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主持词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主持词

时间:2019-10-23 01:09

竞选英语课代表演讲稿

各学老师,大家好:、 我本英语有着浓厚的,我十分想成为英语课代表,一为大家服务,二来是能够以次来促进我更加努力的学习英语,我希望大家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信任。

我认为当英语课代表,首先就要在英语上给同学们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会在以后的生活里努力学习英语,如果大家有什么不会的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我会很热心的帮你们解答。

而且我也会认真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帮助老师,帮我们班集体的英语成绩带动起来。

当然我也是第。

次当了,(如果有当过再写,我对我们班的英语和英语课代表的任务也已经十分熟悉,如果大家觉得我原来干得不错的话,就请支持我,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如果我当上了这个课代表,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监督我的工作,如果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我会虚心的接受大家善意的批评,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和信任,谢谢

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

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

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

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古往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

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

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

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

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

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

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

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

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

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

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

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

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

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

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

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

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

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

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

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

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

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

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推断“时”是“时节,时机

”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

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

“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

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

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

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

物理学死了

”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

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

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

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

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

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

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

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

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

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

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

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

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

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

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

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

那么学问是什么

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

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

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

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

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

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

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

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

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

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

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

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

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

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

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

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

季羡林的有名作品

季羡(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方学大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学术著作《〈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 《〈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1957年    《印度简史》 1957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985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1985年 《大唐西域记校注》 1985年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1985年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1985年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1997年    《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    《世界文化史知识》 翻译作品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1956-06 沙恭达罗 1959 五卷书 1962 优哩婆湿 1980 罗摩衍那(一):童年篇 1981 罗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 罗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 罗摩衍那(四):猴国篇 1983 罗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 罗摩衍那(六):战斗篇 1984 罗摩衍那(七):后篇 散文随笔《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榻杂记》 《忆往述怀》 《新纪元文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否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中国历史悠久,其烹饪艺术渊远流长, 闻名于世。

中餐以它的色、香、味、形而诱 人。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文 化、风俗、习惯不同,中国菜肴形成了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

作为当地风味,北京的烹 饪则集各地不同风味之大全。

北方菜系以山 东口味为主流,擅长烹制海味。

四川厨师烹 调爱放干、鲜辣椒,川菜以麻辣辛香调料而闻名。

粤菜取料广泛,他们讲究鲜嫩和酥 脆。

淮扬菜注重,特别是油而不 腻,清淡鲜美。

谭家菜咸甜适宜,常言 道:“南甜北咸,”谭家菜却两者兼顾。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

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

这使饮食问题带 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日本人饱食终日,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 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

中国人 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 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

“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 美用语。

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 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 了,成为鉴赏的工具。

当一席大菜合盘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 在餐桌中央,简直就像揭开了蒙在某一尊艺 术品上面的幕布,不时能听见一、两声由衷的喝采———当然,这是躲在后台掌勺的厨师 所期待的。

宾客们举杯相庆,仿佛在进行小 小的剪彩仪式。

然后就,频频挥动 蜻蜓点水的筷子。

评,脂砚斋评,也不过如此吧:在字里行 间作点小楷的眉批。

不管是冷盘还是炒菜, 最终都必须经得起筷子的“酷评”。

在中国,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笼罩着 新船下水般的热烈气氛。

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动作熟练的老水手———或者说,都是潜在 的评委。

难怪开餐馆的老板,都很会看客人 的脸色。

看客人的脸色就能了解到厨师的水 平。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喜”字。

这也是中国人最热爱的一个汉字。

而吃饭是 最能烘托出这种喜气的。

喜气洋洋,东道主 自然满意。

传统的喜宴,被清代的 发挥到极致。

从其名称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意味,“强强联合”的意味。

正宗的满汉 全席要连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复。

这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一场饮食文化的马拉 松!吃饭,在中国是最日常的仪式,是最密集 的节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习惯在胸前画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谢上帝赐予的 面包与盐,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把 酒临风时反而充满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饱餐 一顿(若能持螯赋诗就更好了),是离他们最近 的一种自由。

由此可见,这个感匮乏,艺术气息却很浓郁。

在我想像中,美食 家都是一些拥有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为政, 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刀叉是为了便于 分割利益。

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共-产主 义。

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 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 人皆可分一杯羹。

大锅饭的传统很难打破。

好在中国的饭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 福同享、有难共担的作风颇受欢 迎。

中国人通过聚餐就能产生四海之内皆兄 弟、的幻觉,这种虚拟的亲情毕竟 大大增进了其食欲。

所以中国人吃饭,也是在吃环境,吃气氛,甚至吃人际关系。

边说 边吃,边吃边听。

这是一种超越了吃的吃。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吃是最有情调的,最有 人情味的。

中国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风味。

川菜、粤菜、湘菜、齐鲁菜、淮扬菜、东北菜乃至上 海本邦菜……仿佛实行军阀割据似的。

但在我 眼中,这更像在划分艺术流派。

出自圣人之 乡的齐鲁菜,称得上古典主义。

缠绵悱恻的淮扬菜,属于浪漫主义。

假如说辛辣的湘菜 是批判现实主义,麻辣的川菜则算魔幻现实 主义了———一粒花椒,有时比炮弹还厉害, 充分地调动起我们舌头的想像力。

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换算:上海菜属于杨柳岸晓 风残月的婉约派,东北菜则相当于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 不知西方社会,在政治家、思想家、艺 术家、军事家等等之外,是否还产生过美食家的头衔?在中国,美食家几乎是一种传统。

虽然它一直近似于“闲职”,却也是颇让人羡慕 的。

欧洲文明里,美食家一度缺席,正如它所推崇的探险家,对于中国而言,则是近代 以后舶来的词汇。

但我私下里以为:美食家 也算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探险家———“父母 在,不远游”,中国人只好陶醉于另一种意义的探险,那就是对山珍海味的猎奇。

美食家 用菜谱来代替地图,用杯盏来代替罗盘,用 筷子来代替桨橹,航行在自己的味觉里,同 样也领略了无限风光。

这种冒险心理在河豚的问题上发挥到极致。

河豚相当于中国饮食 文化里的“禁果”———一种致命的诱-惑,它的 鲜美因为神秘与危险而被夸张了。

美食家们不仅没有望而却步,反而趋之若鹜。

这份勇 气,恐怕连渎职的亚当、夏娃都会自叹弗 如。

如何训练自己的普通话

要讲好普通然是要多说,就像一样,每天起来对着远地出普通话,每天坚持十分钟,一个月后再听听你的普通话一定标准多。

普通话说不好的原因还在于受家乡话的影响,用普通话的时候常常找不到词,所以你要坚持用普通话表达你的每一个想法。

最好是能找一个人陪你练,把你们一天的经历用普通话相互说给对方听,这样你的普通话才会口语化。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买本现代汉语大辞典。

二、买几盘教婴幼儿说话的磁带,或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光盘。

三、早起半个小时像念英语一样去大声地练习普通话。

四、多说绕口令。

五、找一名普通话测试员,请他纠正自己。

(普通话测试员很好找,每个地区至少有五名以上的国家普通话测试员。

) 不要咬木塞,多模仿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个别音发不好,可以像学习外语一样研究一下口型。

例如: 南方一些方言区的人分不清z,c,s和zh,ch,sh,就可以向普通话说得好的人请教(让他们感觉一下区别告诉你),可以知道z,c,s舌头平伸,舌尖向前;zh,ch,sh舌头稍后缩,舌尖向上翘起。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不懂就查。

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

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

第四,纯属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最傻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从这里,我受益不浅。

第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

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

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

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使她真正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交流的普通语言、通用语言。

还有一篇文章:学习普通话的体验 没来师范前,总认为普通话是很好说的,只要把家乡话变换一下就行了,有什么难的

可是一到师范,才知道,说普通话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记得刚到师范的时候,自己不敢和同学说话,因为自己说的普通话别人一 句也听不懂。

所以我只有沉默,不懂得以后该怎么办。

到二年级的时候。

上级有文件规定,从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开始要拿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当等级证书才能毕业,我真正认真学讲普通话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要学会说普通话,必须从拼音b、p、m、f学起。

每天早读的时候我就在教室练,不懂的就问同学,可是由于自己基础差,学起来特别艰难,有时为了读准一个拼音,经常练到嘴巴痛,舌头发硬。

刚开始学发鼻韵母,自己根本一点都不懂,找不到发音的要领,我就虚心地问其他同学,有时候问多了,她们也不耐烦,所以只有自己艰难地学着。

经过这样不断的努力,我的普通话水平终于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说普通话的过程,有苦也有乐。

苦的是自己对着那些音节,怎样读也读不准;乐的是自己说的普通话不再是别人一句也听不懂了。

现在,我可以在公开场合和其他同学一起高声谈论天下大事了。

学习普通话,使我又恢复了本来的自信,找回我了自己,我不再是个沉默的人。

怎样讲好普通话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之间的方言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方言区中,也存在着 许多令人费解的方言分支。

因此,操方言的人在交际中势必遇到障碍,直接影响学习、工作 和生活,少数人在学与不学普通话的问题上心存疑虑,他们或多或少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只要不从事用语言进行的工作如主持人、播音员、导游等,不说普通话并不影响自己的正常 生活。

可现代的生活日新月异,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加速,人际间的交往也日渐频繁。

在现在 看来正常的生活方式转瞬间就可能落伍,与其到时被社会抛弃,不如未雨绸缪走在时代的前 列。

另外学习普通话,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素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