入南光中学,后因家中生活困难辍学。

1929年到美亚保险公司任职员,并坚持读夜校。

九一八事变,麦新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5年,他参加上海进步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

1936年,参加歌曲研究会和中国歌曲作者协会。

他经常与吕骥、冼星海等音乐家一起学习和探讨音乐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麦新参加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战地服务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中,他创作了《向前冲》、《马儿真正好》、《大刀进行曲》等歌曲60 余曲,歌词《九·一八纪念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保卫马德里》等20余首,还写了《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谈特点》等论文。

1940年,经周恩来、叶剑英介绍,麦新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

他成了群众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这个时期,也是他进行歌曲创作的高峰期。

他的主要作品有《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歌》、《红五月》、《志丹陵》等。

他担任过延安作曲者协会干事会的干事、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执委、聂耳创作奖金评选委员会的评委等职。

1945年8月,麦新随陈毅赴华东、上海等地工作,后又转赴东北。

同年12月,到阜新煤矿工作。

1946年2月下旬,麦新随中共阜新地委到达哲里木盟。

3月,被分配到开鲁县任中共开鲁县委委员、县委秘书,负责举办工农干部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

5月,任开鲁县城关区委书记,发动群众搞清算、打土豪、斗恶霸。

8月,带领县委工农团到北部的三区、六区搞剿匪反霸、减租减息。

10月,实行战略转移,县委机关撤出县城,麦新率领县委工作团和小街基区部分干部参加吕明仁领导的游击队——“长江骑兵团”,任五大队干部中队指导员,在鲁北、高力板、黑大庙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等地打游击。

1947年2月,开鲁第二次解放,麦新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曾主办县委机关油印的《开鲁工作快报》,指导全县工作。

同时,他还深入到情况复杂、斗争激烈的五区(双合兴)一带,带领群众搞清算斗争,组织春耕生产,培养发展一批农村党员。

他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群众赞扬。

他见贫农肖大娘的小儿子没有衣服穿,就把自己的一件上衣给孩子穿上。

他经常帮助群众家挑水、扫院子,见啥活都帮助干。

在他牺牲的前几天,还帮助老贫农郭万才家脱坯、垒墙,给军属刘大娘挑了一缸水,并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零钱给了刘大娘。

在开鲁县工作期间,麦新配合群众工作创作《农会会歌》、《翻身五更》、《咱们的游击队》等十几首歌曲。

他还经常亲自教唱革命歌曲。

1947年6月6日上午,麦新在四区参加完县委会议后,带领通讯员赵明贵、王振江回五区,准备立即传达县委会议精神。

当他们行至刘祥营子以南的芦家段时,突然遭到大股匪徒袭击。

麦新临危不惧,一面应战,一面命令一名通讯员火速带着党的文件突围。

并和一名通讯员掩护,阻击敌人。

通讯员不幸中弹倒下,麦新就一个人继续牵制敌人。

接着,他也中弹失去了知觉。

敌人冲上来,将麦新团团围住,用枪托、皮鞭毒打,鲜血染红了大地。

麦新从昏迷中醒来,两眼含着怒火,大骂匪徒,视死如归。

歌手: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CNSO),前身中央乐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所属的文艺演出单位,是中国最优秀的职业乐团之一,由国内一流演奏家组成。

历经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中国交响乐团演奏水平始终保持着最优秀的传统。

中国交响乐团拥有一个同样历史悠久的合唱团,其成员均是国内高等音乐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从五十年代荣获世界青年节合唱比赛金奖至今,始终代表着中国合唱艺术的最高水平。

为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合唱团精心策划、修改重排了大型情景合唱音乐会《燃烧的岁月》。

关于建党的资料

中产党建党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

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