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杭州商会考察主持词

杭州商会考察主持词

时间:2017-02-15 23:06

邀请上级领导指导工作的邀请函怎么写

邀请上级领导邀请函【篇一:上级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张白鹭书记:首先,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校团委工作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我校定于2014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召开共青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龙湖附属中学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将总结锦泰中学第二届团委会的工作,确定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共青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龙湖附属中学第一届委员会。

特邀请您届时莅临指导

广二师龙湖附中团委会2014年10月14日【篇二:邀请公司领导参加职工大会邀请函(成稿)】邀请函尊敬的:仰首是春、俯首成秋,又一个新的开始到来了。

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关怀与照顾,故特邀请您参加我公司的职工大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批评和指导。

我公司将于2014年1月10日上午9:00在航务局4楼会议室举行职工大会。

特邀您届时拨冗莅临为盼

此致敬礼

云南省水运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2014年1月9日【篇三:邀请领导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仰首是春、俯首成秋,又一个新的开始到来了。

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关怀与照顾,故特邀请您参加我公司的职工大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批评和指导。

我公司将于2014年1月10日上午9:00在航务局4楼会议室举行职工大会。

特邀您届时拨冗莅临为盼

此致敬礼

云南省水运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2014年1月9日篇二:领导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东莞商会各位领导:

有关五.四青年节的文章

唱响一曲青春的歌-五四演讲稿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

我们是幸运者。

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

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

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

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

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向五四青年节敬礼 青年,朝气蓬勃的人;青年,我的中国.我要用呐喊,抖掉那附着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我要用热血,融化那将要凝冻的江河湖川.年青的中国,奔流的中国,我的中国.爱国有罪吗?可你们面对着卖国贼的屠刀;爱国有功吗?可你们很多没有享受到新中国的甜美,啊!中国的龙,中国的长城,中国的黄河,中国的青年,我年青的中国啊------一九一九的青年已过,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着不休的光辉.============================五四赞歌朗诵稿五四,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一位英雄在20世纪的发端歌吟 歌词是民主和科学 和者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那声音没有丝毫的羸弱和疲惫 有的是长河大江的风气 它从远古而来 秉承先祖盘古为世界之生而为的毁灭 它从当今而来 贯接西方强权进步的气息 五四 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燃烧于五千年沉淀的膏脂之上 燃烧了百年的没落与朽溃 燃烧过一个不可忘的激情 世纪 我要胜利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的胜利 燃烧的胜利 这是革命 这是李大钊发出的消息 我要燃烧 渴望地火毁灭一切包括自我而后重生 这是野草 这是燃烧的鲁迅 所以燃烧了 一些骨瘦如柴却坚实的可燃的青年在燃点的土地上燃烧了 燃烧 燃烧这才是真理 伟大的真理 五四 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象人一代代生存和衍续 永远的人 永远的火 相依偎 英雄总不怕任何可怕的东西 生兮 死兮 所以他走来了 在我举望的视线里渐渐清晰 所以他大声的喘息 震动在我年轻的听觉里 我知道风在嘶呖 我知道土地在嘶呖 我知道一切活着的在嘶呖 这就是这块土地 有火的土地 气乘青年 冲撞西夷 五四 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我辈年青 拾薪助火 前仆后继 学子为民主而呐喊举臂 神舟把科学飞扬前进 不负我们曾经四顾深望 不负我们曾经痛苦沉思 不负我们毅然的忘却和前行 生就在这死去的脚步里 我不敢熄 如我不愿熄 即使你停滞 你相信你也会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的去撞击岩石 摔碎在悬崖之下 而后与其他再汇成闪光的水一滴 而前行 这就是青年 这就是青年的血流 这就是青年的思绪 五四 永不熄 五四 永不熄 有人称谓我们之老大 且早听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美哉 我少年中国 壮哉 我中国少年 五四继中国少年之血气而青年 而歌吟 五四继少年中国之灵光而青年 而歌吟 故我扬言世界 扬言落后与强权 五四 永不熄======================五四青年节之来历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介绍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的前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

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

正如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

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

代表到达巴黎后,由于留欧中国学生的要求,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作“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

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

这种想法当然是十分天真的。

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反而无理地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人民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全国群情激昂,人们的悲愤再也不能抑止下去,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

晚上,北大法科大礼堂挤满了学生。

听到演讲者讲述中国在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情形,都捶胸顿足,愤慨万分。

有一个北大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破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悬挂在会场的台前,表示爱国的决心。

会上,大家纷纷提出严惩曹汝霖(经手签定二十一条的军阀政府的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出卖胶济铁路经管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和陆宗舆(币制局总裁,1915年的驻日公使,向日本进行各种借款的经手人),并举行游行示威等建议。

会议一致通过:一、通电全国,联合各界一致行动,誓死力争;二、电致巴黎的中国代表,决不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纪念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举行全国游行示威等决议,并决定次日(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

5月4日下午一时,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大的前身)、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朝阳大学、汇文大学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他们手拿各色各样的旗子、标语牌,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字样,有的还绘着山东的地图和各种讽刺画。

当学生们正在天安门集会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步军统领和警察总监带着一批军警闻讯赶来,企图以“大总统”的命令解散学生队伍。

学生们愤怒极了,高呼“打倒卖国贼”。

随后,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东交民巷使馆区,表示中国人民的意志,试图使帝国主义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但是帝国主义的巡捕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军警不准大队通过。

队伍退出东交民巷后,便直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

警察总监加派二百名警察守卫曹宅。

学生围攻警察,向他们讲道理。

少数勇敢学生则从窗口跳入院内,打开大门,使大队冲进曹宅。

曹汝霖从后门溜走。

学生们痛打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并在曹宅放起火来。

北洋政府派出大队军警,逮捕学生市民32人。

同学们的正义斗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广泛同情,社会各界对政府当局纷纷提出抗议。

军阀政府不得不在5月6日释放被捕学生。

5月7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重庆等地学生都在这一天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5月9日,军阀政府以为风潮已过,下令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并传讯被释放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人。

当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辞职出走。

北京学生们对反动政府这种反人民的措施愤怒之极,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要求严惩曹、章、陆三贼;取消诬蔑学生的反动命令。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北京学生在罢课以后,一方面派代表到全国各地联络,商讨采取一致行动,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另一方面组织演说团,在群众中广泛宣传。

自此以后,北京全城的街道、胡同、游艺场所都有学生活动。

军阀政府则采取极其野蛮无理的手段,制止学生们的各项爱国活动,不许学生举行会议,检查新闻,查封报馆。

步兵和马队在街上往来巡逻,逮捕学生。

5月21日,日本驻华公使提交“紧急照会”,威胁军阀政府,要它加紧镇压学生运动。

5月25日,教育部开会:限各校学生三日内复课,否则将予以严厉镇压。

6月1日,军阀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

反动政府的镇压,激起了青年学生更大的义愤,斗争也更加尖锐。

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反动军警逮捕170多人。

北大法科竟被当作临时监狱。

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6月4日继续逮捕,北大法科容纳不下,又辟北大理科为临时监狱。

皮鞭和警棍,刺刀和监牢没有使爱国学生屈服,反而更增强了他们反帝爱国的斗志。

6月5日,全市出动了五千多学生,其中还有许多中学生,他们组成了三个纵队,到处进行讲演,连警察厅门前的马路也成了活动的地点。

同学们都带着行李、用具,准备坐牢,迫使警察也束手无策。

6月3日军阀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全国。

从广东到黑龙江,爱国运动的浪潮在二十多个省份的一百五十多个大中小城市掀起。

从此,五四运动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到上海。

运动的主力,也由青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阶级。

首先发动罢工的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上海。

6月5日,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6月6日、7日和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

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

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

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

但他们不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主张“文明抵制”,张贴“幸勿暴动”的标语,甚至还对帝国主义提出“秩序井然”的保证。

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后,北洋军阀政府大为震骇。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使经济生活几乎陷于停顿,对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更是意味着致命的严重威胁。

上海的工商学各界联合会也于6月6日打电报给北洋军阀政府,要求严惩卖国贼,反对在和约上签字。

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一个浪头比一个浪头猛烈,一天比一天高涨。

军阀政府眼看“自身难保”,不得不于6月9日和10日批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贼辞职。

这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但拒绝和约问题还没有解决。

6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

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发出通电,抗议军阀政府的这一暴行。

17日,北京政府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企图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北京学联立即号召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

18日,山东派出各界代表80多人进京请愿。

北京、上海等地学生、工人纷纷响应。

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也强烈要求拒绝签约。

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一天,中国的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了中国代表的寓所,代表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

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在其开始,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6月3日之后,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圈子,形成全国范围内工学商联合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

毫无疑问,中国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对五四运动获得重大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仅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刊物。

在各种学说竟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李大钊同志在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时间内,写下了不少战斗性的文章。

其中著名的像《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篇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文。

他还通过在北京大学讲课和学术讲演,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这期间刊载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

许多先进青年纷纷组织进步社团。

李大钊同志和邓中夏同志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恽代英同志在湖北组织了“利群书社”,都在宣传新思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志这时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

他主持的《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

由于它鲜明的革命色彩,只出了五期便被反动军阀封刊,但却对湖南革命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也有影响。

在社会主义思想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中文译本也问世了。

经过五四运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到工人运动中,马列主义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

《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

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0年5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上海首先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上海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9月间,等同志在湖南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与此同时,李大钊同志在北京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为基础建立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陈潭秋同志在湖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天津、杭州、济南等地以及留学莫斯科和日本的中国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留法学生周恩来、李富春等同志也于1921年2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同志在长沙同铁路、印刷、纺织、泥木、搬运等各行业各工厂的工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工人办事,办学校,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一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刘少奇同志等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并组织了机械工人联合会和印刷工人联合会。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邓中夏同志等在长辛店举办了劳动补习学校,组织铁路工人开展了许多工作。

当时还出版了各种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等,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指导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

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工人参加罢工的有五六万人,而1921年则达到十三万多人。

1921年7月1日,在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冲破各种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

求姓张的历史名人

越多越好

张仪(?-前310),战国纵横家。

魏人。

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

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

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

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

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

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前202),汉初诸侯王。

大梁(河南开封)人。

战国末仕魏。

与陈余为至交。

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

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

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

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前186),西汉臣。

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

祖先为韩国贵族。

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

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

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

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

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

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

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

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

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

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一前152),西汉历算家。

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

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

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

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

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

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

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

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

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

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

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

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

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

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

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

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

不久病死。

  张宝(?-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

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

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185),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

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

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

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

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189),东汉宦官。

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

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

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

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

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

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19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汉中人。

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

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

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

后被张鲁杀害。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

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为南宋词人。

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秦桧诬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

秦桧死后,为秘书省正字,历官中书舍人、广西西路(今西安)抚使、荆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

词风接近苏轼,内容大多为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气节。

其所作长调《六州歌头》尤为动人。

著有《于湖集》、《于湖词》等。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

字敬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丞相张浚长子。

以荫得官,除直秘阁。

金兵来犯,朝廷主和议,奏请誓不与金议和,继今以往,益坚此志,专务自强。

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

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始师事于胡宏,与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说》、《太极图说》及《诸葛忠武侯传》等。

病亡,嘉定间,谥宣。

  张子和(约1156-1228),金医学家。

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

号戴人。

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

主张药攻食养。

著有《儒门事亲》。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

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号樗寮。

以荫入仕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

工书,其墨迹为金人所珍爱。

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笔法,尤善写大字,劲挺雄强,别具一格。

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张贵(?-1272),南宋抗元将领。

农民出身,别号“竹园张”。

咸淳八年(1272),元军围攻襄阳五年,他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往援,为都统。

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

又率兵突围,顺流而下,迎接郢州援军,至龙尾州(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为元军所阻,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张顺(?-1272),南宋抗元将领。

农民出身,绰号“矮张”。

咸淳八年(1272),他和张贵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援 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落水牺牲。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

善画山水,重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

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

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

吴门学者尊崇之。

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

  张勇(1616-1684),清将领。

字非熊。

咸宁(今陕西西安)人。

曾为明军副将,顺治初降清。

历官经略右标总兵、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

进封一等侯爵。

勇智双全,为当时名将之一。

顺治中,先后平米喇印、丁国栋叛乱,随洪承畴讨伐云贵,破敌于七星关。

“三藩之乱”起,率部败王辅臣部,克复兰州巩昌,又破吴三桂部将吴之茂于通渭。

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军,谥襄壮。

  张石顽(1617-1701?),清医学家。

名璐,字路玉,以号行,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

颖敏好学,博通经史。

后弃儒习医。

自《内经》至诸名医书,无不披览。

立论平实,不标新异。

明亡隐居洞山著书。

书成归里,故名《医归》。

另有《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等。

  张志聪(约1619-1674),清医学家。

字隐庵。

钱塘(杭州)人。

20岁从张卿子学医。

广览古代医书。

尤对《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研读甚深。

清初数十年间,与卢晋公声名相济。

他研究《伤寒论》二十年,古稀之年还传授医道,闭门著书。

医学著述有《伤寒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针灸秘传》等。

  张伯行(1652-1725),清学者。

字孝先。

号敬庵。

仪封(今河南兰考)人。

康熙中期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户部侍郎、礼部尚书。

为政崇实,清廉刚直,屡得皇帝赐榜嘉奖。

督修黄河堤防,赈济灾民。

提倡文化,改祠庙为学堂,刊行《正谊堂丛书》。

治学以程朱理学为主著有《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

雍正三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后从祀文庙。

  张煕(?-1736),清名士。

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阳)人。

从曾静治学。

雍正五年(1727)遵师命到反清名士吕留良家中访求留良遗稿,与留良子毅中、门生严鸿逵、鸿逵弟子沈在宽结交,谋计反清。

次年奉师命化名张倬,往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告发下狱。

后释归。

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与师同被捕杀。

  张广泗(?-1749),清臣。

汉军镶红旗人。

监生。

康熙末捐知府。

雍正间授贵州巡抚,镇压苗民起义。

后讨准噶尔,以功迁湖广总督。

乾隆间以经略复镇贵州苗民起义。

授云贵总督兼巡抚,晋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加太子少保。

旋调川陕总督。

《清史稿》载其因伐大小金川叛无功,又“诿过于部将”,“观望推诿”,被处斩。

  张廷玉(1672-1755),清臣。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

康熙进士。

选庶吉士。

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规制多出其手。

乾隆时历充圣祖、世宗实录,《明史》等总裁官,《明史》至此成书。

为政求实效,受帝倚重。

历三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

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张之洞(1837-1919),清末洋务派首领。

河北南皮县人。

字孝达,一字香涛。

同治间进士。

屡督学典试,注重经史实学。

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

锐意新政,设立水陆师学堂、造船厂、兵工厂、矿务局、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又派学生出国学习枪炮、机器等技术。

德宗光绪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

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振勋(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实业家。

字弼士,号肇燮。

广东大埔人。

1856年赴南洋,在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当学徒,后结交荷兰殖民当局官员,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

自1866年起,在荷属爪哇、苏门答腊和英属马来亚各地,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植公司,东兴矿务公司,万裕兴、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企业,1890年,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首任领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

1905年清政府赏给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特派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

从1895年起,回国内发展实业,创办或投资的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

1910年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

辛亥革命后,任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

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和中美轮船公司,并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

病逝于巴达维亚。

  张焕纶(1843-1902),清教育家。

字经甫,号经堂,门人称宏毅先生。

上海人。

早年究心经世之学。

认为改造中国须从启蒙入手。

1878年创办正蒙书院(后改梅溪书院),以学贯中西、讲求实务为宗旨,为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创始人。

1896年与钟天纬、宋恕等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团体“申江雅集”,七日一会,讨论改良教育。

次年任南洋公学总教习。

1898年以病辞,归主梅溪书院。

1902年主上海敬业书院。

著作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等。

  张德成(?-1900),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

直隶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船夫出身。

1900年4月在静海(今天津市属静海县)独流镇设置拳坛。

6月下旬,率团民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

后在清军和外国侵略军的夹攻之下,在战斗中负伤。

天津沦陷后,返回独流镇准备再起,未几,在静海县王家口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百熙(1847-1907),清臣。

字埜秋,湖南长沙人。

同治进士。

初授编修,渐迁侍读学士。

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清史稿》)。

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佩纶(1848-1903),清臣。

字幼樵。

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

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

同治进士。

官历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以纠弹大臣著名,屡上疏言时政得失,劾罢尚书万青藜、董恂、王文韶等。

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马尾海战惨败,革职遣戍。

后被李鸿章招入幕,甲午战争时,再被驱逐回籍。

庚子议和,李鸿章再荐其佐办和约。

光绪三十四年卒。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教育家。

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南通人。

光绪状元。

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书院掌教。

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受张之洞委托,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又陆续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

并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苑、天文台等文教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亦多所赞助。

从1901年起,从事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至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继续在南通兴办实业,并主持江苏文化教育事业,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

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其他张姓名人有传说人物张果老;《封神演义》中的张奎;东汉大臣张禹、张济、张湛;三国吴文学家张俨;南朝梁臣张岱;北朝北魏将领张济;唐将领张俭,诗人张潮,音乐家张野狐;北宋大臣张宏、张璪;南宋大臣张纲,词人张镃、张枢;辽大臣张俭;元词人张之翰;明大臣张瑄,将领张俊、张凤翼,目录学家张萱,医学家张介宾;清捻军将领张禹爵,实业家张煜南,藏书家张燮,医学家张璐,泥人张开山鼻祖张明山等。

近当代张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革命家张伯简、张太雷、张闻天、张鼎臣,红军将领张子清,新四军将领张正坤,解放军将领张云逸、张际春、张震、张体学、张国华、张经武、张爱萍,政治家张玺、张仲良、张霖之、张启龙、张金保,妇运领袖张琴秋,烈士张秋人、张友清、张兆丰、张思德,爱国将领张冲、张自忠、张学良、张治忠,民主革命者张百祥,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张奚若、张难先,爱国宗教人士张杰、张家树,北洋军阀张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皖系军阀张敬尧,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张辉瓒、张灵甫,国民党官员张群、张继、张君劢、张道藩、张静江、张厉生,汉奸张啸林,“四人帮”成员张春桥,金融家张嘉璈,天文学家张云,纺织专家张方佐,汽车设计制造专家张德庆,电气工程专家张钟骏,金属材料专家张作梅,力学家张维,石油地质学家张更,地质学家张文佑,地理学家张相文、张其昀,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天文学家张钰哲,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张子高、张大煜,动物学家张玺,植物学家张景钺、张肇骞,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生理学家张锡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解剖学家张鋆,内科学家张孝骞,外科学家张涤生,药理学家张昌绍,医学家张山雷、张锡纯,心理学家张耀翔,数学家张恭庆,学者张东荪、张采田,法学家张志让、张友渔,史学家张星烺,哲学家张岱年,教育家张伯苓、张如心,出版家张元济、张静庐,语言文字学家张相,图书馆学家张琪玉,工艺美术家张光宇,画家张大千、张仃,漫画家张乐平,雕塑家张景祜,书画鉴藏家张伯驹,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张洁、张贤亮,小说家张天翼、张资平,翻译家张申府、张仲实,新闻记者张季鸾,作曲家张寒晖、张曙,电影导演张石川、张骏祥、张艺谋,电影演员张瑞芳,相声演员张寿臣,戏剧理论家张庚,京剧演员张君秋,川剧演员张德成,杂技表演艺术家张英杰,象棋名手张德魁,乒乓球运动员张燮林、张怡宁,排球运动员张蓉芳,射击运动员张山,羽毛球运动员张宁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