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艺晚会主持词以及节目串词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中国的伊斯兰教有四大门宦
一、虎夫阿文意为“低声的”,声念诵“迪克尔”(赞颂词),故又称其为“低念派”。
它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菲学派之一,由清朝时期(约1672年)的宗教领袖阿帕克和卓(维吾尔族白山派首领)、马来迟(民族不详)二人创立和传授的。
虎夫耶的教职人员主要有穆勒什德、海里凡和穆勒提,穆勒什德是教主,又被称为“太爷”,他被教徒视为圣徒,他死后所修的墓地就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里凡是相当于长老的品级,被称为“老人家”;穆勒提是指学习道乘修功的门徒。
另外还有下属的阿訇和“满拉”,实行教主集权制,后演变为教主家族世袭制。
下属若干教坊联结为一个教区,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务;各教坊长由教主委任,不由教民推选聘请,他们只在清真寺进行教乘功课。
“迪克尔”一般是由首领秘密向他人传授。
念诵时把“安拉乎”分成三个音节,并在身上选三个穴位,按音节在穴位上运气,做出不同的动作。
在这一派里面,还有20多个分支,分布在中国西北各省以及云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区。
这个门宦支系较多,约有20余个,如华寺、毕家场、鲜门、胡门、刘门、洪门、疯门、丁门、法门、通贵、灵明堂、文泉堂、穆夫提、凉州庄、碱沟井、高赵家、临洮、北庄、崖头、撒拉教等,但各个支系之间,并无统辖、隶属关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
虎夫耶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新等地。
二、哲赫忍耶:阿文意为“公开的”、“高扬的”,在道乘功修中主张高声朗诵“迪克尔”(赞颂词)而得名。
称为“高赞派”、“高声派”。
哲赫忍耶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由该派第一辈教主马明心创立。
马明心(1719—1781年),字复性,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嘎耶·屯拉海(维嘎耶·图海,民族暂不详)”。
他祖籍甘肃武都,幼年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路遇也门苏菲派道堂教主伊本·辛尼,被收为徒。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回国,带回经籍,创建哲赫忍耶门宦,先后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各族(包括部分藏、汉等民族)中宣传其主张,信徒日众,形成中国一门宦教派,去世后被尊为“束海达依”(意即“为真主之道牺牲的人”)。
哲合忍耶有5个支系,分别为板桥、沙沟、南川、北山、新店子,虽同为哲合忍耶门宦,但相对独立。
哲赫忍耶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一带。
三、嘎德林耶:阿语意为“大能者”,也是伊教四大苏非学派之一。
该学派于12世纪首创于波斯,曾盛行于伊拉克巴格达等地,清康熙初年由穆罕默德29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入甘宁青。
在长期发展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与其他苏菲学派有着显著区别。
这个门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九彩)坪等支系。
嘎德林耶有出家习俗,在出家人中选出一位“当家人”,是该门宦显著特征。
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一带。
四、库布林耶:起源于中亚地区的一个教团,阿语意为“至大者”,它也是伊斯兰教四大苏菲学派之一,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布拉维教团,据说,第一个将库布林耶传入中国的是一位名叫“穆乎引的尼”的阿拉伯人,他曾三次来中国传教,第一次到两广传教,第二次到两湖传教,第三次来甘宁青传教,最后于明末清初定居河州东乡大湾头传教,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并送给他九亩地,穆乎引的尼遂改姓张,号玉皇,字普济,成为东乡族一员,和他先后来到大湾头的还有其子艾海买提·白贺达吉,后继任了第二辈教主,发展不少教众,有东乡族有回族,其子孙相袭已经传了十几辈。
因为他在大湾头山腰上建立了拱北(墓地),俗称张门或者大湾头门宦。
他们的道乘功课主要是静修参悟,规定穆勒什德(教主,太爷)每年必须静坐40或70天,甚至长达120天,一般是在僻静的山洞里进行,在此期间尽量少吃食物,少睡觉,每天清晨就开始默念“齐克尔”,履行拜功,直到深夜。
这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派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乡、康乐和皋兰等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穆斯林所谓的新、老之分也有个特点,即“新教不新,老教不老”。
作为老教鼻祖的“格迪穆”,它难道不平和么
它的教义难道不灵活么
做为新教的代表“伊赫瓦尼”,它难道不激进么
他的理论难道不刻板么
最后再说一点,但由于其民族形成历史的诸多原因,中国穆斯林在一些方面也深受什叶派的影响、很多方面也有什叶派的痕迹,而且是相当大的影响。
这都和回族的民族起源、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关系。
据冯今源先生在《中国的伊斯兰》一书中根据前人的传述列举了一些事例,其中有:一、经堂教育毕业的学员,要举行“穿衣挂帐”的仪式,所谓的“穿衣”,即是穿绿色的大衣。
重绿色,正是什叶派的特点之一。
二、主管教务的被称做伊玛目,称呼经堂教育的学员为哈里发。
这也是什叶派习惯的称谓。
三、传习经典多用波斯语,如《虎托布》、《克尔白欧》、《古力斯它尼》、《米尔涮德》、《侯赛尼》、《赖麻尔台》等等。
四、冲头、礼拜的举意以及日常用语多是波斯语。
五、注重纪念阿里之妻法图麦,每年都要做法图麦姑太太会,却不为法图麦的母亲,圣室海底彻做“圣纪”。
六、给小孩起名字,多取“阿里、哈桑、侯赛因、法图麦”等什叶派尊敬的人物。
七、卧尔足桌上上多讲的阿里的骁勇,少讲的是欧麦尔的战功。
八、在八项教门原根中强调“唯(信赖)伊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