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日主持词
给几篇例文你吧。
你自己改一下,毕竟加入自己真是的情感的主持词才可以表达你对外公的感情啊
生日主持词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是公元xxxx年xx月X日,农历XX年X月XX,对于我们今天在场的每一位来说,今天都将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我母亲的70岁华诞的大喜之日。
今天,我们欢聚在XXXX大酒店,共同庆祝我母亲的70岁华诞。
今天在此,我要同时向父亲送上我迟到的但真挚的祝福。
祝福他们生日快乐,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两位寿星隆重登场。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我的父母及兄妹们,向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我的父母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们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为子女们忙碌了一辈子,付出了一生。
他们默默无闻地牺牲着自己,想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为儿女们带来了光和热。
爸妈,在我们心目中,你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是你们赐予了我们生的权利,教会了我们一句话,教会了我们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教会了我们如何分辨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假恶丑,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真谛……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什么岗位工作,我们都牢记着你们的谆谆教诲,勤奋工作,诚实做人。
爸妈,谢谢你们的教诲
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付出
谢谢你们无私的爱
(下面子女们及其家庭逐一向老人家拜寿。
)(长子一家向老人祝寿。
祝老人生日快乐一鞠躬,祝老人身体健康再鞠躬,祝老人晚年幸福三鞠躬。
次子等依次….略)祝寿主持词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中午好:又是一个万物争荣的盛夏,也到了五月花季盛开的时候,在公元2005年5月14日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为陈乔寿老寿星举行七十大寿仪式。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老寿星及其家属,向在座的各位至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掌声)今天我受老人儿子的委托,做此次寿宴的主持人。
说句实在话,我并没有播音员那磁性的嗓音,但为了表达我对老人的一片祝福心情,我满脸微笑地登上这主持的舞台,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以掌声鼓励。
(谢谢)在这里我谨代表所有的嘉宾,祝愿老人家增福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
诸位朋友、各位来宾,今天真是群贤毕至,鼓舞欢欣。
前来祝贺的有老朋友、老乡亲,还有不少放下农忙赶来的亲属们,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赴宴、祝福。
这正是:亲朋共享天伦乐,欢声笑语寿满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老寿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寿”字,寓意就是福寿满堂、欢乐远长。
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老寿星寿比南山、天伦永享。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七十年的风雨中老人家寒心茹苦地将六子二女扶养成人。
七十年风风雨雨,七十载生活苍桑。
岁月的泪痕消消地爬上了他的额头,将老人家的双鬓染成白霜。
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把心中的话语都洒向老人那宽厚慈爱的胸膛。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真工作,发奋图强”简单的话语,让儿女镌刻在心,永记不忘。
老人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在他的教育下,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赢得了无尚的荣光。
现如今老寿星一家是五世同堂,正可为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
就连在校学习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也是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捷报平传,后继有人。
(掌声)让我们一起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
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同时也祝愿在场嘉宾的每一位来宾都幸福安康
最后祝各位来嘉宾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让我们共同渡过这美好的时光,下面我宣布寿庆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老寿星的家人把老寿星扶上寿堂。
(请放鞭炮)下面举行拜寿仪式。
首先请老寿星的儿子辈代表献祝寿词。
请老寿星的孙子代表辈献祝寿词。
1、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拜,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们献寿词)请老寿星为儿子、儿媳们回赠祝愿词2、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二拜,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们献寿词)请老寿星为女儿、女婿们回赠祝愿词3、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二拜,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们献寿词)请老寿星为孙子、孙女们回赠祝愿词4、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女上堂一拜,祝老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二拜,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福星高照。
(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们献寿词)请老寿星为外孙子、外孙回赠祝愿词这正是喜看儿女站堂前,只愿家风代代传。
让我们一起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共同祝愿老寿星增富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
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共创美好未来。
请摄像师为老寿星全家照张全家福。
(照完后)现在有请老寿星吹灭生日蜡烛,分享生日蛋糕。
(奏生日快乐)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寿庆到此就结束了,有请老寿星起驾入席,同大家共进寿宴。
寿宴后有陆良县工人文化宫管乐艺术团为大家带来精彩文艺节目。
参考资料:百度里搜到的。
土族有哪些风俗(至少三种)
禁忌 土族人禁忌众多,忌讳过中秋节。
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
但是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
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架、打孩子是最大的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
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
忌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节庆活动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
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
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礼仪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
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
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
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
“纳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
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
这时,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
”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
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
”“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
”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犹如“落水”,也不能生气。
姑娘戏弄够了,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
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丧葬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
请木匠赶做灵轿。
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
灵堂设在堂屋里。
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
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
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土族丧葬要待客。
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
一般不动荤,只吃素。
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
“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
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
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
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
女儿、媳妇都要哭丧。
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
灵轿也要砸碎火烧。
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
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绕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
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以,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十个正式场合热场小游戏
仡佬族风俗习惯和文化: 大 年: 一月十四,主要活动吃菜板肉,上坟,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
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
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
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
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
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
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
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
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
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
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
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
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
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
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
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
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
“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
“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
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
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
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
”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
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
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关于安徽霍山有什么特色、特产、习俗
节日禁忌 壮族的民间节日较多,既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中秋和重阳,又有壮年、牛王节、中元节、蚂拐节、三月三歌圩等充满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日内的禁忌因时因地而异。
大年初一忌说粗口话,否则口臭;忌说颜色之词,否则会招蚂蚁、臭虫和跳蚤等;忌说鸟兽之名,否则禾苗受灾;忌借东西,否则家会蚀财,自己也会变乞丐;忌扫地,否则有损纳财之运;姑娘忌吃粽子,否则不通气,不通情达理;忌杀禽畜,否则有损养殖之旺;忌煮新饭菜,全吃年三十晚吃剩下的,意为年年有余,顺心如意。
贵州壮族过壮年时,从除夕至初三,禁止村民出寨,亦禁止外人入寨。
四月初八是牛王节,是日不得役牛,各家除扫理牛栏、祭拜牛魔王外,还得给牛洗涮身子,做好吃的犒劳它。
是日严禁骂牛打牛,否则认为年内牛会生病而不能耕作。
在桂西南,人们过霜降节时也敬牛,让牛休息三天,禁鞭笞,此期间有牛意外死亡,人们只能将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
七月十四中元节是大部分壮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一般从七月初七即开始过节。
中元节是鬼节,人们处处避鬼,七月十四日人人躲在家中,怕出门遇鬼而被摄去灵魂。
有些地方或是关上大门,或是在门上挂上用桃枝茅草制成的“避鬼标”,以防鬼进家作祟。
节日前后严禁小孩游泳、爬树,怕遇水鬼或其他恶鬼而有不测。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般只有妇女祭月,男子不祭。
因为月为阴,而男子属阳,怕犯冲克。
一些地方中秋祭月尝饼时不能吃光,而必须留下一个,以免月亮以后不再露面,晚间将永远黑暗。
种植禁忌 农业是壮族的主要生产门类,其中又分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所种植的作物以水稻为大宗,其他的有玉米、薯芋、旱谷、豆类、麦类、花生等等。
大部分地方耕作相当精细,但在山区,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收成还是比较低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为了祈求丰收和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规定了一些相应的禁忌。
从春耕到收割,都讲究吉日的选择和祭祀。
大新县的壮族甚至形成“插秧节”。
在农历的四月初一至初八期间,人们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开插仪式,由地方官员或村老或家长主持。
主持者须于节日的凌晨剃头刮须穿新衣,乘夜色尚浓、人声寂静之时向田垌走去。
路上不能回头,不能讲话,到达田垌后在田头插几株秧。
只有经过此仪式,全村或全家人才能于天亮开始插秧。
否则认为不吉。
凭祥的壮族也有类似的风俗。
他们选好春插的吉日以后,各户已婚妇女用桃叶煮水洗手,然后将茅草插在犁好的田头成十字架状,并焚香念咒,祈求春插顺利并赐丰收,之后方可开始插秧。
寡妇或孕妇不可参与这项仪式,只能请其他妇女代劳。
此外他们在插秧时,不用手递秧,而是将秧从空中抛入田中。
种植旱地也有讲究,桂西壮人播种旱地作物时必须吃饱肚子,而且各种作物都要同时种一些,表示“一子落地,万子发芽”。
播种时不能回头看已种下的种子,也不能谈论飞禽走兽或与作物生长、收成有关的事,更不能讲肚子饿。
播完种后,须折一把树枝插在地中央,地头也放上一把,种地人由树枝上迈出地头,这种作法叫封地。
认为经此仪式作物才能长得好。
还有摘菜忌蹲的种植禁忌。
在菜园里摘菜时,忌蹲下身子。
认为动手摘采一定要采取弯腰的姿势,否则就意味着这蔸莱被折断了,此后不复再生枝叶,造成减产歉收。
谷雨这天不准屋外烧火、吸烟。
相传天神正在造雨,如烧火、吸烟,会使雨神受伤而无法造雨,从而造成旱灾。
如果逢大早,要请师公作求雨法事;众人抬一只狗游村串寨,边走边打狗,吠声不断。
师公随后烧香念经,祈求雨神普降甘霖。
饲养禁忌 壮族的家庭副业主要有饲养和捕捞。
他们最为看重的牲口是牛,因为牛是主要的生产畜力,平时倍加爱护,惊蛰之日不役牛,有“惊蛰役牛牛生虱”之说。
四月初八是牛魂节,是日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人们要给牛喂美食,还要祭牛魔王 猪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但一般农户不养公猪,只有鳏夫才以饲养公猪为业。
有的地方若母猪产仔只有2头,须立即杀掉,否则认为会败财和招致家宅不宁。
有的地方母猪下崽要忌门,外姓人不得登堂入室,其标志是在大门口插一枝柚叶和红纸,并在猪栏边挂一杆秤。
河池的壮族买回小猪饲养,口中要念“三百二、四百斤”之类的吉语,祈猪快长,若不念,则认为猪长不大。
有的地方刚从外面买回饲养的新猪,未经“过门火”忌进栏内。
做法是:在猪舍的门口或者猪进栏时所经过的第一道门槛处燃烧一堆火,将猪抬过火苗上时,往猪身上拨水,主人口中还同时祈念“三百六七百二”,希望小猪能长到这个斤数。
泼水者多由家庭主妇主充当。
人们认为,经过火烧水涤,猪身染来的邪污秽气已被洗净,才会长膘添斤。
客人或寡妇不得夸主家的畜禽长得快,俗认为如此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
此外鸡下双黄蛋、黑色蛋或软壳蛋亦被视为凶报,是灾祸临头的征兆。
壮族常于合适的季节到沟渠河中捕捞鱼类,有些地方的壮人禁忌在鱼坝中大小便,以免得罪鱼神。
自养的鱼塘则禁止钓鱼,只能捕捞。
贸易禁忌 壮族地区的商品交易以前主要限于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人们在购买牛只这样重要的生产资料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
买卖一旦成交,卖牛者必须送给买牛者一根牛绳,并用此绳抽打一下牛背,说些让买主欢喜吉利的话。
不如此则意味卖者心不诚,牛到新家呆不长久。
到集上卖猪仔,事先要喂饱,忌卖饿猪。
成交后再扣除猪笼和猪食的重量。
广西钦州市黄屋屯、大寺等地有忌跨槛而立的贸易禁忌。
凡家中制作贸易物品,或所售物品将出门时,家人或外人如在家门跨槛而立,将意味物品难以售出。
故而在进行有关贸易事宜时,均极忌有人跨槛而立,送所售物品出门时,更不能在槛上停留或倒退,否则将被认为行市不吉。
手工业禁忌 壮族的家庭手工业有纺纱织布、匠作、酿酒、造纸等等。
纺织由妇女操作,理纱上机时,织者—定要净手梳发,不能讲与紊乱和断裂有关的言语,否则认为纱易乱、线易断而织不成布。
匠作则多由男子进行,部分地区的壮族木匠如果未婚或是已婚未有男孩,则不替人打造婚床或梯子;如果自家盖房未满三年,则不帮人做棺材;若是替别人做棺材不满1个月,则不能替别人打造结婚家具。
有些地方的木匠修造犁耙、水车或嫁妆等物,都要选择吉日或双日开工。
所有这些匠作规矩,都是为了求得吉利、避开不祥。
林业禁忌 林业亦是壮族的重要生产门类,许多地方都重视植树造林活动。
以前壮族植树、只能直着腰栽种,怕弯腰种树长不直,甚至人永远驼背。
有些树种,如桃、竹、芭蕉等年青人忌种,认为若种了会妨碍年青人日后的发达与生存。
有些地方则禁止小孩参加栽竹,认为竹子长大后要被砍伐,小孩若参加种竹,日后命运将跟竹子一样,很不吉利。
砍伐树木时应砍老留嫩,砍倒后还要抓一根树枝插在树根的斧口上,表示祈其再度生长。
禁用斧头再劈这些树根。
有些地方因“桐”与“童”谐音而忌伐桐子树。
此俗今仍存在。
结伴上山打柴,严禁“死”、”伤”、”血”、“鬼”、“臭”等语出口,否则受众人谴责。
遇到受伤流血,只能讲“红”字,不得说血;闻到臭气要讲香,以防不利。
传说山神听到不吉利的话就愤怒,人就会摔下山崖,或受伤。
狩猎禁忌 直至近现代,部分壮族仍在农闲从事狩猎,如果是集体围猎山猪等猛兽,则禁忌颇多。
首先是农历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的夜晚不能狩猎,其次是遇到吃饭掉碗筷、碰见狗交尾、蛇挡道等事象,均以为不祥,不能出猎。
生活禁忌 壮族的生活禁忌比较繁杂、主要从居住、饮食、社交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尤其是居住,讲究最多。
盖房时要讲究房基和吉日的选择,建房期间还要躲避引起不祥的事物。
一些地方的壮人盖房以门朝南开为吉,不能朝南则选择东向,忌朝西或北开。
因为向西意味着“归西”,不仅人丁不发、还要造成人死屋空;向北则意味“败北”、“破落”,同样不吉。
大门口不能有树,有树意味前途无望,生路被堵,家道不发,也不能有东流水,怕钱财随水流走。
砌房期间,人们往往自动回避丧葬等不吉事物,不在外边过夜,不吃狗肉,夫妻也不同房。
建房的各道关键工序要择吉日进行,尤其是上梁,仪式隆重,讲究最多。
大多数壮人不于午时上梁,怕将来子孙不孝;上梁时忌讲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让禽兽到屋宅上斗咬,怕将来主家家宅不宁。
此外各地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如大门或是开正中,或是开左侧,或是前后门错开,等等,都是基于避免家道不发、人丁不旺的思想。
壮族的居屋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前是堂屋,后边和左右为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权利住神龛后面的房间。
客人到家,男客不能进中门。
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时不能同居,违反者要给主家挂红,或是送红包、挂红布于床上,并放炮驱邪;或是买肉杀鸡,请师公为主家做法事“去秽”。
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儿携女婿回家也不能同居。
广西隆林县一带民间认为,妇女有月经“不干净”,尤忌媳妇睡楼上,祖宗会责怪。
壮族对食物的选择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禁忌,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爱惜牛的缘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却将之视为珍品、补品。
但是各地壮人就餐时的礼仪却是颇多的。
他们普遍敬老爱幼,热情待客。
晚辈要给长辈端碗盛饭,递碗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并要绕到老人后侧呈上;老人专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坐,好吃的菜要先挟给老人。
有些地方姑娘进餐时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捡起洗净再用,忌讳换筷,认为换筷意味婚后换夫,不是守寡就是离异,客人到家,主人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来以后即摆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诚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时不能拒绝,若执意要走,便是对主人不尊敬。
有些地方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
只要到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
壮族有忌食笼里死鸡的饮食禁忌。
民间认为,中年以下的人忌吃死在笼里的鸡,否则意味着会“死在牢狱里”。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
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子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某某之奶”。
就连未生育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在日常酬酢庆吊中,人们要遵守一些禁忌。
有些地方的壮人,如果兄弟或亲友两家于同年娶媳,那么他们之间互不相贺,因为向别人祝贺意味把福禄运气送给别人,自己则将不祥。
不仅如此,他们也不希望对方来向自己贺喜,彼此并不相怪。
有些地方若是祝贺别人乔迁等喜,必须送双数礼,表示好事成双,而不能送单,否则不吉。
壮族有“添粮做寿”的习俗。
老人过了60岁生日,其子孙便为其准备一个小缸装盛寿粮,平时若有小恙,便取缸中米煮一些吃,但切忌将米吃完,否则预兆老人寿数将尽。
缸内米要添,但只能在重阳敬老时添,可一次补满。
人们认为重阳是享寿九十九的吉利日子,此日添粮便是补寿,可以活过百岁以上。
“添粮做寿”习俗表达了壮族家庭祈愿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忌竹子开花 民间认为,竹子开花是一种不吉预兆。
若开花的竹子在屋边,顶示这一家将有灾难,在村外则预示有灾荒。
因此必须将竹子立即砍倒,灾难方可消除。
忌在人前吐痰 在别人面前吐痰或吐口水,是不礼貌的行为。
会招别人反感。
出门忌打破碗 要出门办事,如打破碗碟或煮夹生饭,是“祖宗报应”,办事不利。
忌灶火熄 广西隆林县一带,在农历正月初三灶火一直要燃着,不能熄灭,表示全年烟火不断。
赶马忌吃鸡蛋 广西隆林县一带在赶马时不能吃鸡蛋,否则当天马会翻驮。
夜行忌吹口哨 民间认为,走夜路不能吹口哨,否则会招鬼跟踪。
婚姻、生育禁忌 壮族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
许多地方不禁同姓为婚,但在广西西部,—些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
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社会流行“天上最大的是雷公,地下最大的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而三月至七月,雷公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广西马山县青年男女谈爱相亲,第一次见面忌杀鸡鸭款待,否则,十有九要谈崩。
认为杀死鸡鸭不吉利,婚事也就自然难成。
以前普遍实行不落夫家习俗,个别地方视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房为伤风败俗和不吉。
在接亲、上门等仪式中,各地存在不同的风俗。
有的必须于特定的时辰出门,亦于特定的时辰到达新郎家或新娘家(招赘婚)。
入门之时普遍有过竹门或其避邪物件之仪式,意在挡住新人带来的鬼邪。
出嫁女忌摸香案面。
出嫁女儿回娘家,不能伸手取放在祭坛上的东西。
壮族社会对孕、产妇和新生儿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其意是避免冲犯祖宗、招来鬼邪和保证妇幼平安。
妇女怀孕要部分忌口,如不吃狗肉和辣椒,怕引动胎气。
家有孕妇,则不得修理房屋和工具,孕妇的床也不能移动,亦是怕胎儿不吉。
生子之家,多在门外插一些物品作标记,以防外人误入而带来不祥。
有些地方插柚树叶或黄皮果树叶,有些地方挂黄布或红布做成的小包,有些地方则系一把青草或禾草。
婴儿的胎盘不可胡乱丢弃,部分壮人将之用禾草包住,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绑到树后有果实的大树的东面,形状如大人背小孩,象征子子孙孙人丁不断,兴旺发达。
产房禁忌。
家中男人及外人忌进产房,否则会撞霉气;产房中不准点灯,否则晦气敞出,有损于人;产房中之箱柜,月内不许翻动,更不能在产房上翻动瓦盖,否则会惊飞婴儿灵魂。
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避邪,以求得平安。
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故家居出门常挂上或带上这类物品。
有些地方的妇女出门,则在路上扯把草,或置于小孩背带上,或置于身后的路口与水边,其意都是驱除野鬼的追踪。
亦有些地方壮人背小孩出门,路过水边河边时,要向水中丢几枚钱币,以买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
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在桂西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忌对神小便是壮族的信俗禁忌。
凡崇拜的神灵庙社,都不能在那里小便。
比如不能面对社公、社坛、土地公、花婆神位和坟墓解小便。
如犯了禁,就要杀鸡谢罪,以求宽恕。
忌进鬼圩是壮族的信俗禁忌。
村寨附近的公共墓地,称为“喝发”,意为“鬼圩”。
在一般情况下,村民是不进“鬼圩”里去的,否则就会出现不祥之兆;偶尔有人夜间误入“鬼圩”,便认为是被鬼魂勾引所致。
封村是壮族旧时信仰习俗。
当村中瘟疫流行,并认为是鬼作崇时,需请二三个道公来赶鬼封村。
用猪肉或羊肉祭神后,每个道公便一边喃神,一边手拿一只纸船,走到村外焚烧。
回来时,在入村道口和每家门口都插上一块木制“禁符”,上书“勒令北斗崭煞鬼”等字。
认为如此赶鬼封村后,野鬼不能再进村寨,人畜便可安宁。
封村期间,禁止外人入村,违者罚请师公洗村。
禁砍村边树木是壮族信仰禁忌。
民间认为,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木、开荒、造坟。
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全寨安宁的神灵居住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
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面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接火种是壮族信仰习俗。
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
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
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忌脚踩灶是壮族信仰禁忌。
民间不准用脚踩灶,也不能用器物拍打灶,否则会得罪灶王。
忌家灶煮狗肉是壮族信仰禁忌。
民间认为,在家里灶上煮狗肉,会亵渎灶王,招至凶险之事。
忌见蛇交配是壮族的预兆禁忌。
碰见蛇扭绞交配,认为是遇难征兆,大祸即将来临,死、残、伤、大病必有其一。
为解凶兆,遇事者应立即把身上的钱丢在路上或把好衣服挂在路边,让过路行人拿走,灾难便可随物移转。
忌鸟屎撒头是壮族的预兆禁忌。
—个人如果偶然被天上鸟雀粪便撒在头上,认为这是最大的不祥之兆。
必遭到灾殃,小致受伤,大致死亡。
如处处小心事事求全,可避免当日大难,但在月内,年内仍潜伏着大难。
过了年方能放心解脱。
忌乌鸦盘叫是壮族民间预兆禁忌。
若乌鸦飞到村上盘叫,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一至三天内村里必有人死。
若飞在某人头上呱叫,此人或其亲属必大难临头,必须行事谨慎,留心注意,避过险关。
忌煮夹生饭是壮族预兆禁忌。
出门、办事最忌煮夹生饭。
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不久必有灾难或横祸,因而出门办事都要改期。
还要求神拜佛,请师公道公来消灾。
忌暮临鸡叫是壮族预兆禁忌。
夜幕降临时,若家里公鸡突然喔啼或母鸡呱叫,便认为是一种不好的预兆,家中或丢钱财,或被盗窃、或失火,或有人病伤。
要是当即把啼叫的鸡头扭断头丢掉,可免除一切事情发生 广西隆林县一带妇女在缝制小孩背带时,忌碰上响雷,否则小孩会生病甚至夭亡。
所以不管缝了多少,碰见响雷,必须拆除择日另缝,并做一包糯米饭装在背带内,让饭气熏之,以除凶兆邪气。
以前壮族儿童开蒙入学,路上最忌讳碰见孕妇,怕影响以后的学业和阻滞聪明,故入学的头一天必须在天朦朦亮之时就出门上学。
丧葬禁忌 壮族实行土葬,凶死暴亡者要经过特别的仪式方能下葬。
许多地区盛行捡骨葬,将其视为转世来生的关键步骤。
一些地方壮族认为人在床上断气不祥,老人弥留之际,他们便将其抬放到地上的席子上。
人断气后,许多地方都用柚叶煮水给死者沐身,并给其换上寿衣,寿衣多为单数,或衣裤相加不能是双数,有些地方规定寿衣中必有一套为白色。
部分壮族到亲属家报丧,须待对方叫人拿火灰撒于门口和门槛后,才能入室报丧。
一些地方由孝男到舅家报丧,但亦不得直入舅门,须在门口下跪痛哭,舅父母不扶不得起立。
故有些不孝子报丧时须在舅家门口下跪痛哭较长时间。
从死者断气到入殓前为丧期,丧家往往要忌口,一些地方禁吃猪肉,一些地方只吃豆腐等素食,贵州壮族还忌吃盐巴。
孝子孝女往往还禁梳洗,或赤足或披头散发,并戴孝为死者守灵,灵柩未葬不得出门,必须出门者要头戴竹笠。
但是戴孝有一个规矩,即晚辈给长辈戴孝,长辈不给晚辈戴,妻子死丈夫也不为其戴孝。
孝服多为白色。
尸体入殓时,亲人不能扒着棺材或尸首哭。
怕眼泪滴入棺中或死者身上,带来不吉。
各地出殡风俗不尽相同,有一些地方儿媳不为公婆送葬。
有些地方,送葬者回到家即用桃叶水洗手祛邪。
守孝也是各地有异,孝期有长有短,但普遍于守孝期穿丧服、吃素食、不睡床、不享乐、不剃发等等,通过清心寡欲的磨炼来寄托自己失去亲人的哀思。
对于那些凶死暴亡者,其丧事有特别的仪式,各地普遍设坛超度,或是举行“上刀山”、“过火炼”的仪式,认为如此亡灵方可以摆脱厄运,而可以归入祖宗坟山。
个别地区对凶死者采取俯身葬或侧身葬的方法,或是以缸或坛代替棺木,让死者屈蹲入内下葬。
至于外亡人,一般不能将尸首抬回村或家,或是就地埋葬,或是在村外设坛超度后下葬。
抬入村内怕引来恶鬼作祟。
宗教信仰图腾禁忌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
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
每个村子旁边的大树和山坡都被视为神树和神山,人们不得砍伐、开荒和建坟。
上山砍树、割草、狩猎都得小心翼翼,并祭拜山神,求其保佑。
一些地方的壮族禁止将瘟猪肉挑进村子,或是将死猫、鼠、蛇及鸡毛等污秽之物丢弃于村,怕惹怒神灵和传染疾病,为此一些村寨专门建有“丢毒村”,以处理上述污秽之物。
除了祭拜神灵,人们还比较重视祭社,以前各地有固定的祭社日。
在桂西南,新嫁女子必须携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否则认为夫妻将来会聋聩。
在贵州,壮族于壮年(农历十二月为岁首)除夕集体祭社,祭时集体叩拜,不许嬉闹说笑,气氛庄严肃穆。
妇女和孕妇之夫不可参加祭社,参加者忌穿白色或花色衣服,否则认为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
适合晚会上老年人玩的游戏
游戏1、循环相克令 用具:无 人数:两人 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猎人的动作是双手叉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前;枪的动作是双手举起呈手枪状。
双方以此动作判定输赢,猎人赢枪、枪赢狗熊、狗熊赢猎人,动作相同则重新开始。
兴奋点:这个游戏的乐趣在于双方的动作大,非常滑稽 缺点:只是两个人的游戏 游戏2、幸运大白鲨用具:幸运大白鲨 人数:两人 方法:幸运大白鲨的构造非常简单,但玩起来却趣味无穷。
方式是将大白鲨的嘴掰开,然后按下它的下排牙齿,这些牙齿中只有一颗会牵动鲨鱼嘴,使其合上,如果你按到这一颗,鲨鱼嘴会突然合上,咬住你的手指。
当然,鲨鱼牙是软塑料做的,不会咬痛您的。
你可以在酒桌上把它作为赌运气的酒具,几个人轮流按动,如果被鲨鱼咬到罚酒。
兴奋点:适合男孩女孩一起玩,对于胆小的女孩子来说比较惊险。
缺点:首先你要先去买一个“大白鲨”,虽然价钱不贵 游戏3、官兵捉贼用具:分别写着“官、兵、捉、贼”字样的四张小纸 人数:4个人 方法:将四张纸折叠起来,参加游戏的四个人分别抽出一张,抽到“捉”字的人要根据其他三个人的面部表情或其他细节来猜出谁拿的是“贼”字,猜错的要罚,有猜到“官”字的人决定如何惩罚,由抽到“兵”字的人执行。
兴奋点: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 缺点:人数不易过多。
游戏4、拍七令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
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罚酒。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缺点:无 游戏5、心脏病 用具:无 人数:越多越好 方法:将一副扑克牌给酒桌上的每个人平均分发,但是不能看自己和他人手里的牌。
然后以酒桌上的人为序,按照人数排列。
例如,酒桌上有5个人,可编为1-5的序号。
如果该人出的牌和自己的序号相同,那大家的手就是拍向那张牌,可以手叠手的拍,最后拍上去的人是输家。
兴奋点:非常刺激,经常是大家的手红的一塌糊涂。
缺点,对桌子不利 游戏6、开火车用具:无 人数:两人以上,多多益善 方法:在开始之前,每个人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
但是地点不能重复。
游戏开始后,假设你来自北京,而另一个人来自上海,你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
”大家一起问:“往哪开
”你说:“上海开”。
那代表上海的那个人就要马上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
”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
”再由这个人选择另外的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
”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输了。
兴奋点:可以增进人与人的感情,而且可以利用让他或她“开火车”的机会传情达意、眉目传情。
缺点:无 借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 人数:每组限六人 场地:不限 道具: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屁股;脚(二张) 汽球(每组一个) 适合:全部的人 游戏方法: 1. 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 主持人请每组每人抽签。
3. 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借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