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
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
”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
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
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
”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廉洁与学生有何关系
“廉是一种境界,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洁是一种品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学生梁洁仪学习《廉洁修身》后的体会。
和梁洁仪一样,广东省现在每年有大约510多万大、中、小学生接受廉洁教育,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也都在接受各种形式的廉洁教育。
2005年,教育部确定在北京等10个省市大中小学先期开展廉洁教育试点,今年起又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推进,并印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青少年廉洁教育对学生、老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的长远效果将逐步显现。
”近日,教育部廉洁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全国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交流会上这样评价。
据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不断改进和创新开展廉洁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形成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廉洁教育为何要从娃娃抓起
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社会基础的重要举措 2005年1月,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教育工作确立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纪委有关领导同志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身上存在‘建设型’抑或‘破坏型’双向发展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说,廉洁教育进校园,让孩子从小具有抵抗腐败的免疫力,将来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主流力量,对今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同时,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廉洁教育已是全球共识。
2003年10月,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便包含“开展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
如何给孩子们谈廉洁
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 两年多来,在中央纪委的指导下,教育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互协作,共同落实青少年廉洁教育的任务。
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廉洁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
各地根据各学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小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大学生廉洁教育警示案例读本》等廉洁教育教材和简明廉政知识读本,为学生精心准备廉洁教育的精神食粮。
广东省的《廉洁修身》教材首次出版由省财政提供经费,按所选定年级大、中、小学生人数(510多万)印制,免费发送至各学校,由各校图书馆统一发放和回收保管并消毒。
新学期开学时,开设廉洁修身课程的学生向图书馆办理手续借出所需教材,学期结束时将教材完整归还,供下一届学生借用。
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探索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各地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又一举措。
上海市编印了《上海市学校廉洁教育行动指南》,既对学校廉洁教育的工作理念、目标、原则、载体等予以进一步明确,更重要的是将各学段廉洁教育相关课目的教学、课外拓展及社会实践内容进行提示,引导教师将廉洁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不少学校如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推出了廉洁教育必修课,要求每名大一新生都要接受规定学时的廉洁教育。
各地还把廉洁教育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一项项活动中感受廉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了“我把廉洁带回家”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寻访廉洁榜样,记录他们诚信、正直、清廉的事迹,并在班会或队会上向同学们讲述;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在学生中倡议给家长写一封劝廉信,让学校、家庭和社 会共同培育廉荣贪耻的氛围。
把廉洁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许多地方和学校把“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贯穿于师德教育的始终,不断强化教师廉洁从教的思想意识。
杭州师范大学通过召开廉洁教育会议、播放廉洁教育纪录片、建设“廉政在线”网站等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廉政观念;通过评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三育人”标兵等展示教师风尚;通过教师亲自参与廉洁教育话剧表演等活动增强其廉洁意识。
廉洁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老师、家长多方受益 在全国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交流会上,中央纪委有关领导肯定和称赞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介绍,青少年廉洁教育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层施教,廉政的文化元素逐步渗透到学生思想中。
廉政文化的一些关键词,如理想信念、明理诚信、清正廉明、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正在融入孩子们的思想中,为他们奠定了廉洁自律的基础和奋发有为的根基。
思想的改变体现到了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的良好习惯正在养成。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知道关心老人、父母;学生损坏公物、铺张浪费、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大大减少;平时不做家务的习惯在改变,关心集体的意识也在增强。
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廉洁教育,也带动了老师和家长的廉洁。
“要让学生相信、做到的,首先我们自己得相信、做到。
”这是不少老师的心声。
青少年廉洁教育推动了廉政文化进校园,营造了学校廉洁教育的氛围,广大老师受到了感染。
学生们把廉洁教育的学习收获带回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家长的行为。
下一步如何谋划
让更多的孩子崇尚廉洁 “青少年廉洁教育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新局面,还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这是与会各方的共同心声。
中央纪委有关领导同志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确实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作。
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动员家庭、社区、学校等力量,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
李卫红要求教育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广电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共青团和妇联等相关工作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调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据悉,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已制定《中小学廉洁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地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各地“量体裁衣”,继续丰富教育载体和活动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廉洁意识真正进入广大青少年头脑,让更多的青少年崇尚廉洁。
“廉洁”是什么意思
廉洁的故事有哪些
西门豹 西门豹 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 赵广汉 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 黄霸 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 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 法官 ,被当时人誉为 自古无有 的好官。
? 狄仁杰 (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讲过一个故事。
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
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
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
”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
”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
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
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
”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
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记载过他的一件糗事。
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
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
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
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辨不已。
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
”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
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况钟 况钟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后人称为。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 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 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
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为民请命。
二十八岁弹劾比他官大五级的应天巡抚,力雪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
万历十七年,他出任苏州府推官。
时苏州“胥吏抱牍如山,公片言立决,如风扫箨。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应天巡抚李涞,权势倾天的巡抚反诬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
援引大明律“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
中丞愧甚,举屏自障。
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时轰动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万历二十三年,巡视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杀人,百官不敢问,袁可立重捶抵罪。
“会有一珰杀人,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借”(《墓志铭》)。
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
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
遂抗旨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呼“袁青天”,由是触怒权贵。
万历时皇帝宠信后宫,朝纲废弛。
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门,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夺俸一年。
袁可立不为动,再次直言问责皇帝:“亲郊祀,勤朝讲,批章奏,录遗贤,明赏罚,化朋党”(《墓志铭》)。
疏上,削职为民二十六年,史称“震门之冤”,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间,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书,因公开反对魏忠贤再遭罢官。
袁可立为人公正廉直,顾大局。
魏忠贤专权乱政,朝中党派纷争。
袁可立深为国事所忧,思想倾向东林,魏忠贤由是恨他。
他的同年高攀龙致书袁可立:“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
从此袁可立与阉党的关系势成水火,每议事“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节寰袁公传》)。
魏忠贤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环伺公门,思坐以不法”,但终因袁可立刚正廉洁“而无可乘借。
”(《墓志铭》) 天启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户部尚书,魏忠贤阻,再推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魏忠贤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刘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
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自袁可立去职,天下兵马大权魏阉一手握定,忠贤推戴之势成矣。
袁可立“归而魏焰益肆”。
黄道周说:“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于成龙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
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
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
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中国十大清官,还得说一句,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周一交作业
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
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而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
吊文指凭吊性的文章,“吊”有慰问之意。
吊文内容较诔辞、哀辞广泛,也较其庞杂。
可以说吊文是中国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
它不一定是歌颂功德的文字,如汉代司马相如的。
吊文也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而言,成为一种咏怀性的文体,如之类。
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
屈原的是最早的祭文。
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
今天我们所说的悼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无论在形式和还是在内容上,同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均有实质性的不同。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