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培训会议主持词
政训会议主持词政府培训会持词篇一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培养选外干部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
经县委研究,责成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共同举办这次全县党外青年干部培训班。
时间安排三天。
参加培训班的成员:主要是部分县直单位、各乡镇部分党外优秀青年干部,共计34人。
这次培训班我们特别邀请了市委统战部助理调研员、党派干部科科长陈宏伟同志为我们作增强统战意识,搞好合作共事的辅导报告。
陈宏伟同志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宣传工作和党派干部工作,对新形势下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有很深的造诣,对党派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曾多次在市委举办的党外副县级干部培训班上作辅导报告。
今天百忙之中为我们作辅导报告,这是对我县统战工作和党外干部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为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市委统战部领导出席、指导培训班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上午主要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利津县委副书记高振国同志为培训班开班作动员讲话;二是由陈宏伟同志作重要辅导报告。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县委高书记作动员讲话,大家欢迎!(注:高书记在讲话后和其它领导离开主席台
党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工作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主要精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崇高使命,已于14日胜利闭幕了。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
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更加壮丽的前景。
一、大会的主要情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党的十八大代表共2270名,其中2名代表在名单公布后因病去世,大会应出席代表2268名。
十八大代表符合中央规定的代表应具备的条件,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在生产和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议事能力。
十八大代表结构与分布比较合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代表中,党员领导干部1578名,占69.5%;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692名,占30.5%。
工人党员代表比例较大幅度提高,由十七大时的51名增加到169名(含农民工党员26名),比十七大时提高5.1个百分点。
女党员代表521名,占23%。
少数民族党员代表249名,占11%。
代表平均年龄52岁,其中55岁以下的1471名,占64.8%。
十八大代表学历层次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2122名,占93.5%。
十八大代表中有不同历史时期入党的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2258名,其中1976年11月以后入党的1640名,占72.2%。
参照十七大时的做法,中央确定了57名特邀代表出席党的十八大,特邀代表享有代表同等权利。
中央还邀请了314名党内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党外人士列席大会。
我省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8人。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次大会的议程是:1、听取和审查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2、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3、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4、选举十八届中央委员会;5、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次大会开1天预备会议,6天半正式会议。
11月7日上午,各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传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七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有关精神和同志关于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修正案)的说明,推选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和秘书长,酝酿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建议名单、大会主席团成员建议名单和大会秘书长建议名单。
下午举行预备会全体会议,通过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建议名单、大会主席团成员建议名单、大会秘书处机构设置和工作任务、大会秘书长建议名单和大会议程。
正式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1月8日到10日,共三天时间。
8日上午大会开幕,吴邦国同志主持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8日下午到10日,各代表团讨论十八大报告和其他文件。
9日上午,胡锦涛同志作为江苏团的代表,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十八大报告。
在认真听取14位代表的发言后,胡锦涛同志就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不平凡的10年。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化,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协调推进各方面建设,取得了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较快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好成绩。
他希望江苏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这一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和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团结奋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胡锦涛同志还与江苏代表团全体成员和每位代表合影留念。
10日上午,李源潮同志参加了江苏代表团的审议。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他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改革,更加主动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他希望江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先进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产业、资源节约产业方面,在城乡共同富裕、南北共同富裕、百姓共同富裕方面,在科教发达、文化发达、人才发达方面,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方面,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这次大会受到海内外传煤的高度关注,报名参加采访的境外记者达1700多人,是历次党代表大会中最多的。
大会安排了34个代表团在讨论大会报告时对中外记者开放。
9日下午,江苏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向中外记者开放讨论会,有68家中外媒体近百名记者到会旁听、采访,其中境外媒体44家。
讨论会结束前,代表团留出半小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第二阶段,从11月11日到14日上午,共三天半时间,主要是选举工作。
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十八大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完成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委委员人选的推荐、考察、提名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为做好党的十八大“两委”人选考察工作,中央先后派出60多个考察组,对“两委”人选进行深入考察。
考察中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方式,认真听取干部群众对人选的意见,特别注意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和廉洁关。
对所有考察对象的党风廉政情况都认真听取了纪检机关意见。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听取考察组汇报,研究确定了“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并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这个建议名单是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公认程度比较高,素质和结构总体上符合要求。
11日至13日,大会酝酿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并分代表团进行差额预选。
14日上午,由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全体会议进行正式选举,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205名、候补中央委员171名,中央纪委委员130名。
我省罗志军、李学勇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石泰峰、李云峰、杨卫泽、黄莉新同志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弘强同志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
大会在通过了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党章修正案的决议和中央纪委报告的决议后,胜利闭幕。
十八大闭幕后,14日下午召开了十八届一中全会预备会议。
15日上午召开了全体会议。
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通过了全会公报。
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同志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5日上午,新选出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下午,新老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出席十八大的全体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井同大家合影留念。
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央于11月1日至4日举行了十七届七中全会。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将这两份文件提请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央纪委关于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和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2012年9月28日、2012年5月28日分别作出的给予薄熙来、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同志就十八大报告讨论稿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七中全会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胡锦涛同志直接主持了报告的起草工作。
今年l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并确定报告起草的指导原则。
同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报送了121份书面报告。
中央还组织46家单位就15个重点课题开展调研。
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听取了11个专题、32家单位的38个课题组的调研成果汇报。
报告起草组的同志还到12个省区进行专题调研,并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起草工作。
5月至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3次对报告稿进行了审议。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报告起草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8月11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将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地各部门和党内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有4511人。
8月27日至9月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7个座谈会,当面听取有关方面意见。
报告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
经汇总,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2400条,扣除重复性意见后实有修改意见1882条,其中原则性修改意见208条,具体修改意见1674条;具体修改意见中,实质性修改意见1210条,文字性修改意见464条。
中央对各方面的意见非常重视,起草组逐篇逐条进行研究、仔细推敲,对报告稿共作出增写、改写、文字精简507处,覆盖包括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126个单位的909条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又对报告稿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改,并通过了这个报告,决定提请十八大审议。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又根据代表意见对报告作了修改,并以决议形式通过。
报告分四个板块,共12个部分。
第一板块包括导语和第一、二部分,是报告的总论。
第二板块包括第三至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具体展开。
第三板块包括第九、十、十一部分,分别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对外工作作出部署。
第四板块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论述党的建设,对下一步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提出要求和进行部署。
袁隆平的成就
概述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主任、教授、客座教授、名誉院长、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简介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合并组建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完成的,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 培育出奇迹稻 IR8。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毕业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主任。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贡献 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的主题。
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在不同王国用却拥有着同一个恒故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
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
这些事迹都归功于袁隆平。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于2000年12月11日在深交所上市。
杂交水稻推向世界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荣誉一览 1.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2.国家特等发明奖 3.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之“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编辑本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
奖金500万元。
[编辑本段]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
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被称为:“米神”.“当代神农”[编辑本段]其他国际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2)1987.11,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1988.3,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4)1993.4,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5)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奖 (7)1996.5,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8)1997.8,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10)2001.8,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11)2004.5,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12) 2002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13)2004.10,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14) 2008.03.30 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编辑本段]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赏析:全词紧扣“耕耘者”来构思立意,不罗列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等等头衔,只说他成名前的胆识,尤其强调他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蕴,“农夫”“播撒”“收获”三词既与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身份相符,又在开头“耕耘者”的统摄之下。
结尾“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最是风流”分别直接和间接引用的诗句,诗意地表达了对袁隆平的由衷赞美。
希望对你有用。
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
第一: 课题 大课题为全省教育改革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而设置,属重大决策咨询研究。
这些研究课题,既反映我省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又体现对全省教育现实状况的把握,同时,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构想。
重大课题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设置的。
要从这一背景和高度,把握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和要点。
重点课题名称即为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申报时不得更改。
1.江苏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内涵、层次及地位、功能;江苏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及兄弟省市的比较;江苏国民教育体系构建所面临的新背景、新要求、新问题;江苏国民教育体系优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要素;江苏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等。
2.长三角教育共同体中江苏战略地位和发展的研究 江、浙、沪教育的共性与差异、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分析;长三角教育共同体构建可行性分析;教育共同体的特质、内涵;江苏教育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战略构想及发展对策等。
3.江苏义务教育后普及与高位均衡发展研究 义务教育后普及的内涵、特征;后普及与高位均衡发展的关系;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层次;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规模的规约;地区教育和学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形成;满足群众不同教育需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苏南、苏中、苏北义务教育及基础教育的优势比较等。
4.社会和谐进程中的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 素质教育的历史、现状分析与评价;和谐社会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社会和谐中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核心问题、关键对策;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等。
5.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 生活方式、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关系;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变革的意义;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突破,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等。
6.江苏中小学教育优秀传统及教育流派的发展研究 教育流派的本质特征及核心内涵;教育流派形成的环境、机制、条件及内在规律;江苏中小学教育优秀传统的分析与教育流派的历史回顾;江苏当代中小学教育流派的时代审视;江苏著名中小学的个案研究等。
7.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制度的研究 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归属的实证分析;中外民办教育产权制度的比较;江苏民办教育的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制度完善的对策与建议等。
8.江苏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江苏高等教育教学制度与教学改革的演变;江苏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提高的实证研究;大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加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研究等。
9.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变化的实证分析;推进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体制;资源共享、整合、开发机制以及模式构建等。
10.江苏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及教育质量的保障研究 江苏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框架;教师教育生源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制度及教育质量的监控;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等。
第二部分: 研究方向与范围 研究方向与范围是“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关方向和内容,基本上包涵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研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覆盖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整个国民教育体系。
研究方向与范围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研究课题的名称应根据研究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尤其要结合本地区和本单位的特点进行选项,明确界定,注重实效,有针对性。
研究方向与范围供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使用。
1.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的研究;中外教育思想、理论、思潮的研究;教育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等。
2.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关系及发展的研究;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体系完善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长江三角洲教育共同体的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学校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江苏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
3.教育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教育投资与收费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的研究;教育投资的途径、方法、效益的研究;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的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教育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2年义务教育的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体制与政策的研究等。
4.教育现代化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现代化制度和体系建设的研究;江苏教育现代化特征与内涵的研究;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方法、途径与策略的研究;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苏南、苏中、苏北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等。
5.终身教育研究 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终身教育理念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及关系的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研究;江苏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等。
6.农村教育研究 中外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农村教育评价与督导的研究;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城乡教育互动协作的研究;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研究;农村学校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有效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研究;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的研究;乡镇中心小学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等。
7.民办教育研究 中外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的研究;民办教育的产权、投资、运行、收费等问题的研究;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民办学校发展模式的研究;民办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评价、就业等问题的研究;江苏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及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等。
8.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的研究;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的研究;特长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等。
9.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时代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江苏青少年道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班级、团队工作的研究;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研究;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等。
10.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教学质量保障(评价标准、监控体系等)的研究;主流教材使用情况及改革的研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研究等。
11.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等。
12.学校管理研究 现代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现代学校分层次、分类型管理的研究;教育行政权力制衡的策略研究;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学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选修制、学分制、学分互认制的研究;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研究等。
13.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教师权利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名、特、优教师学术思想、教学艺术和成长规律的研究等。
14.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 教育评价与督导理论的研究;教育评价与督导体系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教师评价的研究;学生评价的研究;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等。
15.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家园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儿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差异教学和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特殊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6.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职业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协作的研究;社会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7.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江苏人才分布、结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的研究;教育市场(家教市场、劳动力培训市场、人才就业市场、科技成果市场等)的研究;产学研结合体制的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研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高等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8.教育的开放与合作研究 教育开放与合作的内涵、目标、途径及运作机制的研究;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研究;中外联合办学的研究;江苏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等。
19.教育历史与人物研究 江苏教育通史、断代史研究;江苏百年老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学术思想及教育实践的研究;江苏籍院士成长规律的研究;区域教育史编撰工作的研究等。
20.教研科研的研究 现代学校教研科研的研究;区域教研科研的研究;教研科研地区、校际协作互动的研究;教研科研学术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优秀教研科研成果推广的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科研型、学术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等。
第三部分:自选课题 凡不在上述“重大课题”和“研究方向与范围”内明确表述的研究选题,即为自选课题。
研究者可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和需要,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具有特色和优势、创新程度较高的选题,并在申报评审书的“所属领域”中填写“自选课题”。
在评审过程中,各类课题将提供15%-30%的指标,作为自选课题的通过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