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主持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主持词

时间:2018-12-02 10:55

王本华《中学语文教材建设60年》

打开网址可以自己看一下啊 只给你先说几个具体的:  现在名人:  和建英 女,1953年出生,山西省太原市人。

于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在近26年的教学工作中她不断进取,从1978年到1989年近十年中先后取得省市教院和中央电大的专科文凭和北师大的本科文凭。

1996年又进修了北师大的研究生学习并取得证书。

现在任职于太原市成成中学。

1994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6年评为太原市学科带头人,1998年评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

她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断探索。

从1986年至1992年连续四次荣获太原市“教学能手”称号,并获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8年获全国第二届中语会“优秀教师”称号。

从1994年至1998年先后参加了十四本书的编写工作均由省级出版社出版。

并于1996年至于998年在太原教育台和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进行中考专题讲座。

她勇于探索,自强不息,奉献不辍。

事略已录入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语文教坛明星录》一书。

  和克纯 男,1957年3月生,云南丽江人。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

现任民族师范学校校长。

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中学,中等师范学校任教并主持行政工作。

多年来,在学校管理与教改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在管理方面明确提出:“一面旗帜,一个典范,五个一流”目标。

即“把丽江师范办成全区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区办学的示范窗口学校;把民族师范办成全区民族团结的典范;把丽江民族师范办成‘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质量’的特色学校。

”提出“六个结合”,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相结合,抓教研促改革与环境育人相结合,内强素质练硬功与外树形象作表率相结合,严格要求与提高待遇注入情感相结合”的治校方略。

提出“一个观念”,即“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爱无恨,有赏无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发现‘闪光点’,人人受教育,个个得到尊重,最终个个成才”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

提出“四个满意”,即“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为衡量工作标准的准则。

这些尝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实行“后进生”转化责任制的探索》、《六步教学法与目标教学教学法相互渗透方法的探索》等数十篇论文在《云南教育报》、《云南中师》、《丽江报》、《丽江教育》发表,曾编写中师教师《经济常识重点难点学习指导》(1996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1版)。

他的事迹曾在《云南民族报》等多种媒体报道过,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教发及地方各部门表彰奖励20余次。

  和丕禅 男,1939年1月生,山西省忻州市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共党员。

曾任浙江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和丕禅于1960年西北农业大学农经系毕业,分配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农经系副主任、主任等职。

1993年调入浙江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1995年任院长。

三十九年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管理学原理》《比较管理学》等8门课,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1本,主编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1本,主编地区性教材2本,参编2本。

主持国家科委子课题1项、农业部中华科教基金项目1项、省科委课题1项,先后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曾获农牧渔业部表彰奖励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和丕禅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任农业部全国农林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经济学科组成员、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

  和毓天 1930年10月生,纳西族,云南丽江人。

现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教授。

兼任《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

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先后在国内率先著文介绍气肿性膀胱炎、重症肌无力及其X线治疗、细支气管癌(肺泡细胞癌)、盐矿工人尘肺、肠气囊肿的X线诊断、肝脏型恶神经纤维瘤病、胸膜壁层间叶瘤等病种。

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主要有《盐矿工人矽肺》、《颅骨锁骨发育不全——附24例报告》获云南省人民委员会1979年奖状;《肢体纹状肥大症》及《X线假彩色编码的理论及初步实践报告》两文1985年获昆明医学院科研论文三等奖;论著有《简易颞颌关节摄片架》1986年获云南省科委小组发明三等奖;《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1989年获昆明医学院论著二等奖。

  和晶 (特别说明一下,我经常看他的节目,今天收到了他父亲和丕禅先生的邮件说要让我收录他的资料,让我有点受宠若惊,特此搜集了和晶的资料添加一下)  ———荣誉———  获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  获“金话筒”银奖,金奖提名  ———经历———  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3年至1997年上海电视台文艺中心益智类节目《智力大冲浪》节目主持人  1997年至1998年上海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中心联合办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在职)  1998年至2002年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有话大家说》节目主持人  2002年至至今中央电视台《选择》、《十二演播室》节目主持人  2002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中出任主持  2002年9月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栏目  和志光:(公元1946~今),藏族,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专文化。

  1964年8月~1969年11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十三团一连当战士。

  1969年11月~1970年6月,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五团一连副排长。

  1970年6月~1970年12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九团一连排长。

  1970年12月~1974年4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九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

  1974年4月~1979年1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九团一连连长。

  1979年1月~1982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七团一营营长。

  1982年2月~1983年2月。

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十五团副团长。

  1983年2月~1986年8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十五团团长。

  1986年8月~1993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3年3月~1995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

  年3月~1998年5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 和晶  姓名:和晶  性别:女  原名:  英文名:  生日:  星座:  国籍:中国  地域:中国大陆  身高:  血型:  三围:  嗜好:  生平介绍:和晶简历:  1988年--1992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3年--1997年上海电视台文艺中心益智类节目《智力大冲浪》节目主持人(获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  1997年--1998年上海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中心联合办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在职)  1998年--2002年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有话大家说》节目主持人(获“金话筒”银奖,金奖提名)  2002年 “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中出任主持  2002年9月 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栏目  音视频:  其它:  --------------------------------------------------------------------------------  和志光 和志光,男,藏族,1946年1月生,云南维西人。

中专文化。

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8月参加工作。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13团一连当战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陆军第11军32师95团一连副排长。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排长。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连长。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7团一营营长。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

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副团长。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团长。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国防大学合成指挥专业学习)。

1998年5月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  和亲仁 和亲仁 〔清〕字耕云,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从昆山王学浩受六法。

《嘉定志》  --------------------------------------------------------------------------------  和凝 和凝 〔公元八九八年至九五五年〕字成绩,郓州须昌人。

生于唐昭宗光化无年,卒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年五十八岁。

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登进士第。

后唐时,历翰林学士,知制诰,知贡举,所取皆一时之秀。

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年O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入汉,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

终于周。

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故号为曲子相公。

有集百卷,当时曾刊印数百部,分赠于人。

《旧五代史本传》相传今本韩�香奁集,系凝所作。

凝后贵,假名于�。

《梦溪笔谈》胡适则以香奁集为凝的词集,《词选》今已不传。

  --------------------------------------------------------------------------------  和自兴 和自兴,纳西族。

模范指导员。

云南丽江人。

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毕业于解放军长春兽医大学。

后任兽医、排长、连指导员。

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在连队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立集体一等功。

在攻打西罗楼无名高地的战斗中,与连长率一个排主攻,遭越军火力阻拦,连长负伤,他挺身端起机枪,带领战士冲向敌阵,歼灭了高地上的敌人,自己中弹牺牲。

同年,部队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勇献身的模范指导员称号。

  --------------------------------------------------------------------------------  和柱 和柱 〔清〕旗籍,画院供奉。

《清朝院画录、石渠宝笈三编》  --------------------------------------------------------------------------------  和蒙 和蒙 〔公元九五一年至九九五年〕字显仁,开封浚仪人,和岘之弟。

生于周太祖广顺元年,卒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年四十五岁。

五六岁时,父凝教之诵古诗赋,一读即不忘。

试令咏物为四句诗,颇有思致。

凝叹赏而奇之。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擢进士第。

起家霍丘主簿。

雍熙初,(公元九八四年)知崇仁县,就拜大理评事。

累迁光禄寺丞。

凝尝取古今史传听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

蒙因增益事类分为三卷,表上之。

又献所著文赋五十轴。

召试中书,擢为太子中允。

淳化初,(公元九九O年)又撰七�题名记并补注凝所撰古今孝悌集成十卷以右正言。

是岁,太宗亲试贡士,蒙预考校,作歌以献。

帝甚称赏,遂以本官知制诰。

不一年,加水部员外郎,知理检院。

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与王旦同判吏部铨。

是秋,晨起将朝,风眩暴作而卒。

  --------------------------------------------------------------------------------  和公 和公 〔宋〕僧。

徽宗(一一OO至一一二五)时人。

工书,曹溪大鉴禅师碑,元和中柳宗元文,绍圣中苏定武书,前长老辨公立石。

崇宁初毁去,长老和公更书而刻之。

《唐庚眉山集》  --------------------------------------------------------------------------------  和峤 和峤 〔晋〕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

袭爵上蔡伯。

惠帝即位(一九O)拜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谥曰简。

工隶书。

晋太康二年(二八一)汲郡民发古冢,得书言穆王游幸之事,诏荀勖、和娇等以隶字写之。

《晋书本传、中兴书目序》  专业学习)。

  古代名人:  和峤(?-292),西晋中书令,武帝咸宁五年(279)至太康二年(281)在职。

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

少袭父爵为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

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廉简约。

入为给事黄门侍郎。

咸宁五年(279),为中书令,深得武帝信赖。

平吴时,有谋议之功。

转侍中,愈被亲礼。

见太子司马衷是一白痴,主张改立,未见采纳。

太康末年,为尚书,以母丧去职。

元康元年(291),拜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二年卒,谥曰简。

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吝啬,以是获讥于世,杜预称峤有“钱癖”。

  和洽,三国魏大臣。

字阳士,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

东汉末往投荆州刘表,被待以上客。

曹魏时期历官丞相掾属、侍中、太常等。

主张施政节俭,注重农耕,减轻徭役。

居官清廉,以致卖田宅自奉。

卒后谥简侯。

  和跋,北朝北魏将领。

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

世领部落,附拓跋部。

跋有才辩,常参预军国之计,道武帝任其为尚书,镇邺。

率军取慕容德滑台,封定陵公,出为平原太守。

后以好修虚誉,性好奢淫罪,被道武帝杀于路侧。

临刑,跋以灅北地瘠,可居水南等语嘱诸弟。

诸弟遂降姚兴。

  和匹(?-452),北魏太武帝时任侍中。

出身不详。

太武帝拓跋焘正平元年(451)任侍中,爵吴兴公。

次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秘不发丧。

匹与侍中薛提、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议立新君,亦为宗爱矫皇后令杀之。

  和归,北朝北魏将领。

代地(今山西北部)人。

从征赫连昌有功,拜统万将军,赐爵成皋男。

又从攻虎牢,破其城,进封高阳侯。

后以罪发配凉州,因与盖吴作战,复拜龙骧将军。

后复高阳侯卒。

  和度,归子。

位至昌平太守。

  和洪,隋将领。

汝南(今属河南)人。

勇烈过人。

仕周,以军功累至车骑大将军。

从武帝平齐,又从破陈大将吴明彻于吕梁,赐爵北平侯。

入隋,从韦孝宽讨平尉迟迥,又以北道行军总管击退突厥。

后迁徐州总管卒。

  和凝(898-955),五代词人。

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县)人。

幼聪敏,形神秀发。

十七岁举明经,十九岁举进士。

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

始为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瓌从事。

唐天成(926-929)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翰林学士。

晋初,为端明殿学士。

天福五年(940),升任宰相,深得晋高祖信任。

晋出帝时罢相,为左仆射。

入汉,拜太子太保,封鲁国公。

周初,迁太子太傅。

少年时好为曲子词,流传汴洛,后契丹入京,号为“曲子相公”。

长于短歌艳曲,有集百余卷,自行雕板,印数百套,分送于人,今皆佚。

《花间集》录其词二十首,《唐五代词》辑得二十九首,多为淫词艳语,格调卑下。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其中《宫词》百首,多为粉饰太平之作。

另韩偓所撰《香奁集》,旧传为和凝作,凝后显贵,乃嫁名于韩偓。

此说非是,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及《梦溪笔谈校证》按语均有辩正。

传在《旧五代史》卷一二七、《新五代史》卷五十六。

  和岘(933-988),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字晦仁、凝子。

年十六登朝为著作郎,善音乐。

太宗(赵匡义)时为太常博士,制律吕、乐器中叉于笛。

上意欲增入雅乐,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曰共宸管,备于乐府。

以殖财侮慢削籍,后起为太常丞。

著有《奉常集》、《秘阁集》等  和嵊(951-995),字显仁,岘弟。

太平兴国进士,累官光禄寺丞。

淳化初,撰《七牖题名记》,并补注父和凝所著《古今孝悌集成》十卷以献,擢直史馆。

三年(992),再献《观灯赋》,进右正言,知理检院。

至道初,与王旦同判吏部铨。

病亡。

  和斌,北宋将领。

字胜之,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

选隶散直,为德顺军指挥使。

从狄青攻侬智高为前锋,血战立功,擢权广西钤辖,又败抚水蛮。

累官步军都虞候。

斌谨守边防,力反边吏生事邀赏,以恩信得边民爱戴。

清廉自持,岭南珍货,一无所蓄。

卒,赠宁州防御使。

  和诜,北宋将领。

斌子。

以荫为河北副将,累官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

在雄州十年,颇能侦敌情。

上制胜强远弓,能射中三百步外,边人称为“凤凰弓”。

因事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筠州。

后复官,卒。

  和春(1792-1860),清末将领。

赫舍里氏,字雨亭,满洲正黄旗人。

初官副将,以镇压太平军有功,渐迁总兵、江南提督。

咸丰六年(1856),向荣败死,他继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十年,太平军集结重兵击破江南大营,他逃至苏州浒墅关,自杀(一说伤重而死)。

  其他和姓名人有远古传说人物和仲、和叔;北朝北魏大臣和其奴、和天受,东魏官吏和安;元画家和礼霍孙;清将领和耀曾、和隆武等。

简化字详细进程是怎样的

建国后的语文工作(1949年----1985年) 陈乃华 许长安 宋柏尧 王凡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字改革的发展历程 文字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

在战争年代,文字改革没有正常开展的可能。

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和政治斗争压倒了一切,文字改革运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文字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一节 文字改革的序幕 (1949―1955年)  1949年至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头六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确定方针,制定实施方案。

一、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国建国大事。

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纷纷写文章、出书刊,互相联络,呼吁团结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恢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业。

1949年初,国语罗马字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给吴玉章写信并当面交换对文字改革的见解。

1949年8月28日,吴玉章等在华北大学举行了文字改革协会第三次发起人会议,新增胡乔木、聂真为发起人。

1949年9月1日,主席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0月20日,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12月4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推选吴玉章为常务理事会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推选黎锦熙、胡乔木为副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主要工作是组织对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二、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0年7月,教育部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工作者30多人座谈,提出了组织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建议。

1951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由马叙伦主持。

根据主席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2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10月,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1953年初,对拼音方案组拟出的中国拼音文字字母草稿提出意见。

拼音方案组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分人拟出几套草案。

拼音方法以双拼为主。

6月,拼音方案组拟出5种草案,后议定以吴玉章的方案为基础,深入探讨。

1954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拼音方案组提出的5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进行讨论,但始终无法从中确立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三、设立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于1953年10月1日在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年11月21日,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可以首先实行的4项初步改革办法。

即:1.推行简体字。

2.统一异体字。

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

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四、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

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54年11月20日,国务院任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为常务委员,并进行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最后通过了修正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初稿)》和《一九五五年工作计划大纲(草案)》。

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1955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1.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3.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

五、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为了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文字改革的方针,促进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有关机关、人民团体和部队的代表207人。

会议代表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讨论文字改革问题的会议。

它标志着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研究准备阶段的完成而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六、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开始,1955年10月25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作的报告《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会议于10月31日下午闭幕。

第二节 文字改革的高潮 (1956―1965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确定方针,公布方案(1956―1958年) 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六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到1956年各方面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各种工作已经逐步展开。

这个时期主要是批准和确定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等。

(一)中共中央批准文字改革的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了1955年11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

《指示》所批准的文字改革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

” 这个方针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规定的,包括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步骤,目标是拼音化方向,步骤是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推广普通话,一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二)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以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这个简化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所以推行起来比较顺利。

(三)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这个时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四)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各省、市开始进行方言普查。

(五)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

接着主席讲话,在讲话中,表明了他放弃汉语拼音采用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主张,而转回到了他曾经赞成过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态度。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开了10次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为了把方案审核修订好,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有委员16人。

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审订委员会于1957年10月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接着,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修正草案);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在12月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宣传工作计划要点》,拟定从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

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酝酿已久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六)周恩来总理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七)文字改革宣传工作逐步加强。

在文字改革的黄金时期,文字改革的宣传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

1956年6月,文字改革出版社成立,这是专门出版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书刊的出版社。

二、努力贯彻,形成高潮(1958―1960年)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以后,全国掀起执行三项任务的高潮。

1958年5月5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

”这个指示是中共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号召,把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继续征集新简化字。

根据国务院决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四批推行简化字,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1960年6月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二)树立推普典型,举行观摩会,基本完成方言普查。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潮。

3月20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向各省市发出《一九五八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纲要》。

在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58年7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汉语拼音广泛应用,注音识字颇见成效。

《汉语拼音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立即在全国推行。

新闻、出版、广播、工商、交通、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拼音教学和注音扫盲工作中,更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推行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四)吴玉章深入实际视察,走遍半个中国。

1958年5月到1959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后视察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等13个省市。

他视察后,立即把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出来,并于1959年3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三、调整、巩固,稳步前进(1961―1962年)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起,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字改革工作也进行了调整。

(一)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1962年9月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汉字简化方案》修订小组,推举丁西林委员主持小组工作。

修订小组成立后,随即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二)搞好普通话教学,继续异读词审音工作。

(三)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人民日报》实行难字注音。

1961至1962年期间,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由于受到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也放慢了步伐。

在1958年全国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一般都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写规则。

后来发现要求初入学的儿童和文盲掌握各种拼写规则有困难,所以开始了拼音教学法的改革。

四、总结成绩,促进改革(1963―1965年) 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以后得到恢复,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开始复苏。

(一)郭沫若的《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为了继续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二)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

这篇文章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的总结,同时也促进了此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

(三)明确推普重点,总结八年经验。

1963年7月12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转发〈一九六三年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纲要〉的联合通知》。

1963年8月1日到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

1964年8月17日,第四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西安召开,这是中断了四年以后举行的一次盛会,标志着推普工作又再次活跃起来。

(四)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个时期,在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 1.完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编印。

2.完成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编印。

3.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的进展。

4.整理汉字查字法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文字改革在低潮中 (1966―1976年) 一、前五年工作完全停顿(1966―1971年) 从1966年6月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

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社会上出现了混乱局面。

从1966年6月2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取消了汉语拼音,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7月,《文字改革》杂志和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8月,《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栏停刊。

二、后五年工作有所恢复(1972―1976年) 1972年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从五·七干校回北京探亲的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谈话,决定从干校调回部分干部,开始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一)拟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报送国务院审阅。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进行调整修订,再次在有关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1977年5月拟出修订稿,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重新恢复。

1972年,各地开始恢复推广普通话工作。

(三)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举办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1974年3月15日到4月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四)汉语拼音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上有了可喜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应用,首先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五)宣传工作有所恢复。

1973年3月,、周恩来在《文字改革简报》副刊第2期上批示同意恢复《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

十年动乱后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复,但是仍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步履蹒跚。

第四节 文字改革的复兴 (1977―1985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1977―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一)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5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送国务院审批。

10月31日,国务院将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决定全国统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针,召开第五次全国普通话观摩会。

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9年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开始汉字编码的研究工作。

汉字编码是电子计算机对汉字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70年代以后,这一课题在中国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电子计算机界希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这项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5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上,有17个省市的65个单位8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派人到会。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 (一)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充实和调整。

1980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胡乔木就文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82年1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就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四)继续努力推广话。

1.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

2.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15个单位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

3.召开商业系统推普座谈会。

4.各地加强推普工作。

5.加强对学校推普工作的领导。

6.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2.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3.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4.研究汉语拼音标调法。

5.规定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和写法。

(六)开展文字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

1979年5月6日在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于1981年7月13至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七)宣传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各地的宣传工作有强。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于1977年7月试版,内部发行,1978年开始正式出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后,1981年7月复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创办的《汉语拼音》小报,到1981年改名为《PINYINBAO》,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

(八)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4年5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4年6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视察上海杨浦区第四中心小学,看了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汇报课,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

1984年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班,有19个省、市的小学教师代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的同志共330多人参加。

1984年7月1日至5日,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工作汇报会,检阅成绩,总结交流经验。

1984年10月,倪海曙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实验班视察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报道。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实验点。

1983年12月才开始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进行实验。

首先学好汉语拼音后,大量阅读拼音和注音读物,通过造句、听写、仿写、记述、命题作文和写信、记日记、办板报等方式练习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拼音学话和注音识字方面成绩最好。

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时期 第一节 新时期,新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整个中国的面貌都逐步更新,中国的语文生活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汉字研究整理的新课题 1985年,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对汉字进行研究统计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

这一年年初,《姓氏、人名用字统计分析》课题完成并通过鉴定。

12月9日,《汉字属性字典》的鉴定会也召开了,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

社会发展的明显变化,科技发展的明显变化,促使国家语言文字职能机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和从事汉字整理简化工作的人员,对中国今后整理研究工作的宏观规划,以及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对往日研究整理汉字的出发点、原则、所拟定的课题加以调整等问题,开始更深入的思索。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形势 1984至1985年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更多的经济特区开辟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加畅通,第三产业勃兴,大批农村劳力涌向城市。

因此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变得更加紧迫。

这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都向人们表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逢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不失时机地扩展这方面的工作。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新天地 1985年10月21日至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座谈会。

1984年至1985年形势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汉语拼音方案》作用的发挥开辟了一个应用的新天地。

而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日臻完善,更适应于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才足以更好地反映自身存在的价值,永葆其活力。

第二节 新时期的里程碑 一、筹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4年年底,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

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文字改革诸项任务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应该提到首位。

会议还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将在中国语文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与汉语拼音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5年初,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三、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1986年1

汉字整理四定是什么

정리 정돈 청소 청결 습관화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化此为5S四定(定置、定位、定量、定点) 小

急求

适合朗诵的篇目,要高中课本里有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里面有各种适合朗诵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