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小羊羔的歌词。
4年举办一次 08年是第29届 北京奥运会8月8日开始 晚上8时8分 5个福娃,分别是贝贝 晶晶 欢欢 迎迎 妮妮.其义为:北京欢迎你! 还有体育管的鸟巢. 水立方.奥运五环的颜色 蓝、黄、黑、绿和红色开始成为五大洲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变化,对奥林匹克标志的阐释也出现了变化。
根据1991年的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标志”词条的附则补充解释,奥林匹克旗和五环的含义,不仅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而且强调所有参赛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
五个环代表五个大洲,分别以颜色对应: 蓝色代表欧洲; 黄色代表亚洲; 黑色代表非洲; 绿色代表大洋洲; 红色代表美洲。
奥运会的会徽 1896年希腊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会徽 无论是一个世纪前的1896年还是即将到来的2004年,希腊雅典选择用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橄榄枝来表达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至高无上的理解和尊重。
1896年,雅典开创性地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原本首届奥运会既没有会徽也没有招贴画,看到的这幅画是雅典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报告的封面,后来被用来代表本届奥运会。
雄浑的雅典卫城,手执橄榄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马蹄印。
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奥运会徽古铜色的浮雕散发着浓厚的古希腊气息。
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样 表示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一脉相承的关系。
图片: 1900年法国巴黎第二届奥运会会徽 巴黎举办过两届奥运会,虽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为世界博览会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却用他们的热情举办了当时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两届奥运会的会徽来领略这个城市的魅力。
1900年巴黎奥运会会标的主体是一位身着传统法国骑士服装的女性,右手高举法国的三件传统兵器—花剑、佩剑和重剑,设计简单,却充满了法国味道,从这届奥运会起,女性开始走进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参加了表演项目的比赛。
图片: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三届奥运会会徽 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末,美国分别举办过两届奥运会,两届奥运会会标的设计风格也有很大差别:早期的写实,近期的则更加抽象。
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举行,会标通过采用“鱼眼”特技展示了主办城市的风貌。
由于举办较早,当时的会标还是通过世界博览会宣传海报的方式出现的。
图片: 1908年英国伦敦第四届奥运会会徽 1906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爆发,使原本定于罗马举行的1908年奥运会临时易地伦敦举办,而伦敦奥运会却为人们奉献上了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个开幕式。
1948年,世界还处在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人们对在这一时期是否需要举行体育盛会争论不休,但1948年伦敦奥运会最终却大受欢迎,它给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以巨大的精神安慰。
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会徽体现出浓郁的时代风格,跳高运动员的服装,跳高姿势以及身后的煤渣跑道和运动场中间的游泳池,都有着当时的烙印。
图片: 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运会会徽 地处北欧的瑞典和芬兰是现代体育开展较早的国家。
历史上它们各自举办了一届夏季奥运会,在会徽中充分体现了北欧人的健美与活力。
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会徽图案浓缩了各国运动员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之情:它描述了一队身形矫健的奥运选手,挥动着各自国家旗帜奔向奥林匹克赛场的情景。
从中我们能隐隐嗅到古代奥运的气息。
图片: 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第七届奥运会会徽 1920年,奥运会选择了比利时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欧洲最繁荣的商业和艺术城市安特卫普。
1928年,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浓厚的人文历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运动的人们。
两届奥运会在会标的设计风格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会徽右上方是主办城市的盾形徽章,中间手执铁饼、健壮的半裸男子的让人想起古代奥运会。
背景是安特卫普著名的城塔。
会标中,参加国的国旗在一起飞卷飘扬,象征着五大洲团结在一起。
图片: 1924年法国巴黎第八届奥运会会徽(走自己的路) 巴黎举办过两届奥运会,虽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为世界博览会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却用他们的热情举办了当时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两届奥运会的会徽来领略这个城市的魅力。
1924年巴黎奥运会会标的主体是巴黎城的盾形城徽,中间配以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古帆船,同时附有“第八届奥林匹亚德巴黎1924”和“法国奥委会”的文字说明。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枚会徽,从此奥运会的会徽和招贴画正式分开。
图片: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九届奥运会会徽 1920年,奥运会选择了比利时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欧洲最繁荣的商业和艺术城市安特卫普。
1928年,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浓厚的人文历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运动的人们。
两届奥运会在会标的设计风格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对于安特卫普,八年后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会标融入了更多现代因素。
蓝色的背景上,一名长跑运动员高举象征胜利的白色月桂枝。
会徽底部飘扬着荷兰国旗色红、白、蓝三色波浪。
会徽创造性地将荷兰、运动、胜利、奥林匹克等元素融为一体。
图片: 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会徽(第一个使用奥运标志的会徽) 两届洛杉矶奥运会,对中国人来说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32年,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的田径比赛,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则是新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首次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
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东道主美国的国旗,奥运五环标志居于会徽正中,代表胜利的月桂枝穿梭其间,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首次出现在了奥运会徽中,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国精神。
第十二届奥运会和第十三届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选定东京为第十二届奥运会的举办地,第十二届奥运会原定1940年9月21日至10月6日举行。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奥委会在军方压力下,不得不宣布1940年日本无法举行奥运会。
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夏季奥运会会址改在赫尔辛基,会期定在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1月1日芬兰通知国际奥委会放弃主办权。
随后,战火遍及欧洲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届奥运会也就随之流产了。
二战前夕,国际奥委会还选定了第十三届奥运会会址。
1939年7月6日至9日国际奥委会伦敦会议将运动会会址选在伦敦。
但是这届奥运会也因战争而未能举行。
图片: 1948年英国伦敦第十四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第十六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64年日本东京第十八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68年墨西哥墨西哥城第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72年德国慕尼黑第二十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第二十二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88年韩国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2004年希腊雅典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 2008年中国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图片:以2008年在北京开展的第29届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以“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文化”为主题的奥运读书活动。
二、活动内容 1、 10月购奥运图书 2、 11月出一期奥运知识板报 3、 11月—12月20日前,以“我与奥运”为话题,开展征文比赛活动。
文体、字数不限,上交5—8篇到区、市教育局。
4、 2007.12月.—2008.1.组织学生参加“奥运知识竞赛” 5、2008年1月30日前上交活动总结,交市教育局。
2019大理公务员面试形式有哪些
一般是一结构化面试为主,很少有无领导小组讨论。
主要测评要素有:测评要素一: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各省面试中是必考题目,重点测查考生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全面深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例题1】眼界决定胸怀,胸怀决定高度,对此你怎么看?【例题2】隔代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
有人说,让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负面影响。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测评要素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测评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否能将组织的活动有效地开展。
【例题】某镇是传统雕版印刷传承地。
目前,该镇支柱产业是加工制造业。
最近当地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但对于打造“书香小镇”还是“制造小镇”各方意见不一。
为此,镇政府将安排专人收集信息。
如果安排你来做,你如何收集有效信息?测评要素三:应变能力主要测查考生对于突发有压力情景下,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市司法部门正在开展针对普法活动效果的调研工作,在下乡调研时有几个村民向你反映土地纠纷问题,希望你帮忙解决。
你是调研负责人,你会怎么办?测评要素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主要测查考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的,是否能够通过沟通协调化解矛盾的能力。
【例题】开展扶贫工作,易地搬迁,村民们都很高兴,老张不愿意走,认为故土难离,你是该项工作人员,遇到此情况,你如何处理?测评要素五: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主要测评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测查过程中通过说服、情景模拟、演讲、串词编故事等题型进行测查。
【例题1】市民老张在一座桥上看到有人往河里乱扔垃圾,便对其进行劝阻,该市民反而用言语攻击他说“你怎么不在桥上装隔离网”。
老张向市政管理人员小刘反映此事,如果你是小刘,如何与老张沟通?请现场模拟。
【例题2】未熟的麦穗都举头向着天空,成熟的麦穗都低头向着大地。
请以“谦虚”为主题,发表一篇演讲。
测评要素六:岗位匹配主要测评考生对自己个人和报考岗位的认知程度。
【例题】请讲述一个你曾经失败的经历,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教训。
幸福的花朵小提琴演奏串词
人们“幸福的味道是很难尝到的。
真如此
否。
幸福的时候,我们常知,即便别人投来多少羡慕不已的目光 。
痛苦却总是自作多情地来而不去。
短瞬的生命的光泽,就这样极易地被黯淡着,好像每个人都有了千创百孔的忧伤。
其实不然。
抱怨生活不幸福的人,多少是在对幸福的追求中。
我们往往放走了真实的东西,而在追逐幸福的影子。
正像我们相互传递的祝福一样,人生一世,安知我们的生命的祝福之势
我们从来都愿意把对幸福的拥有高置在成就大气之业、遭遇荡怀激烈之情之后。
我们只有耐烦于平铺直叙的生活,才会从中拣拾到蕴藏着幸福光泽的颗颗珠贝,才会从中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幸福的味道,不是甜得腻人的点心,而是妈妈远方捎来的熟鸡蛋。
它不一定好吃,但它一定温暖。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温暖,它就像冬天喝一杯暖暖的咖啡卡布基诺,它的味道有努力了的苦涩,有成功了的甜蜜。
它的味道是琐碎的,是一潭被冷风吹凝固的心水,温暖的涟漪就一圈一圈将心水融化,温馨的味道就一咬即化。
不要过于追寻前方的幸福,而舍弃所拥有的幸福。
这些蕴涵着幸福光泽的珠贝,串联起来,总有一天能与人生等长。
人不知而不易的一词多义是什么
知:1知识(愚昧无知)2、知道、了解。
(明知故犯)3、使知道;使了解。
(通知、告知)。
4、彼此了解。
(相知、知音、故知)。
5、古同“智”,智慧。
6、识别;区别。
(知人则哲、知时达变)。
7、主持;管理。
(知更、知内外事、知印、知贡举。
易:1、改变。
(易地再战、移风易俗)。
2、交换;换。
(贸易、交易)。
3容易,不费力。
(轻而易举、简便易行)。
4、谦逊;和气。
(平易近人)。
5、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农史馆解说词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大家好
欢迎到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
我是____________,下面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200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的,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侧六个展厅。
博物馆陈列农史文物和农具2000余件,收藏线状古籍50000余册。
现在就请随我参观,我们将用30分钟时间全面系统地的了解中国万年农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序厅现在请大家看大厅左侧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一万年前的神农,5000年前的黄帝,4000年前的后稷,神农尝百草,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发明了车,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后稷是周的始祖,中国第一农官,四千年前他在杨陵为官,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右侧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的农学家,分别是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
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大型二牛抬杠犁耕雕塑,是根据汉代的耦犁所创作的,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耕作方式。
中国精根细作农业的开始。
后面的浮雕墙面介绍了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分别为“西亚-南欧-北非起源中心”、“东亚起源中心”和“中南美洲起源中心”。
中国是黍、稷、水稻、蚕桑、茶叶及猪、马、牛、羊、狗、鸡等畜牧品种的发源地。
二、原始农业厅现在大家请随我参观第一个展厅——原始农业厅。
在1万年前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起源,原始农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东南沿海根茎农业、北方畜牧农业等基本类型,各类型具有非常不同的生产物种、器物和文化。
展柜中陈列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有石镰、石刀、石锛、石釡以及石球。
其中石球、石镰是在杨陵砍家底新石器遗址出土的。
在原始农业初期,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又称迁移农业,是原始生荒耕作制。
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直接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有6000余处。
农业起源呈现满天星斗式的分布特点。
从这幅中国地图中可以看到农业起源地遍布大江南北。
下面展柜中陈列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农业考古发现的粮食,有八种作物,其中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粟灰,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场景是中国两大典型原始农业文化类型,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文化类型,主要作物有粟、稷,居住是显著地半地穴式建筑,精美的彩陶也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点,作物是水稻,居住的则是干栏式建筑,器物则以黑陶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3000年,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以旱作农业和定居为特征,制陶业很发达。
展柜中陈列的是出土于甘肃马家窑的彩陶,以双耳变形神人纹彩陶壶为主。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早在1万年前,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民族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
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水稻作分南、北两路向外传播,先传播至东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后来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稻向世界传播被称为“稻米之路”。
展柜中陈列的是考古发现的稻米,其中有7200年前的碳化稻粒,出土于浙江桐乡罗家角新石器遗址。
三、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现在大家随我走进第二展厅,夏商周与春秋战国农业,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开始过渡,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民族以善于经营农业而具有天下,因此他们所控制的疆域,实际上也大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其活动区域依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但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周王室的分封诸侯,可以看做是把周人发达的农业技术逐渐推广的过程,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推广。
井田制是三代时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与这一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劳动方式就是耦耕了。
耦耕是在大田耕作中广泛采用的协同耕作方式,周代最为流行。
两个人并排各拿一个耒耜翻地,如果三个人并排翻地称为协田。
据史书记载,在井田制下,集体耦耕的场景十分盛大,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说。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铁犁牛耕推广,耦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代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提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奖耕战、百家争鸣,推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展柜中陈列的有商代的三足瓮、陶鬲,陶鬲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工具,不同时代足的形状有明显差异。
另外,这个时候开始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根据不同地区土壤耕种不同的农作物,到了春秋战国,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
三代时期农具发生重大转变,由最初的木石农具,到三代的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同时,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
我们可以发现展柜中陈列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
古代治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如西门豹与漳水十二渠、郑国与郑国渠、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场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历时2000多年现在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四、圣地杨凌大家下高速后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铜像,那就是后稷,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在这里教民稼穑,另外,杨陵也是周人文化发祥地——周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幅周人迁徙图和两边展示的青铜器,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周人以农立国,在杨凌以及周边的活动情况。
杨凌古代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近代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代有由地处杨凌的七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以杨凌又称中国的农业圣地。
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出土于杨凌的文物,有杨陵砍家底文化新石器遗址发掘的石镰、石刀、石锛、石釡等。
另外,还有西汉的陶罐,上有铭文“邰厅”、“邰市”,杨凌在古代被称为“邰国”,从陶罐上的铭文可以得以佐证。
这两个大型陶罐,都是在西农建校过程中挖掘的,其中一个罐底有铭文:“咸陶里圭”。
杨凌因为隋文帝杨坚埋葬在这里而得名,在杨凌及杨凌周围,历史上还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马融、马援、关学大师张载等。
唐代的李世民出生在杨凌。
五、秦汉隋唐农业秦汉隋唐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迅猛发展阶段,铁犁牛耕、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普及,农业的大发展,为缔造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7000年前进入中国境内。
秦汉时期,小麦种植受到重视,并开始推广普及。
到了唐代,小麦在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取代小米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秦汉时期,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形成了“耕——耙——耱——锄——收”耕作流程。
耕是用来翻土,耙用来碎土,耱、锄用来保墒防旱,收就是适时而收。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色,汉代出现的代田法、区田法就是集约经营、抗旱丰产的典范。
铁犁牛耕的普及是汉唐时期农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当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铁犁牛耕已经遍及全国各地;犁的形式也不断发生革新,由西汉的长直辕犁、到短直辕犁,唐代发展成熟为曲辕犁。
曲辕犁耕做起来更加灵活,大家可以仔细比较站台上短曲辕犁和曲辕犁在构造、形式上的差别,据历史记载,汉代的耦犁为“二牛抬杠”,需要二牛三人,而且耕作不是非常灵活。
唐代中期以后,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一人一牛,比较灵便。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脚耧车,西汉赵过发明,它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除了铁犁牛耕之外,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使用牛代替人耕作,所以出现了一些大型农具,如大型的犁铧,展柜陈列的铁犁、铁铧都是汉代出土文物。
。
汉唐时期,以国家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田灌溉,如关中水利网、黄河取直工程等等,确保粮食丰收。
展柜陈列的分别是汉代的陶井和青铜井。
旁边是汉代发明的龙骨水车模型,一个是卧式龙骨水车,另一个是立式的。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畜牧兽医技术在当时具有较高水平,非常重视畜牧良种,汉武帝为了寻求良马品种,不惜付诸战争。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据专家考证,也大都是域外引进或杂交马种,跟随李世民驰骋沙场,演绎了许多令人动情的故事。
出土于兴平汉武帝墓的鎏金铜马,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马式,也标志我们传统的相马术的成熟。
。
公元前2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在农业上出现了一个引种高潮,棉花、蚕豆、豌豆、苜蓿、香菜、核桃、西瓜、黄瓜等西方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夏季我们吃的西瓜就是五代时传入中国的,现在生活中凡是带胡的基本上都是由国外传入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向外输出丝绸的同时,茶叶、人参、大豆、桃、杏、大枣,以及养猪和冶铁技术也相继传入国外。
汉唐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开始的分餐到聚餐,由粒食到面食,食品加工、烹调方式也出现多元化,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夏商周时期已有明确文字记载,从汉代始,茶叶进入对外贸易行列;隋唐时期,饮茶成风,有“人家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已成习惯。
唐代陆雨的《茶经》就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
包括《齐民要术》、《兆人本业》等。
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武则天的《兆人本业》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
汉唐时期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物产丰富、国富民强的大国,唐代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在长安城有非常繁荣的东市和西市,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去东市或西市,天长日久购物就叫买东西,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买东西的来历。
这幅剪影式的场景就是唐代繁荣的集市一脚,可以看到有不少胡人行走在大街之上,可见是国际化的大都市。
参观完一楼,大家请随我上二楼继续参观。
这幅大型油画,是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的《父亲》,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该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曾经一度感动了整个中国。
六、宋元农业唐代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心也逐渐转到了江南地区,所以大家一上二楼就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象。
宋代北方有辽、金不断侵扰中原,北方一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纷纷南迁。
南宋迁都浙江临安。
在人们大批南迁的同时,北方旱作体系的成熟技术也随之传到南方。
宋元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形成了适应南方水田环境的“耕——耙——耖——耘——耥”水田耕作技术体系。
从版面上元代的《耕织图》,我们不难发现,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不同于北方。
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水田农具,如秧马、耘荡等。
与南方地理、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南方农田水利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形成了诸多依托江、湖的陂、塘、浦、圩水利工程体系。
这一时期最能反映南方水利勃兴的就是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史载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错,塘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构筑了“横塘纵浦,圩圩棋布”完整系统,效益非常突出。
此外,北方的翻车、筒车等灌溉农具在江南稻区获得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出现了很多改进,出现了手转、脚塔、牛拉等种类繁多的水车形式。
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手转龙骨水车,旁边的是一对驼桶。
这个方形的是拌桶,是在田间收获水稻时用的,通过人力甩拌,使稻谷脱离。
这个是手摇风车,通过风力将稻谷中的米糠、麦糠与稻谷和小麦麦粒分离。
风车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发明。
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宋代还十分重视渔业和园圃,发展花卉种植,蔬菜种植。
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技术,“移花接木”、“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等,都在当时已经出现。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很多游客都误以为是洗澡盆,其实不是,它叫菱桶,在南方人们坐在里面,在水面划行采收菱角,到现在浙江、江苏人们还在用这种方式采收菱角。
成为这一时期园圃业发展的主要特色。
棉花早在汉代以及魏晋时候就已经传入我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
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分南北两路逐步传入中原。
元代中期,棉花在长江流域已经广泛分布,而新疆的棉花也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
与之同时,随着黄道婆将棉纺织技术由海南传到江浙,棉纺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最终引发了人们衣被原料的变革,即棉纤维逐渐取代葛、麻、丝绸以及裘皮而成为最主要来源,这一变化被有些学者称为“布衣之变”。
大家看到的这个场景就是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的场景。
这个是脚踏纺线车,一次可以纺18根线,相当于现在的纺纱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精神和健康追求成为了时尚,在此背景下,宋元时期的农书既多又专业化。
七、明清农业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剧增,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传统农业科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熟制,由最初的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等,并出现了间作、轮作、套种等耕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段首下方的是铁含、石牛,铁含是放在院落中盛水,用来防火的,相当于现在的灭火器。
展柜中陈列的是食用器具研钵、铜锅、铜盆等。
旁边是打糊基、制砖、制瓦建房用的模具。
这边展柜中陈列的是陶漏和年盆,年盆是纺织工具,用来搓棉花捻子纺线用的。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激增,据资料统计,明洪武十四年,人口仅为5987万,基本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人口大关,但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则达到了4亿。
为了缓解人地矛盾,除了把开发触角延伸到高寒、边远地区之外,就是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与水争地,向山要田”达到了高潮。
梯田是向山要田,架田、垸田、垛田以及涂田是与水争地,而柜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立体农业。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举措缓解了衣食压力,但由于过度开发也留下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隐患。
据历史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引人关注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政府出面倡导移民,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填四川、下南洋等移民运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为人们逐渐所了解,并逐渐引入欧亚大陆。
明初郑和下西洋开辟中国与外界的海交之路,也使得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大量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引进的作物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主要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二是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花生、向日葵等,主要是适应商品化发展的需要;第三类则是园艺作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中的商品性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棉花、生丝、茶叶、烟草、瓷器等成为大宗商品。
这一个粮行的场景就反映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情况。
旁边展柜中陈列的是清代的油灯,油淋子(相当于量筒),还有粮印,你们能猜出来是怎么用的吗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了非常明显的精耕细作阶段,展柜中用泥塑形式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各个环节:耕、耙、耱、锄、收、打、晒、贮。
这边陈列的是中国传统农具,有锄、铲等翻地用的工具,中间是利用牛马等耕地用的马具,旁边是连枷、杈等收获工具。
下面陈列的有压和烙的工具、清代的铁车轮、石磨、手推车、粮仓、铡刀等。
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展柜中的泥塑表现出了手工纺织的整个过程,从纺线,织布到印染一应俱全。
这边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小农具。
明清时期的农具发生体系化,尤其是小农具,在耕作的一些环节出现更为精细的劳动工具,这里展出的小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家可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镰刀,不同形状的锄头,别小看这些锄头,都是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家看这个漏锄,由于中空,锄土松土时,土通过中间的小孔仍会留在原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很多农学家和大量的农书,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农书《授时通考》,陕西人杨屾的农学理论著作《知本提纲》等。
这一时期兴修水利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新疆的坎儿井。
利用竖井和暗渠巧妙结合的办法引天山水灌溉。
直到现在,去新疆吐鲁番参观过坎儿井的人都会叹为观止。
八、近现代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翻译农书、办农业学堂、研究所等开始,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过度。
最早把西方实验农学理论和科技带入中国的当属传教士,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等。
洋务运动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翻译西方农学著作、编纂近代农学著述,开西方近代农学中国化之先河。
这个人就是晚年罗振玉,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遗老遗少自居,但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
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先后主持《农学报》、《农学丛书》的出版工作。
洋务运动以后,国人开始兴办农业教育、建立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体制化发展。
这幅图就是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的谱系图,可以发现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其中最早的是创办于1891年的浙江蚕学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在1934年由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
展柜中陈列的是当年建校用的砖,每块砖上都有于右任手书的农专二字,小的为墙砖,大的为地基砖,最大这块为风水转,五面有字,两端为“金满山”、“银满田”,两个侧面为“农专万年”,正面为“民国万万年,农夫万万年”,均为于右任手书。
这边两幅图是近代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机构的谱系图。
在中国农业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一是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开始了由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转型;二是水利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三是由经验农业向实验农业的转型。
这一版面就反映了近代历史上中国化肥创制的情况,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范旭东和侯德榜。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先后主持、参与了永利化学碱厂(亚洲第一个纯碱厂)、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工作。
他所研发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在制碱技术上的垄断,在我国化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在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方面,李仪祉和他主持的关中八惠最值得称道。
李仪祉在主持兴修关中八惠时,开始大量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启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下面陈列的是近代用于农田灌溉的机动水车和牛拉水车部件。
在作物良种培育方面,有几个标志的人物:一个是赵洪章,他所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年种植面积达到9000余万亩,创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也是新中国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一生毛主席接见过三次。
曾高度评价说他“挽救了新中国”。
再一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李振声院士,他在杨凌工作了35年,用辛勤的汗水取得辉煌的成就,他所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小堰系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是我国小麦品种中推广时间最长的品种,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下面这个是半自动拌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采用的水稻收割方式。
这个是轧花机,用于籽棉脱籽。
近现代园艺栽培蔬菜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农人先后培育出了高产“秦冠”苹果品种(付润民,原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秦油二号”油菜品种。
王鸣教授培育出了优质西瓜品种“西农八号”荣获科学大会奖。
在近现代畜牧业方面,中国农业科学家也培育出了大量的畜牧品种,其中西农刘英武教授培育的莎能奶山羊日产羊奶5公斤,最高达9公斤,被誉为奶银行。
近现代农业的又一重大转变就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机械化,如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
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的正面就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拖拉机耕地的画面,现在这位女拖拉机手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他是沈阳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了解了中国农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农业,可以说农业创造了生活。
我的讲解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下面大家可以在休闲区稍作休息,并继续参观西农的校史馆和根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