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升国旗的主持词
下个星期一开学,该我们班升国旗,可我忘了主持稿的内容,在此求求网友们!
升旗仪式主持词升旗仪式主持词升旗仪式主持词升旗仪式主持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暖暖的夏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
娇艳的百花 ,献片片芳菲一季 。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我们是一群小飞雁,抖擞着翅膀,击打长空
我们是一群神气龙娃,激情似火,奋勇向前
我们热情,想要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我们志远,要让祖国跃上千里马。
让我们一起迎接这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吧
今天担任升旗仪式的是八年级84班护旗队,担任升旗手的是来自我们班的( )同学。
护旗手是我们班的( ),( )同学。
八年级84班是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班集体。
在班主任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纪律严明、班风正、学风浓。
学习中我们勤奋刻苦,勇攀高峰;生活中我们相互关心,知己知彼;劳动中我们任劳任怨,不怕吃苦;困难中我们相互勉励,笑对人生。
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我成长,为校争光是我们84班的座右铭,因为我们坚信“今天我以附中为荣,明天附中一定以我为荣
” 下面我宣布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第一项:出国旗; 第二项:升国旗,奏国歌;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第三项 唱国歌; 指挥:苏记 老师。
第四项:国旗下演讲,演讲人: 84班( ) 同学。
第五项:请学校刘全贵校长讲话 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2012年x月x日
国学大师的主要代表
陈寅恪 生平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求学经历少时在南京市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市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
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1918年冬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后因时局不稳,官费停寄,生活至为艰苦,每餐吃炒腰花(猪肾),省下的钱买书[1]。
性情孤僻,很少社交[2]。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
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3][4][5],1923年陈寅恪在〈与妹书〉中明确地表示“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
如梵文之于希腊拉丁及英德法等之同属一系”。
夏曾佑曾对他感慨说道:“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 颇具意味的时,陈寅恪四处求学,学贯东西,可一生中只有唯一一张来自复旦公学的文凭。
清华时期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
在这之前,清华校长曹云祥原本聘请胡适为导师,胡适坚辞不就,并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三人[6]。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
1928年暑假,回上海探亲,与原台湾巡抚唐景嵩之孙女唐筼完婚。
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
1930年以后,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晋至唐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诸科,凡是与佛教有关的资料,一律用黄色的包装着[7],当时名家如吴宓、朱自清、冯友兰都来旁听,郑天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历史系教授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自视甚高的刘文典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
他甚至公开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同时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得遍阅故宫满汉文宗[8]。
陈寅恪本人是谦虚的,自称:“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9]抗战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陈三立忧愤死。
寅恪悲恸过度,导致右眼失明。
11月携眷南逃,途中手稿遗失甚多,任教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
隔年前往蒙自的西南联大,次年又随西南联大迁往昆明。
1940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
因战事未能成行,返昆明。
在昆明期间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有诗“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
”。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日,许地山逝世,接任系主任。
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
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
1942年,携妻女逃离香港,至桂林,中科院物理所长丁西林前去迎接,任教于广西大学。
1943年12月再前往燕京大学。
1945年,左眼失明。
是年9月,前去英国治眼疾,却因耽搁太久,无法痊愈,仅一眼能见微光。
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解放军渡长江,逼进北平,傅斯年电话催请寅恪南下,寅恪举家乘飞机至南京,次日赴上海。
最后留在岭南大学,未能前去台湾[10]。
岭南时期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
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国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4年,陈寅恪写成《论〈再生缘〉》,油印稿由章士钊带到香港,辗转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一时轰动海外,议论纷纭,引起北京方面的注意。
有关方面与郭沫若、周扬、齐燕铭等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在内地出版陈著和郭亲自校订的十七卷本《再生缘》,以回应海外议论。
然而,由于这部乾隆年间的虚构作品语涉“征东”,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特殊国际环境下,周恩来、康生出面中止了对《再生缘》的讨论,陈著与郭氏校订本也被搁置起来。
胡乔木拜访陈寅恪时,陈氏因言:“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即指此事。
[11][12]文革时期位于广州中山大学校内的陈寅恪故居国务院副总理陶铸敬重陈寅恪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陈寅恪的眼疾。
1962年,陈寅恪滑倒于浴盆内,右腿折断,陶铸派三名护士轮班照顾,助手为黄萱。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陶铸被江青打倒,陈寅恪同时遭到迫害,红卫兵冻结寅恪夫妇工资,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
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
”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有诗云:“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
刘节代替寅恪受批斗。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因心力衰竭且骤发肠梗阻麻痹逝世。
次月21日,唐筼亦逝。
求关于弟子规的演讲比赛主持稿,急
2008年7月5日,当晚霞消褪、暮色四合之时,风尘沾衣的UIC师生二十五人与台湾及各地的教授、老师和学员们会聚于济南,这是一个难忘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十天行程裏,我们一行三十九人走览了济南、章丘、聊城、泰安、曲阜、邹城以及枣庄,先后游历了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泰山、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周公庙、孟庙、荀子墓、微子墓、张良墓、微山湖、灵岩寺等众多名胜。
清华四大国学名师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恪”字念“kè”,虽有“què”音传世,但其来源纷杂不清,处于对陈先生的尊重仍当以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准。
)[1](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编辑本段]治学理念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
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
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编辑本段]名字读音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
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
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
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
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编辑本段]相关传记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 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联经出版,1997年。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 李敖,《谁要来台湾
》,收在《笑傲五十年》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传记文学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湾东大图书出版,1998年。
高阳,《清末四公子》,皇冠出版社,1983年11月01日。
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时英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7762832。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 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陈寅恪:《与妹书》,1923年8月《学衡》第20期,收入《陈寅恪书信集》 “南书房行走”--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编辑本段]生平简述 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
有诗云,“莫笑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
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
呜呼,一代学人,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
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
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
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咸认为不值得。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罕见的语言天才】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
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
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
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
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
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
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
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
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
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
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
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
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
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
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
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
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
[编辑本段]【“汉语言学之父”】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
他的耳朵能辨别各种细微的语音差别。
在二三十年代期间曾亲自考察和研究过吴语等近60种方言。
赵元任对方言的研究非他人所能及,他会33种方言。
他的治学严谨和刻苦,令人叹为观止。
1927年春天,赵老在清华大学研究所担任指导老师时,曾到江、浙两省专门调查吴语。
经常是一天跑两、三个地方,边调查边记录,找不到旅馆就住在农民家里。
一次,他和助手夜间由无锡赶火车去苏州,只买到硬板椅的四等车票。
由于身体太疲乏,上车后躺在长板座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等醒来时,满车漆黑,往外一看,才知道前面几节车厢已开走,把这节四等车厢甩下了。
助手问他怎么办?他说:“现在反正也找不到旅馆,就在车上睡到天亮吧!”助手见他身体虚弱,劝他每天少搞点调查,他诙谐地说:“搞调查就是要辛苦些,抓紧些,否则咱们不能早点回家呀!将来不是要更费时间,也更辛苦吗?” 在那次调查吴语的行动中,他不辞劳苦,经镇江、丹阳、无锡,每站下车,再乘小火轮到宜兴、溧阳,又转回到无锡等地,冒着严寒,辗转往复,深入群众,多访广纳,记录了大量的当地方言。
3个月后,回到北京,他把调查的材料写成一本《现代吴语研究》。
在出版此书时,语音符号采用国际音标,印刷厂没有字模,他和助手就自己用手写,画成表格影印,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
这本书出版后,为研究吴语和方言作出极为珍贵的贡献,赵元任也成为我国方言调查的鼻祖。
[编辑本段]【他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路】 赵元任教授对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语法都有精湛的研究,撰写和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者中享有很高声誉。
他在美国除了在大学任教外,又用英文和中文写下了大量语言学著作:《中国语言词典》、《中国语入门》、《中国语文法之研究》、《现代吴语研究》、《钟禅方言记》及《湖北方言报告》等。
1972年,赵老退休后,仍不断致力著述,写出《语言学跟符号的系统》、《白话读物》等书。
在他病逝前不久,还构想以同音替代的办法,把《康熙字典》上1万多个字合成一本2000字的《通字》,以用于日常行文,可惜未能如愿。
赵元任早年曾和语言专家黎锦熙先生致力于推广普遍话工作,为此他创造了国语罗马字(注音字母第二式),并灌录了国语留声唱片。
赵老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一贯提倡彻底的白话文。
1981年笔者访问赵老时,他对目前国内人们的口语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教育水平高了,人们的说话受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出口书面语多,不大爱讲白话了。
如现在北京人爱说“开始”,不说“起头儿”;把长外衣不叫“大氅”,而叫“大衣”。
连小孩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显得缺少生活气息。
” 在他这次回国访问和探亲期间,曾用各种方言和友人、学生进行交谈。
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见到赵老时,两人兴致勃勃地用方言对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所长吕叔湘称赞赵老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