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简介(介绍一个人要400~500字左右)
宋江 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
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
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
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
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
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
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
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
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
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
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
宋江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晁盖 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
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
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取妻室,终日打熬筋骨。
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
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边放下。
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吴用 字学究,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
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
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善使两条铜链。
与晁盖自幼结交。
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受招安后,佐宋江 、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
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
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卢俊义 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
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
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
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前往卢府为其算命。
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
”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
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
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
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
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
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
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
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李逵 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
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人称黑旋风。
燕青 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后一名。
原为北京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在卢俊义家中长大,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射箭发镖百步穿杨,人称“浪子燕青”。
卢俊义被吴用诓走之后,管家李固与卢俊义之妻贾氏勾搭成奸,霸占了卢的家财,又将燕青赶走。
卢俊义回家后,李固又向大名府告发卢俊义私通梁山、题藏头反诗之事。
卢俊义被下狱,李买通了董超、薛霸,要他们二人杀了卢俊义。
当董、薛正要下手之际,燕青赶来将二人射死。
卢俊义被判死刑之后,燕青又与杨雄上山报信,引来宋江大队人马,在法场救下卢俊义,一同投靠了梁山。
宋江元宵节上东京面圣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师师。
燕青吹得一口好箫,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宋徽宗,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
招安后,燕青预感长此不会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2012年2月-3月的时事政治谁有啊
乱花渐欲迷人眼——千年兴亡话岳飞(转载)作者:沙梨熊 引子 本文对岳飞本身的生平,史迹不与置评,关注的是历朝历代,隐在岳飞身后的制作人们。
南宋,从高,秦时的铁案一桩,到孝宗后的平齤反,乃至之后,关于岳飞的叙述,始终处于一种半温不火的尴尬境遇中。
即便在岳飞之孙,时任户部侍郎的岳坷所修之《金陀粹编》里,关于岳飞之死,依旧隐讳,叙述的重点只在于其生前抗金事迹。
终宋一朝,既有强烈的恢复情结,又不能不避高宗之讳,岳飞始终不能走上神坛。
元朝,蒙元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论出身,蒙古本身也属于胡人系统,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政府行为的祭祀褒扬活动,不过,毕竟鉴于年代之不同,加之岳飞所抗之金国和蒙古的祖宗也有世仇,所以有元以来,整个是处于政府不鼓励,民间随你去的态势中。
有意思的是,蒙古人好像对文史,舆论掌控的什么文治手段的确不感什么兴趣,或是说不在行。
所以其所修的宋、辽、金三史,虽挂丞相脱脱之名,实际主修的却是宋,金之遗臣,因此在元版的《宋史》里,偶们居然看到这样的叙述“岳飞文武兼备,一代岂多见哉,高宗忍自弃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
”摆明了是吃元朝饭,想宋朝事的史官所修。
在汉族士大夫的眼里,凡是汉人主政的年代就号称是所谓的“唐诗,宋词,汉文章”,一到了胡人王朝,即便是元曲,清戏之类的戏曲繁荣,也是倡优横行,末世景象。
当然这并不代表汉族文人不借曲言志,文人从事编曲的大有人在,如此一来,戏码就别有看头,如《宋大将岳飞尽忠报国》一类的南戏,风靡一时,台上演的,底下看的汉人当然是心知肚明,可怜的是,蒙籍戏迷,FANS们也傻乎乎跟着一块喊好,实在是欺人太甚。
朱明,有句话叫做“守得云开见月明”,用来形容岳飞在明朝的待遇那是再合适不过。
洪武年间,岳飞受封为“武穆”,“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靖魔大帝”,从祭历代帝王之太祀殿,此后封号是一路追加,特别是土木之变后,英宗北狩,举国震动。
朝野间,都以靖康为鉴,于是一窝蜂的赶去拜神(中国人就这点,喜欢临时抱佛脚),各地建庙,刊布文集,文人题咏,纷至沓来。
再往后,后金崛起,那就更要拜祖先了。
岳飞的封号,创记录的达到“三界伏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的高度。
可惜的是,烧香也没带来好运气,明朝两线作战,倒底还是罩不住,彩票最后还是被多尔衮中走了。
大清,国朝初建,玩的是宝刀烈马,讲的是“留发不留头”,世仇鹏举,也就只有靠边站了,除了不要命的,再没谁敢往岳庙边上凑活了。
雍正年间,干脆,把岳飞迁出了武庙。
直到乾隆时,才有了微妙的变化。
姜还是老的辣,在密布文网屡兴大狱的同时,弘历同学六次南巡,数度驾幸岳庙,题咏不断。
抄几首,鉴赏一下:“读史常思忠孝诚,重瞻冢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很,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石门古月增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想对余杭气未平”。
要不是看了落款是陈弘历,偶还以为是天地会陈近南写的。
再看一段乾隆所撰《岳武穆论》“......夫以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皆能之,乃加之以文武皆备,仁智并施,精忠无贰,则古名将亦未有逮焉。
知君命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兵于分疆之外。
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与日月争光”。
至此而后,钱彩所写《说岳》也一并开禁。
不过关键在于,钦定宣传大纲规定,关于岳飞的叙述,一是突出忠君概念,二是淡化宋金争战。
好一招诛心,就冲这一点,清朝的统驭手段就比当年蒙元强,活该打破“胡人无百年之国运”这一诅咒。
好景毕竟不长,国内的超稳定结构毕竟挡不住晚清的风云激荡。
岳飞再次被海外流亡的革齤命党人,捧上神坛。
说来有趣,首先想到岳飞的却是日本人。
1903年,日本学者世川仲郎写了一本叫做《中国第一大伟人岳飞》的著作,刊行量相当大,正好被留日清国留学生看见,如获至宝,于是革齤命党借机再铸国魂,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起。
譬如安徽中学教员陈仲甫(独秀)搞的岳王会,江浙陶成章等的龙华会,统统都以岳飞为精神领袖,试看他们的会章:“凡入会,必供少保忠武王岳爷爷神位于中央,左首列杨将军再兴之神位,右首列牛皋之神位,左下列王将军佐之神位,右下列施义士全之神位,供三牲......刺左臂,歃血盟,祭文(黄纸写),四起四拜,誓毕,斩鸡头......”据说每次行事,都要重复以上程序。
好像全世界民粹组织,远说当年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黑手党,近说哈马斯等等恐怖组织,都有类似行为,唯一的不同在于念的经而已。
接下去就是晚清十年笔战,对战双方却又都是汉人。
一方叫维新党,一方叫革齤命党。
双方都想从故纸堆中找出国魂,不过梁启超爱讲的是汉唐故事,而党人喜欢说得却是宋明痛史。
笔战经年,梁始终处于下风。
也不能怪他,论国学,他碰上的是比他老师康师傅还BT的余杭章太炎;讲西学,南海汪兆铭开口就是“nation--state”,闭口是“民族の国家”,侃的是云山雾罩;说脏话,在吴稚辉口中,连太后,皇上都是“上海四马路的野齤鸡”,“巴黎扫马粪的小孩”,何况区区一个梁卓如,用吴的原话:“梁乌龟,梁强盗侍侯着小狼主爷,洗干净PP,拉JB来干”(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文胆,最后成大器的,既不是文豪章氏,也不是文青汪氏,而是老吴,活着是党国国师,死了配飨蒋陵,看来三分文,七分痞才是王道),要说文斗不行,那武斗就更别提了,同盟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暴力组织,梁本一届文人,刚在东京开个庆祝预备立宪大会,湖湘宋渔父立刻带人上门寻衅滋事,这就是著名的冲砸锦辉馆事齤件。
参与的都是日后党国精英,立法院长张继、司法院长居正、云南省长李根源、立委、中委等等,全到齐了,亲手海扁梁的是未来的天津市长、山西人南桂馨,当时是警校学生。
(其实任公的面子算不错得了,日后蒋委员长开会,也凑不齐这么强大的全明星阵容了)。
民国初年,鞑虏是驱除了,岳飞自然也就下岗了。
当年的革齤命同志,排排坐,吃果果,没功夫接这个茬了。
只有个别学者,偶有谈及。
比较有影响的是吕思勉。
吕字诚之,江苏武进人。
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有关岳飞一节,一石激起千层浪。
摘录宋金和战一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1,和议在当时是不可免得事;2,秦桧是爱国的,不是金国奸细;3,岳、韩是军阀......吕的本意可能是想借故谕今,骂骂当时的军阀,结果呢,把自己给栽进去了,此论一出,舆论哗然,抗战初,国齤民政府就势把他给抓进去了,以汉奸罪起诉,虽说后来释放,活罪可受了不少。
所以说借古言事也要注意,千万不能玩出圈,真要讲暗讽军阀,不如讲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嘛,何必那么另类,去找岳飞的晦气。
日寇内侵,岳飞再次出山。
“9.18”之后,周承忠,江苏嘉定人,文字学家。
立马把岳飞之《吊古战场文》碑拓中“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一句里的“河”,“山”二字摘出,又取“秦没而还”中的“还”字,“奇中有异于仁羲”中的“羲”下半截“我”字,配上岳飞图章,编成“还我河山”四字,地理学家,嘉定同乡童世亨立刻将此刊出,配合《满江红》一词,传遍全国。
(这就是著名的“还我河山”四字”由来,据说满江红也是明人所作,不过当时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国民政府自然也顺水推舟,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点。
明令将岳飞列入先哲类神祀飨祭(另外几个也一并列出,分别是伏曦,神农,黄帝,嫘祖,仓颉,后稷,大禹,孔子,孟子,岳飞,关羽,公输班,排职称的话,为什么连木匠也入选,女娲姐姐反而没有,待考)。
抗战时,国府更是不仅派出由高官领衔的参访团去各地岳庙拜祭,而且国齤民党四大,明确提出,要千万个岳武穆。
还曾编演四幕剧,款待美英法苏驻华大使,并赠以“还我河山”拓本。
当然各党派借着岳飞指桑骂槐的伎俩,也纷纷出笼。
重庆方面的重点在于爆炒岳飞剿灭钟相,杨么一战,攘外必先安内,正好先学岳武穆PK江西土寇先。
延安方面,看看当时新华书店出版的《封建经济南盛北衰时代-金与南宋》一节:“秦桧是金国奸细,宋高宗是投降派,岳,韩二军连年抗战中锻炼出的两支新的有力部队,金人知道赵构易灭,中国人民不易灭,赵构愿降,中国人民不愿降......”,这那里是在讲古,分明是在说四,八军嘛,顺带攻击中央。
两边都把自己打扮成岳飞的转世灵童,捞取政治资本,实践证明,在野党在作秀方面的确比执政党占便宜。
抗战胜利后,至红朝立国前,波澜不惊,史学界主流派是以李汉魂所著《岳武穆年谱》为正统。
李汉魂其人字伯豪,号南华,广东吴川人,党国元老。
政,学两界都颇富名望,治史自然事半功倍。
少数不同的声音来自于周谷城。
周谷城,湖南益阳人,搞农运出身,是属于红专型的学者。
他的观点,岳飞至多是一员名将,作民族英雄不太合适之类。
当然,当时搭理他的人也不多。
史学界是主流派的天下。
红朝定鼎,主流派大多跑路到港台美洲去了,大陆学界剩下的大致可份四类。
第一拨,政治型学者,简称红专派,走实用主义路线,为了民族团结,把岳飞踢出英雄行列;领军人物为已公开卧底身份周谷城等,第二拨,学院型学者,也就是日后所称的“白专”,主要是遗留在大陆的自由学者,比如邓广铭,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公认的宋史泰斗,观点与去港台之学人前辈,没太多差异。
第三拨,无学历型学者,简称赤心派,持阶级论,观点纠缠于岳飞剿灭江西土寇方面。
第四拨,和泥型学者,学院派的重要分支,但善于和泥,为了应对红专,照顾满族感情,于是创造性提出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说,为了应对赤心,考证出岳飞是个佃农出身等等,到处救火。
不容易的,就拿(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论)来说,就如同(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不同论)一样,不能深究,一究就说不清了。
整个五十直到六十年代初,考虑当时国际环境,反美反苏,因此关于岳飞争辩一直没有玩出圈,各流派的呼声此起彼落,基本还停留在学术圈的范畴,不过学院派里的大部分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戴了右齤派的帽子。
红专派逐渐把持了话语权。
讽刺的转机,出现在革兴初年,赤心派如黑马突起,矛头直指红专旗手周谷城。
两报一刊率先发难,《红旗》发布(周谷城是怎样为汉奸秦桧,张邦昌翻案》,《解放日报》之(为什么要替秦桧翻案》,《文汇报》之(批判18篇)等等,幕后总瓢把子就是敬爱的姚文元同志,那位要问,为什么老姚要替岳飞出头,主要是为了把17年教育黑线连根拔起。
红专虽然也倒了,岳庙终究还是没有保住,谁让岳飞当年做过封建地主阶级代言人,又有人问,当年岳飞要是贫农造了皇帝的反呢
那也不行,那就是蜕变,一样不符合无产阶级要求。
八十年代初,不管是红专,还是白专,大家都刚从牛棚里和牛魔王一起看赤帝回来,暂时无心再战。
此时,一股评书热在大陆兴起,说得是《岳飞传》,风靡一时,当然听得是宋朝事,想的可是十年情。
饶有趣味的是说书的刘兰芳,却是满人后裔。
在说这部书时,到底还是有些偏私,把宋金民族矛盾的大部分情节都做了修改,不过这是小问题,于当时盛行的伤痕文学的表达手法来说是无关痛痒的。
回过头来,再看看南狩之后的国民政府,岳飞在大陆日渐势衰的时候,在台湾倒是焕发了青春。
配合反齤攻大陆的需要,岳飞一直是政府宣传的宠儿,各类文献,考证洋洋洒洒层出不穷。
抗鼎之作是蒋复璁的《岳飞传》。
蒋复璁字美如,号慰堂。
硖石人。
蒋光煦曾孙,蒋百里的侄儿。
故宫博物院院长,宿儒。
看看他所写《岳飞传》目录:“忠义感人,报国有路,一帆风顺,削平群盗,打击刘豫,直捣中原,唾手幽云,功亏一篑,慷慨赴死,万古垂民”就知道海外港台的主流观点了。
每逢重要节日,蒋经国总亲率青年,军人于岳王亭高唱满江红,鼓舞士气。
连李登辉,在当时都主持过在岳飞民族英雄铜像的开光礼。
只有既是台独又是胡人,号称台独教母的金美琳之流持异义,不过在二蒋时代,台独也不过是个屁而已,翻不起什么浪来,要到李逆登辉篡权,金等野百合才有了春天。
回首大陆,整个八九十年,波澜不惊,直到03年,网络横行,关于岳飞争辩,又有一次高峰,以网络开头,其中是口水无数,闹到最后,在岳飞老家汤阴等地,甚至出现了民间的群众游行,最后以教育部和泥声明结束。
事隔不远,无需多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水战,虽说聊无新意,但恍惚间,让人隐约看见晚清十年笔战的影子,也许是百年一轮回(第一次留学生发起岳飞崇拜,恰在1903年,至2003年网络口水大战,恰好百年,说两次相像,不仅是因为论点,论题相近,随之而起都是满眼的民族主义符号,汉服与唐装等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过,下一次的高潮会出现在何时,那就要待续了,不过最好是不要了,凡是岳武穆重新上岗之日,一般都是外敌入寇之时。
^_^------------------贴吧水:1903到1911是8年,2003到2013已经十年了,沙梨熊没能看到外寇入侵,某t丧权辱国。
道教起源于什么时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
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
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
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
[3]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
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
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
[4]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
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求<<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大版.李铎著)学习笔记或串讲资料!!!!
洪荒少女普遍指今年里约奥运会,接受参访的时候表情特别搞怪搞笑,还说自己比赛都用了洪荒之力了,就被网友称为洪荒少女,还把她的表情做成了各种表情包至于洪荒之力这个梗出于,这个词原指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在花千骨中被用来指最强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