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欢乐中国行开场白台词
原名:邓丽筠 英文名:Teresa Teng 日文名:テレサ·テン 昵称:丽君、小邓 称号:天才歌手、学生情人、永远的邓丽君 性格:亲切、诚实、天真、坚强 语言:国语、粤语、闽南话、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 生日:1953年1月29日 周四 壬辰年腊月十五日 星座:水瓶 血型:O 属相:龙 身高:1.67 体重:47 形体:826091 优点:腿形修长 烦恼:担心发胖 职业:歌手 签约公司:宇宙、丽风、宝丽多、宝丽金、Taurus(金牛宫) 出道年代:1967年 9月·台湾 1974年 3月·日本 籍贯:河北大名 出生地:台湾云林 家庭成员:父母和兄弟 喜欢颜色:紫色、桃色 喜欢跳舞:DISCO 喜欢运动:网球 喜欢服装:网球装,牛仔服 喜欢香水:青草香型 喜欢饰物:项链、戒指 喜欢珠宝:钻石 喜欢玩具:洋娃娃 喜欢收藏:自己的新闻剪报 最贴身首饰:左手的玉镯 喜欢动物:小松鼠(小动物)海豚(大动物) 喜欢花卉:玫瑰花 爱好趣味:听音乐 休闲方式:一个人冲杯茶听音乐 喜欢书籍:日瓦戈医生 最大愿望:念书 儿时理想:当护士 慈善关怀:老人和儿童 喜欢蔬菜:空心菜 拿手菜肴:炒空心菜 喜欢口味:辣的食物 喜欢食物:猪脚 喜欢饮料:香吉士 最苦的食物:苦瓜 最甜的食物:羊羹 喜欢建筑:小木屋 喜欢城市:香港、金门 最难忘风景:槟城 最难忘演出:马来西亚 最喜欢旅馆:印尼、新加坡旅馆 最喜欢地区:新加坡、金门 最难忘的事:第一次上台视群星会忘词 流泪唱的歌:再见,我的爱人 喜欢的老师:初中级任老师 最信任的人:爸妈 最难忘的人:小学同学 撒娇的对象:哥哥 生气的对象:经理人 喜欢电影:乱世佳人 喜欢影星:劳伯瑞福 喜欢歌星:戴安娜罗丝 最欣赏歌星:凤飞飞 最崇拜人物:南丁格尔 最羡慕美人:西施、林黛玉 最怕的人:蛮横无理的人 最怕的歌:肉麻的歌 最怕动物:老虎、蛇 最怕电影:恐怖片 最怕食物:鳗鱼 最怕衣服:没有 最怕问题:问年龄 最头痛的事:背书 最喜欢打听:男歌迷的年龄及婚否 最喜欢手势:V字手势 最长来信:十五页 最短写信:六十个字 初恋年龄:八岁或七岁 最初赚钱:十二岁 最大财富:十亿个掌声 永远的怀恋 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褒忠乡田洋村。
1958年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3年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6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1969年演出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
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视《每日一星》节目。
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
1970年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
随“凯声综艺团”到香港表演。
在港拍电影《歌迷小姐》。
1973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
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
1974年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
1977年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一位金唱片得主。
1978年个人大碟《邓丽君GREATEST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
于日本 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
1979年“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
赴美 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
1980年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
邓丽君身在美国, 然而其歌声却响遍 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
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瞬即达到白金唱片数字。
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
十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作自强爱国基金。
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
1981年台新闻局颁发“爱国艺人”奖座,与李季准主持金钟奖典礼。
在香港利舞台创下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记录六月于台湾义演,“台视”播出长达一百二十分钟《君在前哨》特别节目。
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年于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1983年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
当年“十大杰出女青年”。
推出广东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闻。
1984年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
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内接近一年, 刷新日本乐坛历史记录。
邓丽君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年度有线大赏”、“最受欢迎歌曲赏”, 更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赏”之“最优秀歌唱赏”。
其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添上一抹缤纷艳丽的光彩。
1985年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 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
《爱人》一曲不费吹灰之力便入选日本“第36回红白歌合战”。
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爱人》一曲更成为该剧主题曲。
八月返台与张菲主持“反盗录、反仿冒”义演晚会。
十二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
1986年主持台视春节特别节目“与君同乐”。
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
再度以大热门姿态顺利入选日本“第37回红白歌合战”。
1987年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
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
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
1988年名作词家慎芝女士过逝专程返台吊唁。
1989年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邓丽君应邀出席,并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年赴港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作慈善表演嘉宾。
1992年推出《难忘的TERESATENG》专集。
1993年三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SHOW“龙门阵”嘉宾。
1994年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
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
1995五月八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筠园”。
她的一生
邓丽君的介绍
姓名:邓丽君 性别:女 原名:邓丽筠 英文名:Teresa Teng 生日:1953年1月29日 星座:水瓶座 国籍:中国 地域:中国大陆 身高:165cm 血型:O型 生平介绍:邓丽君,1953 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6月全家迁往台东县池上乡; 1954 举家迁往屏东机场附近居住; 1958 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0 举家搬迁至台北县芦洲定居; 毕业于台北芦洲小学,表现出音乐天赋; 1961 接受启蒙恩师李成清歌唱指导; 1962 随“九三康乐队”四处慰问演出; 1963 8月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 参加国语演讲比赛,获全县第一名 1965 就读金陵女中获得台湾第一届初中演讲比赛第 五名 1966 参加正声公司歌唱训练班;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魁 1967 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开始灌录唱片;9月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凤阳花鼓》、《心疼的小宝宝》、《嘿嘿阿哥哥》 1968 参加群星会,首度上电视演唱 《丢丢铜》、《比翼鸟》、《晶晶》、《畅饮一杯》、《一见你就笑》、《邓丽君之歌第七集》、《邓丽君之歌第八集》、《邓丽君之歌第九集》、《圣诞快乐敬贺新禧》、《再会吧十七岁》 1969 演唱电视公司开播第一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主持每日一星节目;首度应邀出国前往新加坡义演。
《邓丽君之歌第十二集》、《谢谢总经理》 1970 主演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在香港与张冲合演《歌迷小姐》;随凯声综合艺术团赴港表演。
当选香港“白花油慈善皇后”。
《花的梦》、《恋爱的路多么甜》、 《玫瑰姑娘》、《迷人的小姐》、《劝世歌》 1971 2月至次年8月,开始东南亚巡回演唱,包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地。
《x+y就是爱》、《爱情123》、《邓丽君之歌》、《何必留下回忆》、《歌迷小姐原声带》、《邓丽君圣诞贺年歌曲》 1972 与丽风唱片签约;香港歌迷组织开始串连;结识初恋情人林振发;当选香港十大最受欢迎歌星;再度当选“白花油义卖皇后”。
《爱你一万倍》、首张台语专辑:《难忘初恋情人》、《海棠姑娘》、《那奴娃情歌》、《风从哪里来》、《彩云飞》 1973 1月赴美修读英文;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拍摄电影《天下一大笑》;与日本渡边公司签约,并与宝丽多机构合作唱片发行,赴日接受密集训练,在新加坡国家剧院出席“远东十大巨星晚会”。
《少年爱姑娘》、《天下一大笑》原声带、《你可知道我爱谁》、《第一次见到你》、《路边野花不要采》、《有了春天不知道》、《你是我的梦中人》、《悲哀的梦》、《千言万语》、《海鸥飞处》 1974 3月1日正式赴日发展;主演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主演舞台剧《女记者》;主演喜剧《西厢记》10月17日以《空港》一曲获日文音乐祭“银赏”;11月19日以第二张日语专辑《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海韵》、《青山绿水我和你》、《水涟漪》;3月推出首张日文专辑《无论今宵或明宵》、《空港》、《雪花妆》 1975 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在马来西亚巡回演出;在香港电视台录制邓丽君电视特辑;获日本唱片大赏;新宿音乐祭新人奖;东京电视日报十大歌星奖;银禧奖。
《宝岛之情歌第一集:再见我的爱人》、《夜雾》、《夜的乘客》、《满潮》、《唐伯虎点秋香现场录音》、《没有爱怎么活》、《风的传说》 1976 邓丽君香港歌迷会正式成立;首次在香港“利舞台”举办大型个人演唱会;在新宿举办个人音乐会。
《心中喜欢就说爱》、《鬼马俏医生》、《今夜想起你》(白金唱片)、英文专辑《爱的世界》、《泪的小雨》 1977 于台湾电视公司录制《邓丽君专辑》节目;在日本共发8张大唱片,12张小唱片;第二度于香港“利舞台”举行演唱会 ;东京“何处是故乡”大赛歌曲冠军;3月26日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第一位金唱片得主;日本电视放送奖。
《丝丝小雨》(金唱片)、《香港之恋》(白金唱片)、《邓丽君怀念金曲》(白金唱片)、《云深情也深》、《小村之恋》 1978 在新马展开巡回演出;演出台湾连续剧《天涯常念旧时情》;第三度于香港“利舞台”举行演唱会;在日本举行大型演唱会;大碟《邓丽君GREATEST HITS》及《宝岛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于日本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将演唱所得捐作慈善,获台湾“警广(‘警察广播电视台’)雪中送炭奖”。
《爱情更美丽》(白金唱片)、《一封情书》(白金唱片)、《金曲精选二》(金唱片)、《又见炊烟》、《无情荒地有情天》 1979 发生假护照事件,黯淡赴美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4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为首次在美加地区办个人演唱会;“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
《小城故事》(白金唱片)、《甜蜜蜜》(白金唱片)、《难忘的情书》、《难忘的一天》 1980 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身在美国,歌声却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10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出;12月28日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瞬即达到白金唱片数字;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邓丽君精选第一集》(白金唱片)、《在水一方》(白金唱片)、首张粤语专辑《势不两立》(白金唱片)、《一个小心愿》、《原乡情浓》(白金唱片)、《艳红小曲》、《忘不了》、灌制印尼语唱片 1981 开始台湾各地与东南亚巡回演唱;主持台湾金钟奖;香港七天九场个人演唱会创纪录;在高雄举办《何日君再来》义演晚会;帮山叶机车拍摄首个广告;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连获五张白金唱片,刷新香港历届金唱片纪录。
《假如我是真的》(白金唱片)、《爱像一首歌》(白金唱片)、《水上人》(白金唱片)、《邓丽君福建名曲专辑》(白金唱片)、《难忘的眼睛》(白金唱片) 1982 1月8日至11日于香港伊利莎白体育馆举办五场个人演唱会,宝丽金录制出版整场演唱会;在台湾台视录制《千言万语》专辑,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初次尝到寂寞》、《香港演唱会现场录音》(白金唱片)、《金曲精选三》(白金唱片)、《别把眉儿皱》 1983 歌唱事业迈入第十五年,并在香港富豪酒店举办三十岁派对;开始东南亚巡回演唱;再度主持台湾金钟奖;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推出粤语大碟《漫步人生路》,是邓丽君在港台推出的第109张专辑(不包括日本);12月29日开始在香港红勘体育馆举行15周年巡回演唱会,创四项新纪录,总计观众达十万人,香港宝丽金统计邓丽君八年来唱片总销量达五百万张,创华语歌坛纪录。
《旅人》、《淡淡幽情》(白金唱片)、粤语专辑《漫步人生路》(白金唱片)、《邓丽君十五周年》(白金唱片)、《漫漫人生路》 1984 赴英国伦敦留学;15周年演唱会首度对大陆直播;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刷新日本乐坛历史纪录;获选台湾十大金嗓奖歌曲《偿还》于日本获得有线放送大赏日本唱片大赏;日本演歌最受欢迎赏。
《爱的使者》、《宝岛情歌雷射精选》、《偿还》(白金唱片)、《邓丽君日语精选》、《往事如昨》 1985 首度入围红白歌合战(第36回);首度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与大陆歌迷接触;接受日本《阁楼》杂志专访,公布个人三段恋情与多张性感照片;在台主持反盗版晚会;首度在日本连续剧中客串;12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纪录 《爱人》、《偿还》中文唱片 1986 再度入选第37回“红白歌合战”;推出《与君同乐》电视专辑;河北电视台播出邓丽君故乡行节目;参加香港白金巨星耀保良义演;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中文曲名《我只在乎你》)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三度蝉联有线唱片大赏创下纪录至今;获选美国《时代杂志》七大世界女歌星。
《香港之夜》、《东京夜景》、《空港》中文版、《酒醉的探戈》、《邓丽君影视名曲精选》 1987 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邓丽君自选歌曲两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发行,并印有邓丽君亲笔题词;日本有线音乐赏。
《我只在乎你》(金唱片)、《别离的预感》 1988 中国大陆各单位面邀邓丽君访问;定居香港赤柱佳美道18号;名作词家慎芝女士过世专程返台吊唁;举办金门音乐晚会;日曲《别离的预感》一曲,获日本有线大赏年中冠军;有线放送优秀歌星赏;日本有线音乐赏 1989 移居法国巴黎;在巴黎录制《泪的条件》等歌曲;赴成田机场澄清病故流言;TBS播出日本出道15周年特别节目;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
《浪漫主义》、日文单曲《香港》 1990 父亲因病去世;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 第三度入选日本“红白歌合战”;承认法国男友保罗;表示已到退休阶段,将仅参加慈善演出;赴港参加“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
《悲诵》、《莫忘今宵》 1992 除夕返台与家人过新年;在日本广岛和平演唱会中演唱;在“亚视”选美节目中获邀演唱《戏凤》;参加法国巴黎人权广场纪念活动;在日本推出《难忘的TERESA TENG》专辑,是个人在华语圈的最后一张国语唱片 1993 担任日本有线大奖赛颁奖嘉宾;3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 SHOW“龙门阵”嘉宾;应电视台总经理张家骧之邀,录制《永远的情人》晚会 1994 赴日本歌谣义演会中演唱;参加电视台《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公开演出;邓丽君巨星珍藏专辑;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 1995 2月返台与家人团聚并接受媒体访问;出席3月23日香港亚视台庆,为最后一次在香港露面;5月8日在泰国清迈因气喘病发与世长辞;5月11日遗体返抵台湾;5月28日长眠金宝山“筠园”;大陆摇滚圈发行告别的摇滚——纪念邓丽君专辑;王菲发行《菲靡靡之音》 1996 香港嘉利大楼失火,烧毁宝丽金拥有邓丽君原声母带 。
《邓丽君八八极品》、《美丽与孤独》 1997 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成立。
《往日情怀》、《美丽与孤独》(粤) 1998 《漫步人生路》纪念音乐剧 2000 《星愿系我心》纪念音乐剧 2002 《但愿人长久》纪念音乐剧;台北纳丽台风大水,毁损邓丽君文教基金会部分珍贵史料 2003 邓丽君五十冥诞纪念 音视频: 其它:小名:丽君;日文名:テシサ·テン;艺人称号:天才歌手、学生情人、永远的邓丽君;籍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生日:1953年1月29日(周四、壬辰年腊月十五日);语言:国语、粤语、闽南话、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最感谢的人 :家人,尤其是母亲;最大的愿望:念书;儿时的理想:当护士;最难忘的事:第一次上台视群星会忘词;流泪唱的歌:《再见,我的爱人》;最崇拜人物:南丁格尔;最羡慕美人:西施、林黛玉;最喜欢打听的事情:男歌迷的年龄及婚否;最喜欢手势:V字手势;喜欢的城市:香港、金门;最难忘风景:槟城;最难忘演出:马来西亚;最喜欢旅馆:印尼、新加坡旅馆;最喜欢地区:新加坡、金门;喜欢的颜色:紫色、桃色系列;喜欢的运动:网球;喜欢的舞蹈: DISCO;喜欢的服装:网球装,牛仔服;喜欢的香水:青草香型;喜欢的饰物:项链、戒指;喜欢的珠宝:钻石;最贴身首饰:左手的玉镯;喜欢的玩具:洋娃娃;喜欢的收藏:自己的新闻剪报;喜欢的动物:小松鼠(小动物)、海豚(大动物);喜欢的花卉:玫瑰花;喜欢的休闲方式:一个人冲杯茶听音乐;喜欢的书籍:《日瓦戈医生》;喜欢的电影:《乱世佳人》;喜欢的建筑:小木屋;喜欢的食物 :猪脚、辣的食物;喜欢的蔬菜:空心菜;拿手的菜肴:炒空心菜;喜欢的饮料:香吉士
介绍几首凄凉的陕北歌谣
介绍你一个“壮士听而下泪”的歌:《楚歌》,好多种版本,尽情欣赏吧。
还有就是陨吹奏的曲子,《废都》就中有主人公站在城墙上呜呜咽咽的吹陨的场景,很是悲凉。
关于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
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
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
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
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
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
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
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
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
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
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
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
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
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
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
”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
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
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
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
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
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
”随后分给群臣食之。
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
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 中秋节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
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
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
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中秋节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
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
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
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
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
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
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
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
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
妇得瓜后,即剖食之。
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
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
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
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
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
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
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
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
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
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
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 中秋节 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
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
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
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
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
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
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
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
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
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
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
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
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
“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
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走月亮、走三桥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
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
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
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
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
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
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
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
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如何过,各地习俗
我们这祭拜祖宗、吃月饼。
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情 人 节 的 由 来 关于情人节的由来,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以下为最精彩、流传最广的版本:传说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
在他的残酷统治下,罗马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离暴君宫殿不远处,住着一位名叫瓦伦丁(Valentine)的牧师,他心地善良、受人尊敬。
罗马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常常聚在他的周围,聆听他的祈祷。
暴君克劳多斯(Claudius)为了自己的野心,连连发动战争,征召大批年轻人发赴战场,还下令停止举办婚礼,甚至所有订了婚的也要立即取消。
有情人被残忍地活活拆散,小伙子、姑娘们悲痛欲绝。
瓦伦丁(Valentine)得知此事非常难过。
当一对恋人来请求帮助时,瓦伦丁(Valentine)悄悄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找到他,在他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传到了暴君那里。
克劳多斯(Claudius)暴跳如雷,命令士兵逮捕了瓦伦丁(Valentine),并关进地牢。
人们苦苦地求情,但无济于事。
瓦伦丁( Valentine)在地牢里受尽折磨,终于死在地牢。
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
为了纪念这位为有情人而献身的善良牧师,人们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瓦伦丁(Valentine)也成为情人的代名词,永远留在有情人的心中。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成都中秋习俗
白虎和玄武的图案动画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