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戏曲的主持词及串词
戏曲大舞台主持词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甲: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乙:戏曲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多种因素。
它是我们文化史上光辉的一笔。
甲:戏曲在不同地区,所展示的风格也不同,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黄梅戏的悠扬委婉……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乙:为了去感受戏曲的博大精深,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吧
合:我们宣布:“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现在开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板块。
每组基础分100分。
一、展示一些同学们收集的戏曲知识,每正确展示一次,该小组得10分。
前面同学如果展示过了的内容,后面再展示不得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二、小组必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三、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由其他小组获得答题资格,答对每题该小组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四、戏曲演唱部分:四个小组各有一次机会,依次派若干名同学上台演唱一个戏曲片段(要求有舞台动作)。
另三个小组评分并略作点评(每组评分最高30分,最低20分,不演唱的0分)。
乙:接下来的这个“各显神通”的板块是为大家展示一些同学们收集的戏曲知识,每正确展示一次,该小组得10分。
掌声欢迎
甲:下面进行第二板块:小组必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掌声欢迎
乙:下面进行第三版块: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由其他小组获得答题资格,答对每题该小组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甲;接下来是聚精会神听戏曲,播放一些录音甲:下面进行第四版块:南腔北调唱戏曲 首先有请第一组同学带来的粤剧《 》掌声欢迎
乙:请欣赏第二组同学带来的川剧《 》掌声欢迎
乙:请欣赏第三组同学带来的川剧《 》掌声欢迎
甲:请欣赏第四组同学带来的黄梅戏《 》掌声欢迎
由记分员公布今天比赛的结果甲: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一定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乙:希望大家能保护中国戏曲,并把它发扬光大
合:我们宣布“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活动到此结束
(齐唱歌曲《说唱脸谱》结束)。
唱戏里的人物怎么分级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行当,按传统习惯,有“生、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求 :戏曲进校园的宣传语
戏曲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戏剧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让戏剧进入我们的校园,让戏剧融入我们的生活。
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朱丽娅的真实名字叫什么?
伍燕伍燕,7月17日生,湛江人,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广东电视台工作了多年,先后主持了,,,,,,等节目。
主持的节目收视率均在前3位,还拍过泰宝八宝粥,佳能办公用品,化妆品等广告。
1999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之获广东电视台一九九九年广东电视台优秀电视作品,并为栏目创作了主题曲,词曲一手包办, 并创作了,,《天亮了还是一样》,《风花雪月钢琴诗》,《算了》,《走了》等等流行曲。
中文名伍燕外文名vivien出生地湛江出生日期7月17日职 业主持代表作品《观众大广场》,《大世界》,《一点真情》体 重50星 座巨蟹座所在频道珠江频道身 高1.68m目录1 演出经历2 个人作品3 获得奖项演出经历编辑在广东电视台工作了多年,先后主持了《观众大广场》,《大世界》,《一点真情》,《180快递》,《电影红茶馆》,《娱乐最前线》,《圆你星梦》等节目。
主持的节目收视率均在前3位。
在节目中曾扮演角色:粤曲折子戏《月下望江亭》饰谭记儿戏曲小品《苏小妹三难新郎》饰苏小妹戏曲小品《梁山伯祝英台》饰祝英台粤曲折子戏《剑合钗圆》饰霍小玉戏曲小品《天赐良缘》饰小燕子戏曲小品《唐伯虎点秋香》饰秋香小品《乡下来的女教师》饰女教师“小花”等等……羊年春节特别节目:古装剧《天宫赐福》中饰演“月光仙子”《外来媳妇本地郎》客串演出饰演“阿丽”在20集青春偶像剧《魔术奇缘》中为女主角林心如配音个人作品编辑1999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红茶馆》之《音乐家传记》获广东电视台一九九九年广东电视台优秀电视作品,并为《圆你星梦》栏目创作了主题曲,词曲一手包办,并创作了《不后悔》,《没你一样美丽》,《天亮了还是一样》,《风花雪月钢琴诗》,《算了》,《走了》等等流行曲。
2001年为广东电视台《圆你星梦》栏目创作了主题曲《开创未来》(词、曲)[1] 2001年承担了《似是故人来》等45期串场小品剧本的创作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并全部获上级通过采用。
创作歌曲《我们一定会赢》(词、曲)获得台领导肯定,并定为抗非典9小时特别节目大会主题曲,由广东台、广东电台、南方台三台主持人合唱,受到好评。
为广东电视台青年艺术团创作团歌《青春飞扬》。
伍燕个人作品音乐会(童话)曲目:序幕:《我们一定会赢》(抗非典9小时特别节目大会主题曲)《青春飞扬》 (广东电视台青年艺术团团歌)《极速飞翔》(为广东电视台45周年台庆晚会创作)第一幕:童话 :《小王子》《美人鱼》《森林畅游》《灰姑娘》第二幕:幻想 :《想……》(二声部)《雨滴》《离家出走的猫》第三幕:花.情:《花语》《蝶恋花》《爱的花园》《断断续续》、《因为爱你》、《记得》第四幕:变奏:《森林里传来美丽的声音》《茨冈》《WILD NIGHTS》(歌词取材狄金森抒情诗)《樱花》(取材日本民谣“樱花”)第五幕:风.雅:《风雅》 ( 鼓乐表演)《元夕》(歌词取材辛弃疾《元夕》)《游园惊梦》(取材昆剧《牡丹亭》)《南音今唱》(取材广东粤剧南音)获得奖项编辑1999年在雅虎网举办的“大学生最喜爱节目主持人”评选活动中获“广东大学生最喜爱女主持”称号2001年获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第三届“十佳青年”称号2002年荣获广东省电视台节目中心“最佳女主持”称号2003年用获广东省电视台节目中心“最佳女主持”称号2003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金话筒“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2003年被湛江市政府评选为“湛江形象大使”2004年9月获2004年度中南六省电视艺术“金帆奖”十佳文艺节目主持人征文《我爱我家》获1999年广东电视周报举办《我的珠江 情》征文比赛三等奖2000年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红茶馆——古典音乐家专辑》获广东电视台1999年度优秀作品奖
白蛇传各版本故事及戏剧唱词
白》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
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
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
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剧情:峨嵋山上的青、白二蛇精,羡慕人间生活,化身少女小青、白素贞,至西湖游玩。
书生许仙与白素贞相遇,互生爱慕,经小青撮合成亲。
金山寺僧法海为破坏许、白婚姻,用言语盅感许仙,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金山。
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败走断桥。
觉悟的许仙与白素贞言归于好,法海却用强力拆散这对夫妻。
白素贞被压雷峰塔下。
小青请来神将,烧毁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
青雄白雌。
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
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
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是田汉根据昆曲、京剧老本改编。
1947年改编时原名《金钵记》,解放后又进行修改,正式定名为《白蛇传》。
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
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盗库银》为武旦出手戏,有大刀、双鞭出手等,高难惊险,舞蹈优美,开打火爆,为名武旦宋德珠、阎世善、李金鸿、班世超、冀韵兰等的看家戏。
解放后,关肃霜把双鞭改成双剑。
《祭塔》为正工青衣唱工戏,也是初学青衣的开蒙戏,有长达三十八句难度很大的反二黄唱腔。
从胡喜禄、陈德霖唱红后,梅兰芳、尚小云又都分别作了加工,遂成为梅派、尚派早年的优秀代表作。
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剧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剧。
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
他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因素,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
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断桥》。
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剧目之一。
张派传人赵秀君曾改编演出。
全本《白蛇传》,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过。
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后曾在长安戏院合演一场《四白蛇传》(毛的“游湖”、“结亲”、“酒变”,宋的“盗银”、“盗草”、“水斗”,李的“断桥”,张的“祭塔”)。
解放后改编的《白蛇传》,由中国戏校刘秀荣、谢锐青首演(相关内容请进入下方的刘秀荣专访页面),后又有杜近芳、赵燕侠的演出本。
杜的白蛇绻绻深情,浓郁感人。
《断桥》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最为脍炙人口。
许仙由李少春、叶盛兰轮演,李少春还创造了大嗓许仙的唱法,别具韵味。
赵的白蛇柔婉多情,细腻传神,在感情奔放的《合钵》一场,田汉专门为赵燕侠写了一段〔徽调三眼〕的唱词,由名琴师李慕良按赵的风格制谱,唱词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与赵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
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李炳淑、华文漪、杨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传》。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电影,影片运用了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上映后轰动异常。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李胜素、魏海敏、刁丽、陈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剧全本,《断桥》一折更为众多演员所常演。
张火丁曾按程派路数移植田汉本《白蛇传》。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截止2017年6月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界第一。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昆曲(2001年入选):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
《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三种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
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四百多出。
中国古琴艺术(2003年入选):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5年入选】: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民歌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奈日乌日汀道(礼仪歌)、潮尔道(一种带有持续低音伴唱的二重结构长调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
表现内容多为训谕和伦理道德为主,根据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结构规模、旋律形态、节奏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异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区域。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7年入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入选):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福建南音(2009入选):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京云锦(2009入选):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
安徽宣纸(2009入选):安徽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
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
对安徽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
始于唐代,历代相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贵州侗族大歌(2009入选):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广东粤剧(2009入选):粤剧主要流行于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
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格萨尔》史诗(2009入选):格萨尔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尔史诗以其独特的串珠结构,融汇了众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成了气势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
史诗说唱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地方性知识的汇总——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等,都有全面的承载,史诗说唱传统还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因而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浙江龙泉青瓷(2009入选):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古代龙泉哥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
龙泉迄今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达360多处。
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传统的独特的烧制技艺。
青海热贡艺术(2009入选):始于15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藏戏(2009入选):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的藏语名叫拉姆,意为“仙女”。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新疆《玛纳斯》(2009入选):《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该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首领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卡尔梅克人)的掠夺与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
全诗共分八部,分别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并以玛纳斯的名字作为总名称。
蒙古族呼麦(2009入选):“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甘肃花儿(2009入选):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西安鼓乐(2009入选):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无论是僧派、道派和俗派其有两种表演形式,都有两种演奏形式,即行乐和坐乐。
朝鲜族农乐舞(2009入选):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盛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
书法(2009入选):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和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篆刻(2009入选):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剪纸(2009入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雕版印刷(2009入选):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技术大约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入选):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和技艺。
端午节(2009入选):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妈祖信俗(2009入选):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该信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以及民间习俗,遍布中国的沿海地区。
妈祖诞生和成长在公元10世纪的湄洲岛,她致力于帮助她的同胞乡亲,并且因为试图营救海难中的幸存者而献身。
湄洲渔民为纪念这位好姑娘,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
每年都会有两次正规的庙会来纪念妈祖,届时当地居民、农民和渔夫此时都会暂时放下他们的工作,并祭献海洋动物供奉妈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
在全球5000座妈祖庙和私人家中,其他各类小一些规模的祭祀仪式也全年不停歇地进行着。
京剧(2010年入选):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皮影戏(2011年入选):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珠算(2013年入选):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二十四节气(2016年入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成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并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年入选):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虽名称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入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
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
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
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
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
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
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黎族棉纺织工艺,曾长期领先于华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时期,仍位居全国的前列。
伟大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学习黎族纺染织绣工艺,并加以改进和提高,传播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的习惯。
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卓越的贡献。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入选):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
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
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
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
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2010年入选):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社区,由于地域或功能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丰富而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入选)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该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入选):国人毕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是在小木块上刻出凸起的单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拣出所需要的单字,组合排成一个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
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印版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目前,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2011年入选):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无伴奏,用叶韵和散文体形式进行的徒口讲述,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玛堪的口口相传,也是这个民族百年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记录方式。
伊玛堪或依玛坎,含义为鱼即哈(鱼),也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或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
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2012年入选)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深受群众喜爱,而近些年却遭遇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