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时古代风俗请告诉我,最好是今天晚上回答完毕。
谢谢大家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中文名民俗文化外文名Folk culture类别文化现象解释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受众范围普通人民群众快速导航瑰宝发展现状汉族风俗接财神香港年俗澳门年俗台湾春节民俗学意识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
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
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走马灯发展现状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
由于总体战略的不够清晰、产业布局的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遭遇瓶颈。
汉族风俗汉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族先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汉族民间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陕西地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
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
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
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
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
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北方汉族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汉族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
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宁波民俗[1]年糕制作慈城年糕历史悠久,寓意吉祥骨木镶嵌始于隋唐时期,鼎盛于清代中期,是一种汉族民间工艺与家具、建筑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具有辟邪的作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马灯调是表演马灯舞时演唱的一种特有的地方民间舞蹈小调。
此曲调节奏欢快,高亢明亮,极具动感和气势,广泛流传于宁波一带的城乡之间。
澥浦船鼓澥浦船鼓始于1810年,是由当地渔民与外地迁居此处的渔民合力创作而成,具有鲜明的浙东汉族渔家民俗特色,极受人们喜爱。
丧葬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
“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
婚姻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订(定)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
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
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
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
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
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接财神民间传说一关于财神,汉族民间有诸多传说:说法一: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财神何许人也
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
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
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
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
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
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
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
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
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
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
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
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意气.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民间传说二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
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
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
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
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
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
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
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花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还来求财
天下那么多穷叫花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
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
便不住地拜。
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
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
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
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花子。
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
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
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由来一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
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
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
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
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由来二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
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
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
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
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
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
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
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风俗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
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
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
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哩。
五路神含义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财神生日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各类财神的起源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
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1、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
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
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
反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
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
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
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
隋唐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
文帝问太史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
主管哪些灾福
”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
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
”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
”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
于是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
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亿万数,周行于人间。
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伯元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民性命,枉夭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
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
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
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
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
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2、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
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
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
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
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
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
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
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
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
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
(“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
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两家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
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
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3、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
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
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
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
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
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
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
刘备投靠袁绍。
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
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
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
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
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
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
《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
”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
”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
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
什么是潮剧啊
它是属于咱们国粹的一种明间艺术嘛
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剧开场吉祥戏——十仙庆寿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宋元南戏的分支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名家 指专门从事潮剧表演多年,得到群众认可,有一定著述的潮剧演员。
而不是喜欢潮剧久了,年纪高了就可以成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梦、邱红、陈华、陈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陈学希(小生) 陈文炎、陈光耀、陈丽玉、蔡锦坤、方展荣(丑生)、 范泽华(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义鹏(-(丑)-生) 芦吟词、黄玉斗、黄瑞英、孙小华(花旦) 、吴清城(小生) 吴丽君、谢大月、谢吟、许云波、姚璇秋、杨其国、叶清发(小生)、张长城(男老生)、张桂坤、郑小霞(花旦) 郑健英(花旦) 郑仕鹏 潮剧的国家一级演员 1、方展荣2、姚璇秋 3、郑健英4、郑舜英5、张怡凰6、蔡明辉7、陈学希8、林初发 9、詹少君10、刘小丽11、吴奕敏12、唐龙通13、林柔佳 艺术特点 行当 生 :潮剧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 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
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
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
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
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
“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一千三百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以及、、、、《跃鲤记》、《蕉帕记》、《渔家乐》、《玉簪记》等。
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
其中如《琵琶记》的《奏皇门》、《拒父》、《描容》、《上路》、《认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跃鲤记》的《芦林会》,《渔家乐》的《刺梁冀》,《玉簪记》的《妙嫦追舟》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
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李子长》、《换偶记》、《剪月容》、《柴房会》、《蓉娘》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中国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文明戏”(即当时的现代戏)曾上演过《林则徐》、《人道》、《姐妹花》、《空谷兰》等许多剧目,也是潮剧丰富的传统剧目的一部份。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
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井边会》中扮演的李三娘;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
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刘小丽在《大义巾帼》中扮演的柴夫人;郑舜英在《莫愁女》中扮演的莫愁;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潮剧专业电台 揭阳戏曲综艺之声 揭阳广播电视台戏曲综艺之声,FM106.5兆赫,专门传播潮剧的节目有《有戏大家唱》、《1065大戏台》、《老师面对面》 、《潮韵传情》、《舞台人生》等。
[1] 潮州戏曲频道 潮州广播电视台《今夜有戏》、《名家教戏》、《梨园大戏台》、《明星面对面》等。
知名主持 群众熟悉的戏曲主持有郑 勇、孙丽薇、小土哥、汪 洋、秋英、思敏等。