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七品芝麻官主持词

七品芝麻官主持词

时间:2017-09-03 06:09

古代的知县是几品,都是九品芝麻官吗

知县,官名。

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

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

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

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

在唐代以前,县的长官称县令(人口达万户以上)或县长(人口不足万户)。

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管理全县的行政,有的还兼管军事,官秩多是七品。

知县的助手有县丞、主簿等。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

清《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十世赋正 字贞叟,号开美,归德府学诸生,明末考授鄢陵县知县。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这副楹联是不是张之洞题的呀?

1、出自:清代张聪贤的《官箴》2、原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元旦联欢会串词

1现直接表演2然后说56个民族一起庆元旦,都是中国人们自己的节日3我们欣赏了现代的中国,去看看古代的中国吧4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都是为宜。

我最闪亮5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请欣赏~6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

7天涯海角,我们都在这里相聚这是缘分,那欣赏这首~8春暖花开,以是明天的事情,冬天以快过去,春天还会远吗9茉莉,过去看樱花,桃红色的樱花漫天飞舞10直接上就行了11青春就是好啊,有无限的精力和生机12凡事都有第一次,第一次爱人13万岁从人们的嘴里呼出,代表又放假了。

这也是一个休息日的故事14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随我们度过一天又一天15fly the dream放飞梦想。

梦想伴随我们新生活,没有异想哪来天开16走进新的世纪,走进新的殿堂。

让我们去看看祖国未来的花朵过得怎么样17咦,那个同学在看书,什么书

猜猜

下面的歌来告诉你答案18太阳从东方升起,新中国从北京升起19海平面迎着朝阳闪闪发光,迎面开来一条船,走,看看去20直接上就行了21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歌舞的是青春

谁给你生命

22旧的一天过去了,旧的一年过去了。

在时钟的摆叶中,我们展望过去,眺望未来。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我只是给你一个框架,你自己往里面根据实际加一些东西

古时的状元都封什么官

一般而言,都是入翰林院的

求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是哪首诗

关于这首古诗有多种传说,但是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相同的:人与人相处,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

传说一: 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

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矛盾,互不相让,便写信给他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

没想到他回了一份家书劝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来信后很受教育,立即把墙后退三尺。

邻居一看,颇受感动——很惭愧,也主动后退三尺。

传说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

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

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

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

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

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

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

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

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

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传说三: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

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

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

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传说四: 明朝郑板桥说。

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传说五: 明朝郭朴说。

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传说六: 明朝舒芬说。

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传说七: 明朝林翰说。

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传说八: 清朝张廷玉说。

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

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传说九: 清朝曾国藩说。

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传说十: 清朝何绍基说。

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