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和督查的区别是什么
省府县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区划,在集权的时代高效的运行着,然而近代化的开启,让这种方式变的冗杂,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府。
清承明制,直属于(省长)的州称。
有属县,是相当于府一级的地方行政区。
隶属于府的州,称散州、属州,是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
和州的长官都称为知州。
段祺瑞是个什么样的人
段祺瑞的一生就不多说了,随便百度都能找到。
不能简单的用军阀俩字来总结,的确做过很多事,但终究是个政客。
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包括吴清源),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还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刚愎自用,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以吕祖谦为首的浙东学派都有那些人
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其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
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宋时“两浙东路”(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各地市)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
其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其重要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
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狭义的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
因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
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
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
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
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
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中叶,王阳明承陆九渊而阐发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
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
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棕西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
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宋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
陆九渊本人则提出“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
宋学吸纳儒、释、道三派,形成了所谓的理学与心学,凌廷堪认为“宋学不求于经而但求于理,不求于故训典章制度而但求于心”。
方东树则认为“窃以孔子没后,千五百余岁,经义学脉,至宋儒讲辨,始得圣人之真。
平心而论,程、朱数子廓清之功,实为晚周以来一大治。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
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
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濬、陈献章……等。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人,因吕姓郡望东莱,世称东莱先生。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官宦世家,八世从祖吕蒙正(圣功),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
祖谦自幼随父在福建任所,师从林之奇,至临安,师从汪应辰和胡宪。
吕祖谦以祖致仕恩,补为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改为迪功郎,孝宗隆兴元年四月,中博学鸿词科,特授左从政郎。
乾道二年十一月,其母逝,归葬婺州。
乾道六年,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乾道八年二月,其父去世,久居明招山守墓服丧。
淳熙三年,因李焘推荐,升任秘书省秘书郎。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称“东南三贤”。
曾与朱熹一同讲学于浙江浦江的月泉书院,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祖谦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创“吕学”(“婺学”),为金华学派的代表,开“浙东学派”先河。
吕祖谦极力主张抗金,恢复失土。
重视史学, 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撰《大事纪》12卷与《大事纪解题》12卷,还有《通释》3卷,内容较《通鉴》精简,史称“每条之下各注从某书修云云,以自附于述而不作之义”。
可惜祖谦40岁左右健康转坏,患“萎痹”,自言“非药石所能料理”,43岁以后,右肢瘫痪,行动不便,未竟其书。
南宋淳熙二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与陆九渊等人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名之为“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陆九渊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不欢而散。
陈亮尊奉吕祖谦为“道德一世师表”。
淳熙四年奉宋孝宗之命编辑《宋文鉴》。
鹅湖之会,是中国宋朝时的一场程朱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由吕祖谦主持。
辩论方为:程朱派朱熹,对抗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地点在鹅湖山(今江西省铅山县),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
双方连三日激辩,陆九渊略占上风,但最后未明定胜败结果,陆朱两方各自萧然离去。
鹅湖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上饶市铅山县。
鹅湖山上建有鹅湖寺,鹅湖之会即在此举行。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理论分歧,使两人的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由吕祖谦主办,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参加,此一次“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是一场中国哲学大辩论,列席旁听者有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等江西、浙江、福建官员及学者百人以上。
朱、陆双方的朋友和门生弟子都参加了。
在这场大辩论中,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朱熹侧重“道问学”,他认为治学的方法,最好是居敬和穷理,二者相互把持运用。
陆九渊、陆九龄侧重“尊德学”,力主发人之本心。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致使“朱熹不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双方争议了三天,辩论非常热烈。
陆九渊逼问朱熹“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
”,认为明心见性,何必死读书,陆九渊兄弟略占上风。
但谁也不能说服谁。
最后未曾明定结果,也谈不到消除歧见。
象山门下朱亨道有一段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
会后,张栻写信给朱熹问到:“陆子寿兄弟如何,肯相听否
”,朱熹回书说:“子寿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为病之大者。
要其操持谨质,表里不二,实有过人者。
惜乎其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不复取人之善,将流于异学而不自知耳。
”后来朱熹给吕祖谦的信中说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四年之后,又爆发了“皇极之辨”。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
”后代的理学家为纪念朱、陆二方的辩论,便建立“鹅湖书院”。
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于此立四贤堂,设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
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三任妻子芮氏去世。
晚年喜阅读医书。
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病故。
葬于浙东武义武阳镇明招寺南300米。
岳父韩元吉在吕祖谦死后有诗:“青云涂路本青毡,圣学相期四十年。
台阁久嗟君卧疾,山林今叹我华颠。
伤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诸生续旧编。
斗酒无因相沃酹,朔风西望涕潸然。
”。
著有《左传说》、《东莱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宋文鉴》等书,及与朱熹合编《近思录》。
清初四库馆臣评其成就“祖谦于史学最长”。
吕祖谦有三妻,南宋著名儒官韩元吉的二位女儿韩复、韩螺,淳熙四年十一月初二继娶国子祭酒芮烨之女芮氏。
三妻皆早亡,二子一女夭亡。
绍兴三十一年,元配韩复生长子岳孙,20天后夭折。
绍兴三十二年韩复病亡,葬于明招山。
是年次子齐孙又于九月夭亡。
另有一女吕华年,生于1159年,长大后嫁给潘景良。
乾道五年,再娶韩螺(原配韩复之妹),乾道七年,四月韩螺生一女,五月,产后不久,母女皆病卒,葬于明招山。
淳熙四年,又娶芮氏为妻。
第三任妻子芮氏生有一子吕延年,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芮氏又病亡。
吕祖谦撰墓志铭:“某病废,夫人获视,劬瘁得羸疾以卒”。
吕延年官至寺丞。
隋唐宋明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
大秦帝国: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大汉帝国:明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大隋帝国: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大唐帝国: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
大宋帝国:一寸山河一寸血
吾纵亡国灭种,誓不与贼共立 大明帝国: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清帝国:不卖掉全中华
誓不罢休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1] ,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2]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3]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
[4]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阳人,汉化鲜卑人,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
同年父亲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
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皇后深度参与朝政,终身对隋文帝保持了强烈影响力,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1] 。
晚年主导罢黜宰相、废易太子引发史学界争议评价。
隋文帝和皇后夫妻恩爱,“誓无异生之子”[2] ,共诞育有十个儿女。
仁寿二年八月皇后崩逝,在位二十二年。
隋文帝不能忘情,迷信皇后升化为妙善菩萨,并亲自为其送葬;又营造天下最盛佛寺为皇后祈福,临终前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当地下相会”[3] 。
仁寿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后合葬太陵,皇后谥曰“文献'。
次子即隋炀帝杨广。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4]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1]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2]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3]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蒙古尊号“薛禅汗”。
[1] 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
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
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
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
[1] 江陵人[2] ,时人又称张江陵。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
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3]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1]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
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