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高校新媒体论坛主持词

高校新媒体论坛主持词

时间:2014-05-08 18:40

孩子初三不爱学习怎么办

《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1,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7、《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中国文学研究》1992.1.15、《日月清朗、《阳阴之间、《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4、《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

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

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

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

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

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

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

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2003.5.761、《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2003.11.2062、《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2004.4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5.“论著精华”选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1全文转载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2004.464、《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2004.565、《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2004.566、《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2004.667、《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2004.668、《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2004.7.2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9全文转载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2004.970、《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2005.2.471、《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5.272、《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2005.473、《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2006.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6全文转载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2006.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6全文转载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6.176、《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77、《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200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全文转载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2006.479、《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2006.1080、《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281、《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2007.182、《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2007.383、《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84、《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5全文转载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86、《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2008.387、《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2008.488、《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489、《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2008.6《新华文摘》2009.6全文转载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2009.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5全文转载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292、《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2009.2.2393、《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9.494、《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2009.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1全文转载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2009.896、《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2009.6《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4全文转载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2010.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2全文转载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199、《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4100、《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101、《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2011.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6全文转载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104、《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2011.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1全文转载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2011.6107、《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2012.4109、《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2012.4110、《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3.4111、《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2013.5112、《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2013.1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3全文转载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5全文转载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2014.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4.4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9全文转载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2014.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8全文转载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2014.10(二)教学论文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2003.56、《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7、《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2009.58、《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2011.19、《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2011.110、《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11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2012.2,东方出版社1998.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世说新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唐都学刊》1995.4.30、《“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学术研究》1992.2.18、《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1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社会科学研究》1990.2.7、《“才性”刍议》、《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东方出版社201121、《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漳州师院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

17,《河北师大学报》1995.3.29,《南方文坛》1994.5.27,巴蜀书社1995.6、《爱欲人格》(独著)、《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学术月刊》199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

11,《思想战线》1991.1.12: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6,海南出版社1993.5,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5、《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心论与文论》、《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2,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3,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28、《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9、《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20,东方出版社200918、《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文艺理论研究》199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24。

9、《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思想战线》1992.3.《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19.16、《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

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文史知识》1990.1.摘要5、《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14、《〈金瓶梅〉“德色”论》、《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华中师大学报》1991.2.13:臣妾人格》(独著),《四川大学学报》1990.3.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

2012年2月-3月的时事政治谁有啊

学生会纳新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20xx级新生报到入校,新学期团学工作也将全面展开,我系团委学生会纳新工作也列入近日计划。

本次纳新,系团委学生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广泛吸收有能力、有热情、愿为经管系团委学生会付出一份努力的新成员,同时为了提高纳新效率,加强纳新管理,选拔真正有才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经管系学生会是受系党委领导和院团委指导的本院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

我系学生会聚集了经管系的大批人才,以服务学生为己任,在帮助同学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开展各类同学们喜爱的活动,起到了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目的,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好评。

愿有志之人能够加入并与我们学生会各部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共同努力绽放出青春的精彩!二、活动宗旨: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组织不仅仅是一条维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纽带,它更是象征着理想、青春、拼搏与活力。

在大学教育更注重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今天,学生会组织也在同学们心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的建设这支耀眼、荣光的团学干部队伍,我系学生会将吸纳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我系学生活动的开展献力献策,为广大师生服务。

通过为这个团队注入一支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新鲜血液,打造一个“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学生组织,从而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三、活动目的:为了提高20xx级新生对工作及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及能力,给

怎么写文案(策划书)

案步骤:  1、题目是策划书目的的体现,因此一写清楚,要举办什么比赛、进行什么会议、开展什么活动等等。

例如写演讲比赛的策划书,如果是电子版的则要设计一个好看的封面。

  2、根据演讲比赛的具体情况写好策划书的目录。

一般要写上活动的名称、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日程安排、各项工作负责人,最后是活动预算和预期能达到的效果。

  3、具体内容。

首先写清楚活动的名称、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主题、活动对象等比较简单的内容。

  4、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目的一般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举办一届演讲比赛;二是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能力,以便今后代表学校比赛;三是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

  5、活动的内容写详细。

其中要包括比赛报名的方法(直接去院系报名或短信报名),初赛和决赛的人选安排,评委嘉宾的人选等等。

还要写上奖品的问题。

  6、日程安排。

要把每一天的工作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来,格式是时间、事情、地点、备注,这样越详细越好,后期可以再修改。

  7、动的预期效果。

这里和活动的目的大体相同,主要是包括锻炼同学们的才艺;增强学院的人文气息,激发同学们的演讲热情;选拔专业的演讲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比赛等等。

  策划书是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并展现给读者的文本。

策划书可以为整个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并能找到活动的不足之处。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科研学术

“准社会交往”指的是受众和传媒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交往活动,而主持人和受众的交往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主持人明星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明星主持人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成为决定栏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为例,将明星主持人与公众间的“准社会交往”分为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围绕传播内容的交流、公众和主持人情感交流以及公众对主持人行为的自我内化三种形式,层层深入。

文章随后还探讨了这种交往网络环境下的新表现,如信息理更丰富、交流更真实等。

〔关键词〕准社会交往 主持人明星化 明星主持人 从公布《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到推出央视名嘴挂历,从李咏出语伤人掀起的轩然大波到黄健翔出走央视引发热烈讨论,节目主持人越来越成为受公众关注的“明星”。

业内已有诸多文章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主持人明星化”对媒体的价值,本文拟从微观角度切入,以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为例,分析明星主持人与公众间“准社会交往”的类型以及网络环境下这种交往的新表现,进而从中总结交往规律,以期能够对主持人的主持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准社会交往”对主持人的意义 “准社会交往”由霍顿和沃尔在1956年提出,该理论探讨了大众传媒使用者跟传媒中出现的人类表征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方式,在该交互作用中将产生一种准社会关系,使用者对准社会关系的反应就像在典型的社会关系中一样。

①简单地说,“准社会交往”就是在大众媒介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和传媒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交往活动。

一般将“准社会交往”分为三级水平,一级指与代表自己的传媒人物的交往;二级指与演员代表的虚构人物的交往,主要指影视剧中的人物;三级指与非人类的传媒形象的交往,如动画片中的虚拟人物。

②显然,受众和主持人之间属于第一级“准社会交往”,主要包括受众对主持人观点的理解、认同,对他们本人的了解、评价,以及将其行为方式加以内化等形式,当然还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演变成实际的社会关系,如和主持人见面、信件交往等。

主持人 “明星化”的过程,需要媒体影响力、宣传力度等多种因素,而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公众的态度,也就是公众是否愿意和主持人实现“准社会交往”。

以小么哥为例,首先,小么哥及其主持的《拉呱》节目要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使观众形成特定的收视习惯,逐渐地,公众不仅乐于接受《拉呱》节目中传播的内容,还会对其小么哥本人产生兴趣,甚至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产生实际交往,“准社会交往”产生;而反过来,公众这种积极“准社会交往”活动直接提升了小么哥的人气,促进其进入“明星化”进程;接下来,被“明星化”了的小么哥也越来越成为公众的“准社会交往”对象,“明星化”过程成倍扩大,从而又引发更多的交往行为,如此往复。

可见,“准社会交往”既是“主持人明星化”的重要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结果。

二、与明星主持“准社会交往”的类型 以下将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将公众和主持人的“准社会交往”分为三类:公众和主持人围绕传播内容的交流、公众和主持人的情感交流、公众对主持人行为的自我内化。

第一,认知层面——围绕传播内容的交流 “期望——价值论”认为,公众是理智的,他们通过衡量需要满足的程度及传播内容的价值决定将来是否再进行这样的行为:如果期望总是得以实现,就建立起习惯性的传媒使用模式。

③公众接触传媒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大众媒体对特定事件的立场,而主持人是媒体和公众连接的桥梁,所以,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明确传达信息及媒体立场,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期望,是明星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所以,公众和明星主持人之间最初的交往形式就是围绕传播内容产生的。

马克·利维对观众和新闻广播员“准社会交往”的类型考察时也证明,最大比例的受众“将自己的想法跟新闻播音员的想法进行比较”。

《拉呱》节目刚开播时,观众对节目的首要需求是获取信息,了解身边事,可以说,节目没有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拉呱》节目的最大特点是接近性,这种接近不只是地域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接近。

一些新闻事件发生时,许多观众希望从“小么哥”那里听到一番痛快话,找到归属感,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小么哥的依赖。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依赖还仅仅停留在主持人传播的信息或评价上,所以程度较轻。

此时,公众对主持人的观点并非盲从,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评价,甚至通过和主持人进行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最终将主持人所传递的信息材料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根据个人需要调整或维持原有认知。

综上所述,在认知阶段,公众和明星主持人的“准社会交往”主要是围绕传播内容进行的,此时对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

但由于本阶段交往程度不够深入,且公众处于主动地位,所以主持人要想提高影响力尚需进一步与其培养感情。

第二,态度层面——公众和主持人的情感交流 公众使用传媒一般有两种行为取向:工具性取向和情感性取向。

前者的行为目的是通过理性方式以获取一定的资源,主要指上文所述的传播内容的获取;后者的行为目的是满足行为者在情感上的需求并获得愉悦感。

④显然,后一种取向的层次更高。

首先,主持人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许多观众喜欢小么哥的原因就在于他主持公道、敢于伸张正义,时刻站在普通百姓一边,他真诚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正逐渐成为《拉呱》的核心价值,唤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比如,一些观众在齐鲁电视台的网站上给小么哥留言,希望他为自己主持公道。

显然,这种交往只有在观众对小么哥产生情感认同后才能产生。

其次,明星主持人还应该具备独特的主持风格。

主持风格是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包括外在形象、风度气质、知识修养等方面,是主持人满足公众情感需要的重要方面。

小么哥机智幽默、活泼轻松的风格以及他的济南方言成为《拉呱》收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有热心观众在网上留言:“小么哥的个人魅力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首创了用济南方言说事的先河,偶对小么哥佩服的物(五)体投地,其主持风格也让人耳目一新。

”⑤可以说,观众对《拉呱》节目产生的感情依赖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对小么哥独特主持风格的情感认同。

而这种认同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改变。

可见,明星主持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和公众实现情感层次的“准社会交往”,这种交往已经从先前对传播内容的认知深入到对主持人的态度认同,一旦形成便深入人心,此时受众对主持人的依赖心理极强,并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主持人技术层次的弱势。

第三,行为层面——公众对主持人行为的自我内化 如上文所述,明星主持人的影响力来源于其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情感依赖,从长远来看,他们还将进一步影响公众的行为,使公众在行动方面实现和他们的“准社会交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尤其对一些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模仿”成为其社会化的最直接途径。

但模仿并非一定限于真实人物的出现,尽管明星主持和公众的交往主要是虚拟的(不排除偶尔直接接触的可能性),但由于大众媒介能够放大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其示范效应尤为明显。

比如小么哥的口头禅“唉

气死我了

”已经在一部分年轻人中传播开来,更有不少人以“小么哥”作为网名,有网友竟然向小么哥询问其主持节目时所穿T恤的信息。

这一层次的交往是公众对主持人产生的情感依赖后的产物,此时,主持人的影响力已经延伸到公众的现实生活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延伸分为两个过程,第一过程是受众对明星主持人行为的认可和内化,第二个过程是受众对明星主持行为的模仿和外化。

其中第二个过程由于主持人的缺场而脱离了狭义的“准社会交往”范畴,是受众和明星主持人交往的现实化延伸,可以说是主持人影响受众的最高层次。

此时,主持人仍要坚持在第二阶段所突出的人文素养和主持风格,以帮助受众完善自我,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水平。

从以上分析看出,三个层面的交往层层深入,越往后主持人对公众的影响越大,公众对主持人的依赖性也越强。

所以,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稳定受众群,主持人要尽可能在深层次和受众进行交往。

三、网络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的新形式 传统媒介环境下,公众和明星主持人之间的“准社会交往”是单向的,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对公众产生影响后,公众自行在心理或行为上主动与主持人进行交往。

尽管有时公众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和主持人沟通,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上看都很小,而且主持人反馈速度慢,并难以脱离“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无论对公众还是明星主持人来讲,都提供了进一步进行“准社会交往”的渠道,使交往更深入,此时的“准社会交往”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有关明星主持人的信息更丰富 网络传播的优势使得明星主持人的信息不断增多,并随之在通畅的传播渠道中广泛传播。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小么哥”,页面上出现“小么哥简介”、“小么哥身高”等关键词,有热心网友在“百度知道”中公开了小么哥的基本信息,包括真实姓名、工作经历,甚至包括电视号码,可见公众对小么哥的个人信息十分关心。

可见,除官方发布的信息外,有关明星主持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元化。

信息公开化不仅满足了公从对明星主持人的好奇心,主持人的一些经历对公众也是一种鼓励,这种“准社会交往”比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交往形式更真实、深入、个性化。

第二,公众对明星主持人的评价更多元 心理学认为,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需要时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而不符合时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

⑥明星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面对的受众是广泛的,其观点、行为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需要,这自然就引发了不同的情绪类型,而网络的兴起为各种情绪的表达提供了的平台。

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公众行为更具本真性,另一方面公众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更具个性。

在百度中输入“小么哥”进行搜索,可以看见许多观众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对其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和小么哥结缘的过程,有的甚至形成固定的虚拟组织。

可以说网络是公众对明星主持各种评价进行激荡的场所,为公众提供了与明星主持人“准社会交往”的平台。

这里公众不仅停留于对主持人观点的获取、情感的共鸣,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持人施加影响,丰富了“准社会交往”的内涵。

第三,公众和明星主持人的交流更真实 网络为公众和明星主持人的直接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比如小么哥通过博客和观众交流想法,观众的留言有褒有贬,有的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有的向小么哥寻求帮助。

这充分表明,在网络空间,公众和主持人的距离更近,“准社会交往”更为便利。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场景变化是导致角色变化的关键。

在这种新的传播情景下,主持人的角色已不是纯粹的公共人物,而是具备了个人身份的因素。

戈夫曼将社会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固定的、表现个人社会性的场景,而后台是表现个人自然性的场景,限制局外人的进入,主体在这里只和亲近的同伴间交谈等活动,行为回归本色。

⑦博客的交流对明星主持人而言明显具有“后台倾向”,即展现主持人更多个人化的一面,和公众的“准社会交往”也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