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感动梁山观后感作文
在我所认识的感动是帮助别人,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救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感动是出自于自己真正心声的感动。
今天,胡老师让我们看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有一位长的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她面庞白净,深蓝色的眼睛就像一颗深蓝色的宝石,一张面似月圆的小脸,显得她更可爱迷人了,她拥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给她增添了春天般的明媚。
但是她却用一把剪子把自己的长发剪成了短发,把剪下的头发送给了一位白血病儿童。
正是这位幼稚的小女孩,用她那幼稚的举动唤醒了我心中那颗感动的心。
是啊,感动也许是某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丽。
使人落泪的感动,一定是出自于自己真正的心身的感动。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观后感200字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
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
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建筑梁山文明城市作文
(一):十景: 西湖十指形成于南宋时期的旧西湖十景,各景点基本围绕西湖分布的则位于西湖上。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苏堤的特点是一柳三桃,飞柳熏风,柳绿桃红。
2、曲苑风荷: 曲苑风荷景色,以夏日观荷为主题。
“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宜。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这里泛舟夜湖,舟中赏月。
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是观赏月色的品茗香茶的好地方。
4、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
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 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这时候,站在宝石山向断桥方向望去,低矮的桥面在漫天的瑞雪里似乎已经断掉,景韵非常幽深。
5、柳浪闻莺: 在钱王祠一带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
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
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有诗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山巅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8、双峰插云: 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
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9、南屏晚钟: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
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
后周显得元年,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佛寺群落,晨钟暮鼓。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
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如一个特大的“田”字。
明万历年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
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二):西湖新十景: 西湖新十景,五家新闻旅游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得到广大市民一致认可。
1、云栖竹径: 是市区五云山西一处森林茂密的山坞,相传五云山上时有五色瑞云盘旋,并在此栖留,故名。
进入山坞,有一条卵石小路,夹路翠竹摇空,篁间鸟雀啁啾,溪涧鸣琴,触目成趣。
有清溪顺流而下,弯弯曲曲,与竹径时分时合,若接若离。
2、满陇挂雨: 在南山满觉陇一带,桂花是杭州的市花。
满觉陇两山夹峙,林木葱茏,地下水源源丰富,环境宜于桂花生长。
这里香桂遍植,每年中秋前后,几番金风凉雨,秋阳复出之时,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流芳十里,沁透肺腑。
3、虎跑梦泉: 位于大慈山下,始于佛教神话传说,虎跑泉是地下水流经岩石的解理的裂隙泉。
它从石英砂岩中渗透、出露。
水质纯净,总矿化度低,氡的含量高,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
与龙井茶叶并称“西湖双绝”。
4、龙井问茶: 龙井,位于西湖西南的风篁岭山。
五代此地建有龙井寺,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
且龙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摆动,然后慢慢消失。
龙井泉水清澈甘洌,龙井茶更负盛名。
龙井水泡龙井茶更是奇妙双绝。
5、九溪烟树: 九溪,位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
北接龙井,南贯钱塘江。
源发翁家山杨梅岭下,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曲折隐忽,流入钱江。
十八涧系指细流之多,流泉淙淙。
九溪与十八涧在八觉山下的溪中溪餐馆前汇合。
一路重峦叠嶂,茶园散处,峰回路转,流水淳淳,山鸟嘤嘤。
晴天秀色可餐,阴天烟云飘渺。
6、吴山天风: 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吴虽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7、阮墩环碧: 阮公墩是清嘉庆五年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
阮公墩成岛后,杂木葱茏,蔓草萋萋,天真未凿。
岛上矮篱围出庄园,园内茅屋竹阁,有环碧小筑、云水居等,轻盈灵巧。
庭前屋后,岛边近水处,别设忆芸亭,取追想阮芸台治湖堆岛、留绩西湖之意。
8、黄龙吐翠: 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处,隐藏着颇具道教洞天福地气象的黄龙洞古迹。
山,以浑重的黄砂石块依照山势、地形的起伏抑扬而砌筑。
竹径通幽,汇林成海。
9、玉皇飞云: 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
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
10、宝石流霞: 西湖三面云中,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景色奇特。
它们的山体均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其中最多见的是熔结凝灰岩。
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尤其是朝阳或落日红 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 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断断生辉。
(三):西湖新新十景: 盛世修志,清平立景。
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经历社会各界和中外游客的评选出来。
1.灵隐禅踪: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是为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
灵隐寺前有飞来峰,崖壁精雕五代、宋、元石刻造像,蔚为大观。
又有冷泉之水,时而清流潺潺,时而湍急奔流。
灵隐周边,更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
2.六和听涛: 六和塔原有塔院开化寺,其中有一楹联写道:“灯传慧业三摩地,鼓应潮声八月天”。
意思是承接佛法需要专心致志。
听涛似乎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在六和塔上,听涛更能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从而在对涛声的品味之中,体会到万千意象。
至于秋高气爽季节,登塔听涛更生沧海观日之意,那份并吞八荒之豪情, 3.岳墓栖霞: “莫须有”三字,铸成中国史上的千古奇冤。
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北山栖霞岭上,每当仲春时节,山花烂漫;入秋以后,红枫似火,望之如霞,久留不去。
岳飞忠骨葬于栖霞岭下,多少年来,杭州人民感念他的精忠伟烈。
岳飞墓庙这一人文景观是秀美西湖的灵魂。
4.湖滨晴雨: 湖滨位于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览西湖的三面云山,更是品鉴阴晴雨雾的好地方。
西湖风景最宜慢慢细品,尤其是多雨时节,漫步湖滨,但见烟雨蒙蒙,水天一色,西子湖如美人风鬟雾鬓,若隐若现,有一种特别迷人的“朦胧美”。
5.钱祠表忠: 钱王祠倚城面湖,中有“功德崇坊”之景。
祠内有苏轼撰书的《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
碑记叙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
写出了杭州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6.万松书缘: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代弘治年间,取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
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尚有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
7.杨堤景行: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德行使人敬慕,值得仿效。
杨公堤近有三贤祠,所以桥名题作“景行”。
表达了今人对于先贤杨孟瑛浚湖筑堤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点出了杨公堤景致的特点,人行景移,移步换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8.三台云水: 云自无心水自闲,三台山景区兼有江南山地和水乡之胜,不仅山色苍翠,映照长空,也多港湾溪潭,碧水清流。
而山环水绕之间,更多人文景观,其中最具分量的景点是于谦墓(祠)。
“云水”一词点出这里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在此也借用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热血千秋,清白一生。
9.梅坞春早: 梅家坞盛产茶叶,为西湖龙井中的珍品。
“春”在梅坞便是茶香之意。
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为名贵,每当清明时节,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采茶女的身影隐现在碧绿如茵的茶园之间,鸟鸣茶歌,婉转相应,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灵气,也是春天西湖的独特美景。
10.北街梦寻: 风光绮丽、蜿蜒漫长的北山街,是人们晨昏之时迤逦而行的最爱。
半数以上的近代中西式著名建筑荟萃这条街上,而在绿荫之下,庭院之间,又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理想与情怀,光荣与梦想,让人寻寻觅觅。
(四):新西湖十五景: 包括“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一十五个西湖景点。
一街: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 。
在西湖北岸,栖霞岭,葛岭,宝石山的山麓之间。
西起魏店东到望湖楼这一段路程中,荟翠着中国近代产业革命运动中,新兴产业者的大部分的居住楼墅,中西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苏东坡纪念馆: 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
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
三园: 云栖景区: 走进云栖,就被两旁密密层层、节节向上、清逸挺拔的无数修竹包围,置身于竹海碧波之中,顿生一种“凉、绿、清、静”的感觉,以“绿”、“幽”、“雅”为特色,集接待、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品位风景点。
仁寿山公园: 仁寿山公园位于杭州植物园东南侧,公园突出原始、自然、野趣的主题。
龙泓涧景区: 龙泓涧,是西湖南山三大溪之一,更是给西湖提供天然补给水源的四条溪流之一.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新恢复的仿古桥——饮马桥和玉钩桥。
饮马桥扼三路(金沙、玉涧、君子)清澈之水汇聚而流出茅家埠再注入西湖。
四墓: 龚隹育墓: 位于六和塔畔牌楼里,是西湖风景区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墓前方的华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马、石虎、石翁仲均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小小墓: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其诗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脍炙人口。
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传为湖山佳话。
墓亭共有12副柱联,分别邀请12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武松墓; 武松墓位于北山街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的是秀丽的西湖。
武松墓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英公”,杭州的这些古迹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一种情感寄托。
陈夔龙墓: 位于右台山麓 ,位于俞樾墓南侧, 陈夔龙(1857—1948),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
历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
五景: 朱家里: 位于梅家坞老村梅灵路以东。
依托“十里梅坞”的独特自然环境,成为梅家坞茶文化村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魏庐: 魏庐位于花港观鱼公园西侧,南临著名的牡丹亭, 整座魏庐的最高处是木结构瓦顶的八角重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八角重檐的顶,都只能看到一部分。
这种顶在园林建筑中被称为“攒尖顶”。
自亭前往北,一眼望去青山葱翠,碧水悠悠,是一处望尽西湖胜景的绝佳之地。
体现建筑与植物、山水的和谐共生的意境。
玉岑诗社: 从三台山路来到浴鹄湾西侧的武状元坊,沿着对面上山小道便可到达玉岑山。
三层八角攒尖顶的阁楼,是诗社的主体建筑。
它是根据明代文人祝时泰、沈士辈在此结玉岑诗社的典故而恢复的。
其建筑设计以突出原诗社的时代特征为要求,在外观及结构上形神兼备,展现了诗社的古风余韵。
留余山居: 留余山居原位于南高峰北麓,为清代著名的园林景观。
乾隆帝到此游览,赐题“留馀山居”四字为额,此名流传至今。
山居旁另建有江亭、听泉亭。
2004年,在原址附近按古籍记载的留余山居布局复建该景观,沿用留余山居旧名。
同时沟通水系,堆叠假山,重新添置楹联匾额,营造旧时景观。
三台阁: 位于风光旖旎的三台山顶,为游客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临阁远眺,山峦叠翠,碧湖如镜,湖西全景可尽收眼底。
有上山游步道,该游步道还将与龙泓涧中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外鸡笼龙井茶村及南高峰等景点相连,成为湖西景区“登山兼可看湖,游湖又可赏山”的一处游览空间节点。
(五):西湖新三十六景 1.礼耕堂: 系晚清建筑,位于梅家坞村。
“礼耕堂”三字由张照书写,字形方正,笔力雄浑。
张照曾于“康乾盛世”时三朝为官,系大书法家。
现岳阳楼内的一幅《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手笔。
2.郎当岭(入口): 又名琅珰岭,古名扪壁岭。
原指天竺山东,龙井村西,梅家坞村东北的山岭。
现在习惯上把南起五云山,北至天竺一带山岗通称“郎当岭”。
因山岗蜿延约数公里,又有“十里郎当”之称。
3.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念室: 位于梅家坞村。
周恩来总理自1957年起曾先后五次来到梅家坞,将此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关心和指导梅家坞的生产和建设。
4.圣塘闸: 该闸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与北侧石函闸和龙闸并称为西湖三闸,是西湖历史的见证。
上建圣塘闸亭。
亭内现竖有白居易所著《钱塘湖石记》碑。
5.马可波罗与杭州纪念雕塑: 位于圣塘路口。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十三世纪的元初曾到过杭州,并把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6.惜别白公(送别白居易群雕): 诗人白居易于唐朝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到任后大规模疏浚治理西湖,并筑堤建闸,灌溉农田。
重修六井,深受百姓爱戴.唐长庆四年任满赴洛阳之际,出现了“杭老遮车辙”的动人送别场面. 7.新泰饭店: 新泰饭店,又称中湖饭店。
位于邮电路86号,前身是清泰第二旅馆,创建于宣统二年。
新泰饭店在后期修缮过程中恢复了历史原貌,新湖滨的整体环境与其十分和谐。
8.志愿军雕像: 六公园内雕像周围的空地曾是近现代一些武术名家交流切磋武艺的场所,一些著名武术门派的渊源也与此地有关。
此外,这里在民国时期曾一度用作民众体育场。
9.凇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是为1932年淞沪杭战牺牲的将士创作的“凇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
10.圣塘路别墅建筑群: 位于杭州湖滨圣塘路临湖一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官僚资本家在此营建了各种西洋小楼别墅。
11.清旗营、练兵场: 在新湖滨景区东侧区域,是原清代的旗下营(满洲驻防营城)。
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墙、城门陆续被拆,城湖合璧,旗下营也被辟为市场。
12.风波亭(风波桥、孝女井): 该亭在杭州市北浣纱路浙江第一监狱。
南宋时为大理寺,亭在狱内。
据金山寺志载:“有道月禅师者,值岳飞班师过寺,道月劝其勿归,赠诗一首,诗中有“风波亭下水滔滔”之句。
王不听,其后冤下大理寺时,果有亭匾日“风波”。
绍兴十一年(1142年)腊月二十九日, 秦桧制造“莫须有”冤案,高宗赐死,人民拥护爱戴的民族英雄岳飞具浴拉肋而殂于风波亭,死时年仅39岁。
临刑前, 狱史要岳飞画押, 岳飞宁死不屈, 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表白了岳飞光明磊落、忠心报国的胸怀和对赵构秦桧罪恶阴谋的愤怒和控诉
13.唐李泌引水纪念标志: 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日益发展,但杭州城区是由浅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
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后,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解杭人卤饮之苦,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德泽百世。
14.杨公堤碑亭: 在景行桥畔。
杨孟瑛,弘治十六年出知杭州。
明正德三年,杭州府动用民工8000人,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开拓。
另修“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
碑亭记录了这一史实。
15.永福桥: 在乌龟潭。
原位于桐庐县横村镇深畈村。
其形制亦由拱桥改为斜托梁桥。
现桥每孔两头各有9根石条作斜托柱,支撑桥面9根石条,形成弓形桥洞,形制独特。
后迁至扬公堤。
16.玉涧桥: 又名玉建桥,原位于桐庐县印渚镇丰收村。
为双孔石拱桥,2003年按原貌迁移保护至西湖杨公堤景区。
17.景行古桥: 位于松鹤山庄东,又名“金行桥”,始建于明代,是杨公堤诸桥中唯一尚存的古桥。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喻好贤也,题曰景行。
” 18.松鹤山庄: 又名松鹤庄,位于法公埠,民国时建,原系实业家盛杏荪妻庄氏私宅。
为一幢中西风格结合的二层楼房,面阔三间,歇山顶,正门两侧饰爱奥尼亚式门柱,门窗上饰华美的山花。
19. 红栎山庄: 亦称豁庐,位于杨公堤景行桥东南。
清光绪三十三年建造,为邑人高云麟别墅,俗称高庄。
园内园外山水互相映衬,湖山秀色一览在目。
20.法相唐樟: 位于三台山东麓,原法相寺旁,树龄1000多年。
是杭州地区见诸记载的树龄最大的古香樟。
树高约17米,冠幅400多平方米。
位于三台山东麓,浴鹄湾南,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构水轩于赤山埠浴鹄湾,名曰“黄篾”。
22. 武状元坊: 位于三台山路浴鹄湾西。
南宋时,南高峰顶曾设比武露台。
嘉定七年右榜武状元刘必方在南高峰麓赤山道口立武状元坊。
23.子久草堂: 位于三台山路浴鹄湾西岸。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江苏常熟人,史载其聪敏绝伦,通百氏说。
为元代画坛著名的“元四家”之首,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等,并有专论山水画的《山水诀》传于世。
24. 俞曲园墓(含右台仙馆): 位于三台山路三台山东麓。
俞曲园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清末著名学者,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25.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 位于大麦岭东麓,系北宋元佑五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与王瑜、杨杰、张寿同游天竺过麦岭时所题。
26.于谦墓(祠): 于谦,字廷益,钱塘县(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官清廉,不阿权贵。
明天顺元年2月,因“谋逆罪”在北京遭冤杀。
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遗骸安葬于现址。
27.赵之谦纪念亭: 赵之谦(1829-1884),清咸丰己未举人。
怀才负奇,博古通今,文章奇玮恣肆。
政绩颇著。
在书画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墨迹广为流传,被后人尊为艺术大师。
28.五峰草堂: 位于茅家埠景区龙井路旁。
建于民国时期,为中式三合院花园住宅,曾作为“三教普善堂”堂址,后多次易主。
29.茅乡古道(含通利古桥): 位于茅家埠景区。
清代前期以前,茅家埠一带皆为西湖水面,香客常常乘西湖游船在茅家埠登岸,再沿着上香古道步行去天竺诸寺进香,形成了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香市文化。
30.兰苑: 位于杭州花圃内。
为国内重要的兰花培植基地和赏兰胜地,享誉国内外。
苑内根据兰花的生态习性,借山林之荫翳创造半阴的环境和适宜的空气湿度,利用穿谷微风传播兰之幽香。
31.小隐园: 位于杭州花圃内。
始建于宋代,初名适安园。
为杭州观赏菊花、展示菊花文化的特色景点。
32.天泽楼: 位于杭州花圃东北。
楼名取自天泽庙。
天泽楼保留了原天泽庙祷雨文化的踪迹,同时辟为栀子花的专类园。
游人至此,既可了解古代的祈雨风俗和文化,亦可休憩赏花。
33.赵公堤: 又名小新堤。
南宋淳佑二年,临安知府赵与 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筑堤,以通灵隐、天竺。
堤长二百五十丈,“夹岸花柳一如苏堤”。
34.燕南寄庐(盖叫天故居) : 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幼时因生活所迫而学戏,十三岁到杭州,在拱宸桥“天仙戏院”学唱老生,十五岁改学武生。
后以武戏闻名天下,被誉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艺术。
35. 环碧湖舍: 在杨公堤第一桥环碧桥畔,系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界闻人王晓籁之别墅。
因西山路旧称仁寿路,故环碧湖舍又称“仁寿山庄”。
原别墅为中西合璧风格,2003年复建。
36.风荷御酒坊 : 位于曲院风荷景区。
南宋时曾是宫廷制曲作坊,隶属于户部,专酿官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内涵。
景点通过场景复原、壁画、雕塑、微缩景观等手段,向游人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间酒肆、赛酒会等内容。
2015感动中国我想说的和我要做的
2015感动中国我想说的和我要做的;‘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
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
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望采纳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5oo字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
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
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o16感动中国节目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
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
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