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大气压实验表演主持词

大气压实验表演主持词

时间:2018-08-24 07:36

语文题。

如下:

从“十几吨”这里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原封不动的货物少了很多。

约翰·埃克特 的兴趣爱好

和莫奇利一起,在20世纪40年代设计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埃克特是一位发明的天才,一生拥有的专利达87项之多。

除了ENIAC之外,他们还设计了最早的另外三种型号的计算机,即EDVAC、BINAC和UNIVAC,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

他和莫奇利被理所当然地首批授予计算机先驱奖。

  约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Jr.)1919年4月9日生于美国的历史名城费城。

他的父亲是通过艰辛劳动一步一步变成富有的不动产开发商和建筑商。

埃克特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智商和创造力:8岁时在铅笔上装了一个晶体收音机;12岁时制作了一艘模型船,船底下安装一块磁铁,使船可以在水中运动,他的这个小发明在一次业余发明博览会上赢得了一等奖;15岁时他设计了一个遥控炸弹(当然不是真的有杀伤力的炸弹),把它放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在观众席中按一下按钮就能把它引爆;中学毕业前,他为当地Laurel Hill公墓设计了一个很实用的消声装置,能把火化场附近的噪音吸收掉,使在公墓中哀悼死者的人们得以清静。

1937年埃克特中学毕业时,已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工程数学课程。

他本想进MIT深造,并已被MIT录取,但因为他是家中的独子,他母亲舍不得他离家那么远(实际上,费城和MIT所在的剑桥同在美国东北沿海,两地相距不超过500公里),他父亲也不喜欢埃克特学理工,而动员他学商,因此骗他说,MIT的学费十分昂贵,他供不起,于是埃克特不得已就近进了宾州大学的金融学院(Warton School of Financ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但埃克特对金融实在不感兴趣,因此很快就转系了,本来想转物理系,但因为物理系注册名额已满,只好进了莫尔电气工程学院(Moor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进了宾州大学以后,埃克特知道MIT的学费并不像他父亲说的那样贵得供不起,自己受了骗,十分恼怒,情绪很低落,因此第一学年他的成绩很不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埃克特的情绪才慢慢平复过来,他的创造力也重新焕发出来。

在莫尔学院期间,他发明过用紫外线测量萘蒸气的浓度的仪器,改进了压力计的电路,开发了测量金属疲劳极限的仪器,对模拟微分分析器Annie进行了改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根据战争的需要又研制出了侦察磁性水雷的仪器,这个仪器能记录磁场的极微小的变化;他还利用延迟线发明了用于雷达测距的装置等。

1941年他大学毕业,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并留校继续念研究生。

  埃克特曾为未能如愿上MIT而烦恼。

但宾州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为他开辟了另一条走向辉煌的道路,因为莫尔学院与美国陆军军械部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承担着为设立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基地弹道研究实验室培养人才和计算弹道的任务。

1942年,盟军进攻北非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北非的地面比马里兰州的地面软,原先的火炮射击表都不能用了,必须重新计算弹道和编制射击表。

莫尔学院和阿伯丁实验室的人员利用当时的计算工具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因为计算一个弹道平均需要750个乘法和更多的加法、减法,如果考虑各种初始条件(如方位角、炮口速度、气温和湿度、大气压等),对一种型号一种口径的火炮的完整的射击表,应该计算2000~4000个弹道。

而台式计算机完成一个弹道计算要几个小时,即使用当时最强大的差分计算机,编制出一个射击表也要30天。

那么多型号、那么多口径的火炮的火力表要到哪一天才能完成?因为当时美国仅有4台差分计算机,莫尔学院只有一台,另外三台中有1台在通用电气公司,2台在MIT。

在这种情况下,研制比差分计算机快成千上万倍的电子计算机的任务就被当做当务之急提出来了。

  1941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埃克特留校参加了一个服务于战备的电子学工程师培训班,培训班共有来自全美国的20名学员。

在这里,他遇见了比他大几岁的莫奇利。

莫奇利由气象学有兴趣,在研究气象预报中萌发了研制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念头,但他对电子学不太熟悉。

两人交换了思想以后,一拍即合,从此携起手来共同投入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事业。

莫奇利在结束培训班以后调至莫尔学院任教,1942年8月起草了一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报告:“The Use of High-Speed Vacuum Tube Devices for Calculating”,得到军械部与莫尔学院之间的联络官哥尔斯廷(H.H.Goldstine,他也是计算机先驱奖的获得者)的赏识,他让埃克特增补了一个附录,对莫奇利的方案如何实现具体化(因为莫奇利的报告比较简单,只有5页,只提出了大致方案和论证了可行性),交给军械部。

1943年4月9日,也就是特24岁生日那天,经过开会讨论,军械部决定采纳这个方案,投资40万美元建造这台电子计算机,这就是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开始时,这个名称中并没有“Computer这个词,因为当时只计划用于计算弹道方程和编制射击表。

后来机器也被用来解其他问题,才加上了“Computer)。

项目被简称为PX(Project X)。

过了约两个月,即l943年6月5日,项目正式签约上马,合同号为W—670—ORD—4926。

莫尔学院组织了50名技术人员投入项目,任命埃克特为总工程师,莫奇利为顾问。

这些人除了莫奇利以外都是全力以赴的,而莫奇利则因为有教学任务而例外。

其时,埃克特只有24岁,还是一个在学的硕士研究生(他的硕士学位是当年稍后才取得的,而由于研制计算机妨碍了学业,他的博士学位直到1964年才取得,是“名誉”的)。

莫尔学院领导人慧眼识英雄,而且不拘一格用人才,表现出了令人叹服的胆识;而埃克特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挑重担,其勇气和才华也着实令人钦佩。

  ENIAC的研制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

这不单因为它没有先例,还因为它是一个有18 000多只电子管,7 200只晶体二极管,10 000多只电容,7000多只电阻,5万多个焊点,消耗功率174kW,重约30吨,占地200 m2的庞然大物。

这么多的电子元器件放在一起,尤其是电子管本身寿命就短,容易损坏,如何保证有一定的可靠运行时间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为在ENIAC以前,用电子管最多的仪器是雷达,但只有200只电子管,而ENIAC用了18 000多只,是这个数字的90倍!ENIAC方案在讨论时被批评得最多,认为不可行的,主要是这一点。

埃克特在研制中着力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采用使电子管在“降额”情况下运行,即远低于额定功率运行,以及开机后尽量不关机,避免开、关时电流冲击等办法提高了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

此外,当然还有必要的降温措施(传说ENIAC每天要用成吨冰块冷却机器)。

由于机器连线总长度达到数十公里,而机房中有老鼠,如何防止老鼠咬断电线也成了一个问题。

为此他们甚至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捉几只老鼠关起来锇它们一段时间,然后把各种不同的电线放进去,看它们喜欢咬哪种电线,以此决定机器中用哪种电线。

  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ENIAC在1946年2月终于完成,这时战争已经结束。

ENIAC的总成本为48万6千8百美元。

它包括控制部分、高速存储部分、运算部分和输入输出部分,采用十进制,运算部件能通过直接计数而不是用逻辑电路进行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和开平方运算,其累加器则具有加法运算和存储I力能。

输出采用IBM的穿孔卡片机,每分钟能输入125张卡片,输出100张卡片。

输入输出可以重叠并具有缓冲能力。

ENIAC中还有只读存储器ROM,通过ROM、累加器和程序面板一起实现程序控制,通过改变面板插接线改变程序。

ENIAC中的基本电路包括“门”(逻辑与)、缓冲器(逻辑或)和触发器,这些都是后来计算机的标准元件。

除了没有存储程序的功能以外,它几乎体现或包括了现代计算机的一切主要概念和成分。

ENIAC主频100 kHz,加法时间0.2 ms,乘法时间2.8ms。

  ENIAC制成以后,曾在莫尔学院用于数学、力学和核爆炸计算,显示了它的强大计算能力。

1947年8月,ENIAC被运至阿伯丁试验基地运行,完成了许多弹道计算和原子弹的计算问题,也曾用于天气预报、宇宙线研究和风洞设计。

ENIAC工作了10年之久,1955年10月退役后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逊安学会。

  ENIAC的伟大意义不但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时代,而且还在于它培养和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除了主持这个项目的埃克特、莫奇利和哥尔斯廷以外,参与ENIAC项目开发的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了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其中包括后来也获得计算机先驱奖的儒科夫(H.Lukoff)、伯克斯(A.W.Burks)、赫斯基(H.D.Huskey)和华裔学者杰弗里·朱(Jeffery Chu)等。

但在1946年2月16日ENIAC正式对外宣布和演示以后,当时的绝大多数媒体并未意识到这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来临的重大事件,有些媒体只作了轻描淡写的报导,有些媒体甚至根本忽略了它。

只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看出了ENIAC对未来的某些意义,在封面上刊登了ENIAC的照片,在内页上刊登了它的两位主要发明者埃克特和莫奇利的照片,用的通栏标题是“电子计算机闪电般给出解答,可加速工程发展”(Electronic Computer Flashes Answers,May Speed Engineering)。

  前面已经提到,ENIAC还不是存储程序式的计算机,编程是通过手工插接线的方式进行的。

还在ENIAC研制过程中,埃克特和莫奇利已经发现了这个严重缺点,并开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1944年1月29日,埃克特经过严密思考,写了一个有关磁盘计算机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将程序和数据都放在磁盘上的设想,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存储程序思想。

但由于此时ENIAC的设计已经定型,电路的试制和安装也已基本完成,未能将此思想在ENIAC上实现。

后来,1945年3月,计算技术的先驱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来到莫尔学院(他与奔波于阿伯丁实验室和莫尔学院之间的联络官哥尔斯廷一次在火车站上巧遇,得知ENIAC研制情况产生兴趣而与莫尔学院建立联系的),与埃克特、莫奇利、哥尔斯廷、伯克斯等人进行了两天讨论,拟定了存储程序式的电子计算机的方案。

其中,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也是埃克特建议的。

他们把这台计算机起名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

方案经冯·诺伊曼整理后于1945年6月发表,但只署了冯·诺伊曼一个人的名字,这使埃克特与莫奇利十分恼火和不满。

由于在专利权问题上与学校产生分歧,埃克特和莫奇利在ENIAC完成后不久即辞职离开了莫尔学院,因此没有参与EDVAC的实际开发。

这个代号为“PY”(Project Y)的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拖到1952年才完工。

EDVAC只用了3 600只电子管,占地面积不足ENIAC的1/3,几乎具备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一切特征,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几乎都是在EDVA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先于EDVAC问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EDSAC计算机。

  离开莫尔学院以后,埃克特本可以加盟IBM公司,IBM甚至答应专门为埃克特建一个实验室供他开发计算机。

但莫奇利说服他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电子控制公司ECC(Electronic Control Company),后来改名为埃克特—莫奇利计算机公司。

公司设在费城一家服装店的楼上,启动资金25 000美元是向埃克特的父亲借的。

1950年公司被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公司),后称斯佩里·兰德公司,即Sperry Rand公司)兼并,因为他们不善经商,经济上出现困难。

但在开发计算机上,他们仍不失为成功者。

先是与诺斯罗航空公司(Northrop Aircraft Co.)签约,研制利用天体导航技术制导远程导弹(这是空军的任务)的小型计算机,名为BINAC(Binary Automatic Computer),完成于1949年8月。

机器名称中的“Binary”不但指机器采用二进制,还指它采用了两个CPU,以提高机器的可靠性(这是诺斯罗公司所要求的)。

但BINAC只是埃克特和莫奇利研制UNIVAC的铺路石。

UNIVAC(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是根据联邦标准局和人口普查局的要求研制的通用计算机,1951年3月向人口普查局提交第一台UNIVAC。

UNIVAC和BINAC是首批采用磁带存储数据的计算机,这为计算机进入数据处理领域奠定了基础。

1952年,UNIVAC被用于预测当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

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呼声很高,被舆论一致看好;但UNIVAC却预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将军(Dwight Eisenhower,1890—1969)将以438张选票当选。

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台“聪明”的计算机的预测。

而当选举结果公布,艾森豪威尔以442张选票击败了史蒂文森时,真是石破天惊,一方面把生产出这台计算机的雷明顿·兰德公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引入注目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世人对计算机开始刮目相看,领略到了它的巨大潜力。

  UNIVAC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商用计算机,共生产了46台。

第一台UNIVAC在使用了73 000小时后于1963年10月退役,也保存在史密逊安学会。

最后一台UNIVAC则一直运行到1969年才退役,标志着第一代计算机的结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埃克特还为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LARC计算机的研制倾注了心血。

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实验室(后改名为劳伦斯·利弗莫尔放射实验室)为解决复杂的核物理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其速度比UNIVAC快100倍。

埃克特对此很感兴趣,在招标中赢得了这个项目,由雷明顿·兰德公司的通用自动计算机部于1960年研制成功。

在这个项目中,埃克特负责高层组织和管理,没有直接参与设计,但也深入研究过其中的技术问题。

据儒科夫在From Bits to Dits中回忆,如果没有埃克特的激励和创新思想,LARC是不可能完成的。

事实上,在1959年12月在波士顿召开的东部计算机联合会议(Ea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上,埃克特曾发表一篇关于LARC计算机总体结构方面的文章。

  埃克特和莫奇利的公司被雷明顿·兰德公司收购后,公司多次改名,但埃克特一直在公司任职,没有离开,1989年他从Unisys退休时已70高龄,但实际上“退而不休”,仍当公司顾问。

1995年6月3日他在宾夕法尼亚州格雷特温市(Gladwyne,Pennsylvania)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他生前获得很多荣誉与奖励,除了获得IEEE的计算机先驱奖以外,还与莫奇利一起获得过Howard N.potts奖和John Scott奖。

1968年,约翰逊总统授予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85年,他人选设在达拉斯的“信息处理名人堂”)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ll of Fame)。

1992年,IEEE授予他“计算机企业家奖”(Computer Entrepreneur Award)。

他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50分急求写作好的进

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过。

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

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

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

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5位是清华校友。

在千千万万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数以千计的清华校友。

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亲身参加1964年首次核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室任务的就有27位校友。

我校许多院系的教师也都曾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过力量。

今天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的时刻,我们要向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

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

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

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

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

请提供几个博雅教育的案例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素质教育,是90年代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1993 年,、国务院颁发的<)明确 指出:“中小学要由‘’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

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科教学 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物理教学的素质观。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 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 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 点。

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 标,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物理知 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 潜能的充分开发。

从这样的素质出发,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 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物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丰富生动,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 发展的来龙去脉;有物理事实的发现、发明;有科学家的事迹和 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

这些问题中我非常 注重组织学生学习物理史,通过这些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 造和创造者(包括创造者的、人格)有全面、深刻的了 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如大气压强的 发现、精彩的,辩证地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又 如,,和白炽电灯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每一项科 学的发现都来之不易,一次我在讲授时,我先讲了 “凿壁偷光”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 勇于探索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充分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在实验探索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物理实验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与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的演示 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和 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课外小实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 好材料。

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 特的作用。

1.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严格的训练。

在物理 实验中我将其作为一项内容进行设计,实验中的每项基本操作要 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化;美化实验环境,严格训练学生,做到实 验桌上的仪器摆放整齐规范,桌面干净明亮。

2.设计探索性实验,当作科学研究的“模拟”,把学生带入 科学探索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探求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

如 我在讲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我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 验。

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做到,而且很快就能接受“平面镜所成 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的规律及 对称特点事实。

在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这些都是构成人才素质的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教 学,不断地完善学生这方面的品质。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只有让学生主 动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形成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 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它包括培养学生 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 力;对物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对物理 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物理问题 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现行人教版的教材中,在内容选 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考虑了对 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 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更应研究学 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条件。

实践中,我尤为重视对学生的自学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人们要服务于社 会,必须输出自己的信息。

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活动与能力相适 应,活动的结构决定了能力的结构,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结构是 由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的。

要发展学生 的物理表达能力,就得组织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 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的物理活动,如组织物理史学学习报告会, 重大科技新闻报告会和学生实验情况汇报等形式。

让学生有充分 的机会口头交流情况,对学生实验则要求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均 要完成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物理小论文等。

训练学生 的书面表达能力。

自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一生所需的知识 85%以上靠自学获取,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自学能力是现 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大面积提 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要获得这一信息,就必须通过检测。

近三年来,我分别在三届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结 果95年中考我任教的一个普通班物理平均分达到87.7分,合 格率达到94%,优秀率64%,1人得满分396年中考我任教的 一个重点班,物理平均分达124.6分,合格率达到100%,优秀 率达87%,3人得满分,97年我任教的是一个学习基础最差的 班(慢班),但中考成绩并不逊色,平均分达到96.2分,合格率 达100%,优秀率达54%。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开展涉及社会问题的物理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性 品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物 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掠人。

许多与物理 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 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止。

所以,经常开展 一些社会问题的物理活动,收集人口与资源、能源与环境保护, 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简介专题资料,给学生阅读,并组织他们讨 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 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 广胸襟,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