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特色是什么
和《中国汉字大会》《成语大会》一样,《中词大会》是基于对文化的继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
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于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她不卖腐、不卖笑、不卖故事,所有人除了简单的介绍,都是靠实力对阵,没有半点所谓迎合大众之类的其他意图。
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这一档节目是轻松的,有意思的,没太大压力的。
本身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节目不可或失的色彩,引人注目。
2节目环节新颖,大众参与度高同样地,这档节目的形式也是很新颖的。
一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战,场上选手和场下百人答题团一同答题。
场下百人答题团未答对人数计为场上选手答题得分。
每人九道题,一共四个场上选手,最后按分数高低留下一个人。
第二个环节是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
场下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和在个人追逐战中获胜者轮流说诗。
在给定的概念词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输。
第三个环节是的对擂赛,以抢答的方式展开,先拿五分者获胜。
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场上场下,乃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饶有趣味。
3主持嘉宾阵容卓绝,文化底蕴浓重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宾则由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教授级专家构成。
专业的文化素养,对诗歌的解读,乃至和选手的互动都显得游刃有余,合理而不违和。
尤其是既有高文凭,又有多年主持经验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转合各项工作,让整个节目看上去连贯风趣。
4视觉效果好,细节处理精良节目用不用心,视觉和细节可见一斑。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主打蓝色调,古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无论是视觉还是场面,都显得极其大气磅礴。
而细节的处理上,不管是镜头,还是后期配字,都显得极其雅韵、有格调。
百家讲坛有什么人讲的历史是比较靠谱的
\\\\ 迅雷里好象有全部讲稿.你自己去下吧. (一)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
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
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
穿透演义迷雾,还原历史真实。
《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近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在本集节目中,易中天教授将就几个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
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
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
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
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
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
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
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
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
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
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
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
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
“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
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
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
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
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
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
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
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
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
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
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
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
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
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
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
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
中国诗词大会现在谁主持
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好像是一个叫龙洋的人呀,以前好像是董卿现在换了一个新人叫龙阳,具体的好像他是一名财经频道的新闻类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