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藏传佛教主持词

藏传佛教主持词

时间:2017-03-30 06:30

请教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体系,比如说汉传佛教寺院的主持-寺监-首座- 维那...等

内部机构主要由噶丹颇章(dgavldanphobrang)、措钦(tshogschen)和罗赛林(blogsalgling)、德阳(bdeyangs)、郭芒(sgo mang)、阿巴(sngags pa)四大扎仓(gra tshang),以及许多康参(khamstshan)和众多弥参(mitshan)组成。

噶丹颇章其实是属于噶厦政府管理寺院的总机构,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宗教办,是政府机构。

措钦才是寺院最高的管理,类似主持。

措钦直接领导赤巴,“措钦吉瓦”(tshogschenspyiba)、“措钦夏奥”(tshogschenzhalngo)、“措钦翁则”(tshogschen dbu mdzad)四个不同级别或不同分管的僧官来共同管理整个寺院的内外政教事务。

“赤巴”即“法台”或称“总法台”,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和内外事务的总负责人。

措钦吉瓦,主要负责管理全寺的财物或后勤工作,他在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

因此,担任这一职位的僧官堪称寺院内部机构中的后勤部长。

措钦夏奥,是负责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执法僧官。

全面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

同时,这一僧官还有特权审理寺院所属百姓的纠纷案件等 措钦翁则,主要负责管理以寺院大经堂为中心举行的各类宗教活动。

比如,从日常性僧众诵经等宗教仪式到举办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

实际上,“措钦翁则”在寺院里扮演如同大专院校里教务长的角色。

四大扎仓是机构中相对独立的二级部门,实行“堪布”负责制。

而“堪布”、(mkhanpo)一词在宗教术语中又有师傅、大师、亲教师等多种含义。

担任这一僧官职位的高僧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扎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或大和尚。

比如五明学院喜欢颠倒黑白的,沽名钓誉的索达吉堪布。

以上属于最高管理层,以下才是日常的管理。

格贵(dgeskos),主要掌管各个扎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

翁则(dbu mdzad),是掌管各个扎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郭聂(dkor gnyer),是掌管各个扎仓的所有财物的僧官。

这些日常管理的僧官下面还有大大小小的康参和弥参之类帮助他们管理。

--------这种结构比正统佛教显然要复杂不知道多少倍,之所以这么复杂根本原因是西藏属于政教合一的社会,不单单是要管理寺院的事情还要管理当地老百姓,甚至包括税收等。

本波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这三个是啥关系

佛教传入西藏之后,与西藏本有的苯教互相影响,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些外在形式和仪轨。

苯教也吸收了佛教的内涵。

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别称。

藏传佛教与我们平时说的佛教有区别吗

藏传佛教就是密宗,传说是如来佛暗中传播的佛法;中原佛教就是显宗.即如来佛公开传授的佛法,佛教基本就分为这两大宗派,也许对佛法的理解有不同吧,很难说清楚的

藏传佛教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俗称嘛”教。

喇嘛藏语意为师”。

藏语系佛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

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

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

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

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

赤松德赞(755一797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

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792—794),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

赤祖德赞(815一838在位)时,又委僧人为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

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rin-chen-bzang-bo,958—1055),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

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

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

《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

藏传显宗教理的传授与探讨特别注重口头的立宗辩论,辩论时严格按照因明学的“应成论式”的规矩进行,辨析精细入微,为其他各系佛学少有。

藏传密宗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

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政教合一”是藏传佛教的另一大特点。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

较大的寺院都有规定学制。

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

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扎仓规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而进。

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经学士),其出路有三:1、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2、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3、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

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饶绛巴(博学士)等,原仅为尊称,后学制逐渐严密,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赛、曼仁巴(医药士)等各种称号,统称为格西。

  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

大寺院一般由经堂、神殿、做为辩经场所的林苑、印经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执事者的办事处、仓库、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组成。

寺院在旧西藏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乃至经济、政治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年以后由政府资助和信徒群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

本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不可忽视的宗教信仰之一。

  现今的藏传佛教以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派为主。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

通称“旧译密咒派”。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

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

我们主要介绍是第二类。

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O62)、“小素尔”索尔穷•喜饶扎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

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

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

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

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

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

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

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

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萨迦派中的“萨迦” (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

因北宋熙宁六年(1073)昆•衮却杰波(1034一1102年)在后藏萨迦县萨迦寺弘法,故名。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

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

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

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

初祖贡噶宁波(1102

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

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

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

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

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

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

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

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

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

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

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

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

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

“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

创立者先后有两人。

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

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

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

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

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

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

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

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

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

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

大手印有显密之分。

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

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

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

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

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

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

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等寺为代表的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

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

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

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

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

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

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

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扎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

学经制度健全。

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

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总之,格鲁派兼具西藏各派教义之长,具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格鲁派的佛学特点反映了15世纪以后藏传佛教的发展趋势。

  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兴盛与寂灭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像。

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

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项礼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

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

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

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为妃。

赤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像。

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

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

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

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即位赞普后,派人往印度迎请著名僧人锡瓦措(又译称寂护静命)和教长白玛(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

他们到吐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佛教建立根据地,即由莲花生勘查选定地点,兴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

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

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

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

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

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

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

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

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

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

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

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而从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期”。

  达赖、班禅活佛系统与转世  在西藏,无论是寺庙,还是普通藏民家庭,大多供奉着达赖、和班禅的塑像或画像。

藏民称达赖和班禅犹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外来游客如以达赖和班禅的最新彩色照片相赠,信徒会双手接过,捧过头项,并报以格外的热情。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

达赖喇嘛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578年。

这一年蒙古俺答汗赠给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西藏历史上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呼。

“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大师”。

经清朝顺治皇帝于公元1653年的册封,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就成为达赖系统的专用名称。

班禅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645年。

这一年蒙古固始汗赠给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结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

“班”是梵文“班智达”(即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意为“大”,二字合起来意为“大师”。

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时的正式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

从此,班禅这一封号就成为班禅系统的专用名称。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

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

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

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格鲁派(黄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始于16世纪中叶,公元1542年,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逝世,哲蚌寺正式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并于1544年认定堆垅这个地 方的贵族子弟索南嘉措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

公元1546年,年仅4岁的索南嘉措被迎接到哲蚌寺接替根敦嘉措的法位。

公元1578年,蒙古俺答汗赠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后,格鲁派(黄教)追认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纪最小、创建并担任扎什伦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为一世达赖,追认曾任扎什伦布寺主、后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而索南嘉措便成为三世达赖,达赖活佛系统从此建立,相传至今的是十四世。

在历世达赖喇嘛中,除四世达赖是蒙古族、六世达赖是门巴族外,其余都是藏族。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始于罗桑曲结,罗桑曲结是四世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师父,公元1645年他被蒙古固始汗赠以“班禅”的尊号后,格鲁派(黄教)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主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顿珠为三世班禅。

从四世班禅起,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

相传至今的是十一世。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的转世有其传统程序,前世生前有关转世的预言、逝世前后的异常现象的征兆、护法神师的神谕,是寻访灵童的主要依据。

如十三世达赖圆寂时面向东方,且由拉萨至东北方向天空出现异样彩云,故预示了转世灵童诞生的方域。

后在加查县群科加寺圣母湖观看神谕,湖中幻影显示的景象是:一条道路的将尽外有一户农家,其门前有巨柳一株,柳树旁有一匹白马,一位妇女抱着小孩立于树下。

活佛们就是按这些征兆和景象寻访到十四世达赖的。

寻找要秘密进行,被选派的有声望的活佛或近侍弟子,在闭关静修后,化装分赴各地去寻访灵童。

对初选的候选灵童要进行遗物验证,即将前世常用的法器或其他用品,与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候选儿童从中认拿前世遗物,依认辨的准确程度对之筛选淘汰。

鉴于以往寻访转灵童易为少数人所左右,往往造成僵局和纠纷的弊端,从清朝乾隆时期中央政府又设立了金瓶掣签。

其程序是:将经过遗物验证筛选出的数名候选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各写在名签牌上,用纸包好后放入金瓶内,当众抽出的一名,即被定为正式灵童。

正式灵童的批准后,要为转世灵童举办盛大的坐床典礼,即转世灵童依法升登前世的法床,正式继承前世的法统。

自此以后,灵童即以新的一世达赖或班禅的身份开始宗教活动,接受信徒朝拜。

藏词传佛教的坎布是啥职务

堪布,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

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

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高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