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见证历史
梁羽生生平年表1924年4月5日,生于广西省蒙山县文圩乡屯治村,本名陈文统。
蒙山乡旧称永安州,在太平天国史上颇有地位。
它是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攻克的第一座城。
定国号、改正朔、封诸王等政治措施均在永安州城举行。
文圩曾是当年的旧战场。
1929年,5岁,开始认字,并由其父教其念唐诗。
由浅入深,大约至7岁时,即可背诵唐诗三百首。
1930年,6岁,人文圩小学(分初小、高小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两年。
高小只读一年,即跳级考县中)。
在读小学期间并由其父教授《古文观止》一类文言文功课。
1932年,8岁,跟外祖父刘瑞球(字剑笙)学做诗词、对朕。
刘瑞球有词集《湄隐集》行世。
1936年,12岁,春季入蒙山县初级中学,因越级升了中学关系,基础不稳固。
国文、历史虽获高分,英文、数学却不合格。
结果被留班,仍须重读初中一年级。
1937年,13岁,重读初一(春季开始)。
七月,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读完第三学期(初二下),因病停学半年。
这半年间,在家读宋词,能背数百首。
并补习数学。
1939年,春季,回校复课,功课全面发展。
数学一跃而为全班第二,国文保持第一。
下半年学校图书馆订有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桂林版)。
自此至该报被迫停刊(194年1月)为止,成为该报读者。
接触新文艺。
194o年,夏季毕业于蒙中,考入平乐高中。
国文教师为诗人胡伍禾,受其影响,对新诗歌开始有兴趣。
但该校整个风气则是较为守旧的,故读了一年就转学了。
1941年,夏季转桂林高中,由于桂中是当时广西中学里首屈一指的名校,对外地转学生十九都要被降一班(最少一个学期),于是只能重读高一下学期。
桂林战时有文化城之称,对新文学的接触更广。
桂林《力报》副刊由聂绀弩编,高二时曾投过一次稿。
对聂的杂文甚喜欢。
1943年,冬季毕业于桂中,由于大学要翌年秋季开始招生,故在广西大学所在地的良丰自修。
1944年,未到大学招生期,湘桂战事已吃紧,回蒙山避难。
名学者简又文为避难来蒙,住其家。
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
1945年8月l日本投降。
9月随简又文去广州,考入岭南大学。
第一学年念化学系,后转入经济系毕业。
在岭大期间,曾选修中国通史,教师为陈寅恪之高足金应熙。
受其影响颇深。
1946年,简又文任广东文献馆主任。
梁羽生常至文献馆;在校内则参加中文系学生为骨干的学生团体“艺文社”。
因此在岭大四年,对文史的兴趣实远超于对本科经济学的兴趣。
1949年,岭大毕业。
经岭大校长陈序经介绍,7月间进入香港《大公报》。
试用两月,9月正式录用。
初任翻译,12月改任副刊助理编辑。
1950年2月,升级副刊编辑,开始时编比较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周刊(如《学习》、《文综》及《服务版》一类)。
1953年初调《新晚报》编综合性的《下午茶座》副刊,稍后又兼任小说版编辑。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报》副刊开《茶座文谈》(笔名冯瑜宁)、《李夫人信箱》等专栏。
1954年1月N7日,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进行擂台比武,轰动港澳。
l月J0日,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
1955年9月,调任《大公报》综合性副刊《大公园》主编。
1956年与百剑室主《陈凡)、金庸合写《三剑楼随笔》, 年底金庸离开《大公报》,梁羽生与陈凡仍在《大公报》副刊写不定期的文史小品。
在梁羽生编《大公园》期间,比较有特色的是开设象棋专栏,由国手杨官璘作主要撰稿人。
1957年一1958年,《江湖三女侠》、《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改编成粤语电影。
ho年代初,《萍踪使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几部小说相继改编成国语电影。
1962年8月,改任《大公报》撰述员专事写作。
1964年1月一1966年6月,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古与今》。
此一职务亦为梁习生在《大公报》最后的实职。
1966年6月一1976年9月,除了在报馆中的编务工作完全解除外,文中方面的写作基本上亦告停止。
但武侠小说仍继续在各报连载。
1976年11月,以香港象棋顾问身份,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六届亚洲象棋赛。
1977年6月8日,应新加坡作协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作有关武侠小说的专题演讲。
1978年11月.参加在马来西亚古晋举行的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应大会之请,作亚洲象棋会会歌。
1979年8月欧游时,在英国的伯明翰与华罗庚教授相识。
华喜读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乃成人的童话”之语,即为他们初次会面时所说的。
1980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踪侠影》,即香港版之《萍踪使影录》。
1981年2月,广州《南风》周刊开始连载《白发魔女传》。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以《梁羽生系列》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图书展览。
1984年10月,广州《羊城晚报》开始连载《七剑下天山》。
1984年11月,《萍踪侠影》改编成京剧在北京演出。
以青年演员为骨干的“风雷京剧团”主演。
1984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作协代表大会”。
会上梁羽生所属的小组,有人发言抨击武侠小说,因而引起有关武侠小说的讨论。
1986年6月.退休。
武侠小说则在1983年8月已停止写作。
1987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
1988年1月,台北的文学、戏剧界召开“解禁之后的文学与戏剧研讨会”,重点讨论梁羽生小说。
《梁羽生系列》开始在台湾出版。
1988年7月,应邀访问台湾,与台静农、高阳等学者、作家会晤。
1991年2月,回港探亲。
3月中与生应熙在香港见面。
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会面。
同年6月,金应熙去世。
1993年4月2日,应中国象棋协会邀请赴北京作为“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的特邀嘉宾。
这次世界赛是中国象棋。
参赛者除了亚洲的棋手外,来自欧美的亦颇多,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
德国12名棋手,除一个是华商之外,其他都是没有东方血统的德国人;意大利四名棋手更全部是意大利人。
大赛4月门日结束。
团体、个人冠军均为中国队获得。
梁羽生有记事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
1994年1月,在悉尼作家节上,与金庸主持武侠小说研讨会。
1994年6月,发现膀胱癌。
切除后,10月间又复发,动第二次大手术,之后就不再发现癌细胞了。
现已基本痊愈。
1994年9月,在悉尼受洗,成为基督徒。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华文化中心成立。
其大堂楹联由梁羽生题联,书法家黄苗子书写。
1999年1月,重返香港。
与金庸、金应熙夫人等故友重聚。
----《梁羽生传》
历史上的9.21
礼仪: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
”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
”(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
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
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
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
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
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
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
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
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
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
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
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
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
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
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
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
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
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
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
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
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
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
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
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
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
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
“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
沙嘎有多种玩法。
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
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