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喀什农村春节联欢晚主持词

喀什农村春节联欢晚主持词

时间:2013-12-29 10:26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哪些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1.肉孜节: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

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第9月是颂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是一年12个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个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房事等。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

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

随节日礼拜的结束,从高高的唤礼塔上“纳各拉”鼓和哨纳声骤然而起,人们走出礼拜大殿自发的踏着欢快的乐曲声,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

一般维吾尔族妇女不参加聚礼。

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民族式点心、糖果、干果、水果等。

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贺。

在肉孜节期间民间有各种游艺活动,“巴扎”即市场非常热闹。

关于肉孜节的起源,维吾尔民间有这样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次闹灾荒,孩子们由于饥饿啼哭不止。

母亲们无奈,把拳头大小的卵石放进锅里煮,哄孩子们说:“妈妈给你们做‘兄古提麻克’(一种饭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状像窝窝头,水煮,吃时带汤)吃”并不时地用木棍戳一戳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相信还没有熟,还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

一次又一次,孩子们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闹着非要吃不可。

母亲们没办法,只好揭开锅盖还想用木棍戳给孩子们看。

不料,木棍竟然戳了进去。

母亲们很惊奇,仔细一瞧,原来锅里煮的卵石都变成了可以用来充饥的“恰玛古”(即蔓菁)。

人们相信这是神灵为了拯救他们而显示的奇迹。

人们奔走相告,彼此祝贺得救,载歌载舞,以各种娱乐的方式欢庆,感谢真主的恩典。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纪念,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2.库尔邦节: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

“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物”或“血祭”,学术界意译“宰牲节”。

库尔邦节像肉孜节一样对维吾尔族来说是一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节日前人们准备各种年货的同时预先买好作为“献牲”的牲畜。

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宰牛、宰驼均可),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

节日礼拜结束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并把坟头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这叫作“换哈达”。

人们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

宰杀的牲畜肉不能出卖,但可以给穷苦人“施舍”一部分,剩余的用来招待客人。

节日期间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和亲朋好友相互登门贺节拜年,每家餐布单上摆满各种节日食品,共餐同饮,吹拉弹唱,大家一起娱乐。

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

关于库尔拜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传说:据说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即真主),“启示”他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以试他的虔诚。

先知易卜拉欣醒来后将梦境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诚和顺从。

当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儿子带至米纳小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公羊代替,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此后,阿拉伯人为了纪念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每年此日杀牲血祭,相沿成习。

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伊斯兰教历(即回历)的12月10日定为“库尔邦节”。

3.努吾若孜节:努吾若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

“努吾若孜”一词是波斯语借词,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阴历每年3月21日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突厥语系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

在过节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每一个村落的所有人集体做“库节”即“努吾若孜饭”(几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悦。

做“库节”一般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加大米、小麦等7种谷物在大锅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

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比如,把一个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后,便脱掉棉衣,给他穿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还举行麦西热甫、赛马、叼羊、拔河、摔跤、野游、唱歌、赛歌、猜谜语、荡秋千、作游戏等各种娱乐活动。

到了晚上,年青人带着火把,唱着“努吾艺孜歌”挨家挨户的祝福,节日一般持续三天,过节后开始春耕播种。

至今很多地方的维吾尔族仍在过此节日,尤其最近5、6年以来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越来越重视这古老的节日,举办规模宏大的努吾若孜节文艺晚会,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巴拉提节:巴拉提节是维吾尔族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民间也叫“油葫芦节”,多在“肉孜节”前45天举行。

在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诵经、礼拜、祈求安拉恩赐、赦免。

节日期间不举行会礼,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征是通宵念经,炸油饼,到墓地祭祀祖先。

晚上,各家都将油葫芦拴在一根杆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并点燃后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脚踏碎此油葫芦,表示消灾灭祸。

现在大城市里已见不到过此节日的维吾尔人,在农村可以见到。

5.都瓦节:都瓦节,也叫“超度孽鬼节”,一般在各自的家里请一些宗教人士和亲朋友好一起念经祈祷,最后到墓地为死去的亲人祷告。

此节日规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过此节日,类似汉族的清明节。

6.冒路德节:冒路德节,又叫圣纪节。

每年回历三月二十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而举行的节日。

伊斯兰教徒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功德,在他诞生的那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

节日当天,虔诚的穆斯林纷纷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们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

还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围的邻居请到家里举行小形的聚会,并准备油饼,糖果和水果等食物,正中间放一个盘子,盘子里放一些洒了香水的棉花,阿訇边念经边对着棉花吹气,最后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拿起一小团棉花闻一闻,便放进口袋里。

临走时还拿上一点糖果,回家后分给家里人吃。

谁知道2006感动中国人物与事迹

搏击巨浪勇救人 魏青刚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事迹: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

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

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

3天后,人们才知道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 邰丽华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事迹: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

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带着妹妹上大学 洪战辉 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事迹: 13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

在颁奖典礼上,他动情地说:“有句话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 照亮苗乡的月亮 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事迹:5年前来到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

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

几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

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年年初李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

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100多块钱还给李春燕。

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马班邮路的铁汉 王顺友 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敕?剑?靡桓鋈说某ふ鞔?释蚶铮??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事迹: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

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把时间献给孩子 丛 飞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

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事迹: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

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

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昨晚8时,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

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战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青藏铁路建设者被授予特别奖。

37年坚守诺言 陈 健 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事迹:1969年8月15日,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

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

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有金训华的牺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

金训华留在了逊克这片土地上,我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陪伴他呢

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

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中国军人的旗帜 杨业功 颁奖词:筑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事迹: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

而一家四口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8个月。

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4个字是“锐旅雄师”;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

15年铸成倚天剑 黄伯云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

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事迹: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

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鉴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亿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事迹:“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

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哪位提供一下温皓然的新诗、古诗力作啊

阿凡提(伊斯兰世界传说人物)编辑阿凡提,又译阿方提,是维语“先生”的意思,阿拉伯文:جحا (朱哈) 或 نصر الدين (纳塞尔·丁) 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中国新疆伊斯兰诸民族中的传说人物,大智若愚,才辩超群。

在中亚细亚和新疆的传说中,他被称作叫做阿凡提;西亚地带为纳西尔丁或纳西列丁。

由于他才智过人,因此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中文名阿凡提别 名纳西尔丁或纳西列丁等国 籍土耳其(有争议)民 族突厥族出生日期1208逝世日期1284职 业哲学家信 仰伊斯兰教纳斯尔丁·阿凡提究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流传于民间阿凡提阿凡提的虚构人物,众说纷纭。

但是,史学家们经过数百年来的研究与考证,他所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十二到十三世纪,这一点是一致的。

可是,他的“国籍”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维吾尔族人说他十二世纪出生在中国新疆的喀什,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土耳其人则说他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谢海尔城,在那里瞻仰了他的陵墓。

他的墓碑上写着:“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一二零八年,死于一二八四年。

是伊斯兰教学者,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

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

”另外,土耳其著名作家和诗人拉米依(lamii)(出生年月不祥,死于1531~1532年间),早在十六世纪就把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记录下来,编辑成《趣闻》一书出版。

从这一点上看,纳斯尔丁·阿凡提是土耳其人的可能性较大。

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本名,出于对他的敬重,土耳其人称他为“纳斯尔丁·霍加”(也有称“霍加·纳斯尔丁”的)。

高加索、伊朗一带称他为“毛拉·纳斯尔丁”。

中国新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称他为“纳斯尔丁·阿凡提”。

“毛拉”(Mawla)一词是阿拉伯的音译,原意思为“保护者”,“主人”,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

“霍加”(Hoja)和“阿凡提”(Apandi)都来源于突厥语,前者意为“老师”,“导师”,是对有知识,学识渊博人的尊称。

后者意为“先生”“老师”,一般也指有学识的人,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

在我国,广大汉族读者习惯称他为“阿凡提”,其实,这是不准确不完整的。

阿凡提 动漫剧情图阿凡提 动漫剧情图(10张)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欢乐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脸的人就会展开笑颜。

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投机的商人,受贿的法官、伪善的毛拉们逞威作福的万恶的社会,让贪婪的巴依老爷、国王望而生畏……一句话,他嘲笑那些假仁假义的人,这些人在自己为了欺骗而制造出的宗教法律的掩护下,吸干了穷人的血。

2人物形象编辑阿凡提的形象:头戴一顶民族花帽,背朝前脸朝后地骑着一头小毛驴,也早已深入人心。

阿凡提的笑声也富有特色:温和而极具某种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间创作之一,阿凡提已经被列入“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列。

3人物出处编辑根据各种文字记载﹐阿凡提原是一位哲学家﹐祖籍土耳其﹐才智过人﹐思维敏捷﹐说话幽默﹐在横跨亚欧非辽阔的奥斯曼帝国各地云游旅行。

有人在巴库和大不里士发现了以他署名撰写的世界各国游记。

他的故事发源于突厥语的各民族中﹐如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从中亚传遍世界各地﹐如中东﹑北非﹑波斯语区域﹑中国的新疆和欧洲巴尔干国家。

他的故事所描绘的社会状况集中在过去七百年以来的时代﹐各国人民把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寓言﹐都阿凡提阿凡提记录在他的名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所以﹐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喜欢﹐对他的称呼不同﹐阿拉伯人称他是“久哈”或“纳赛尔”﹐波斯人称他是“达尔维什”﹐土耳其人称他是“纳斯鲁丁‧霍加”﹐希腊人称他是“科贾‧纳斯鲁丁”﹐阿赛拜疆﹑阿富汗和伊朗人称他是“毛拉‧纳斯鲁丁”﹐毛拉的意思是“阿訇”或伊斯兰教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96年纪念过他﹐把那一年定为“纳斯鲁丁‧霍加年”﹐表示对伊斯兰文化名人的重视。

因为关于纳斯鲁丁的故事﹑传说﹑笑话﹑寓言﹑趣闻轶事﹐来自四面八方﹐神奇的传说多于真实的事迹﹐所以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平已无从考证。

对纳斯鲁丁趣事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15世纪﹐例如艾布尔-卡利在1480年写的一本民间故事集﹐就开始描述一位幽默的游坊学者。

后来﹐另一位作者拉米‧萨拉比在1531年之前发表了一个故事集《莱塔伊夫》(Letaif)﹐根据该作者的记载﹐纳斯鲁丁出生在土耳其西北部阿克斯希尔城﹐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有趣学者﹐是赛义德‧海拉尼学派的门生。

在许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都出现了纳斯鲁丁的生平记录﹐但很不一致﹐欧洲的学者们认定拉米‧萨拉比的记载比较可靠﹐因为他访问过纳斯鲁丁在阿克斯希尔的陵墓﹐并且证明说﹐他是蒙古王帖木儿(1336-1405)的同时代人。

十九世纪有一位作者﹐他是安卡拉以南锡维里希萨尔(Sivrihisar)的穆夫提﹐哈赛因‧艾芬迪伊玛目﹐在他的记录中﹐纳斯鲁丁其人1208年生于那个城市﹐卒于1284年﹐安葬在阿克斯希尔城﹐把他的生平提前了一百多年。

根据艾芬迪伊玛目的记载﹐纳斯鲁丁曾经在锡维里希萨尔和科尼亚两个城市受过教育﹐专攻伊斯兰法律学。

他在学业有成之后来到科尼亚﹐向当时大学者毛拉维‧鲁米拜师﹐学习伊斯兰苏菲主义学说。

他终生都是赛义德‧海拉尼的大弟子﹐所以在阿克斯希尔定居下来﹐结婚成家﹐成为当地的伊玛目﹐后来担任本地法官﹐因此﹐他的主要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都以阿克斯希尔为背景。

他另一个版本的传记﹐说他是14与15世纪之交年代人﹐出生在锡维里希萨尔的市郊霍图村﹐那里是土耳其文化高度发达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学者。

纳斯鲁丁在那里出生和受教育﹐他享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投靠在最有学问的师傅门下﹐学富五车﹐在周围地区访学﹑游学和讲学﹐受人尊敬。

他埋葬在阿克斯希尔城﹐在土耳其著名学术基地科尼亚附近。

他的陵墓前有一扇大铁门﹐门上有重锁﹐铁门永久关闭﹐但是任何谒墓者不用担懮﹐因为他的陵园周围没有墙。

讲故事﹐是当时土耳其时代的文化传统﹐因此围绕纳斯鲁丁的各种故事传说﹐从土耳其本土﹐迅速扩散到奥斯曼帝国的所有领地﹐从阿拉伯地区﹐一直传送到北非国家﹐纳斯鲁丁成为帝国领土上各地共同深入人心的文学角色。

他的故事越传越多﹐越讲越神奇﹐数以千计﹐当时就出现了帝国领土之内各种语言的版本﹐如突厥文﹑阿拉伯文﹑波斯文﹑阿尔巴尼亚文。

各种版本的故事﹐未必完全相同﹐因为那些故事都变成了地方化的风俗和习惯﹐表达了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在当年的帝国各地可以听到当地人围绕着说书人用本地语言讲述他们的“阿凡提故事”﹐如叙利亚﹑约旦﹑埃及﹑摩洛哥﹑阿尔巴尼亚﹑阿赛拜疆﹑波斯尼亚﹑孟加拉﹑印度﹑普什图﹑波斯﹑乌尔都﹑维吾尔﹐一直远到中国的大西北。

从内容上说﹐主题思想是劝善戒恶﹐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涵义和教育意义﹐例如讽刺挖苦那些道德败坏和自私自利的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表达了普通民众的赏善罚恶愿望。

虽然各国有有书面的版故事集﹐识字的人可以阅读﹐但纳斯鲁丁的故事基本属于口头文学性质﹐所以各国都用口语化语言特色记录了故事情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故事不断加入﹐而且在穆斯林世界文化交流中﹐各国故事都越过国界﹐被其它民族所吸收﹐因此任何一个地方的“阿凡提”都有外地内容的融入﹐成为伊斯兰的世界文学。

不论是纳斯鲁丁或者阿凡提﹐或者其它名称﹐人们纪念这位历史名人﹐把数以千计的故事归功于他的名下﹐但是实质上是数以亿计的世界穆斯林民间创作﹐集中了全世界穆斯林的集体智能。

以下仅举一例﹐说明纳斯鲁丁故事的幽默﹑含蓄和富有哲理。

4人物介绍编辑布哈拉城的阿凡提塑像布哈拉城的阿凡提塑像阿凡提(维语“先生”的意思),阿拉伯文:جحا(朱哈) 或 نصر الدين(纳赛尔.·丁) 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新疆突厥诸民族中的传说人物,大智若愚,才辩超群。

在突厥斯坦传说中,他被称作阿凡提;西亚、中东地带为纳西尔丁或纳西列丁。

由于他才智过人,因此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某些宗教史论,把他归入流行伊斯兰世界的‘托钵僧团’- 达尔维什(波斯语Darvish,衍生出英语Dervish,借此有译‘德尔维希’)旋舞修会。

5人物生平编辑世界上的阿凡提是否确有阿凡提其人,以及此人活动地区,生卒年月俱已不可考。

据一般的推测,他可能是在11世纪到14世纪之中的某段时间活跃在波斯或者安纳托利亚。

今日,在土耳其的Akşehir城,还有一座陵墓据称是纳西鲁丁之墓。

同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也有一座他的雕塑,形象是倒骑毛驴的中年男子。

在巴库和大不里士,据说也发现了以他的名字撰写的游记。

吐鲁番的阿凡提新疆吐鲁番人坚持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吐鲁番阿凡提故居吐鲁番阿凡提故居[1]的古老村落。

从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绍可知,他生于公元1777年6月5日,死于1876年6月5日,享年99岁。

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读完私立小学,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可以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

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6阿凡提的故事编辑说法1中国维吾尔族机智人物故事。

一系列以纳斯尔丁·阿凡提这个传奇阿凡提阿凡提人物为主人公的维吾尔民间幽默故事的总称。

阿凡提这个形象,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反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世俗观念的斗争中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化人物。

他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

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一个深为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

有关阿凡提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中流传,而在维吾尔族人民中更是家喻户晓。

这些故事题材广泛,构思奇巧,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大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劳动人民的是非观念。

1958年以后,中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5 种文字出版了14种版本的《阿凡提的故事》,其中戈宝权主编的版本,收入故事393则,是迄今为止较全的一种版本。

阿富汗、土耳其等国也都广泛流传着阿凡提的故事。

说法2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

“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

“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

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13世纪的土耳其。

他于回历六0五年,也就是公元1028或1029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

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

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

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

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最好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阿凡提活到77岁高龄,最后在土耳其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逝世,他的坟墓至今尚存。

据说,他的坟墓是根据他的最后一个笑话,也就是他的遗言建成的。

他的坟墓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建在四根柱子上。

柱子四周空空,没有砌墙,但是在墓地前面的大门上,却装上了两把大木锁,谁到这里一看,都会由不得发笑。

阿凡提的故事 动画片剧情图阿凡提的故事 动画片剧情图(13张)阿凡提一生讲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如同所有的智者一样,他受到了人民的热爱。

中国于1979年拍摄的《阿凡提》至今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

他还和《圣经》故事中的法神摩西聪明,伸张正义。

在此也可见到大家向往光明,惩治黑恶势力的决心。

如同古希腊史诗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就有“阿凡提”象征正义的形象出现。

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更是我们的宝藏,无限的文化宝藏

[2]说法3[3]倒骑毛驴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和他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不仅我国维吾尔族人民家喻户晓,而且全国各族人民也非常熟悉,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据有关专家研究,它最初起源于12世纪的土耳其。

由于阿凡提的笑话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暴贪婪,嘲笑了一些人的愚昧无知,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豁达向上、富于智慧和正义感,而且它诙谐幽默、讽刺辛辣、生动别致、富于内涵、脍炙人口,因而受到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传遍了小亚细亚及中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和我国新疆。

如今它已被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学。

有人称阿凡提是“宇宙级幽默大师”,我看这话并不过分。

据说阿凡提笑话可以在世界上的40多种语言中听到。

它在流传过程中,又与各国类似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的故事混合在一起,以至达到难以区分的程度。

有关阿凡提的笑话、逸闻、趣事,成为流传所到的广大地区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