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诵读杜诗主持词

诵读杜诗主持词

时间:2019-05-17 01:21

诗歌朗诵会的开场白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

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

遨游诗海,美不胜收...近段时间,六年级进行了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正如卢纶的诗句什么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正如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全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

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

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

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

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

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

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

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

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

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

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

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

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

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

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

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

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但是,又没有办法。

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

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

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

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

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

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

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

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

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朗诵诗歌串词,谁能帮忙

帮忙写一下 第一首《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第二首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第三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A::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二十一岁就参军抗敌,一生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B: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破阵子》,康慨激昂,掷地有声篇章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A:请欣赏词朗诵《破阵子》。

2,A:提起《岳阳楼记》人们就会想起先忧后乐北宋政治家范仲淹。

B:他不仅文章出名,而且词写的也非常感人,苍凉凄楚,荡气回肠。

A: 下面请欣赏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

3,A: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文章写的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B:他的诗词也自成一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许多名句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A:请大家欣赏他的豪放词章《江城子》密州出猎。

初中历史重点难点有哪些

欧阳修柳宗元韩愈,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没李白

宋武帝与臧焘敕【原文】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文籍,激厉风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学寡悟,义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

想复弘之。

【译文】近来学校教育事业还是废弃懈怠,年轻的后辈们(也都)废弃了学业,门庭之内,清惠的风气消失不见。

(这)确实是由于战事频仍,礼乐中断,轻浮的人丧志放纵,容易受情事的影响,岂能不广兴文教事业,来勉励风俗风气呢

这里的人们,子弟众多,(大家都)在黎明就踏上征程,到处访求,希望听到良好的教诲。

然而荆山里蕴藏着宝玉,要等到有人发现琢磨才能光彩照人,兰花有奇香,还要用力吹动才能远扬,独自学习领悟也少,这在周代的典制中非常显著。

如今经师就在眼前,而近求学业的却没有听说,不只是有志于学的人少,或许这也是劝勉引导不到位啊

(我)想重新弘扬(这种好学求知)的社会风气。

【注释】1、这段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写给臧焘的一封敕书。

出自《宋书·臧焘传》(见《列传第十五》臧焘、徐广、傅隆合传)。

《宋书》是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

含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

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2、废弛:废弃懈怠。

谓应施行而未施行。

《汉书·王莽传上》:“朝政崩坏,纲纪废弛。

”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河北备策》:“州郡因循,武事废弛。

”3、后进:后辈。

亦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邢昺疏:“后进,谓后辈仕进之人也。

”唐张继《送顾况泗上觐叔父》诗:“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沙汀《淘金记》十七:“龙哥之所以最得人望,并不是因为他资格最老,比较起来,他还算是后进。

”4、颓业:废弃学业。

《宋书·臧焘传》:“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5、衡门:(1)横木为门。

指简陋的房屋。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朱熹集传:“衡门,横木为门也。

门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

”《汉书·韦玄成传》:“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

”颜师古注:“衡门,谓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所居也。

”郁达夫《木曾川看花》诗:“原野青青春事繁,鸣禽诱我出衡门。

”(2)借指隐者所居。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袪其蔽。

”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3)专指隐者所居屋舍之门。

唐刘沧《赠隐者》诗:“何时止此幽栖处,独掩衡门长绿苔。

”这里指一般人家的门户。

6、清风:(1)清惠的风化。

《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

”薛综注:“清惠之风,同于天德。

”晋夏侯湛《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苏辙《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于安宁;归共优游,播清风于长久。

”(2)高洁的品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夫陶公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唐孙华《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郁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这里是第一个义项。

7、辍响:停止声响。

这里指消失不见。

8、良:确实;实在。

9、戎车:兵车。

《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

”《诗·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

”引申指战事。

唐元稹《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制》:“而况于戎车未息,飞挽犹勤,新熟之时,岂宜无备。

”清钱谦益《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郎制》:“顷者,东方多故,戎车未宁。

”10、中息:中间停歇;中止。

《文选·马融〈长笛赋〉》:“荩滞抗绝,中息更装。

”李周翰注:“中道息曲而复调气缓吹。

”南朝宋高祖《与臧焘书》:“戎车屡警,礼乐中息。

”南朝梁武帝《答萧颖胄书》:“处分已定,安可中息。

”11、浮夫:轻浮的人。

《宋书·臧焘传》:“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风尚。

”12、恣志:放心,大胆。

《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

”这里有放纵之意。

13、染:熏染;影响。

14、敷崇:广兴。

《晋书·儒林传·杜夷》:“汉武钦贤,俊彦响应,故能允协时雍,敷崇盛化。

”15、文籍:文章典籍。

泛指书籍。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唐白行简《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王文正公之父,见破旧文籍,必加整缉。

”清陈维崧《夜合花·为丁子硜催妆》词:“今宵夜冷,劝郎文籍休攻。

”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现在关于这类理论的文籍,译本已有五六种。

”16、激厉:勉励;刺激使奋发。

《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识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

”宋叶适《胡崇礼墓志铭》:“启发颖锐而守以凝固,激厉勇敢而行以和顺。

”清李渔《怜香伴·搜挟》:“当初虽是他不是,我也亏他激厉了一番,才有今日。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厉他们驱逐地主,打破封建遗毒的偶像。

”17、风尚:风俗;风气。

18、明发:本指黎明;平明。

《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朱熹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

二人,父母也。

”唐王维《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诗:“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清周亮工《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示许傅岩》诗:“烽燧十年归未得,却愁明发渡旃然。

”这里指早晨起程。

晋陆机《招隐》诗之二:“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

”宋杨万里《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翁欲还家即明发,更为梅花留一月。

”19、搜访:寻访;访求。

《晋书·山涛传》:“涛甄拔屈隐,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命当时。

”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有诏:‘齐氏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也。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张宜刘升道》:“余喜搜访乡里旧事,曩有《钓游丛话》之辑,因细碎不能成卷,置之箧中。

”徐迟《火中的凤凰·劫馀一》:“(郑振铎)年将四十,别无嗜好,就好搜访书籍。

”20、令轨:良好的法度、制度。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爰及末叶,暗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轨,不纳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恬忽变戒,未有不寻践祸难,至于颠覆者也。

”《魏书·张白泽传》:“伏惟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斯乃不易之令轨,百王之通式。

”《旧唐书·于志宁传》:“伏愿遵高宗之令轨,略孝文之权制,国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

”21、荆玉:荆山之玉。

即和氏璧。

晋卢谌《览古》诗:“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

”明何景明《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荆玉已三献,冀群当一空。

”后用以比喻美质贤才。

《艺文类聚》卷四七引晋孙绰《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荆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唐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22、俟:等待。

23、幽兰:兰花。

《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前蜀韦庄《上春词》:“幽兰报暖紫芽折,夭花愁艳蝶飞回。

”陈毅《冬夜杂咏·幽兰》:“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24、扇发:猛烈吹动。

三国魏曹植《诰咎文》:“炎旱赫羲,飈风扇发。

”25、周典:周代的典章制度。

《国语·周语中》:“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

”26、经师:本指汉代讲授经书的学官。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校、学置经师一人。

”后泛指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

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梁敬叔观察尝书楹联见赠云:‘家有百旬老母,身为一代经师。

’”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二:“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

”27、无闻:听不见;没有听到。

《孟子·滕文公下》:“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汉刘向《说苑·正谏》:“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

”《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唐牛僧孺《玄怪录·岑顺》:“夜中闻鼓鼙之声,不知所来,及出户,则无闻。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国有大赦,则命卫尉树金鸡于阙……案金鸡,魏晋以前无闻焉。

”28、非唯:亦作“非惟”。

不只;不仅。

《左传·昭公八年》:“子大叔曰:‘若何吊也

其非唯我贺,将天下实贺。

’”汉司马相如《封禅文》:“非唯雨之,又润泽之。

”明李东阳《〈琼楼吟稿〉序》:“(杜诗)非惟不易学,亦不易读也。

”29、志学:专心求学。

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魏书·儒林传·刁冲》:“冲免丧后便志学他方,高氏泣涕留之,冲终不止。

”唐白行简《李娃传》:“(李娃)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

”30、鲜:音xian,少。

31、或:或许;也许。

32、是:这。

33、劝诱:劝勉诱导;规劝诱导。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罚惰赏勤,专心劝诱,青领之生,竞怀雅术。

”明张居正《番夷求贡疏》:“乃授策边臣,使之随宜操纵,因机劝诱,阴修内治,以待其变。

”巴金《家》三一:“(克明)又雄辩地劝诱了一番,也没有用。

”34、弘:弘扬;发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