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好事从我做起为题的班会
见义勇为、雪中送炭、仗义疏财、舍已为人、排忧解难、锄强扶弱、慷慨解囊、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扶危济团、救死扶伤、乐善好施、古道热肠。
学校杜绝不文明现象措施
1.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顶呱呱 注重我们的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
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
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马维鑫 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礼仪的历史。
在儒家学说中,礼为天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
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文明礼仪、素养极高的人,像孔融、周恩来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文明礼仪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当今迎奥运,开展讲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中,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规范,争做文明的北京市民,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它有三大要素:语言、行为表情、服饰器物。
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
礼仪的分类很多,可以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商务礼仪等,还有外事礼仪、习俗礼仪、礼仪文书等等。
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
讲得轻一点,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礼仪,会被人家耻笑。
讲得重一点,不同民族之间,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或礼仪),有可能会挑起民族仇恨和争斗。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法律规定,盗窃价值超过一定数额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当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时,则可依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但是,如果治安处罚的条件也够不上,比如偷了别人的一件衣服怎么办
如果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会小偷小摸,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
怎么办
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
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
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
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
讲礼仪是有条件的。
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
如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污物桶的物质基础;不随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厕所设施。
所以,讲礼仪要切合实际,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会成为负担。
有钱人参加晚会固然可以穿晚装、礼服,但农民上山砍柴穿西装就没必要了。
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在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握手是礼仪,但到了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惩罚的。
又如,在西方国家,朋友相见互相拥抱非常正常,但在我国,如果普通的异性朋友之间动不动就拥抱,就会受到人家的耻笑,甚至被对方认为是性骚扰。
同样是在国内,在街上随地吐痰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但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如果也要求吐痰入盂则会成为笑谈。
所以,讲礼仪要符合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
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
进入车站、公园、社区等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止不文明现象。
针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文明上网、文明就餐、文明驾车、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着重纠正违章行使、违章停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绿化、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做一个懂礼仪规矩、讲文明语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热情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礼仪规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规范的仪态、语言,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礼仪知识,促进礼仪习惯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北京人的良好形象,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注重我们的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
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
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为救人的事情写赞美语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八方支持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八方支援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 从井救人 从:跟从。
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出处:《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 打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 大慈大悲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
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
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急人之困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急人之难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
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
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 济世救人 济:拯救。
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 济世匡时 济:拯救;匡:匡正。
拯救人世,匡正时政。
出处:清·黄宗羲《黎眉郭公传》:“错综今古,尝怀济世匡时之略,运会不偶。
” 解囊相助 囊:口袋。
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
”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 矜贫救厄 矜:怜悯。
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 救焚拯溺 焚:火灾;溺:水灾。
救人于水火之中。
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慷慨解囊 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
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 慷慨仗义 仗义:讲义气。
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 乐善好施 乐:好,喜欢。
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 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 舍己救人 舍己:牺牲自己。
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 疏财仗义 疏财:以财物分人。
讲义气,轻视钱财。
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 疏财重义 讲义气,轻视钱财。
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同“疏财仗义”。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
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 雪里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同“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 仗义疏财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
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
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
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
形容慷慨资助朋友。
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
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 治病救人 治好病把人挽救过来。
比喻帮助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
周急继乏 周:接济。
继: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助人为乐 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
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
形容人纷纷伸出援手热心帮助的成语
1、乐于助人lè yú zhù rén【解释】很乐意帮助别人【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她见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也信任他,处处请教.”【结构】动宾式【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助人为乐【例句】王朔《痴人》:“我觉得挺正常,小阮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英译】accommodating 2、助人为乐zhù rén wéi lè【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出处】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结构】动宾式.【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反义词】乘人之危【例句】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英译】be glad to help others3、一臂之力yī bì zhī lì【解释】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结构】偏正式.【用法】常用于关键时刻帮助别人.一般作宾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ì”.【辨形】臂;不能写作“譬”.【近义词】助人为乐【反义词】落井下石【辨析】~和“助人为乐”;都有“帮助人”的意思.但~是从旁给一些协助;可以自觉;也可以不自觉的;“助人为乐”指自觉地乐于帮助别人;以此为乐.【例句】他诚恳地说:“我希望能够助你~;把这次任务圆满完成.【英译】a leg-up 4、雪中送炭xuě zhōng sòng tàn【解释】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结构】偏正式.【用法】用作褒义.比喻在别人困难时给以及时的帮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正音】送;不能读作“shònɡ”.【近义词】雪里送炭【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例句】他向工人讲述的优选法深入浅出;工人听了如轻风拂面;溪水淙淙;联系生产实际;收到~的效果.【英译】timely assistance【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5、锦上添花jǐn shàng tiān huā【解释】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结构】偏正式.【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正音】添;不能读作“tián”.【辨形】锦;不能写作“绵”;添;不能写作“填”.【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反义词】雪上加霜【辨析】~和“如虎添翼”;都有“好上加好”的意思.但“如虎添翼”多表示“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包括其组织);~多表示使“美的更美”;除用于人外;还能用于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适用范围比“如虎添翼”广得多.【例句】八姐这幅画儿;经过九姐一题;越发~了.【英译】make sth. even better6、两肋插刀liǎng lèi chā dāo【解释】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出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结构】主谓式.【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正音】肋;不能读作“xié”.【辨形】肋;不能写作“胁”.【近义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反义词】胆小如鼠、为虎作伥【例句】蒋子龙《蛇神》:“她必须抢先行动;不可坐失良机;所以才演出刚才那一幕见义勇为;好像是替花露蝉~的活戏.7、见义勇为jiàn yì yǒng wéi【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作褒义.常常用于拯救别人危急;不避艰险;不畏强暴;主持公正的事情上.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见;不能读作“xiàn”.【近义词】急公好义、挺身而出【反义词】袖手旁观、见利忘义、见义不为【辨析】~和“急公好义”;都含有“做符合正义的事情”的意思.不同在于:~偏重在“勇为”;即“勇敢地去做”;常用于“见到正义的事情的具体场合”;“急公好义”偏重在“急公”;即“热衷于公益”方面.【例句】我们单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的小明同志.【英译】never hesitate to do what is right【成语故事】1993年8月,济南军区某部中士徐洪刚探亲期满乘车返队,在车上遇到几个歹徒在调戏一个女青年,并肆无忌惮耍流氓,徐洪刚这时立即见义勇为,毫不犹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多刀,他顽强地追赶歹徒,被授予英雄称号.8、急公好义jí gōng hào yì【解释】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结构】联合式.【用法】用来赞扬那些热爱公益、助人为乐的人.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正音】好;不能读作“hǎo”.【辨形】义;不能写作“意”.【近义词】助人为乐、慷慨解囊【反义词】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例句】她~;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英译】be zealous for public interests9、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解释】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出处】《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结构】偏正式.【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挺;不能读作“tínɡ”.【辨形】挺;不能写作“铤”.【近义词】自告奋勇【反义词】退避三舍、畏缩不前【辨析】~和“自告奋勇”;都含有“不害怕危险;主动出来”的意思.但~偏重指在危急时刻主动走出;“自告奋勇”偏重指在一般情况下主动地提出来.【例句】有的~,被关在拘押所里.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英译】come out boldly【成语故事】唐朝初期,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妒忌秦王李世民的威望,联合密谋要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得到密报,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出其不意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部下率军攻打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挺身而出,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10、慷慨解囊kāng kǎi jiě náng【解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结构】偏正式.【用法】含褒义.可用于形容豪爽大方、在经济上帮助别人或进行捐献.一般作谓语.【正音】解;不能读作“xiè”.【辨形】囊;不能写作“襄”.【近义词】助人为乐、解囊相助【反义词】一毛不拔【例句】老张常常~;尽力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同志.【英译】give alms liberally11、解囊相助jiě náng xiāng zhù【解释】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作褒义.用来形容无私地帮助别人.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正音】解;不能读作“xiè”.【辨形】囊;不能写作“襄”.【近义词】解衣缩食【反义词】一毛不拔【例句】在同一辆无轨电车上;有偷钱包的小偷儿;也有对丢钱包的~的雷锋:人;真不一样啊!【英译】help sb. generously with money12、拔刀相助bá dāo xiāng zhù【解释】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于仗义打抱不平.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拔;不能读作“bō”【辨形】拔;不能写作“拨”.【近义词】拔刀相济、见义勇为【反义词】袖手旁观【例句】(1)武侠小说里;那些路见不平;~的侠客;真令人敬佩. (2)这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书生;路遇恶霸强抢民女;便仗义~;用计惩罚了那个恶霸.【英译】help another for the sake of justice13、拔刀相济bá dāo xiāng jì【解释】拔:抽出.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剑合钗圆》:“想起黄衫豪客也,女伴仍袖手旁观,英雄拔刀相济.”【结构】连动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仗义打抱不平【近义词】拔刀相助【反义词】袖手旁观【英译】to take up the cudgels against an injustice14、打抱不平dǎ bào bù píng【解释】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结构】动宾式【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打;不能读作“dá”.【近义词】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扶弱抑强【反义词】欺软怕硬、欺贫重富、见死不救、明哲保身、袖手旁观【例句】他遭受迫害;身陷囹圄;许多人为他~;终于得到申雪.【英译】defend somebody against an injustice【成语故事】大观园又聚会了,李纨负责组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姐妹在一起喝酒聊天.在酒席中,王熙凤诉说家难当难管,平儿帮不了什么忙.李纨则为平儿打抱不平,骂王熙凤酒后无德.众人纷纷大笑起来.15、仗义执言zhàng yì zhí yán【解释】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于形容某人凭借道理;不畏恶势力;说公道话.一般作谓语、宾语.【近义词】理直气壮、直言不讳【反义词】违天悖理【例句】他为人正直;乐于排难息事;敢于~.【英译】speak out from a sense of justice16、扶弱抑强fú ruò yì qiáng【解释】扶助弱小,压制强暴.【出处】无【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扶助弱小,压制强暴【近义词】锄强扶弱、杀富济贫【例句】《水浒》这本书中,描述了众多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杰.【英译】help the oppressed and oppress the oppressor 17、锄强扶弱chú qiáng fú ruò【解释】铲除强暴,扶助弱者.【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消灭强暴势力以帮助弱小势力【近义词】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例句】此等~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英译】root out the daring and protect the weak18、除暴安良chú bào ān liáng【解释】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安;不能读作“àn”.【辨形】良;不能写作“凉”.【近义词】锄强扶弱、除残去秽【反义词】仗势欺人、以强凌弱【例句】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就~;稳定人心;因此;深得人民爱戴.【英译】eliminate the evil and give peace to the good people19、杀富济贫shā fù jì pín【解释】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杀富济贫,替穷人做主.”【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大侠等【近义词】打富济贫【例句】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一章:“是要干正经的光宗耀祖杀富济贫两肋插刀的行当了.”20、乐善好施lè shàn hào shī【解释】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结构】联合式.【用法】多用来赞扬心地善良;乐于帮助穷人的人.也作“好施乐善”.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好;不能读作“hǎo”.【辨形】施;不能写作“事”.【近义词】助人为乐、舍生取义【反义词】下井投石、打家劫舍【例句】老王一生~;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英译】be prodigal of benefactions
表示关心帮助别人的成语。
乐于助人,舍己为人,乐善好施,古道热肠,与人为善,见义勇为,急公好义 ,嘘寒问暖........
描写一个人仗义的词语
慷慨仗义_成语解释【拼音】:kāng kǎi zhàng yì【释义】:仗义:讲义气。
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例句】:黄兄~,弟虽力薄,亦可少助之。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九回
《学雷锋,争做美德少年》班会课 表格方案
学做“活雷锋”主题班会六年级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故事,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比较自己,让孩子喜欢上雷锋,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学做雷锋。
2.通过孩子们的收集,交流的方式。
让雷锋精神深深的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3.图片、资料、扩音器。
活动过程:一、在班会上,同学们先是从电脑的视频中看到了雷锋的照片并了解到他短暂的一生。
雷锋叔叔虽然二十二岁年纪轻轻就因公牺牲了,但他在日记中写下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真诚感人的话让所有在场的同学都非常感动,都纷纷发言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佩和爱戴之情,表示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二、班长带头讲起了雷锋叔叔自己省吃俭用,把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的故事。
学习委员则讲起了雷锋叔叔勤奋刻苦,在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看书的故事。
其他同学都纷纷举手,勇敢地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雷锋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刻苦勤奋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入了同学们的心中。
老师说,现在的生活都好了,怎样学雷锋
这个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有人说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小卫士;有人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朋友;有人说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你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榜样;有人说见到老师、父母问一声好,你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还有人说认真做好课间操、排好路队,你就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在嘹亮的歌声中,“学做新时代的活雷锋”主题班会结束了。
这次班会的开展,同学们对雷锋叔叔更加了解,并且表示,要行动起来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
学做“活雷锋”主题班会四年级(甲)尊敬的老师、(乙)亲爱的同学们,(合)下午好
四年级《学雷锋做好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我们要做新时期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乙:是啊,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就要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
甲:也许我们很多同学对雷锋的事迹并不了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雷锋的生平(大屏幕出现——雷锋生平的介绍) 乙:雷锋叔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大家知道有什么关于雷锋的故事么
甲: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评议后找小组代表回答。
大屏幕出现对雷锋的评价) 乙: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合: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乙:这就是雷锋同志,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回在我们的集体中。
甲:同学们都应该知道3月是学雷锋月,但是,即使在平时,我们也应该象雷锋叔叔一样,助人为乐。
乙:是呀,雷锋叔叔曾经说过,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
那么,当你遇到以下的情形,又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
乙: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叔叔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刻苦耐劳的钉子精神。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的同学,你觉得哪位同学是值得你学习的呢
(同学们讨论回答,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代表回答) 甲: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大家都能向这些同学学习,做21世纪的活雷锋。
现在进行知识问答环节。
1 雷锋原名是:雷振兴 2雷锋出生日期:1940年12月18日 3雷锋是哪里的人;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 4雷锋一生十分贫苦,几岁成为孤儿:不到7岁5雷锋多少岁殉职:22岁 6雷锋是怎么殉职:被杆子砸到头部 7学雷锋是哪天:3月5日 8有哪些歌曲是传诵雷锋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做一颗永不生绣的螺丝钉》 9雷锋什么时候入党:1960年11月8日 甲:学习雷锋好榜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合: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学做“活雷锋”主题班会三年级为弘扬传统美德,发扬雷锋精神,毛家庄小学三年级召开“争做活雷锋”为主题的班会课。
班会上,班主任认真组织同学们学习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开展了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实践雷锋精神的交流讨论。
同学们明白了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充满爱心,从学习的点滴小事做起,端正学习态度,争当品尝兼优的好学生。
在班会上,学生代表还讲述了身边“学雷锋式的好少年”的感人事迹。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雷锋精神已在学校、班级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广大学生纷纷表示,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把学习雷锋精神落实在行动上,争做一名活雷锋。
学做“活雷锋”主题班会二年级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故事,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比较自己,让孩子喜欢上雷锋,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学做雷锋。
2.通过孩子们的收集,交流的方式。
让雷锋精神深深的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3.图片、资料、扩音器。
活动过程: “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在这阳光灿烂的春天,高举鲜红的旗帜,为了伟大的革命志愿……”伴随着一首轻快的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毛家庄小学二年级的“我们身边的活雷锋”的主题班会就拉开了序幕。
本次班会由辅导员茹老师主持,茹老师与大家共同聆听了歌曲后,便开始了第一个环节“走近雷锋”,通过学生自己课前搜集资料的交流,让学生们对雷锋以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发现‘活’雷锋”环节,大家便通过自己的回忆,去发现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活”雷锋。
同学们各抒已见,对帮助过自己,帮助过别人或是甘于平凡的,又或是刻苦学习的同学等等进行一一的叙述。
然后,通过集体的讨论与交流,选出了班里最表现最突出的“活”雷锋并进行了奖励。
受到奖励的同学也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把雷锋的精神继承下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都能让大家看到雷锋的身影。
最后,大家还纷纷讨论了今后还要努力的方向。
班会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是“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句话却成为同学们的座右铭,时刻鞭策着自己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
一、观摩课要求:1.突出主题“我做活雷锋,迎世博见行动”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3.认真备课二、观摩课安排:原下午第三节班会课,被观摩年级调到下午第一节。
第五周:八年级开课第六周:六年级开课第七周:七年级开课评出一节示范课,6月初全校观摩。
三、观摩者:1. 每个观摩者请填好“听课评分表”。
2.班主任到与自己相应班级听课。
3. 具体安排1班 2班 3班 4班 1班班主任姜夏琳樊意 2班班主任任建农王静 3班班主任马骊俞力布 4班班主任徐福年胡惠琳 “我做活雷锋,迎世博见行动”主题班会评分表一、观摩内容:时间年级班级主要内容 二、效果评价:1.填表 年级班级评价内容 目的性、针对性强(5分) 说教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5分) 教师主导性,学生积极性发挥(5分) 有现场气氛,有后续效果(5分) 总分 2.排序名次名次1234年级班级 学做“活雷锋”主题班会一年级毛家庄小学一年级“学雷锋,见行动”主题班会最精彩、环节紧凑、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同学们生动地讲雷锋乐于助人、生活节俭的故事,深情地朗诵雷锋格言;接着,几位同学汇报身边的好人好事,表达对雷锋的敬仰。
同学们通过说雷锋的故事、记雷锋的名言、找身边的“活雷锋”、谈自己如何“做雷锋”等多种形式演绎雷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题班会:尊重
主题班会《解析尊重》主题班会《解析尊重》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尊重,懂得应该尊重什么及如何尊重他人,并进一步明确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
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
教学重点: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教学难点: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教学准备:课件、小品表演、诗朗诵、歌伴舞、故事演讲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精彩小诗文:什么是尊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你们刚才进门时照过这面镜子啊
有照过的同学请举手
哪位同学说说你刚才冲镜子做什么表情了吗
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是啊,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
”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你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便要尊重别人。
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学会尊重他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尊重呢
请同学们先欣赏诗朗诵《尊重》,相信大家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诗朗诵《尊重》)二、 真实小故事:尊重的力量。
是啊,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强团结,还会使人心情顺畅,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的兴旺发达。
不信,你们就听听这个故事《尊重的力量》。
(故事欣赏《尊重的力量)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同学回答)是啊,不难想像,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那个人当初即使给那位智障者再多钱,那位智障者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有所变,你看他是宝贵的,他就是宝贵的。
一份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同学们,不妨用心地看待这个世界,用心地去尊重每一个人及自已,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三、 自由小话题:尊重什么。
同学们,那你们想过吗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尊重谁、尊重什么
(指名同学回答)是啊,老人、小孩、父母、同学、朋友、陌生人都应该成为我们尊重的对象,我们还应该尊重生命,更应该尊重自己。
一个真正学会尊重的人,或者一个真正致力于学会尊重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人生
四、 独家小窍门:如何尊重他人。
有一位同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请欣赏小品《发试卷》。
(小品表演《发试卷》)同学们,大家赶快给他们评评理吧
同学们,你会对那位得“优”的同学提什么忠告
那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尊重他人
(指名同学发言)大家的发言真精彩
尊重他人是心灵高尚,有文化有教养,文明礼貌的集中表现。
学校是文明的圣地、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要做到尊重他人。
在这方面,伟大的领袖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请欣赏故事《毛主席回乡》。
(故事欣赏《毛主席回乡》)作为一国之领袖的毛主席在“尊重”二字上为我们作出了多少好的典范啊
我这里有几道判断题,请同学们帮助我判断一下这些同学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好吗
1、 我很尊重同学,所以同学叫我帮他做作业,我不好意思拒绝。
2、 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3、 旁边的同学上课总是找小强说话,影响小强听课,出于对同学的尊重,小强不敢与他提意见。
4、 小青与一位小妹妹一起等车,车来了,小青让小妹妹先上车。
5、 小东并没有做错事,却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他觉得爸爸很不尊重他,所以顶了几句嘴后离家出走了。
6、邻居家有个精神失常的阿姨,很多人都疏远她,小晴觉得阿姨很可怜,平时放学回家总会抽些时间陪阿姨玩一会,阿姨发病的次数竟越来越少了。
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有句格言说:“人向你鞠躬,你要向他还礼,因为他不是你的奴隶。
”同学们,你们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吗
那么,就请你先尊重他人吧
请欣赏三句半《尊重他人》。
(欣赏三句半《尊重他人》)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不是天生获得的,它是良好的教育的结果。
只要认真培养,你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的。
请欣赏小品《小明变了》。
(欣赏小品《小明变了》) 让我们从小学会彼此尊重,请欣赏歌伴舞《咱们从小互尊重》。
尊重是最起码的共识。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首先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道德,就谈不上交往。
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心里话说呢
(同学发言)五、 活动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他人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想法、尊重他人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和睦的大家庭,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和谐的大环境。
最后,请班主任肖老师讲话。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班会课中,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受到了教育。
尊重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朴的心灵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饱含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
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提三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三知”:知惧怕,就是对法规的尊重,就是信服法规的威严;知羞耻,就是对道义的尊重,就是坚守道德的底线;知艰辛,就是对劳动、对师长的尊重,就是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勤奋的理由。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真正学会尊重的人,才能真正焕发我们的人格力量
其实在这节课中,老师已经发现同学们把“尊重”二字演绎得很精彩了: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欣赏别人的表演是一种尊重;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尊重;对别人精彩的发言与表演抱以热烈的掌声,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也让我们牢记我们的班级公约: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知道用小手帮忙,体会用心灵理解
与同学、与他人互相尊重,那么,我们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天上人间
最后,让我们一起齐唱《感恩尊重爱》这首歌,让感恩、尊重携起手来,向世界洒满爱。
(手语舞《感恩 尊重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