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汉唐婚礼三揖三让礼主持词

汉唐婚礼三揖三让礼主持词

时间:2017-12-02 10:26

求解汉式婚礼的程序和详细内容: 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结发、执手礼…

您好,这是本人实际策划执行过的婚礼流程内容,请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多的信息需求欢迎关注我的其他空间微博相信会有所收获。

——大秦书吏俑1仪式开始主持词: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固称夏。

汉字,汉语等等汉民族自己的符号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脑海与血液之中。

而大家在这里可能感觉到今天婚礼现场并非奢侈豪华,但却浓缩了传承千年的汉家婚礼文化,呈现在眼前的将是别具一格,属于汉家儿女自己的传统服饰及婚礼礼仪。

这是新人带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份热情和执着为自己筹划的一场汉式婚礼.今日吉礼现场汇聚了新人四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与挚友,希望大家在观礼为新人送去一份祝福的同时也能在你们的心里留下一段华美的回忆

愿传承千年的礼乐伴与新人,情真永鉴

2新郎入场主持词: 请新郎登台入礼

新郎备亲迎之礼,亲迎之礼,以大雁为聘,取意鸿雁择情一偶,终生不渝。

以鸿雁为鉴,可证新郎一片诚心所致。

新郎启行迎娶新娘

3施巾结帨主持词: 请新郎廊前止步,待等新娘闺阁之中收母亲结帨之礼

女儿出阁,母亲为女儿整好丝缨,叮咛教诲。

施巾结帨礼成,新娘入礼

4奠雁迎新主持词: 请新郎奠雁,重逢佳偶观依旧,移步门庭略含羞,愿携知己长相守,但许鸿雁鉴白头。

奠雁礼成。

新人准备入礼

5新人入礼主持词: 吉时已至,仪程开始,请佳偶移步入场

农历 年 月 ,西历 年 月 日,新婿,新妇偶同心共结百年之好,满座亲友宾朋观礼同贺。

笑迎佳客莲步移,青空漫落飞花雨,齐声满座宾朋贺,伴得吉言随行去

6婚书立信主持词: 鸿雁传书,信言一诺,不以千山万水为隔,愿比情思几世明志

现在就先请新人阅览婚书,永以为鉴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信言一诺无敢相忘

婚书立信成

7沃盥入席流程: (女侍者上前点燃桌上铜灯。

新郎施礼请新娘入席,而后侍者为新人倒水洗手。

)主持词: 请侍者为新人燃灯备席。

黄昏之礼,灯烛火光映佳人容颜,编钟古乐,华夏正礼鉴秦晋之好

英郎揖请佳人入席成礼

请侍者为新人引水沃盥,为新人洗去一路风尘,以备之后大礼

8同牢合卺流程: (侍者为新人端上酒爵,新人酹酒告天。

)主持: 请佳偶行告拜礼

请侍女为佳偶呈爵备酒

请英郎佳人将酒酹洒而拜。

进授玄酒,告之天地

新人在同牢席中先行祭礼,侍女进授祭酒,请新郎新娘酹洒而祭,告之天地。

一起把酒爵中酒洒在托盘中。

请侍女为佳偶准备正礼餐食,行同牢之礼,新婚佳偶同案而食谓之同牢

婚礼中新人同席而坐,同案而食,自此亲结一家。

请为佳偶呈礼食

告拜之大礼所用三牲肺腑,佳偶同品共食,告拜天地炎黄祖先,同享宗族馈礼祈福。

(侍女给新人端上肝肺熟食,供新人食用,主持人把握时间观察新人进餐速度,简述此环节内容。

) 请为佳偶呈肉食

肉食美味,脍炙人口。

华夏传统之中,崇尚节俭,饮食清淡。

所以肉食珍贵,王侯将相无故尚不烹食牲畜牛羊。

只有节庆大礼,方可家人同享。

新郎新娘共食一牲之肉,同品脍炙,以贺此刻吉庆大礼

(侍女端肉食上,新人一起切下一片肉。

新郎新娘共食一牲之肉,象征夫妻二人从此福寿同享,患难与共。

) 侍女呈五味酱醢

各种肉食碎烹为酱称之醢,为国人饮食的重要菜肴及调味品。

此次婚典所用之酱融有五味,此刻新人共品五味,以示共享共品婚后人生。

酸甜苦辣咸彼此皆不离不弃相伴终生。

(侍女端酱上,新人分别用勺舀一些在自己碗中,共食。

) 请为佳偶呈粟米

江山社稷,粟米足,天下安。

佳偶互敬共食,以示今后衣食丰足,康健多福。

(侍女端小米饭上,新人分别用勺舀一些在自己碗中,共食。

) 佳偶餐毕,同牢礼成

请侍者为佳偶上匏瓜

匏瓜经合卺何为一器,象征夫妻二人经此合为一家,又因青瓜味兼甜涩,又有取意夫妻二人由此同甘共苦的意味。

(侍女为新人上匏瓜

新人先行揖礼而后接受,侍女答礼。

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

起身

) 青瓜如酒,甘甜浸苦,自此两人同甘共苦.彘宴共结同牢亲 ,淡眸含笑合匏饮

合卺礼成

请新人起身

同牢合卺今成眷属

9解缨结发礼主持词: 大家不知是否留心新妇头上的一缕红缨,沧桑情缘,此物依旧,当年新婿送给新妇,新妇佩带头上以此表示心有所依。

今日解下,再与佳人以此表示英郎自此担起佑护佳人之责。

再请新人结发,请新人各自取下一缕秀发青丝,交给新人用丝线系在一起,常言结发夫妻,相守白头。

纵隔千里情难断,两簇青丝结百年

结发同心礼成10互换信物主持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非为回报,愿永为好。

大礼将成就请新人互换信物,用以今日为念。

新郎为新娘戴上一只头钗,自此妆容有伴,可常为悦己者容。

新娘为新郎系上一块美玉,君子玉不离身,新婿永远是新妇心中的仁人君子

互换信物礼成

11执手同心主持词: 华夏传统中,有情人若得牵手已有伉俪之名。

请新人相视而立,闭目执手。

此刻新人心中必是万千感言,千言万语汇做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风雨同归,白首百年! 天地动容,落花有情,蝶舞双飞,异彩漫天

执手礼成

12婚礼礼成主持词: 今日婚礼大典礼成

祝新人鸾凤和鸣、枝兰永茂,执手偕老

长乐未央

新人礼谢众宾

英郎佳人执手而归

传统周制婚礼的流程有哪些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

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

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後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

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

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

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

《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

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

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

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

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

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

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

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

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

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

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

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

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

婿以雁做贽礼。

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

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

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

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

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设袵几项。

  拜堂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

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

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

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

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

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

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

剖分为二,分别盛酒。

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

“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

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

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

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

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

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

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

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

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

《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

”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

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

“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

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

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

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

与该男合葬

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

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

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

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

(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

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

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

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古代礼仪用词

中式婚礼的讲究很多,要想办一场真正的传统样式的婚礼,就应该仔细了解一下他的习俗。

1、三书六礼: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亲时由男友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纳礼:男家请人预备向女家提亲、说媒。

问名:男家在大红庚贴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问名卜得吉兆后,男方送薄礼至女方家,议婚继续进行,也叫过文定或小定。

纳徽:正式送聘礼至女方家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

请期:择吉日完婚。

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

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因缘;十一月则隐含无尽之意。

亲迎:正式成婚,迎亲表示了男子要求从夫君的强烈愿望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2、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将新人的新床摆放到新房里,将被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

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3、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家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洞房。

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4、嫁妆:嫁妆是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到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吉祥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意谓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5、上头:上头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

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巴,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根银笋尽标齐。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又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出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

并向天空及散撒迷。

7、迈火盆:新娘莲步轻移,迈过火盆预示婚后生活红红火火。

8、跨马鞍:利用谐音寄托祝福,预示婚后两人生活平平安安。

1731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知道的人告诉我

1731年-四月 4月,傅尔丹率北路军进驻科布多。

4月8日,雍正帝派左都御史史贻直、礼部侍郎杭奕禄为宣谕化导使,率领翰林院庶吉士、六部学习人员,以及国子监肄业的选拔贡生等,带谕旨前往陕、甘二省“开导训谕”,以“觉悟愚蒙”。

1731年-七月 7月,和通泊战役后,清廷授顺承郡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

噶尔丹策零因和通泊战役中获胜,遂滋长了骄傲情绪。

1731年-八月 8月,俄国成立了鄂霍茨克区舰队。

8月11日,更跨额尔齐斯河,至索尔毕乌拉克沁地方,留兵四千,作为后援,而令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二万六千进窥科布多。

1731年-九月 9月20日,靖边大将军锡保命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及额驸策凌率兵截击。

1731年-十二月 12月,清雍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1731年-出生 卡文迪什1月21日,汪辉祖出生,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3月24日。

乾隆三十三年举于乡,四十年成进士。

6月21日,玛莎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新肯特县,是种植园主约翰·丹德里奇和弗朗西丝·琼斯·丹德里奇的女儿。

10月10日,卡文迪什生于法国尼斯,英国化学家,1810年2月24日卒于伦敦。

11月9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班哲明.班尼卡出生。

1731年-逝世 4月26日,笛福逝世,在英国18世纪四大著名小说家中,笛福是第一个,他所写的《鲁滨逊飘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

12月29日,泰勒于伦敦逝世。

1731年-杂谭逸事 审理范世杰呈词案:范世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童生。

他不甘于童生的地位,总想寻找进身之阶。

雍正八年(1730),二十三岁的范世杰读了《大义觉迷录》后,向福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投递词呈,斥责曾静,颂扬雍正皇帝,受到刘师恕的称赞。

待到福建学政戴瀚至汀州主持考试,他又递上呈文,对曾静指责雍正帝夺位的言论加以驳斥,说雍正帝继位之前,以子道事父母,以臣道事君父,至于继位,“三兄有抚驭之才,钦遵父命,让弟居之,而圣君不敢自以为是,三揖三让,而后升堂践天子位”。

范世杰的本意是想说明雍正帝同兄弟们很和睦,得位正当,没有弑兄杀弟之事。

不料,戴瀚对“三兄让位”非常敏感,认为这是讲诚亲王允祉有抚驭之才,应该当皇帝,所以拘审范世杰,令其招供。

同时将其呈词上奏。

雍正帝闻讯后,一方面称赞戴瀚做得对,一方面令其会同督抚密审,同时指出,范世杰乃企图侥幸进身之小人,不会有多大背景,要求不必声张。

随后,戴瀚与福建总督刘世明、巡抚赵国麟密审范世杰,范供称:汀州城内人人这样讲,他知道雍正帝序居第四,能即位,自应是三个哥哥让位,所谓三兄,是指长、二、三个哥哥。

戴瀚等人审不出什么结果,于是定他造言生事,建议将他押复原籍,由地方官严加管束,每逢朔望,令其宣读《大义觉迷录》。

若再生事,必严加治罪。

雍正九年(1731)六月,雍正帝批准,此案最终了结。

古代结婚拜天地时中堂挂的是什么图

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

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

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

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

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

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

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

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

“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

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

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

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

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参拜天地叫拜堂。

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

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

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

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

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

十五日娶了姜小姐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

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

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

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

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

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

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

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

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

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

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

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

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

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

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

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

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

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

”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

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

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

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

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

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

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

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

交拜后入洞房。

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

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

《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

”《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

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

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

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

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

《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

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

《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

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

至南宋则有了变动。

(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

(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

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

”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

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

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

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

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

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

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

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

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

起于上古。

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

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

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

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

共牢有同尊卑之义。

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

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

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

”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

”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儿童两人交互捧合欢杯。

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

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

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接,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

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

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

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

”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

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

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

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求古文《杨继宗传》翻译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

授刑部主事。

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

又善辨疑狱。

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

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

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 礼泣谢,从之。

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 王翱 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 刚廉 孤峭,人莫敢犯。

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 兄;遇学官以 宾礼 。

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

继宗榜 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

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 弊,劝惩官吏。

若 比户 稽核,则有司事,非 宪体 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 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 袭 而已。

儒惭而去。

中官 过者,继宗遗以 菱芡 、 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 库金 ,曰:“金具在,与我 印券 。

”中官咋舌不敢 受。

入觐, 汪直 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

”直对曰:“天下不爱 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 超迁 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 张庆 忤。

庆兄敏 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敏惶恐,遗书庆 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

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

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按行关塞,武备大饬。

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 出镇者。

益为权贵所嫉。

治中 陈翼 讦其过,权贵因中之,左迁云南副使。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

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 除秽也。

”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

三司多旧僚, 相见欢 然。

既而出位揖 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

”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未几卒。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

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 吏部亦然。

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

”为浙江按 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 至,命量之,则溢原数。

较他司亦然。

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

众惧,请 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 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 服其鉴。

天启初,谥贞肃。

注释 宪体:御史的天职职事。

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

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擢:提拔 竞劝:争相勉励 中官:宫内的官员 诣:往,到 觐:朝见君主 秩:古代官员任职的期限 忤:有矛盾,不和 司礼:即司礼监,官署名 廨:官员的办公场所。

有司:主管官员。

坐:犯……罪。

系狱:逮捕入狱 鬻:卖 溢:超出 具实:详细而实事求是 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 阳城 人。

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 官刑 部主事。

当时狱因病 死较多,杨继宗为他们改善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

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

河间府 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长文、郭礼押送京师, 途中强盗逃走。

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

你母亲年老,又缺少 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

”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 安排。

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成化初年,朝廷采纳 王翱 的推荐,升任杨继宗为嘉兴知府。

杨继宗赴任时仅用 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

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人们都不敢有 所冒犯。

然而他却能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 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往就学,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

杨继宗每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 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竟相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

杨继宗张榜告示说: “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

”孔儒十分恼怒。

杨继宗前拜见他说: “为治之道有一定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劝戒惩办官吏。

那样有挨家挨户稽查考 核,则是地方官府之事,不是你 风宪官 的管辖范围。

”孔儒无法与之相难,但心里 却深为忌恨。

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行之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里面只有旧 衣数件而已,也惭愧而去。

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 之类和历书。

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碟去领取库中金银,并说:“钱 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

”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

杨继宗进京人觐, 汪直 想要见 他,他却不肯。

明宪宗问 汪直 :“朝觐官中谁廉洁

”汪直回签说:“天下不爱钱 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

他多次冒犯太监 张庆 ,张庆哥哥 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 宪宗 面前诋毁杨继宗。

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 一个钱的杨继宗吗

”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 张庆 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 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骚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 部清理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而还。

守丧结束后,杨继宗以右企都 御史巡抚顺天府。

京畿之内有多处权贵的庄田,凡有权贵侵占百姓产业的,就立即 夺还给百姓,他还巡查关塞,武备得到很大整饬。

遇到星辰变异,杨继宗应诏上疏 陈言,历数指斥太监和文武诸臣们贪赃残虐之状,并且请求召回出镇的太监,因此 更加被权贵们所嫉恨。

治中 陈翼 奸告他的过失,权贵们趁机中伤他,他因此被降职 为云南副使。

明孝宗即位后,杨继宗改任湖广按察使。

到任后,他让人打来上百斛水,把厅 衙冲洗一番,然后再处理事务,他说:“我用来清除污秽。

”在任不久,又以金都 御史巡抚云南。

云南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有许多旧日同僚,相见十分 高兴。

见面后他离开座位向 僚友 揖礼说道:“明天要办公事,望诸君能给予谅解。

” 于是弹劾罢免不称职的八人。

不久他便去世了。

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但心肠慈厚,自己处事必定依礼而行。

任知府时, 谒见上司一定身着朝服,入京朝觐谒见吏部时也是如此。

有人说不用这样,杨继宗 笑道:“这是朝廷的法服,这时不穿,将什么时候穿用呢

”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 候,有管仓库官吏的十余人因缺少库粮被关在 狱中 ,以至于卖掉子女赔偿。

杨继宗 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

有一天,送来他的月俸银,他让人称量一下,就发 现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 备具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解代替仓吏们赔偿。

十余名 仓吏因此获释。

杨继宗曾监考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 “这二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

”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 生为王华、李文,后来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

天启初年, 追赠谥号为贞肃。

关于及笄礼

及笄礼一般有这样一些人: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就是你说的司者)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  一下是及笄礼的仪程,一般来说正宾是整个及笄礼的主持主要负责加礼这一部分他们是长辈是来祝福晚辈的;而有司主要是礼官就像是祖宗祭上的礼官,他清楚流程,知道现在正宾要什么;而主人是受礼者坐那就行了;还有就是赞者,那是给正宾打下手的。

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笄礼仪程  1)迎宾  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 笄礼  ;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  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  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

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

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  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  就是正宾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  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  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深衣。

  9)二拜  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

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正冠。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  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

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  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

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  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

正宾回拜。

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

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

笄者拜,正宾答拜。

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  就是给笄者取“字”。

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

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

笄礼  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

”笄者答:“XX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

正宾复位。

  15)聆训  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具体内容父母酌定。

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  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

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  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

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

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