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得职业有哪些
你好比如说嘿
大家好,我是小小(一)班的老师余卓越,我从事幼教工作已经23年了,大专毕业,幼儿园。
我喜欢和不同年龄的人交朋友,喜欢动动手,动动脑,动动笔。
我想对宝宝说,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只要你活泼、健康、开心,老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
我想对家长说,请把你的信任留下,把我的关心带回家。
Hello!我是小小(一)班的老师—胡,小朋友都喜欢叫我老师。
我热爱老师这个职业,喜欢孩子。
喜欢和他们、唱歌、跳舞,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听着他们天簌般的声音,我感到无比快乐。
欢迎你们来我们这个欢乐王国作客。
满意请采纳
如何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表》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此表格不可复印,必须手填
)单位:(单位全称,与所盖公章一致)姓名:(自己的姓名,与身份证上一致)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助理工程师评审任职资格:工程师(↓填表日期注意不要和公示时间不符
)填表时间: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制填表说明1、本表供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使用。
1~7页由被评审者填写,8~11页由人事部门填写。
填写内容应经人事组织部门审核认可。
2、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内容要具体、真实,字迹要端正、清楚。
3、“最高学历”的“毕(肆,结)业时间”,应将非选择项用笔划去;“懂何种外语,达到何种程度”,应写明掌握外语的读、写、听、说及笔、口译能力。
4、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基本情况(自己的姓名,与(你懂的)(你懂的)现名曾用名性别民族身份证上一致)姓名出生日期年月日(与身份证(一寸彩色照片)(如果没有写无)上一致)标准工资出生地(与户口本上一致)(随便写)(与毕业时间对应)身体状况参加工作时间健康毕(肄.结)业学校专业学制学位时间最高学历(与毕业证一致,注意划掉无关项)(学校全称)(专业全称)(上了几年)学士\\\/硕士\\\/无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时间助理工程师现从
古代的档案室叫什么
皇史宬 :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方面的一个最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时间: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统治者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档案在皇城内仿照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专用库房。
皇史宬座落在紫禁城东侧的宫殿群中,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作为档案库房所要求的各种特点,整个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没有一点木材,墙壁厚而坚实,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殿内筑以四尺多高的石台,上面排列有铜皮鎏金,雕龙闪耀的大木柜,皇家的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尽收其中,意取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制。
清代统治者也将皇史宬作为存放皇家重要档案的专用库房,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成为我国专门保管、研究明清历史档案的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架阁库1.宋元时代储藏文牍案卷的机构。
2.指主管架阁库的官员。
宋朝的架阁库是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由唐代甲库发展而来的。
架阁库中的档案,通过架阁的形式保存,这样方便整理与查找利用,因此架阁库中的档案较以往明显增多。
后湖黄册库地位: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
时间: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
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
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
该库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
库房管理制度严密,用人达百余名。
明中叶以后,由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黄册制度日趋废弛,后湖黄册库也每况愈下。
灭亡: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
明正德年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辑有《后湖志》一书,记述了该库事迹。
我国古代档案馆 我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
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娄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
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天禄阁、石渠阁是汉朝的宫廷档馆,皆为刘邦的谋臣萧何为收藏入关后在咸阳缴获的秦王朝的律令、图籍和宫廷档案而主持建造的。
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辩章学术,著《别录》、《七略》。
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校书。
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
并根据这些档案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这种人事档案称为“甲历”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库。
龙图阁是宋代建造的第一个皇家档案馆,分上下两层。
上层藏宋太宗的御书、文集、轴卷等。
下层藏图书、宝物,分史传阁、子书阁、文集阁、天文阁、瑞总阁六部分。
馆内还设有专职人员。
此后真宗又建天章阁,英宗建宝文阁、显谟阁,徽宗建徽猷阁。
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
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敦煌莫高窟石室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罕见的档案馆。
收藏着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六朝到宋初)用汉、藏、回鹘、龟滋、于阗、印度等中外多种文字书写的经卷、典籍、方志、信札、契约、户籍、账薄、变文、曲子词等几万件档案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交通、外交、家庭、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
皇史宬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皇家档案馆,为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全部砖石结构(石室),内放152个鎏金雕龙,铜皮樟木箱(金匮),内藏诏册、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是名符其实的石室金匮。
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
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政令均由此出。
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哪个版本的二十四史好些
中华书局版本的比较好,而且还是繁体字版,看着过瘾
补充: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
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
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
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
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 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
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
此后,除编印出版教科书和各种图书杂志外,还于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
到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四百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四十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一千万元,进入全盛时期。
中华书局 [1] 在开业之初出版发行的杂志风行一时,号称“八大杂志”,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以及《中华学生界》。
其中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在社会上颇具影响。
黎锦晖等主编的《小朋友》创刊于1922年。
其他杂志还有,《中华英文周报》(1919年创刊)、《新中华》(1933年创刊)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
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
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
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
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
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几十种杂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
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
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
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
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